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睦鄰友好條約的范式及其在中國的實踐

2017-07-07 12:56張婷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中國

張婷

摘要:條約方式是確立相鄰國家間和平友好關系的重要手段,有關方面條約范式的形成對于指導睦鄰關系條約實踐,宣示或強化條約的約束力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和影響。隨著睦鄰關系條約實踐的發(fā)展,尤其是在現(xiàn)代的國際法體制下,睦鄰友好條約已成為確立睦鄰關系的國際習慣性做法,在形式、性質、內容和程序方面也體現(xiàn)出共同的特征。伴隨著新中國睦鄰外交政策的演進,逐漸形成中國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成為我國實施“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的基本手段。面對中國—東盟睦鄰外交實踐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在東盟的推進面臨新的挑戰(zhàn),必須考慮條約目標定位、條約形式和條約內容方面的特殊問題。

關鍵詞:睦鄰友好關系;條約范式;中國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中國—東盟睦鄰外交

中圖分類號:DF938

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7.03.01

睦鄰友好條約的國際實踐歷史悠久,并已成為確立相鄰國家間和平友好關系的重要國際法手段。作為周邊鄰國復雜眾多的發(fā)展中大國,發(fā)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一直是我國外交政策和周邊條約實踐的重要內容。主動謀求與周邊鄰國簽署和締結具有法律效力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已成為踐行我國在新世紀確立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的基本策略。面對當下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下中國—東盟外交的創(chuàng)新實踐,通過對睦鄰友好條約的梳理和比較,探討分析睦鄰條約在我國外交實踐中的范式特征,對于有效推進中國—東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談判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HS(3][HTH]一、關于睦鄰友好條約的范式

[HTSS][HS)]

“如果在同樣問題上有一系列雙邊條約的積累,在某些情況下也可成為習慣法規(guī)則的證據(jù)?!盵

Symbolq@@ ]條約作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手段并成為國際法的重要淵源,本身就是國家間處理相互關系實踐發(fā)展的產物。對有關條約范式的探討,是指通過對該領域條約實踐的總結分析,以揭示其產生發(fā)展、性質、形式和內容等方面可能存在的規(guī)律性及共性特征。根據(jù)國際條約的實踐來看,有關方面條約范式的形成過程往往體現(xiàn)出國際慣例特征,這對于指導有關條約實踐,宣示或強化條約的約束力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和影響。由此,分析睦鄰友好條約的范式特征,對于探討中國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性質、原則和內容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睦鄰友好條約是確立相鄰國家間和平友好關系的重要手段

從國際條約的歷史觀察,睦鄰友好關系的確立是伴隨著現(xiàn)代國際條約的產生而產生的。條約作為處理外交關系手段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條約作為近現(xiàn)代主權國家間就彼此權利義務關系做出的具有約束力的約定,一般認為最早體現(xiàn)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該條約的簽訂不僅象征著三十年戰(zhàn)爭結束,更確認了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原則,被公認為近代國際法最根本的原則,成為近代國際法的基礎,并標志著近代國際法的產生。而在該條約中就對睦鄰友好關系的建立做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其中第1條涉及建立國家間睦鄰關系的意義,第3條提到保持睦鄰關系,第5條提出了爭端協(xié)商解決的原則[2]。這不僅表明確立睦鄰關系對于維持主權國家間和平穩(wěn)定的重要性,而且已將相互睦鄰作為主權國家間關系的一項重要原則,只是尚未就維持睦鄰關系作出義務規(guī)范。

由此,睦鄰關系問題就一直是國際關系的重要基本方面,也是國際條約的重要內容,關于睦鄰關系確立的原則和內容與國際法的產生和發(fā)展息息相關。在以后的國際關系演變和發(fā)展中,不同歷史時期和國際背景,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利益需求和以及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有關國家間關于睦鄰關系的約定包含在各種形式的條約中,并主要采取雙邊條約方式。

二戰(zhàn)之前涉及國家間睦鄰關系確立一般體現(xiàn)為同盟條約、互助同盟條約、和平條約、友好條約、友好中立條約及互不侵犯條約等形式,除1921年《阿富汗和英國關于建立睦鄰關系的條約》和1924年《法國和土耳其友好睦鄰專約》、1938年《英埃意睦鄰協(xié)定》外較少采用《睦鄰友好條約》形式。隨著《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以后歐洲列強對殖民地的擴張和相互間利益的爭奪,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以及俄國十月革命和蘇聯(lián)的誕生,這期間對睦鄰關系的確立往往是大國和弱小國家之間的,而且一般是為了維護大國在本土以外的殖民地權益,強調的是殖民地和相鄰國家間的睦鄰關系,而且都暗含著主體和權利的不平等。另一個特點是,為了應對戰(zhàn)爭的風險或鞏固新的政權,有關條約對相互友好關系的確立更注重的是軍事同盟的建立或作出中立及互不侵犯的保證。

二戰(zhàn)后冷戰(zhàn)時期,戰(zhàn)后由防范德國復活到北約和華約兩大陣營的對峙,有關條約的形式主要是同盟互助條約、友好條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等,國家間的睦鄰關系呈現(xiàn)出軍事或政治聯(lián)盟的特點,如1947年《波蘭捷克友好互助條約》(針對防范共同目標德國)、1947年《英法同盟互助條約》、1965年《蘇聯(lián)波蘭波合作互助條約》、 1967年《波蘭民主德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等,開篇就提出“兩國在永久友好、全面合作和互助基礎上建立了睦鄰關系”,并強調軍事聯(lián)盟。同時隨著戰(zhàn)后經(jīng)濟的恢復重建和發(fā)展中國家的獨立解放,除了解決相鄰國家間的邊界問題,開展合作成為相鄰國家締結國際條約的重要內容,如1954年《南斯拉夫希臘土耳其同盟、政治合作和互助援助條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由于1945年聯(lián)合國的成立和《聯(lián)合國憲章》的簽署,憲章確立的宗旨和原則成為有關國際條約的重要依據(jù)并在約文中都得到援引。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和冷戰(zhàn)結束以及區(qū)域經(jīng)濟一體化的發(fā)展,地緣政治和相互依賴的國際關系理念日益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如何構建相鄰國家間以及區(qū)域間的睦鄰關系,成為各國及有關區(qū)域組織謀求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重點,這不僅體現(xiàn)在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形式和數(shù)量的發(fā)展上,相關內容也更加豐富。

(二)睦鄰友好條約的范式特征

正是在這些豐富多彩的國際關系條約實踐中,逐步形成一些關于睦鄰關系安排的習慣性做法。盡管國際法對于睦鄰友好條約的具體含義尚沒有明確的、統(tǒng)一的界定,而且各國間睦鄰關系條約實踐的做法也不盡相同[3]。但是,隨著確立國家間睦鄰關系條約實踐的發(fā)展,尤其是在現(xiàn)代的國際法體制下,不僅確立睦鄰關系的條約方式已成為國際習慣性做法,睦鄰友好條約在形式、性質、內容和程序方面都體現(xiàn)出一定的共同特征。

首先,從條約締結目的上看,都是為了尋求相互關系的穩(wěn)定和共同的安全,以國際法的形式使彼此受到一定的約束。盡管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具體的需求和目標不同,但都是基于對彼此間共同利益所達成的共識,尋找并確認各方同時存在著的戰(zhàn)略性共同利益,避免戰(zhàn)略利益誤判和沖突。國家之間的長期穩(wěn)定需要有堅實可靠的基礎來支撐,這個基礎除了相互間友好和信任的共識,還需要具有法律效力的規(guī)范對國家間的關系和利益尺度的確立作出指導和約束。根據(jù)國際法上公認的“條約必須遵守”的原則,睦鄰友好條約一經(jīng)簽訂,即對締約國產生法律效力,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實際上是國家關系的穩(wěn)定劑和安全閥。

從形式上看,雖然名稱各異,但一般都是采用“條約”名稱形式。根據(jù)《國際條約法公約》,條約作為國際法主體(尤其是主權國家)在共同參與國際事務時,為確定有關事項或彼此權利義務,或履行責任所作出的共同約定,條約可以有不同名稱形式,但一般認為“條約”是最為正式的一種[4]。關于睦鄰關系的確立涉及的是國家間最基本的關系問題,其所涉及事項的廣泛性,所表達立場的嚴肅性,所設定權利義務的約束性,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政治性,使得國家間處理睦鄰友好關系時,一般都選擇“條約”方式,而且對于這類條約往往在簽署和批準程序方面的要求是最高的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程序》法,友好合作條約、和平條約等政治性條約屬于首類需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批準的條約。。

從內容上看,根據(jù)不同的國際背景和彼此共識程度不同而各有側重,但一般都包含這樣一些條款:遵守《聯(lián)合國憲章》的基本宗旨和原則、互相認可主權、互不侵犯;關于邊界的確立;尊重彼此核心利益;關于彼此間的合作,包括司法和經(jīng)濟文化,領域不斷擴展;關于共同安全及對第三方關系,是一致對外還是保持中立,互相支持;爭端解決途徑,包括協(xié)商和提交國際機制、有效期限等。

從性質上看,睦鄰友好條約是政治性條約,是對相鄰國家間最基本關系的確立,核心目的是確立或維持共同的安全利益。由于各國間對彼此睦鄰關系所形成的共識和戰(zhàn)略需求的程度不同,所以彼此關系在性質上也不同,主要區(qū)別為結盟式和非結盟式,具體又涉及軍事、政治等不同方面。但在一定時期、一定區(qū)域國家間,因為利益目標的共同性往往在條約性質上也趨同。冷戰(zhàn)結束后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充分體現(xiàn)了各國在經(jīng)濟全球化發(fā)展背景下對地緣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重視,但基于不同的戰(zhàn)略共識,歐盟周邊國家與中國及周邊國家在條約性質上作出不同的選擇。

[HS(3][HTH]二、中國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HTSS][HS)]

中國是發(fā)展中大國,周邊鄰國特別多,周邊環(huán)境非常復雜

中國周邊國家多達29個, 其中直接接壤的就有15個。在這些國家中, 既有軍事大國, 又有經(jīng)濟大國; 既有發(fā)達國家, 又有發(fā)展中國家, 還有新興工業(yè)化國家; 既有資本主義國家, 又有社會主義國家和前社會主義國家; 既有單一民族國家, 又有多民族國家; 既有傳統(tǒng)友好國家, 又有存在利益沖突和爭議的國家。。這種復雜的周邊形勢一方面為形成共同的地區(qū)認同和協(xié)調一致的利益帶來了難度,另一方面, 又為彼此間進行互利、互補合作提供了便利[5]。伴隨著我國睦鄰外交政策的演進,睦鄰友好條約日益成為我國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外交形勢的重要手段,而如何化解沖突、增進合作、深化戰(zhàn)略互信,則成為締結和推進中國式睦鄰條約所面臨的挑戰(zhàn)。中國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形成和發(fā)展,也是對國際外交關系和睦鄰友好條約實踐的豐富和發(fā)展。

(一)中國睦鄰外交政策和睦鄰條約的演進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睦鄰友好的國家,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延續(xù)著睦鄰外交,以周邊外交、和平外交為戰(zhàn)略基點。然而,作為一個鄰國復雜眾多的發(fā)展中大國,中國的周邊外交總是與大國外交、發(fā)展中國家外交相交織,所以睦鄰外交政策和睦鄰友好條約也是隨著這種相互關系的演變而不斷確立和推進。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周邊外交長期都是以大國外交及發(fā)展中國家外交為主導的,周邊外交主要體現(xiàn)為具體的雙邊政策的制定, 缺乏整體的、明確的周邊外交政策,睦鄰條約主要表現(xiàn)為雙邊的友好條約的形式。建國初期,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封鎖包圍,為了維護國家和平與安全,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睦鄰外交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具有政治和軍事同盟性質的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及一系列協(xié)定,加固與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內的蘇聯(lián)、蒙古、朝鮮的友好合作關系。二是主動與印度、印尼、緬甸等國建交,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世界上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的范例

1954年4月29日,中印兩國發(fā)表談判公報,一致同意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列入公報和協(xié)定中,作為指導兩國關系的準則。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緬甸總理吳努發(fā)表的《聯(lián)合聲明》都寫進了這些原則,并進一步確認它適用于同亞洲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該原則不僅被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所接受,而且為聯(lián)合國1970年《關于各國依聯(lián)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系及合作的國際法原則宣言》和1974年《關于建立新的國際經(jīng)濟秩序宣言》所吸收,成為世界各國和平共處、解決國際爭端的基本準則。。我國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廣泛的國際友好交往與合作關系,解決了與絕大多數(shù)鄰國間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后來順應國際社會“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中國外交戰(zhàn)略也適時轉向獨立自主與不結盟,并開始注意從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的角度來考量我國的外交利益結構。在“睦鄰友好、合作發(fā)展”的指導思想下,面對與周邊國家關系發(fā)展的新形勢,中國確立了睦鄰外交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為此,我國積極改善和恢復周邊關系,而且開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并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的方針化解釣魚島和南海問題,使周邊關系和周邊海域得以穩(wěn)定,相互間的經(jīng)貿和文化交往迅速增長,為我國睦鄰外交戰(zhàn)略的推進奠定了基礎,也對終結冷戰(zhàn)產生了重要影響。

冷戰(zhàn)結束后,為適應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和國際國內形勢變化,我國提出“穩(wěn)定周邊, 立足亞太, 放眼世界”的外交戰(zhàn)略, 并作出了“以鄰為伴、互利共贏”的睦鄰戰(zhàn)略選擇

“以鄰為伴”,就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努力成為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互利共贏”,就是和平共處、多方合作、優(yōu)勢互補、共同發(fā)展,[6]。進入新世紀后,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和區(qū)域合作國際趨勢,我國具體確立了“與鄰為善, 以鄰為伴”睦鄰外交的基本方針,并進一步闡明了“睦鄰”、“安鄰”和“富鄰”的外交政策,這是中國外交政策史上的重大突破

2003年10月7日,溫家寶總理出席首屆“東盟商業(yè)與投資峰會”,并發(fā)表題為《中國的發(fā)展和亞洲的振興》的演講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睦鄰”、“安鄰”和“富鄰”的外交理念,并詳細闡述了其具體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強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理念,并將拓展周邊關系作為新時期中國對外政策的優(yōu)先發(fā)展方向。在睦鄰外交政策的指引下,中國與周邊國家開展了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以雙邊和多邊條約方式建立了各種各樣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由此,締結中國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已成為當今我國增進周邊國家的理解和信任,推進雙邊及區(qū)域性國際問題解決的睦鄰外交范式。中國已經(jīng)同8個周邊國家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正在商談簽署中國—東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并愿同所有周邊國家商簽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為雙邊關系發(fā)展和地區(qū)繁榮穩(wěn)定提供有力保障

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3月28日的“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發(fā)表的主旨演講,請參見:新華網(wǎng).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全文)[EB/OL].(2015-03-29)[2017-01-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9/c_127632707.htm.。

(二)中國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特點

中國式睦鄰友好條約是從我國的睦鄰外交實踐中不斷總結發(fā)展而來的,也是對國際睦鄰外交條約范式的實踐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1.“睦鄰、安鄰、富鄰”的功能定位

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證明,“睦鄰、安鄰、富鄰”是適應復雜國際關系和周邊環(huán)境的外交政策。談判締結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是宣示中國的意愿和外交政策,增進政治和戰(zhàn)略互信,深化全方位互利合作的重要途徑。中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功能首先是構建政治安全合作新平臺,利用條約的法律效力確認(或建立)、維持兩國之間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為雙方長期友好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二是要構建管控和解決分歧的和平談判及對話機制,有效維護本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三是建設相互間開展廣泛合作的基礎平臺,通過加強與鄰國的互利合作,深化區(qū)域和次區(qū)域合作,積極推進地區(qū)經(jīng)濟一體化,與亞洲各國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正是基于這種功能定位,所以中國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方式廣泛適用于同某個相鄰國家間,區(qū)域組織內相鄰的多國之間,以及與相鄰的區(qū)域性聯(lián)盟之間。

2.采用專門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形式

之前我國涉及睦鄰關系條約一般采用“友好條約”、“友好互助條約”這類常用的外交關系條約形式,沒有體現(xiàn)出與相鄰國家間構建睦鄰外交關系的特別意義,沿用這種形式勢必不能體現(xiàn)我國對睦鄰外交政策的特別重視。采用專門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名稱形式,不僅更能體現(xiàn)睦鄰外交在我國外交戰(zhàn)略中的特殊重要性,而且可以鮮明表達我國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的傳統(tǒng)理念,并體現(xiàn)合作發(fā)展的時代主題。另外,在睦鄰外交政策指引下構建新型睦鄰外交關系都采用這一形式,表明了我國堅持睦鄰友好政策的一貫性,和對待相鄰國家不分強弱大小,也不介意相互間存在的分歧和差異,我們都有志于構建和推進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的一貫態(tài)度,這更有利于增進周邊國家的信任和共識。

3.非結盟性、非排他性、非對抗的伙伴關系性質

在中國式睦鄰友好條約中往往對相互間伙伴關系加以確立,并約定“締約雙方不參加任何損害對方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聯(lián)盟或集團,不采取任何此類行動,包括不同第三國締結此類條約。締約一方不得允許第三國利用其領土損害締約另一方的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締約一方禁止在本國領土上成立損害締約另一方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組織或機構”,“締約雙方將擴大和加強軍事和安全領域的信任和合作,鞏固締約雙方的安全”

如《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第7條、第8條,《中國巴基斯坦簽署中巴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第4條、第8條。,由此經(jīng)常被外界誤認為是一種事實結盟或新型聯(lián)盟,特別是對于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上海合作組織間的睦鄰友好合作的性質存在誤解。中國式睦鄰友好條約實際體現(xiàn)的是一種新型的睦鄰外交關系建構。一方面,適應伙伴關系發(fā)展的新形式,提升傳統(tǒng)的不結盟關系

伙伴關系是當今世界國家間關系發(fā)展的一種新形式,旨在建立國家間友好關系,承諾加強彼此間的溝通與合作。中國的伙伴關系基本上覆蓋了世界大部分地區(qū),但關系層次不一樣。目前與中國的伙伴關系中包含聯(lián)盟性質安全合作的8個國家主要都是周邊國家。,另一方面,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聯(lián)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權國家為了國家安全而締結的相互進行軍事援助的協(xié)定,具有一定安全指涉,因而具有排他性和對抗性特征。而中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中的安全條款,基本上屬于消極的“不作為”,并有明確約定“不影響締約雙方作為其他國際條約參加國的權利和義務,也不針對任何第三國”

如《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第1條,第22條,其實質內容中既無結盟性的約定,也無結盟機制和機構的設立。[7]。

4.內容具有相似性、廣泛性和概括性

基于中國一貫堅持的睦鄰友好政策,中國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在內容結構和表述方面首先體現(xiàn)出一致性特征。一是原則的一致性,必然會強調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反對臺獨;二是關于加強軍事合作與互信的非結盟性、非排他性、非對抗關系的確立;三是開展安全、經(jīng)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廣泛合作;四是共同維護并加強國際組織的作用;五是關于爭端的和平解決方式。而且關于條約的執(zhí)行、生效方式和時間、條約文本采用的語言、條約適用期限等程序性規(guī)則方面一般也是相似的。其次,基于“睦鄰、安鄰、富鄰”的目標,中國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內容方面還具有廣泛性和概括性。一方面內容涵蓋締約國之間的政治往來、經(jīng)濟流通、文化傳播、軍事合作、共同打擊跨國犯罪等領域,包括所有與雙邊合作相關及具有雙邊因素的事務。另一方面,條約不對相互關系的具體的事務做出詳細的權利義務設定,而是規(guī)定以后續(xù)協(xié)議加以補充安排。這樣不僅使兩國之間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得以國際法的確認,而且為今后的發(fā)展和推進奠定了基礎并預留了空間。

[HS(3][HTH]三、中國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在東盟的實踐推進

[HTSS][HS)]

由于東盟國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斷提高的國際地位,東盟逐漸成長為中國睦鄰外交實踐的重要對象,2013年中國首次在官方場合明確提出締結中國—東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倡議

李克強總理在第16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請參見:新華網(wǎng).李克強在第16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全文)[EB/OL].(2013-10-10)[2017-01-18].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10/c_125503937.htm.這是我國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國—東盟“2+7”合作框架,及兩點共識和7個領域的建議,其中第一項建議就是積極探討簽署中國-東盟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但中國—東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談判締結也面臨特殊問題和挑戰(zhàn)。

(一)中國—東盟睦鄰外交條約是中國睦鄰外交的重要實踐和創(chuàng)新

東盟在中國睦鄰外交戰(zhàn)略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山水相連、血脈相親、命運相連、利益攸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正是在同東南亞國家的友好交往實踐中共同提出來的。而東盟是集合東南亞區(qū)域國家的政府間國際組織,隨著國際政治和世界經(jīng)濟形勢的發(fā)展,以東盟為中心的一系列區(qū)域合作機制建設使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還通過《東盟憲章》明確了東盟的獨立地位和共同體的發(fā)展方向和目標,并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建成政治安全、經(jīng)濟和社會文化三個共同體。由此,東盟成為我國開展與東南亞國家睦鄰外交的重要平臺。從1991年中國與東盟開始正式對話以來,雙方關系從“全面對話伙伴”到“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伙伴”,再到“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不斷升級,中國不僅成為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非東盟國家,而且還通過《中國與東盟全面經(jīng)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及相關貿易協(xié)議、投資協(xié)議的簽訂,于2010年全面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q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自由貿易區(qū)。中國—東盟間這種日益緊密的經(jīng)貿安排和不斷提高的政治安全合作,以及大幅增多的人文社會領域合作,極大地推動本地區(qū)乃至世界的共同繁榮與發(fā)展,也為雙邊睦鄰關系的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東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是中國睦鄰外交實踐的創(chuàng)新。首先,這是我國構建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的基礎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創(chuàng)新不斷取得新的進展,為外交實踐拓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理念,具有戰(zhàn)略前瞻性、包容性與和平性,不但為中國外交開拓進取提供理論依據(jù),而且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注入鮮明的中國元素。(參見:吳正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理念[N].北京日報,2015-12-03(14).)的最新實踐。面對新的國際形勢發(fā)展,為塑造更加和平、穩(wěn)定、繁榮的周邊環(huán)境,我國將拓展周邊關系作為新時期中國對外政策的優(yōu)先發(fā)展方向。由于與東盟國家間存在社會體制和發(fā)展水平方面的差異,再加上某些域外大國的摻和,以及東盟國家內部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而且東盟本身的一體化還存在執(zhí)行力和有效監(jiān)管不足等問題[8],所以中國—東盟關系特別復雜多變,發(fā)展與東盟國家的關系被置于周邊外交關系之首。面對中國—東盟合作經(jīng)濟政治格局正在發(fā)生的深刻變化,為堅定不移地深化睦鄰友好交往,中國提出與東盟國家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同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升級版的新構想,并主動提出與東盟國家探討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這是體現(xiàn)中國新型的友好合作理念的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舉措

李克強總理在第16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這一進程的順利推進,將有助于體現(xiàn)我們共同致力于維護包括南海在內的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深化互利合作的信心和決心。如各方能夠達成共識并最終簽署條約,將為中國—東盟戰(zhàn)略合作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成為引領雙方關系發(fā)展的一面旗幟。(參見:新華網(wǎng).李克強在第16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全文)

[EB/OL].(2013-10-10)[2017-01-18].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10/c_125503937.htm.)。

其次,中國—東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談判和締結將是對中國—東盟睦鄰關系的創(chuàng)新和加強。從中國和東盟雙邊層面來說,還沒有真正的雙邊條約的安排,中國于2003年率先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只是一個美日韓俄印等多國共同參與簽署的多邊架構。中國—東盟雙邊性質的睦鄰友好合作的條約的簽署,不僅可以為中國與東盟關系總體的穩(wěn)定發(fā)展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也可為未來雙邊關系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并和平解決爭端提供法律框架和安全保障,從而促進中國—東盟實現(xiàn)更深的互信,共同參與和開展更深度的合作。

(二)關于中國—東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特殊性問題

面對中國—東盟睦鄰外交實踐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在東盟的推進必須考慮以下幾方面的特殊問題。

1.條約的目標定位特點和問題

這是中國首次以區(qū)域大國的形象與東盟國家集體組織間簽訂以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條約。一方面這是中國大國外交新理念的體現(xiàn),表明作為區(qū)域大國,中國愿意為區(qū)域合作和發(fā)展擔當更多的責任。另一方面,由于構建命運共同體必然包含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發(fā)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態(tài)體系等方面,所以確立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可以凸顯中國—東盟間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關系,又能包容相互間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利益分歧。

由此,正確樹立區(qū)域大國的形象,適當?shù)芈男袇^(qū)域大國責任,促進東盟國家對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同,構建雙邊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共識基礎,是推進條約談判和締結的根本前提。我國更需要注重采取對應措施,以非爭端國家為溝通橋梁,切實加強發(fā)展戰(zhàn)略對接,并充分利用產能合作、次區(qū)域合作和人文交流,增進與有關國家的政治互信,促進合作共贏。

2.條約的形式特點和問題

中國—東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是中國式睦鄰友好條約模式的創(chuàng)新,因為這是中國首次與一個區(qū)域組織間進行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談判。這是基于中國—東盟睦鄰外交實踐積累的經(jīng)濟、政治和制度方面的豐富成就的創(chuàng)新方式,既體現(xiàn)了對東盟作為區(qū)域一體化組織所具有的重要國際地位和作用的認可和尊重,還能廣泛涵蓋東南亞周邊區(qū)域。所以,這種特殊的雙邊條約形式更能契合中國和東盟國家間睦鄰外交的實踐發(fā)展需要。

但由于東盟國家內部的利益分歧,以及東盟組織機制尚存在的問題,給談判工作的有效推進提出了挑戰(zhàn)。根據(jù)東盟國家的特殊情況,可以采取雙軌方式。一方面直接開展與東盟組織間的談判,另一方面可以先易后難地選擇和特定國家談判締結雙邊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以此起到對中國—東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及其有關條款談判的示范、引導和促進作用[3]。

3.條約的內容特點和問題

按照中國式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范式,中國—東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在實體內容和程序內容結構方面應該基本是相同的,但基于中國和東盟國家間存在的南海爭端、區(qū)域安全問題和構建命運共同體的目標,所以在有關條款內容的規(guī)定必須體現(xiàn)中國—東盟特色。一是需要特別強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間的特殊歷史關系,更能顯現(xiàn)各國對建立睦鄰友好合作關系基本原則的一致共識,為建設命運共同體奠定堅實的基礎。二是關于和平解決爭端,應設立爭端方的談判和解機制及非爭端方的斡旋監(jiān)督機制,為和平解決南海爭端問題提供必要的制度的約束和保障,并應強調不得引入第三方勢力介入爭端,這是化解沖突、維護區(qū)域安全穩(wěn)定的特殊需要。三是應在建設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下,為相互合作的廣泛深入開展奠定基礎和平臺。四是設定締約國保護他方國民利益的條約義務,以保障和促進中國—東盟自貿區(qū)的升級發(fā)展。

JS

參考文獻:[1]安東尼.奧斯特.現(xiàn)代條約法與實踐[M].江國青,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0-13.

[2]世界知識出版社.國際條約集(1648-1871)[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1-3.

[3]張亮,熊繼博.中國與東盟締結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問題研究[J].法治社會, 2016(2):30-38

[4]李浩培.條約法概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24-25.

[5]蘇云婷.中國的睦鄰外交政策與周邊外交[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8(4):25-30.

[6]秦正為,睦鄰友好與國家利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6(6):5-12.

[7]凌勝利,中國為什么不結盟?[J].外交評論,2013(3):20-33.

[8]徐步,楊帆.中國—東盟關系:新的啟航[J].國際問題研究,2016(1):35-48.

[HT]

The Form of the Treaty of GoodNeighborliness and Friendship and Its Practice in China

ZHANG T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aw,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As a main method of ensuring the friendly relationship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m of the treaty plays a key role in guiding the practice of the treaty, show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force of the trea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e of the treaty of friendly relationship, and within the system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law, signing the treaty of friendly relationship has become a normal way of ensuring the good neighborliness between two countries, and gradually some common features have come into being in its form, nature, contents and procedure. New China has carried out goodneighborliness diplomacy and has gradually formed the treaty of friend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adopted as a basic tool in the implement of “treating neighbors friendly, looking neighbors as friends”. As the goodneighborliness diplomacy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makes progress rapidly, the form of the treaty of friendly relationship in China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the special problems as the target location, the form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treaty shall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treaty of goodneighborliness and friendship; the form of the treaty; the treaty of friend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oodneighborliness diplomacy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本文責任編輯:李曉鋒

猜你喜歡
中國
負面清單的管理研究
解析“一帶一路”戰(zhàn)略以及對中國的影響
我國警衛(wèi)反恐怖斗爭對策研究
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的貿易分析
淺析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代價問題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國”調子
西方涉華紀錄片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與展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