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
釋凈宗是中國大陸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專門宏揚善導大師凈土思想的法師之一。1966年生于安徽宣城,畢業(yè)于中國民航學院,后離俗出家。歷時十數(shù)年,恢復重建安徽宣城弘愿寺,使之成為國內廣為人知的凈土宗專修道場。釋凈宗現(xiàn)任鑒真佛學院名譽院長、鑒真文化研究所所長、特聘教授、研究生導師。同時擔任終南山下悟真寺住持,致力于善導大師祖庭的恢復重建。編校著作《善導大師全集》《念佛勝易》《善導大師凈土思想》《心籟》等,發(fā)行逾數(shù)百萬冊。并屢次應邀前往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地授課弘法,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
2017年5月,本刊記者對釋凈宗進行專訪,就社會、宗教、文化與公益事業(yè)進行了廣泛對話。從釋凈宗的談話中,我們有機會得以一窺中國歷史悠久的凈土宗的真諦,并看到一個具有憂思精神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佛教思想者的身影。
《中國周刊》記者:“中國夢”是全民的夢想。作為一名出家人,在中華民族的復興當中,又有著什么樣的“中國夢”呢?
釋凈宗:作為一名出家人,做生意是不可能的;搞科研,也不可能。作為一名念佛人,能夠讓凈土宗的教法安頓,能夠讓苦惱眾生的心,焦躁、浮動的社會,得到清涼、調適和平復,這就是我們能夠為社會所做的貢獻,也是我們對佛法應該抱有的責任。我提出“復興凈土宗,我的中國夢”,是廣大“中國夢”當中的一個音符。
我去了美國回來之后發(fā)現(xiàn),中國確實是在復興當中。你要對比才能知道,中國的復興是欣欣向榮的。雖然有很多問題,但這是發(fā)展過程當中的問題,中國的復興幾乎是不可阻擋??匆粋€國家,其實就像看一棵樹一樣。這棵樹如果到了秋天,樹葉往下掉,或者枝都萎縮了沒有勁,那這個樹當然就不行了。如果萬葉蔥榮、生機勃勃,那當然就在復興。
民族的復興最終歸結為文化的復興。復興是一個綜合的過程,但是經(jīng)濟、科技、軍事等再怎么發(fā)達,但是如果文化沒有復興起來,都談不上復興。如果僅是經(jīng)濟非常發(fā)達,人的幸福感不高,也談不上復興。
凈土宗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一部分,我覺得,至少在民族復興當中有幾點作用:一個就是為民族的復興建立一種信仰支撐的系統(tǒng)。文化復興跟信仰密切相關,有各種不同的信仰,至少凈土宗是信仰支撐的一種系統(tǒng)。第二,為民族復興建立了一個價值評判的系統(tǒng)。第三,可以提供一個消弭紛爭的系統(tǒng)。
《中國周刊》記者:社會快速發(fā)展帶來人心浮躁、社會趨于功利,人們生存的環(huán)境不斷惡化,凈土宗通過什么方式來改善我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釋凈宗:治理污染,從治理人心污染開始。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問題的存在,其實都是因為愛心不夠。像現(xiàn)在的貧富不均,表面看起來是財富的問題,但根本上還是愛表達的不均勻。如果我們在愛心當中都平等的話,那么這個社會就會非常的有序、健康。家庭當中也是一樣。
有句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庇械臅r候,在很貧窮的狀態(tài)下,比如文革以前,大家都認為比較平等,覺得好像沒那么大落差。但現(xiàn)在的人,生活其實比以前要富裕很多,但對生活的不滿也有很多。難道是因為他覺得貧困嗎?不是。是因為他得不到平等與尊重,感覺愛心分配不平等。但是人的愛心是有限的,因為人都是自私的,人都是為了自我。可是阿彌陀佛的救度就不一樣,他有無限量的愛心,并且表現(xiàn)為無量的光明和無量的壽命。
“阿彌陀佛”名字的意思,就是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如果以非常直白的語言來講,光明也好,壽命也好,都是代表了愛心和福德,要福佑一切眾生。
凈土宗對于治理污染,也有特別的優(yōu)勢。因為一切的污染,以佛法來看,它是來自于人心的污染。比如說為什么現(xiàn)在環(huán)境污染這么嚴重呀?它是貪欲,它不光是一個科技手段的問題,當然科技手段也非常重要。但主要來講是貪欲過度,對于大自然掠奪性地開發(fā),沒有節(jié)儉惜福。
貪欲止息了,自然就放下很多,就不會掠奪,去強取豪奪。這樣他就自自然然地對這個社會起到好的作用。
《中國周刊》記者:從佛教的角度怎么來看待“愛”這個名詞?
釋凈宗:在十二緣起法當中,“愛”是代表愛欲,有“愛”才有“有”,才有生死輪回的根本。但是,佛法對這個詞,也有雙面的解釋,分為染污的和清凈的。染污的就是一種以占有欲這種貪染、貪愛;清凈的就是善法愛,就是對良好的愿望的滿足,菩薩熱愛眾生。
更加專業(yè)的表達就是慈悲。如果以我們現(xiàn)在通用的語言,是對眾生的愛心,需要一些特別的說明,就是清凈無染的愛心。
比如阿彌陀佛,他對眾生的愛心,是無條件的、無染污的,是清凈的、無我的。當然,這個愛我們很難理解,也只有真正的,就是圣者他心中,他已經(jīng)證悟到無我的境界,他才會涌現(xiàn)一種,從佛性里邊涌現(xiàn)出大慈大悲。
如果人只要有我執(zhí)的話,那么一定是跟我相應的,我才愛你;你跟我相反的,因為他有“我”的存在,一定是對立和沖突的,我怎么會愛你呢?我沒法愛你??!我們兩個是相反的??墒欠鹌兴_不一樣,他是無我,所以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無緣”就是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代價,沒有任何要求;“同體”就是我跟你一樣。為什么他能跟你一樣?因為他無我,所以他視一切眾生的生命為他的本來?!氨娚矘肺野矘?,眾生苦惱我苦惱”。這種愛心是徹底、究竟、無條件、清凈的。這樣他才有力量,會涌生這樣的愛心出來。
《中國周刊》記者:據(jù)媒體報道,有信眾購買鳥類或魚類用于放生,由此造成了一些黑暗的野生動物買賣和殺戮的利益鏈,怎樣看待放生這一行為?
釋凈宗:放生當然非常好,生命是最寶貴的。如果別人放了你的生命,你會多感動呀,你當然很感謝他。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專門花錢,雇人把你捆起來,然后再花錢,把你打開,把你搞得皮開肉綻的,再把你放生,我自己撈一點功德。你還會感動,感謝我嗎?
現(xiàn)在很多放生產(chǎn)生了很多弊端。信徒或者說這些人,抱著作功德的心,說“放生有功德”。如“明天是菩薩圣誕了,我準備放生五萬塊。”“你要放生五萬塊,我們趕緊下河撈啊?!币环派脑?,那個魚在河里挺好的,因為你要放生,做大功德,花五萬塊錢買,有人才下河去撈。如果放生其他動物,就上山去捕。捕來之后,一籠子裝著送給你,然后你自我感覺良好“我這么多的功德”。以別人的苦難建立你的功德。當然,放生的人可能沒想這么多,但事實是這樣,就是消費刺激了生產(chǎn)。
所以,放生一定出自內心,真誠,隨緣,然后是以救人救難為目的,不是為了掙功德花錢。這些事情都是我親身經(jīng)歷的,有時候在一些名山大剎,特別逢佛菩薩圣誕,有些人固執(zhí)地認為“在這個時間放生更有功德”,或者大家都知道,放的款項都相當多。那么,提前就有很多的捕撈者、魚販子,他們很辛苦下江、下河去撈。他們也都知道,你去放生,他們就等著再打撈,這樣的放生很不恰當。
所以,放生也要如法,要真正從慈悲出發(fā),這樣你就不至于產(chǎn)生誤解。這些好事,要把它做好。好事做好就是要有好的發(fā)心,不要帶有名利的夾雜,或者說要不張揚自己的功德。
由此需要強調,凈土宗認為“罪惡生死凡夫”。對此,有些人也許會感到失望。因為他們一直對自己的評價都蠻高的。
這種失望是相對我們的期望,有個落差。這是因為有時候人們對于佛教看得非常的輕薄。你看,我本來挺有修行的,以前在社會上,人家說我是善人,來你這兒,你給我?guī)€帽子——“罪惡生死凡夫”。
現(xiàn)在人就這樣子,人的心就是比較虛華一些。比如說一般的信眾來到寺院里邊,你要跟他合個掌說:“功德無量!”你說他功德無量,他就很高興。他其實知道自己也沒什么功德。你對他說:“你有生必有死?!彪m然他八十歲了,也不愿意聽。他九十歲,也不愿意聽。人們不愿意接受事實真相。
那么你說他是罪惡生死凡夫,在人的驕慢心的情況下,很少有人愿意聽。但是人就是罪惡生死凡夫,這是個事實。如果有人能聽進去這句話,我覺得是非常之人。這個非常之言能入非常之耳,他要非常之人才能聽得懂。所以一般來講呢,這個佛法它真正所說的意涵,人們并不能夠去了解它。
《中國周刊》記者:佛教起源于印度,于2000年前傳入中國,您認為佛教怎么更好的和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
釋凈宗:我最近仔細學習了一些文件,對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四個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有強烈的認同感,我認為是很精準的表述。中華民族是善于學習的一個民族,既然有這個自信,在我們中華文化本有基礎之上,可以借鑒吸收西方文明,包括制度、文化等的一些長處。但是,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有它的民族特性,有它的土壤,照搬照抄是不適合的。
文明沒有什么優(yōu)劣之分,只有特色不同。比如體育運動員心臟好著呢,給了你,排異;他的肝好是他的,拿到你的就不好;他的鼻子長得好是他的,放你臉上就不一定美。所以一定要細致考察。
我們不能妄自菲薄。走自己特色的道路,復興民族靠我們自己的文化基因,是一個正確的選擇。經(jīng)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有了這樣的成就,我們會慢慢沉淀下來,冷靜下來,發(fā)現(xiàn)我們文化的優(yōu)點和長處在哪里。
中華文化中,沒有信仰人格化創(chuàng)造的造物主這樣的概念。比如說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個“道”并不代表一個有形可見的有情感、有意志的一個神。它沒有這種概念。再比如說,道家講“道法自然”,對自然是完全尊重的。儒家講求“天人合一”。佛家講“緣起性空”,一切是種種因緣所組成的。那么所有的一切是依賴于萬緣和合才存在,這種思想和現(xiàn)代這種全球化、一體化,是完全合拍的節(jié)奏,和這種方向完全吻合。
《中國周刊》記者:您認為凈土宗應該怎樣改革,才能適應當今世界的新需求?
釋凈宗:佛教也有流弊,其變成一種自說自話的、脫離時代和社會,這種情況應該是存在的。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后,經(jīng)過兩千多年,它確確實實已經(jīng)從佛法變?yōu)榉鸾塘恕7鸱ǜ鸾逃惺裁床煌??如果說是佛的宗教,那就不一樣了。因為宗教是一個世俗的組織,是一個世俗的現(xiàn)象,它一旦成為一種宗教,就要維護這個宗教團體、宗教組織、宗教機構、宗教人員等的種種利益。這樣就會有很多私心在當中,時間長了,可能就會流久生弊。脫離佛陀慈悲眾生、憐憫眾生、救拔眾生這樣一個本懷,變成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說話,這樣就不好了。
中國近代有一位太虛法師,他提倡佛教改革。不過他自己就說,我的改革失敗了。魯迅說過,在中國講改革是不容易的。我記得看過魯迅先生的一段話,大意是你把一張桌子,從堂屋搬到側屋,都要付出流血的代價。當時看,這太夸張了吧,搬個桌子而已。但是,人固有的思想,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不容碰觸的。你要敢碰一點點,就會有人跟你拼了老命。所以說到改革,是一個很冒風險的事情。我們不講改革,我們講“復興凈土宗”,做好凈土宗自己的事。
但是,做好凈土宗自己的事,也有可能會觸碰到別人的利益。我們不希望觸碰人家的利益,但是要做好自己的事,必須把屬于凈土宗這一方面的事情,比如理論教義問題等,進行正本清源。正本清源,觸碰到別人的利益,別人不愿意了,說我們本來就挺好的,能夠有碗飯吃,日子過得美好,你現(xiàn)在正本清源,我們就不好弄了呀。所以,“復興凈土宗”是不容易的。我們希望正本清源,愿意把問題弄得很清晰,但是有很多人就愿意搞得很含糊。或許是混水摸魚吧。
凈土宗必須與時代、與社會相適應,也一定能夠與時代、與社會相適應,不僅要相適應,而且要正確的引導、教化人心。我們需要做的,不光是被動地適應問題,還需要主動地向積極正確的方向引導。因為我們相信彌陀的救度,相信無條件的愛心,相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那這怎么會跟這個時代不適應呢?我們完全有這樣的信心。
“南無阿彌陀佛”永不改變。佛陀救度我們的本懷,不容偏離,不容曲解。至于說其他的形式,我覺得都可以改。如果能夠有助于彰顯阿彌陀佛救度的本質,當然就可以改變或使用它。什么是佛法?穿著漂亮的袈裟,打著華麗的寶蓋,吹著悅耳的音樂,然后坐在高高的法座上,搞一些形式主義的東西,這個根本就不是佛法。這些東西統(tǒng)統(tǒng)可以改,當然有的人不愿意改,這個是可以理解的。
比如說穿海清。海清其實是中國古代的俗服,寬袍大袖,而且袖子特別長,那一副海清,要攤好幾套衣服的布料。來寺院的老年婦女多穿海清,但她們其實在家里都不怎么穿這種衣服,專門到廟里才穿。穿海清,卻總是牽上掛下,錯前搭后,拜佛的時候,跪倒在往地上,一起來,要么踩到自己的衣襟,往后搞個人仰馬翻,要不然就垮啦一響,衣服撕掉了,扣環(huán)又壞了。特別下雨的時候,經(jīng)常一身狼狽。
寺院里的門檻都比較高,有時候還要上下樓,穿著海清,踩著這些臺階上上下下,一邊要做佛事,一邊還得小心走路。既不安全,又不莊嚴,也不好看。然后走路繞佛的時候,又不能專心,因為容易踩著。我們希望能重新設計一個服裝,能比較莊嚴,又比較方便,大家念佛也比較專心。
這個想法,也算小小的改革吧。我們希望大家能有簡便的居士服可以穿,方便大家。如果沒有海清,我們就穿一般的居士服或者常服,整整齊齊的,坐凳子方便,上下樓也方便,且不專門訓練就能把衣服穿好,不是很好嘛。但是,卻有很多人反對。他們認為,這是標新立異,改了古代傳統(tǒng)的東西。其實犯不著講這么重,就是怎么方便,怎么穿衣服。就一點小事,但別人總覺得那都是大事。
如果你覺得,你的目標是要讓大家都贊嘆你是高僧大德,讓人家都贊嘆你,說你永遠正確,那你就什么都不要做了,只說別人愛聽的話就好了。如果你無所謂,那當然就無所謂,只專心做正確的事情就好了。
《中國周刊》記者:中國佛教講“農(nóng)禪并重”,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社會,“農(nóng)禪并重”要如何適應現(xiàn)在的社會發(fā)展?
釋凈宗:中國現(xiàn)在的政治結構、政治制度、法律體系,以及經(jīng)濟形態(tài)等已經(jīng)改變,佛教在兩千年的過程當中和封建時期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中國相適應,未必能夠和現(xiàn)代的社會主義的時代相適應?!吧虄羧诤稀笔乾F(xiàn)代佛教中國化的一個有益的探索。
中國佛教首先講“農(nóng)禪并重”?!稗r(nóng)禪并重”其實就是一次佛教的改革。在印度佛教的時候,是沒有這個說法的,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一種“叛逆”。因為在印度佛教中,比丘是不事生產(chǎn)的。比丘既不可以去做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不可以從事手工業(yè)或者商業(yè)買賣,一切都不能做。他是專業(yè)的修道人,也不可以儲蓄金錢。
但是佛教傳到中國之后,這個就行不通了。因為中國是個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國家。如果說你專門在那里打坐修行,別人會覺得你是懶漢,你不為社會做貢獻,你專門剝奪我們。像在印度你去托缽乞食,大家非常尊重這個出家人,認為是在為家人修福報,會給你飲食。到中國來,你托著缽去乞食,人家會輕賤這個僧人,也會輕賤佛法。
所以,中國的祖師大德結合中國的特點提出,我們要自己生產(chǎn),尤其是經(jīng)過了法難的時候。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需要靠帝王的支持;而在民間,佛教又不具備托缽乞食,即大家普遍供養(yǎng)衣食的一種民間的氛圍,佛教不是徹底斷根了嗎?中國祖師大德為了佛法的生存,用智慧和勇氣,提出了“農(nóng)禪并重”,一邊干農(nóng)活,一邊參禪打坐修行?!岸U”代表修行的總稱,而不一定代表禪宗,代表一切修行的解脫法門?!稗r(nóng)”代表經(jīng)濟上要自主。“農(nóng)禪并重”就是要在經(jīng)濟、修行這兩方面,都能夠有一定“自主權”,或者說配合著去發(fā)展。
佛法傳入中國,基本上是個農(nóng)耕的時代,所以它提出“農(nóng)禪并重”?!稗r(nóng)禪并重”代表“禪”不能離開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也不能離開當時的社會生活方式。你必須跟它協(xié)調,要能夠生存下來。在中國,“農(nóng)禪并重”結合得非常成功。所以中國的寺院往往都有田產(chǎn)、茶園等,就反映出這樣一個形態(tài)來。
來到今天這個時代,農(nóng)業(yè)已經(jīng)有了很大變化了,現(xiàn)在農(nóng)民自己都拋荒了,也很少有人去種田,即使種田也大都機械化?,F(xiàn)在的時代已經(jīng)進入了工商的時代、信息化的時代、網(wǎng)絡的時代。佛法的修行法門也從參禪或者一切的禪觀修行,自力的禪觀修行轉移到了凈土,仰靠阿彌陀佛的本愿,就是靠他力。禪是靠自力的,不管你是禪宗的禪,還是天臺的禪等等一切,都是靠自力的。這種自力的修行方法跟自力的農(nóng)耕的生活形態(tài),它是相適應的。
我們對這個時代的把握就是從農(nóng)業(yè)時代已經(jīng)到了金融、工商的時代。那么,在這個時代,佛法應該怎樣跟它結合呢?在修行的方法當中,從自給自足的自力修行的形態(tài)要轉變依靠阿彌陀佛大愿業(yè)力為緣起。就是以他力為緣起,共同和合的一個修行形態(tài)。這個是和我們目前時代的生產(chǎn)力相應的。比如你會用手機打電話或者發(fā)微信,而不會跑著腿去喊人;出門你一定是搭車,出遠門一定坐飛機或者坐動車,你不會走路;甚至我們做衣服,過去都是自己做裁縫,或者自己紡紗織布,現(xiàn)在直接買現(xiàn)成的。生活已經(jīng)給你說得非常清楚,一切要靠互相幫忙。你在修行方法當中,也一定是要跟這個時代相應的。就是這種周圍的時代環(huán)境代表我們時代眾生的生存空間。外在物質生活的身體生存空間,反映到內在里面的精神生活空間也一定是這樣的。所以凈土法門在這個時代就要大行其道。
在這種情況下,有兩個移位。“農(nóng)”讓位給了“商”,“禪”讓位給了“凈”。就是把“農(nóng)”變?yōu)椤吧獭?。過去講“農(nóng)禪并重”,現(xiàn)在就是用合理的邏輯推斷,用歷史的邏輯推斷,走向今天,提出了“商凈融合”的命題。
但是說“融合”,大家不要錯誤理解,說:“你們和尚做生意?!辈皇悄莻€意思?!吧虄羧诤稀笔钦f你要了解商業(yè)時代的生產(chǎn)規(guī)模、生產(chǎn)方式等等,這些觀念、行為和做法,怎么樣借助于這個時代的種種方式來推廣佛法,跟它融合,然后凈化這個時代。尤其商業(yè)時代,人心可能比農(nóng)耕時代更加地濁染一些。因為農(nóng)耕時代比較淳樸、比較保守一點。而商業(yè)是一個大的熔爐,可能因為跟金錢打交道,難免就更加地浮躁一些。那在這個時代當中,怎樣救度眾生,怎樣適合這個時代的特點,我覺得這也是與時俱進,跟國家所提倡的方向,我認為是很一致的。如果我們現(xiàn)在還是保守在農(nóng)耕的時代,已經(jīng)不能夠佛教中國化了。
《中國周刊》記者:新時代下,青年需要怎樣的信仰?
釋凈宗:我希望我們的中國,永遠是青年的中國;我希望我們中國的人民,永遠是青年的人民;我希望我們現(xiàn)在的青年人,永遠是青年人。我也希望現(xiàn)在看上去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也能變?yōu)榍嗄耆恕?/p>
為什么這樣說呢?就是對“青年”這個詞,要有正確的理解,青年不是一個年齡的問題。十七歲的人,可以是老年;七十歲的人,也可以是青年。如果我們擁有一顆青春的心,那我們就永遠是青年。
青年代表什么?代表他有永恒的生命活力,代表他有不竭的創(chuàng)新熱情,代表他的思想永遠不封閉,永遠面向未來。我覺得這樣的精神,就是青年的精神。那么,如果你懷有這樣的心情,你即使活到七十歲,你不仍然也是青年嗎?“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你二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老氣橫秋,享受啃老,那你不是老年嗎?所以青年并不是年齡的問題。
青年人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力”,這種生命力的表現(xiàn)是行動,我覺得青年人,他的思想不封閉,表現(xiàn)在他相信真理的存在;然后為追求真理,邁出堅定的步伐。為了熱愛真理,追求真理,實踐真理,他們勇無所懼,這是一個青年人的特點。
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是發(fā)展的相對的知識結晶。當然,現(xiàn)在很多人都不相信真理。世間有很多宗教,可能他們的宗教教義不一樣,但不管怎么樣,它有一條值得肯定——相信真理的存在。至于說它對“真理”怎么解釋,可能各有各的解釋,但是相信真理的存在,這是非常重要的。對于真理的存在,有的人是用藝術來探尋,有的人是用科學來探尋,有的人是以哲學來探尋,有的人是以自己的生命或用信仰來探索。
那么相信真理,就要探尋真理。老年人可能沒有這樣的雄心、勇氣,但青年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所以,我希望青年人能永遠保留這種上進心,積極進取。
另外,我覺得有幾個不是“青年”。享樂不是青年,頹廢不是青年,驕傲不是青年,我們的青春是生命給我們的尊貴禮物,不是拿來用以驕人、虛耗、浪費的東西。所以如果你懷有這樣的想法,我認為這個人基本上就是浪費了。在青春這個時代,如果浪費了這樣的時光,你的整個人生,輸在這個地方,就全部輸?shù)袅?。如果在我們青春年華的時候,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人生目的,然后又建立正確的信仰和理念、理想,懷有遠大的抱負,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擁有人生所有的一切,因為這條路你走對了。
人生在于不同的過程,人生可以立體地生活。我們可以在同樣一個時間點,活出生命的全過程,從嬰兒活到青年,然后活到中年,最后活到老年。都應該有一種抱真、守真、拙樸,柔軟的心態(tài)。當我們成為青年的時候,我們不要忘了天真無邪。當我們年齡成長為青年的時候,我們仍然保留著嬰兒那樣的心態(tài),那樣的天真,沒有邪氣。那樣的倚賴對愛的表達,這樣你就是豐富的。
(本文僅代表受訪者觀點,不代表《中國周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