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薛珊 圖片|高蒙萌
掌中方寸 盛世風景
撰文|薛珊 圖片|高蒙萌
包澤偉 《后花園》 100x80cm
鼻煙壺,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于一身,是中國藝術的縮影,也將喧鬧的過往一幀幀定格在鼻煙壺工匠安適恬淡的心性里。在這些靜態(tài)的鼻煙壺里,能令人憶起曹雪芹的煙云舊金陵,老舍醇厚的北平味兒。
圣緣博藝坐落的吉大情侶路一帶,鬧中取靜,它于2013年對外開放。這里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高質量的藝術展覽,和對藝術家和藝術品的持續(xù)性關注和以館藏珍品展示為重心,同時,也主要以展覽為單位與藝術家合作。在圣緣博藝寬敞的展館內,外頭的喧囂可以輕易屏蔽,內部的展覽空間給人別有洞天之感。在這樣的空間里,日子在悠長的回響中度過。而那些來自遙遠歲月的物件——鼻煙壺,歷經百年洗禮,秉承著傳承的力量,仍不畏時間的阻隔,穿越時空而來。
走進圣緣博藝的鼻煙壺展覽,仿佛隨著那些工藝精湛的鼻煙壺穿過百年前的大街小巷。我們好像從中可以看到《紅樓夢》的晴雯拿著一個金鑲雙扣金星玻璃的扁盒,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用鼻煙來治療感冒;看到《茶樓》里小丁寶掏鼻煙壺的細節(jié);仿佛能看到內畫大師筆下的過往,細膩綿潤,能帶給人們一種久違的感動,這是有溫度的藝術。在這些靜態(tài)的鼻煙壺里,能令人憶起曹雪芹的煙云舊金陵,老舍醇厚的北平味兒。鼻煙壺,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于一身,是中國藝術的縮影,也將喧鬧的過往一幀幀定格在鼻煙壺工匠安適恬淡的心性里。
吸鼻煙的習慣最早由傳教士帶入中國。始于明朝,盛行于清代。鼻煙是在研磨極細的優(yōu)質煙草末中,摻入麝香等名貴藥材,并在密封蠟丸中陳化數(shù)年或者數(shù)十年而成。顧名思義,鼻煙的使用方式是直接吸聞,不同于其他煙草用品是點火后才吸聞,只有優(yōu)質的煙草會拿來做鼻煙。正如同煙草的種植和使用方式,是在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后,經由海員和傳教士傳播到世界各地的鼻煙制作和使用,也是以類似的方式和途徑,逐漸在全世界流行起來的。只是世界各地的民族再依其各自的喜好以及生活習性,摻以不同的香料制成不同氣味的鼻煙。例如我國的鼻煙壺使用者就青睞茉莉花與鼻煙摻在一起的味道,既清香又馥郁。
鼻煙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xiàn)在中國的。 清朝趙之謙在其《勇廬閑詰》中提到,明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為進行傳教活動,曾將鼻煙、自鳴鐘、萬國圖等禮品進貢給皇帝,但在現(xiàn)存明代宮廷檔案“利瑪竇所獻方物”的名單中未見鼻煙的記載。鼻煙英文為snuff,意大利文為tabacco da fiuto,傳入中國時中文稱“士那富”“士拿乎”“西臘”“布露輝盧”等,均為外來語的譯音。一直到了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雍正皇帝才根據鼻煙是用鼻子吸聞之煙草制品,將其命名為“鼻煙”。自此,鼻煙正式有了中國名字。
圣緣博藝的展覽空間給人別有洞天之感。在這樣的空間里,那些來自遙遠歲月的物件——鼻煙壺,秉承著傳承的力量,不畏時間的阻隔,穿越時空而來。
清代,無疑是中國鼻煙的黃金時代,雖然對鼻煙壺的開始制作時間有不同的意見,但對于鼻煙和鼻煙壺的流行始于清朝康熙時期,是國內業(yè)界專家公認的。康熙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南巡,在江寧(今南京)接受了西方傳教士畢嘉等人的眾多貢禮中就有鼻煙。初到中國的歐洲達官顯要、國內的文武大臣覲見皇帝時,也經常以鼻煙作為貢品。趙汝珍所編著的《古玩指南》中特別描述了清代鼻煙的流行程度“無論貧賤富貴無不好之,有類于飲食睡眠,不可一日缺其事。幾視為第二生命,可一日無米面,而不可一日無鼻煙??梢蝗詹伙嬍?,而不可一日不聞鼻煙。”鼻煙壺自然成了隨身攜帶之物。
鼻煙是舶來品,鼻煙壺卻是地道的中國發(fā)明。鼻煙壺最早的雛形只是一個小小的方盒,傳教士喜歡在鼻煙盒上用琺瑯彩繪制西洋人物與花卉。 這種畫風就此被延續(xù)下來。因為鼻煙易潮,為更妥善保存,一種入口小,能阻隔濕氣的器形誕生了。隨之實用功能轉向藝術欣賞,在能工巧匠的培育下,鼻煙壺有了絕對“中國創(chuàng)造”的美學形態(tài)。
在眾多鼻煙壺種類中,唯一能不斷蓬勃成長至今的即內畫鼻煙壺,這和內畫藝術的歷史發(fā)展軌跡息息相關。
據史料記載,康熙皇帝不單單是為了使用鼻煙方便才下旨生產鼻煙壺,其多半是為了賞玩的喜好。他不先從中國揚名世界的瓷器著手,反而迷上歐洲色彩繽紛的玻璃,認為玻璃盛裝鼻煙最合適,一方面可以很容易知道鼻煙的存量,另一方面可以欣賞各式各樣的色彩玻璃壺。他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在北京養(yǎng)心殿造辦處聘請歐洲技師設立了玻璃廠,首先燒制出御制玻璃鼻煙壺。這樣一來,玻璃廠就在身邊,康熙可就近監(jiān)制指導和先睹為快,如果由瓷鼻煙壺開始,瓷器官窯遠在江西景德鎮(zhèn),康熙就不便親自指導制作。鼻煙壺的材質,一般以瓷、銅、玻璃、瑪瑙、象牙、琥珀為主,琺瑯因進口原料,價格不菲,也只在康雍乾三代被使用較多。乾隆年間,李調元的《南越筆記》記載了鼻煙和鼻煙壺在廣東流傳的情況,廣州對外貿易的繁榮,還促進了彩繪瓷鼻煙壺和畫琺瑯鼻煙壺的發(fā)展?,m瑯,即景泰藍,是中世紀從兩河流域一帶、經由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一種波斯工藝。這項工藝傳到中國,從明朝以來不斷地在精進改良,并且融入中國文化特色?,m瑯的稀有,也導致琺瑯彩材質的鼻煙壺至今價格高昂。
2017年在圣緣博藝進行的館藏鼻煙壺展內,就有幸能見到乾隆年間制的琺瑯材質異域風格的鼻煙壺,一面是肌膚飽滿粉嫩的西洋女子和“l(fā)iberty”一詞,另一面是西洋鐘表,有種跨越時代的質感,畫面也更加柔軟。因琺瑯是較硬的墨料,粉彩要在琺瑯上慢慢推開,需要極精細的技藝??梢姡∧觊g的琺瑯燒制技術已趨成熟。
清代皇帝也總命匠師打磨精品,將御制的鼻煙壺賞賜給大臣或作為禮品饋贈給外國使節(jié),作為契機之一,鼻煙壺逐漸從天子手中,流入民間。在《十八世紀來到中國的傳教士》中記載,當時的羅馬教皇使節(jié)鐸羅曾獲得康熙贈送的一件水晶鼻煙壺。
康雍乾三位皇帝中,康熙喜花卉,雍正喜黑,乾隆則來者不拒。鑒于這位皇帝對美學的“百搭”思維,乾隆年間的鼻煙壺得到空前發(fā)展。不同時期的鼻煙壺制作工藝各有特色,例如康熙時期,畫琺瑯彩鼻煙壺以銅胎、玻璃胎較多,且壺面大多以西洋畫法繪制,可惜未有存世。瓷胎鼻煙壺始燒于康熙晚期,多數(shù)為青花制品,還有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雍正年間所制的鼻煙壺,涅白不透明玻璃、玉質鼻煙壺和造型多元化。到了乾隆年間,無論是鼻煙壺的種類、數(shù)量,還是制作的工藝水平,都達到了最高峰,幾乎涵蓋所有材料和品種,新出現(xiàn)了掐絲琺瑯、雕瓷、描金玻璃、雕漆、匏器、竹木牙角等,還出現(xiàn)了大量肖形鼻煙壺和成套官作鼻煙壺。
生來不凡,再加之歲月的沉淀與修煉,鼻煙壺便漸漸為世人所認可。
“在這館藏的三百多件鼻煙壺藏品里,您最喜歡哪一件?”面對這樣的問題,圣緣博藝館長賈亞娟直言,每一件鼻煙壺她都非常喜歡,每一件都不一樣,正如展覽海報上所寫的“一壺一乾坤,寸天乾坤同輝聚,厘地人間萬象生”。小巧玲瓏、造型別致的鼻煙壺,將玉石、琺瑯、水晶、瑪瑙、琉璃、陶瓷、金銀、犀牛角、竹木、葫蘆等多種材質與書法、繪畫、雕刻、套料、鑲嵌、琢磨、燒造、內畫等種種藝術相結合,是清朝工藝的最佳代表,在收藏領域享有盛譽,稱得上是中國文化的藝術精華縮影。每一件都是傳世之作,難以取舍。
賈亞娟十多歲的時候在書上看到鼻煙壺,雖然沒見過實物,但卻很好奇,大點以后再通過一些影視作品對鼻煙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直到2000年,在故宮的一次展覽中,賈亞娟近距離接觸鼻煙壺。從此,鼻煙壺這個掌中珍玩,就令賈亞娟愛不釋手。但凡遇到珍品,就會進行收藏。同時,她也建議收藏鼻煙壺必須考慮質料、年代和工藝等因素。
而此次館藏鼻煙壺的展出,也是為了讓更多人可以了解鼻煙和它所代表的歷史。并且在鼻煙壺的展示方面,圣緣博藝也獨具匠心地采用珠寶的展示手法,將鼻煙壺放置在通透的玻璃櫥窗中,讓大眾可以多方位地領略鼻煙壺的美。
一件件鼻煙壺正襟危坐,不茍言笑,如同閉口不語的美人,縱使年華逝去,但你曉得她們身上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你須有耐心,須有誠意,須有熱情,才能從她們口中套得只言片語,而僅是短短的字句,你就能獲益良多。就像那些鼻煙壺身上的斑駁之處,它們和皺紋一樣,是曾經微笑過的地方。
其實鼻煙壺,在中國藝術歷史上,一直被單純地視為古代生活的一部分,長久以來沒有被列入研究或者重要藝術的范疇。在國內,自20世紀晚期鼻煙壺的價值和研究才被再次重視。而反觀西方,他們則更早地帶起鼻煙壺收藏的浪潮。 在國外藏家眼里,中國燒制的鼻煙壺,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于一身,是中國藝術的縮影。自1990年起,國外就有國際鼻煙壺協(xié)會組織,會員來自世界各地。
早在清朝,鼻煙壺愛好者爭相收藏鼻煙壺四大名品為銅胎琺瑯彩鼻煙壺、玻璃胎琺瑯彩鼻煙壺、蘇作鼻煙壺以及內畫鼻煙壺。在老舍的《茶樓》里有這一段描寫:“這是當日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無事都可以來坐半天……這里還可以看見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個出土的玉扇墜兒,或三彩的鼻煙壺。這真是個重要的地方,簡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笨梢姰敃r鼻煙壺已經成為了把玩的物件藏品。
其中內畫鼻煙壺成為當代鼻煙壺藝術主流,這和內畫藝術的歷史發(fā)展軌跡息息相關。清末民初,內畫名家輩出,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三、丁二仲、馬紹先等各有所長。傳說在清乾隆末年,一位地方官吏進京辦事,因為盤纏用盡,被迫投宿在廟里,此人嗜好吸聞鼻煙,但鼻煙已見底,無奈用煙勺在膛內掏刮殘留在壺壁的鼻煙,在壺壁上劃出許多到痕跡和圖案,這一情景,讓廟里的和尚深受啟發(fā),便試著制作彎彎的竹簽,蘸上墨,開始在透明的鼻煙壺內壁作畫。這一說法無可查證,關于內畫藝術的起源還有諸多傳說,但唯一可以確認的是內畫鼻煙壺在光緒年間大為流行。內畫也是唯一特別為鼻煙壺而生的技藝,而非利用其它已有的技藝來制作鼻煙壺。內畫鼻煙壺的出現(xiàn),讓文人墨客有機會將其文采延伸到此方寸之間,內畫源于外畫,卻難于外畫,但是欣賞標準和外畫一樣,追求方寸之地,呈千里之勢,內畫作品對于雅士名流,很容易激起其對書畫欣賞的藝術共鳴,也特別喚起其珍惜內畫技藝的精絕。
鼻煙是舶來品,鼻煙壺卻是地道的中國發(fā)明。鼻煙壺最早的雛形只是一個小小的方盒,傳教士喜歡在鼻煙盒上用琺瑯彩繪制西洋人物與花卉。
在眾多鼻煙壺種類中,唯一能不斷蓬勃成長至今的即內畫鼻煙壺。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鼻煙壺內畫大師馬少宣,就以一套16件內畫鼻煙壺精品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博覽會,被大會頒予了在金牌獎之上的名譽獎,這是中國鼻煙壺第一次獲得世界性的藝術大獎。現(xiàn)如今,冀派內畫還被國家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獲得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的“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在冀派內畫大師王習三先生和其子王自勇先生的努力下,2003年內畫藝術展覽館在河北省衡水市落成,2011年5月,中國鼻煙壺紫砂壺博物館在北京開幕。
在一切藝術都變得極其個人化的當下,某種堅持會被誤會為曲高和寡。現(xiàn)在大家說起來鼻煙壺更多的是把它作為一件藝術品,而忽視其功能和作為一種嫻雅生活方式的代表。在這樣的時刻,有一個處所能靜靜地容納這些美好的事物,相當可貴。
也許,再過一些年歲,年輕一代對鼻煙壺所知甚少,誰也無法保證,被取代的是什么,留下來的又是什么。但有一點可以堅信,那些被雕琢在鼻煙壺上所記錄下的歲月,也將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