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兩漢諸侯王墓玉器中的葬玉美術代表

2017-07-06 19:16馬莉
藝術評鑒 2017年9期
關鍵詞:兩漢

馬莉

摘要:本文以兩漢諸侯王墓金縷玉衣為研究對象,試圖研究其美術史價值。玉衣的研究現(xiàn)狀是什么?玉衣的產(chǎn)生條件和起源又是怎樣的?搜尋玉器方面的文獻,結合一些地下考古實物,對進一步研究金縷玉衣的美術價值或許更有意義。

關鍵詞:兩漢 葬玉 金縷玉衣 美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0-0154-03

2016年11月,筆者參觀了由南京博物院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共同主辦的“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國漢代文明的故事”展[1]。其中一件江都王劉非墓的金縷玉衣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江都王劉非墓金縷玉衣為其王后的玉衣,發(fā)掘于2009-2012年,這是南京博物院對大云山漢墓進行的搶救性的考古挖掘。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說,該展覽是南京博物院2016年的年度大展,也是近年來規(guī)格最高的國際性展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金縷玉衣。

一、玉衣研究現(xiàn)狀

對于玉器的研究現(xiàn)狀,張明華在《古代玉器》一書中做了很好的總結。他認為,中國古代玉器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諸如鄭德坤的《古玉通論》、郭寶鈞的《古玉新詮》等探索如何運用考古學進行玉器研究的論文;二是隨著考古事業(yè)的恢復,國內學者發(fā)掘報告的發(fā)布以及國外學者諸如日本林巳奈夫撰寫的《玉器》和《中國古代的祭玉、瑞玉》等;三是良渚文化發(fā)掘的推動[2]。

目前對于兩漢玉器的研究,主要還是以夏鼐撰寫的《漢代的玉器—漢代玉器中傳統(tǒng)的延續(xù)和變化》[3],盧兆蔭撰寫的《玉振金聲—玉器.金銀器考古學研究》[4]《發(fā)現(xiàn)滿城漢墓》[5],楊伯達主編的《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續(xù)編)》[6]等著作為主。這些著作從玉衣的起源、制作、發(fā)掘等方面進行研究,但并未從美術的角度探討玉衣的價值。筆者認為總結歸納現(xiàn)有的玉衣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美術價值同樣重要。

二、玉衣的產(chǎn)生及起源

(一)玉衣的產(chǎn)生

玉衣,漢代帝王諸侯貴族死后的葬玉的一種,又稱為“玉匣”或“玉柙”,根據(jù)等級的不同,分為金縷、銀縷、銅縷、絲縷四類。完整的成套的玉衣,主要由面罩、頭罩、手腳、軀體組成。部分金縷玉衣還有玉琮(罩男性生殖器)。在《試論兩漢的玉衣》中,盧兆蔭說玉衣又稱“玉匣”“玉柙”或“玉?”[7];巫鴻在《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中說:“玉衣是對裝殮漢代諸侯王遺體的‘玉匣的約定俗稱的稱呼?!盵8]

金縷玉衣主要由金、玉兩類材質組成。田自秉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中說:金銀都是貴金屬。金有很強的光澤,但在地殼中含量很少。銀是僅次于金的金屬,但遇臭氧則生氧化銀,遇硫化物則成黑色的硫化銀,失去其光澤[9]。雖然金銀尤其是金的開采難度大,但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仍舊發(fā)現(xiàn)了其延展性。除了金銀,玉器的發(fā)展對玉衣的產(chǎn)生也有一定影響。絲綢之路的開通致使采運玉石原料更為便利[10],和田玉源源東來[11],同時使用的還有藍田玉。

(二)玉衣的起源

玉衣是憑空斷代產(chǎn)生的么?它的產(chǎn)生可能與玉面罩有關,又稱為“覆面”“幎目”?!抖Y儀.士喪禮》云:“幎目用緇,方尺二寸,赪里?!编嵭ⅲ骸皫赌?,覆面者也?!盵12]對于玉衣的雛形,1981年,盧兆蔭先生在《試論兩漢的玉衣》刊文,東周“綴玉面冪”和“綴玉衣服”可能就是“玉衣”的雛形;夏鼐先生在《漢代的玉器—漢代玉器中傳統(tǒng)的延續(xù)和變化》中說[13]:

這種玉衣制度,可以溯源于東周時代的“綴玉面幕”和綴玉片的衣服。但是成為真正的金縷玉衣,可能始于景帝末年或武帝初年(公元前二世紀中葉)。

西周中期也發(fā)現(xiàn)了玉面罩??脊叛芯克?983年-1986年在陜西長安張家坡發(fā)掘了約400座西周墓。第303號墓已經(jīng)被盜,但是在盜洞中發(fā)現(xiàn)了綴玉面罩玉片19件,包含眉形玉片、眼形玉片、齒形玉片等。1993年在山西省曲沃縣天馬——曲村考古發(fā)掘了春秋時晉侯邦父墓,李仁俞、王愷在《徐州西漢墓出土玉面罩》中說:“墓主頭上的玉面罩,用眉、眼、耳、鼻、口等各色玉片50件組成”,是目前出土的西周最完整精美的一套玉面罩[14]。目前,西漢玉面罩共出土了7件,徐州5件,山東省長青縣雙乳山1件,江蘇省建湖縣沿崗第13號墓1件[15]。

三、玉衣在美術史研究中的價值

漢代美術具有雄渾、博大的特點,這一點從漢代的陪葬傭、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等可一窺一二。從目前已出土的金縷玉衣來看,大多玉片無裝飾紋樣(部分玉衣玉片背面有紋樣,是由于玉片由古時的舊玉圭等器物改造而成,因此并非玉片本身的裝飾紋樣),更多的是薄、規(guī)整的特點;至于金縷、銀縷、銅縷,也只是金屬物的抽拉。

根據(jù)目前已經(jīng)出土的玉衣可以發(fā)現(xiàn),每件玉衣的造型基本都相同,都由頭套、面罩、衣褲、手腳等部分組成,且每部分的玉片大多為四孔穿金絲或銀絲、銅絲的連綴。雖然絲縷玉衣經(jīng)過多年的地下埋藏已然腐爛消失,但是現(xiàn)代修復技術,仍舊成功的恢復了其往日之風采。素面的玉片或呈白色,或呈青綠色,有的甚至呈現(xiàn)偏黃的顏色,玉片本身的色澤便是玉衣最好的裝飾。近看光滑一片,遠觀整體如一。

雖然在目前的玉衣中,完整的玉衣并不多,但是從其余完整的玉衣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每一件玉衣都是漢代諸侯貴族的專屬,尤其從劉勝墓金縷玉衣我們便可發(fā)現(xiàn),其臀部、腿部的弧形實為精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漢代的金縷玉衣,更像是漢代的“雕塑作品”。一些中國美術史著作中,竟然沒有介紹金縷玉衣甚至沒有其概念的引入。可是,金縷玉衣屬于工藝美術,而工藝美術是造型藝術中的一種,造型藝術又是美術的其中一個分支[16]。金縷玉衣,同樣屬于美術的范疇。美術包含繪畫、書法、雕塑、工藝多個類別;美術史,則是在美術的基礎上,以實物為依據(jù),以史論為指導進行的研究。金縷玉衣屬于漢代藝術表現(xiàn)的一種,盡管其背后的“升天”隱喻大于玉衣本身,但是仍舊具有藝術審美價值。

兩漢時由于經(jīng)濟發(fā)達,國力強盛,厚葬之風盛行。“金縷玉衣”作為漢代玉器中的葬玉中的一種,規(guī)格最高、藝術價值最高。有人稱金縷玉衣雖極為昂貴、工程量極大、工藝極其復雜、但其藝術水平十分平庸[17]。金縷玉衣藝術水平的高低,與其造價、外觀并無多大的關系,而是與漢人的“死后升天”的社會觀和“比德如玉”的價值觀息息相關。一件藝術作品價值的高低,應該以其當時的地位和影響為參考。金縷玉衣作為葬玉的最高代表,一般只有帝王諸侯、貴族功臣方可享有,且有明確的等級區(qū)分(雖然西漢初期,帝王諸侯均可使用金縷做玉衣,但是日后玉衣的金銀銅絲等級制度不斷加強)。因此,金縷玉衣更像是漢代上層社會的“寵兒”和“專屬”。但是,玉衣的制造者大多出身低微,因此玉衣實際上也是漢代民眾的藝術結晶。

四、結語

金縷玉衣盡管分為金、銀、銅、絲四個等級,但是西漢初并未有明確的劃分,因此在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等墓穴中,同樣發(fā)現(xiàn)了金縷玉衣。金縷玉衣的產(chǎn)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受到了絲綢之路新疆和田玉等玉料的輸入、儒家將玉比德、漢人認為玉可助人升天、通天等經(jīng)濟、思想文化方面的影響。除此之外,漢代以前的玉覆面的出現(xiàn),也被認為是玉衣的前身。

由此可見,金縷玉衣在美術史研究中確有價值且潛力無限。我們不應局限于其造型、顏色、制作手法等方面,而應該學會站在歷史的角度,“美”與“史”結合。當下對于金縷玉衣的美術價值的研究的相關論述甚少,有的美術史書籍中包含金縷玉衣,有的卻只字未提;有的將金縷玉衣劃分在玉雕中,有的劃分在金銀器漆器中。因此,本文的撰寫,實為真正意義上的對于金縷玉衣的美術價值的初探。

注釋:

[1]陳剛:《“法老·王——古埃及文明與中國漢代文明的故事”展覽巡禮(上) 》,《藝術品》,2016年第10期。

[2]張明華:《古代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5-8頁。

[3]夏鼐:《漢代的玉器——漢代玉器中傳統(tǒng)的延續(xù)和變化》,《考古學報》,1983年04月15日。

[4]盧兆蔭:《玉振金聲——玉器.金銀器考古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5]盧兆蔭:《發(fā)現(xiàn)滿城漢墓》,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1年。

[6]楊伯達:《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續(xù)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7]盧兆蔭:《試論兩漢的玉衣》,《考古》,1981年01月15日。

[8][美]巫鴻:《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施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年,第137頁。

[9]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00頁。

[10]方澤:《中國玉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90頁。

[11]尚剛:《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25頁。

[12]張學鋒:《中國墓葬史(上冊)》,廣陵書社,2009年,第127頁。

[13]夏鼐:《漢代的玉器——漢代玉器中傳統(tǒng)的延續(xù)和變化》,《考古學報》,1983年04月15日。

[14]李仁俞、王愷:《徐州西漢墓出土玉面罩》,載于楊伯達:《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續(xù)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第200頁。

[15]同上,第201頁。

[16]董水淼:《“工藝美術”定義之淺見》,《上海工藝美術》,2014年,第1期。

[17]李曉抒:《漢代葬玉的美學價值》,《新東方》,2007年,第8期。

參考文獻:

[1]陳剛.“法老·王——古埃及文明與中國漢代文明的故事”展覽巡禮(上)[J].藝術品,2016,(10).

[2]張明華.古代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夏鼐.漢代的玉器——漢代玉器中傳統(tǒng)的延續(xù)和變化[J].考古學報,1983,(04).

[4]盧兆蔭.玉振金聲——玉器.金銀器考古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5]盧兆蔭.發(fā)現(xiàn)滿城漢墓[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1.

[6]楊伯達.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續(xù)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7]盧兆蔭.試論兩漢的玉衣[J].考古,1981,(01).

[8][美]巫鴻.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M].施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

[9]張學鋒.中國墓葬史(上冊)[M].揚州:廣陵書社,2009.

[10]方澤.中國玉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11]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12]尚剛.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3]李仁俞,王愷.徐州西漢墓出土玉面罩[A].楊伯達.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續(xù)編)[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14]董水淼.“工藝美術”定義之淺見[J].上海工藝美術,2014,(01).

[15]李曉抒.漢代葬玉的美學價值[J].新東方,2007,(08).

猜你喜歡
兩漢
先秦至漢代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
談我國古代人名的時代特征
形式與精神
兩漢時期畫像磚流變考論
兩漢音樂賦初探
兩漢劫持人質的類型及特點
兩漢荒政措施的不足與局限
夫余國與漢魏晉王朝的朝貢關系
兩漢童蒙教育研究述評
龙江县| 宾川县| 定襄县| 南皮县| 武胜县| 彭泽县| 麦盖提县| 灵宝市| 中卫市| 烟台市| 盐亭县| 文化| 沈阳市| 无为县| 原阳县| 贺州市| 襄城县| 普格县| 宝鸡市| 海原县| 山西省| 容城县| 长白| 固原市| 怀化市| 汉沽区| 兴宁市| 富裕县| 舞钢市| 阜南县| 兰溪市| 永寿县| 临沭县| 巴中市| 洛川县| 邯郸县| 龙江县| 布拖县| 云浮市| 白玉县| 南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