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月紅
25年的粉筆生涯,于我而言,似乎便是那25年班主任工作的縮影。有過困頓迷惑,有過束手無策,甚至分身乏術(shù)。然而,當我習慣于蹲下來看孩子的世界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世界是如此豐富多彩。我也漸漸明晰:教育即體驗,教育就是自我實現(xiàn)。
兒童發(fā)展的最高目的是兒童生命人格的自我實現(xiàn),我認為。那么如何讓生命人格之花綻放?我想到了班本課程,締造完美教室,打造活力課堂,在特色教育中實施個性教育。
每周五下午的一個小時,是我班的“課本劇”班本課程時間,那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選擇劇本,解讀文本,分配角色,背誦臺詞,設計動作,揣摩表情,制作道具……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從最初的組建劇組,到每一個劇本的選取、編排、展演,其間融入了孩子們太多的心血、汗水與智慧。這里,每一個孩子都很重要,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上一屆畢業(yè)班有一個叫陳文超的孩子,父母離異。母親常年在外,父親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孩子稍不懂事,要么惡語相向,要么拳腳相加。一個靈性的孩子在大人面前顯得唯唯諾諾,而對身邊的同學卻是西顰東效。同學稍有不慎得罪于他,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動拳頭。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因為在班本課程課本劇的排練中,沒有一個孩子愿意和他一組。我想到了班上溫婉大方的何佳儀、知書達理的張晨韻、公眾暖男形象的徐羽凡。我將陳文超同學臨時改編到他們“云之夢”劇組。一個星期之后,“夢想劇場”開播?!霸浦畨簟眲〗M的四個孩子將《小站歌聲》一篇小短文演繹成了一個劇情跌宕、情節(jié)感人的故事。從“辭職”到“送別”再到“真相”,每一幕銜接緊湊,過渡自然,就連上課和下課鈴聲的設計都別具匠心。當最后優(yōu)美的鋼琴曲在陳文超同學指間彈奏飄揚之時,我看到了一個可愛天使的靈性迸發(fā)。而當“云之夢”劇組抱團謝幕時,他露出了久違卻本該屬于他的天使般的笑容。
班本課程“課本劇”的實施,讓羞澀的孩子不再靦腆,讓內(nèi)斂的孩子不再膽怯,讓自信的孩子更加活躍。在這里,孩子們個性飛揚,笑靨如花 ,懂得了交往,學會了合作,知道了什么是真誠相待。
如果說“夢想劇場”給了孩子們一個展示的舞臺,那么,班級讀書課程則是孩子們廣袤快樂的海洋。
每一次的班級讀書課,我們從不拘泥于一種形式、一個主題。圍繞共讀書籍,或美文誦讀,或書簽制作,或作品寫繪,或手抄報編排,或讀后感撰寫……每一屆的親子讀書會,我從最初的“精明管家”淪落到之后的“甩手掌柜”。孩子們自己制定活動方案,自己編排節(jié)目,自己布置教室,自己寫主持詞,自己買獎品……每一次讀書活動的開展,孩子們不僅汲取了書籍的營養(yǎng),聽、說、讀、寫等學力素質(zhì),合作、組織、創(chuàng)造等綜合素質(zhì)以及個性素質(zhì)都得到了顯著提高。
在多年的班本課程實施中,我逐漸明白,班本課程必須基于“兒童化”“學生化”,注重教學的文化追求,將情感、藝術(shù)、創(chuàng)造、生活、活動帶入課堂,課堂才能成為學生發(fā)展的最高殿堂,才能演繹生命精彩。
我們創(chuàng)設的“我手寫我心”課程,以游戲、活動等形式來開展:“逗笑木頭人”“掰手腕”“吹泡泡”“斗雞”等游戲成為孩子習作的“活水”;“雞蛋浮起來了”“燒不壞的手帕”等活動成為孩子習作的“動源”;“中國漢字聽寫大賽”“中國謎語大會”等電視節(jié)目也生動地走進了我們的課堂。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
從此,每周五下午的班本課程成了孩子們需求、渴望、等待的日子。正如葉梓祺同學在日記本中這樣寫道:“今天下午又到了我們最最最喜歡的班本課啦!姜老師剛走進教室,同學們的目光‘唰唰地都到了姜老師的手上,只見姜老師的手上有一把錘子和一個雞蛋。同學們都大聲地‘哇了一聲。此時我心想:姜老師這是要干什么?難道是要拿鐵錘捶雞蛋嗎?我還調(diào)皮地拿手搖了搖。只見姜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了這次班本課的題目——鐵錘捶蛋‘chuí不碎……”字里行間,孩子們對于班本課程的喜愛溢于言表,期待不言而喻。
班本課程的實施,讓學生的個性生命呈現(xiàn)出“百舸爭流千帆競,百花齊放春滿園”的動人場景。那么,“甘將心血化時雨,潤出桃花一片紅”便是我對班本課程不悔的追求!
(作者單位:江西省橫峰縣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 李杰杰
E-mail:7318364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