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定雄
摘 要:數(shù)學課堂中,老師有組織、有準備地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對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解題思路是很有好處的。像連環(huán)畫一樣因為它們圖文并茂而容易被理解,是因為人對圖像的識記效果比對文字的識記效果要好,所以,增強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應用數(shù)學解題思路的方法,提高學習質量是非常有效的。
關鍵詞:數(shù)學;解題;思路方法
假如對于一些數(shù)學問題能充分挖掘它們的內在聯(lián)系,把問題與那些已經熟悉的概念、公式、定理、圖形進行對比,抽象為一些熟悉的方法,就可以迅速地解決實際問題。即使難度較大的數(shù)學問題也能很容易地進行求解,這是解決數(shù)學難題的方法之一,現(xiàn)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一、路程問題
在教學“甲、乙、丙三人沿400米跑道進行訓練,甲的速度為每秒8米,乙的速度為每秒6米,丙的速度為每秒4米,三人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fā),甲乙同向,乙丙反向,甲遇到到丙后立即返回遇到乙,然后立即返回跑向丙,這樣反復跑,直到甲、乙、丙三人在同一地點相遇。請問:甲從出發(fā)到第一次與乙丙相遇共跑了多少米?”時,我這樣解題。
首先對題意進行分析,通過分析我們知道,甲是在乙、丙之間來回跑,而甲、乙、丙三人之間最關鍵的因素是甲、乙、丙三人跑的時間一樣。通過分析,我們又知道,在甲反復跑的時候中,乙、丙兩人按原來的速度跑著。我們把這個過程看成乙、丙兩人從相同地點同時出發(fā)的相遇問題。我們可以假設乙丙相遇的時間為x秒,就有下面的數(shù)量關系:
乙的路程+丙的路程=400
根據(jù)上面的數(shù)量關系,我們可以把乙、丙兩人的速度、時間、路程建立一個關系式表格,根據(jù)速度、時間、路程關系,分別填入相應的位置。由此很容易得出方程:4x-6x=400 解得x=40
從上面題中分析可以知道:甲行走的時間與丙、乙的時間相同,根據(jù)題意,甲跑的路程是:s=40×8=320(米)
這個題中,乙的路程+丙的路程=全路程,就是解決相遇問題的一種方法,那么這里的表格也是解決應用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掌握了這種方法,復雜的題目可以用簡單的方法去求解了。
二、年齡差問題
爸爸和兒子的年齡相加是91歲,當爸爸的年齡是兒子現(xiàn)住年齡的2倍的時候,那么兒子年齡是爸爸現(xiàn)在年齡的■,請問兒子現(xiàn)在是多少歲?
從我們平常的生活經驗可以知道:爸爸和兒子年齡相差永遠是不會變的,那么我們可以根據(jù)年齡差不變列一個方程,表示它們之間的等量關系。
解:設兒子現(xiàn)在年齡為x歲。爸爸和兒子在相同的時間里、不同時段的年齡分別表示為:
爸爸現(xiàn)在年齡是:91-x,幾年后年齡2x;兒子現(xiàn)在年齡為x,幾年后年齡為■(91-x)。根據(jù)年齡差不變,就可以列出下面的方程:
2x-(91-x)=■(91-x)-x
解得:x=28
在這里,年齡差不變和列表又是解決年齡差問題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我們可以把這個復雜問題給解決了。
三、植樹問題
在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發(fā)現(xiàn)“植樹棵數(shù)=間隔數(shù)+1”后,我就設計以下兩個練習題讓學生完成。
1.5路公共汽車行駛12千米的路程,相鄰兩站之間的距離都是1千米,這條路上一共有幾個車站?
2.在學校的畫展長廊內從一端到另一端一共放了24盆花,每隔3米放一盆,兩端都放,這條長廊一共長多少米?
解決這些植樹問題時,不能讓學生簡單地套用過去的方法,而是引導學生展示解決問題的思路,并對思路的每一步進行分析,對過去的方法進行適度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產生一種新的數(shù)學方法。
四、工程問題
樂園村修一條公路,一組修了這條路的20%,二組修了這條路的25%,還剩下500米,這條路共長多少米?
在這道題中,關鍵是要找出剩下500米所對應的量為(1-20%-25%),根據(jù)題意,列出如下方程:
(1-20%-25%)x=500
五、代數(shù)問題
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shù)”一課時,我是這樣設置問題的:同學們,我們都知道2008年奧運會在我國舉行,我想(用投影顯示)從左往右搭2008個正方形,誰能在10秒鐘內告訴老師,搭2008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盡可能地通過專項練習,如根據(jù)題意所給的條件可以解決什么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什么條件;有的補條件,有的補問題;或者根據(jù)題意畫出一些示意圖或線段圖等,引導學生復述解題思路,進行分析、討論、選擇運用、競賽激勵等形式和手段,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分析題意的數(shù)量關系的能力。
從以上解題方法的教學可以看出,構建數(shù)學方法對于解題帶來了較大方便,能化難為易,迅速求解。
參考文獻:
[1]戚業(yè)國.課堂設計與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姜啟源.數(shù)學模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