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陽
摘要:校外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向縱深發(fā)展,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作出貢獻。本文將對校外教育的功能定位,培養(yǎng)目標,及提升校外教育功能的策略進行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校外教育;功能定位;培養(yǎng)目標;功能提升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明確提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總目標是建立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并指出:校外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向縱深發(fā)展,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作出貢獻。本人現(xiàn)僅就校外教育 在完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過程中應具有怎樣的功能定位,及如何提升校外教育功能略做分析與探討。
一、校外教育易于發(fā)揮“一線練兵”的教育性功能,于利于把在學青少年引上愛黨、愛國、愛民、愛家的人生正確軌道上,以造就合格的國家“小主人”。
有學者認為,“當今教育是在不斷摧毀人,教育已沒有別的目的,就只是奔著升學去”。日本東洋大學社會學教授泰謙三說得更透徹,他認為:“中國的‘考試戰(zhàn)爭比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成為社會的精英和棟梁,學生們必須擠破頭進入名牌大學。出于連鎖反應,名牌高中、名牌初中、名牌小學甚至名牌幼兒園都成了孩子和家長們競爭的‘戰(zhàn)場。當然,在這場戰(zhàn)爭中,大部分孩子都敗下陣來。這些失敗者則將滿腔的怨恨和不滿歸咎于學校和社會。這無疑是校園暴力事件和青少年犯罪不斷增加的根本原因?!?/p>
怎么辦呢?解鈴還需系鈴人。問題出自教育,而解決問題還得從教育入手。這就是:關門辦學這條路子萬萬走不得!必須充分認識校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應針鋒相對,對癥下藥,采取果斷決策——以最大的魄力、下最大的狠心,沖破舊觀念,拓展新思維,打造出沒有“碉堡圍墻”的新型學校,讓廣大在學青少年走出校門,去經(jīng)風雨、見世觀,去補腦增智、修身健體,尤其是要充分發(fā)揮一線的特殊功能,煉好愛黨、愛國、愛民、愛家的人生基本功,以造就合格的國家“小主人”。這也是校外教育最最重要的作用。
二、校外教育易于發(fā)揮以史為鏡、以史育人的史實性功能,有利于把在學青少年培養(yǎng)成堅定信仰、追求理想的接班人。
可以說,中國不僅是一個富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大國,更是一個具有豐富紅色基因、紅色文化的強國。充分利用民族傳統(tǒng)美德文化和紅色資源,對廣大在學青少年進行傳統(tǒng)美德和革命傳統(tǒng)再教育,無疑是我們開展校外教育的優(yōu)勢所在。校外教育機構務必要善于開發(fā)和運用這種資源,發(fā)揮其優(yōu)勢,經(jīng)常不斷地組織在學青少年到革命圣地、紅色老區(qū)、各種歷史紀念館和博物館、革命烈士和歷史名人偉人紀念碑等等史地、史址,開展卓有成效的校外教育活動,聆聽國史黨史軍史、觀摩革命和名人遺物、瞻仰歷代先烈墓碑,這不但可以讓青少年銘記歷史,還可以凈化美化他們幼小的心靈,以培養(yǎng)他們堅定的理想信仰 。
三、校外教育易于發(fā)揮“社會大課堂”、“讀無字之書”的實踐性功能,有利于培養(yǎng)在學青少年樂觀向上的品質和增強抵御各種精神污染的能力。
青少年是充滿朝氣和活力的新一代群體。然而據(jù)新華社記者從衛(wèi)生部獲悉:“我國在17歲以下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的困擾?!鄙踔?,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研究所調查,“發(fā)現(xiàn)特別想自殺的中學生竟達17.4%”之多。造成在學青少年這種極不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原因當然有社會、家庭等諸多因素,但主要還是學校。為了追求高分和名校錄取率。給所謂的“差生”帶來巨大的思想壓力。而導致他們悲觀厭世和選擇極端行為就成為必然。
對此,我們又應如何破局呢?辦法還是得解放思想,毫不猶豫地把廣大在學青少年從“鳥籠”中、從“碉堡”中解放出來,有膽有識地把他們組織起來,闊步踏出校門,辦好“社會大課堂”,讓他們學技、學藝、學歌、學舞、學寫生、學攝影…… 讓他們的心緒得到釋放、激情得到提升、活力得到充實。
四、校外教育易于發(fā)揮大自然包羅萬象、氣象萬千,神形聲色俱備、生動優(yōu)美直觀的實效性功能,有利于廣大青年親近自然、融入自然、回歸自然,從而使他們感知自然、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自覺做一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帶頭人。
大自然猶如一部沉積厚重、形象生動的“百科全書”。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并且成為諸多名人學者和養(yǎng)生大家的人生要求。青少年正是長知識、長智慧、長身體的大好時光,組織他們投入到大自然懷抱中去,有利他們開闊眼界、凈化心靈、增廣見識、激活身心。
所以,隨著我國校外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旅游熱潮的日益高漲,校外教育機構應該與時俱進地把“野游文化”和“旅游文化”結合起來,以適應廣大在學青少年日益增長的心理需求。教育轉型創(chuàng)新的迫切需要。該課程設置的定位,應從“文化”的角度進行策劃,以政治、歷史、人文的意念進行“包裝”,使在學青少年走進大自然時,不但知道玩什么、看什么,而且要讓他們懂得怎么玩、怎么看,從對名山秀水、名勝古跡等自然物的“不知”到“知”,從單純的游山玩水、走馬觀花,到內(nèi)化細化深化為“天人合一”、“讀行結合”,不但不局限于“行”和看,還可以發(fā)動、組織,甚至規(guī)范學生們用寫“游記”的形式、用攝影的圖像 或用景點的“繪畫”來詮釋他們自己的憧憬和情懷……出色上好他們這豐富多彩的一課——感悟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爭當守護大自然的小尖兵。
教育是神圣、美麗的事業(yè)。尤其是對于青少年一代,教育秉承著傳授知識、開啟智慧、潤澤純潔生命的重任。我們務必沖破舊理念的束縛,變閉門辦學為開放辦學,變學究式施教為開道式點化。而要達此目的,唯一辦法是開創(chuàng)校外教育新路子,把校外教育的各種功能作用發(fā)揮好、運用好,讓青少年一代掌握知識之要、感知文化之深、體驗自然之美、徹悟生活之樂,學會做一個“有自信、懂自強、會自尊、講文明、知榮辱、守誠信、敢創(chuàng)新、高素質”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年,第 414 頁) 。
[2]、劉彩玲.淺論校外教育活動管理[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2):718.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青少年宮 36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