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輝 謝玲玲
摘 要:目的:對運動干預對急性腦梗塞偏癱患者的康復預后進行研究。 方法:抽選50例急性腦梗塞偏癱患者進行研究,抽選時間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管理,觀察組則接受運動干預,對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進行比較。 結果: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shù)同對照組比較,明顯較高,其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結論:運動干預對急性腦梗塞偏癱患者的康復預后效果顯著,值得今后臨床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運動干預 急性腦梗塞 偏癱 康復預后
中圖分類號:R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226-01
急性腦梗塞是臨床中具有極高發(fā)病概率、致殘概率及致死概率的疾病,患者經(jīng)治療后常有不同程度肢體運動障礙存在[1]。急性腦梗塞偏癱可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使其生活質量下降。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運動干預在急性腦梗塞偏癱治療中的效果,旨在為今后臨床提供參考,其詳細內容如下文所示。
一、資料和方法
1.資料
將50例急性腦梗塞偏癱患者選為本次的觀察對象,時間均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將所有患者簡單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為25例。
對照組:男、女性患者各占14、11例;年齡為(53-72)歲,平均年齡為(61.93±3.42)歲。
觀察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為17例與8例;年齡為(55-72)歲,平均年齡為(61.84±3.53)歲。
對比以上兩組急性腦梗塞偏癱患者的資料,無明顯差異存在,P>0.05。
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管理,給予疾病恢復期患者開展康復管理、健康宣教、心理疏導以及肢體功能鍛煉等干預。
觀察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實施運動干預,其具體干預方法見下:
患者入院3-7天后,在其病情穩(wěn)定的情況下,借助DVD碟機將早期康復訓練的視頻向患者與家屬播放,并囑其認真觀看,針對視頻當中相應的動作進行講解與演示,對偏癱肢體運動為患者與家屬開展有效的指導。
對患者偏癱肢體的各個關節(jié)開展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將患者的體位調整為仰臥位,并將其患肢向上伸展90度,開展屈伸被動訓練,隨后將外旋及內旋動作完成。將體位調整為站立位或者坐臥位,平舉并前伸患者的患肢,對患者的手開展內旋運動與外旋運動,同時開展轉腕肌肉伸縮訓練及翻掌訓練。協(xié)助患者在床上開展臥床坐起訓練、自主翻身訓練,同時可扶床開展床邊訓練;可幫助患者借助床頭或者墻壁開展站立訓練,隨后根據(jù)訓練情況將訓練過度為獨自站立;對患者的上肢開展交替運動,將旋轉對角線的方向作為主要運動,運動的過程中囑患者將視線緊跟手指,對后期的手眼協(xié)調動作奠定基礎;若患者對上述動作均可完成且站立的時間在10秒及以上時,醫(yī)護人員可以逐漸對患者的步行訓練進行指導。
在對患者開展訓練的過程中,應當對正確的訓練姿勢進行指導,同時將輔助訓練的方式告知患者家屬,使其可以給予患者正確的引導。每天為患者訓練2次,每次時長為30-45分鐘,訓練4周為一療程。
3.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tǒng)計以上兩組急性腦梗塞偏癱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與生活質量。
用Barthel指數(shù)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滿分為一百,分值越高即表示患者的獨立能力越強。
生活質量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中涉及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等維度,滿分均為一百,得分與生活質量均呈正相關。
4.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文數(shù)據(jù)均經(jīng)過SPSS20.0版進行處理,用P<0.05表示統(tǒng)計學有科學意義存在。
二、結果
觀察組患者Barthel指數(shù)及生活質量各項評分相比于對照組,均明顯較高,P<0.05,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對比兩組急性腦梗塞偏癱患者的計量指標(分)
組別 Barthel指數(shù)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物質生活
觀察組(n=25) 74.93±5.12 65.74±8.92 66.58±7.96 63.39±6.42 64.85±5.79
對照組(n=25) 49.39±16.27 57.35±5.06 56.39±4.71 55.46±3.85 58.79±3.67
三、討論
急性腦梗塞偏癱在臨床中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語言不清、肢體麻木以及偏癱等為該疾病常見的表現(xiàn),對患者正常的生活有嚴重影響存在[2]。由于疾病的病程較長且治療的費用較高,使患者在治療期間極易出現(xiàn)負性情緒,嚴重可對其配合程度產(chǎn)生影響[3]。為此臨床醫(yī)護人員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開展相應的干預措施,將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升。
急性腦梗塞偏癱的康復訓練是漫長的過程,患者極易由于康復信心的喪失而出現(xiàn)拒絕開展訓練的情況,同時在對其肢體開展訓練的過程中,可由于不正確的訓練方法及運動姿勢等,使康復效果受影響[4]。利用視頻向患者介紹運動干預的相關動作及注意事項,可將患者的積極性充分的調動,同時可以對患者開展正確的運動進行指導,有利于避免誤用或錯用綜合征。通過將正常運動功能的模式輸入,進而對形成正常的功能模式發(fā)揮促進作用。此外通過科學、準確及循序漸進的運動干預,可以避免患者出現(xiàn)肢體痙攣[5]。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shù)明顯較對照組高,其生活質量各項評分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為急性腦梗塞偏癱患者開展運動干預,可以改善其康復預后,顯著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其應用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實施。
參考文獻
[1]陳瑞芳, 羅勇, 汶海琪,等. 早期康復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外周血內皮祖細胞和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α含量及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16, 38(2):81-85.
[2]談曉牧, 曾艷芳, 劉建國,等. 腦梗死急性期他汀用藥劑量與康復預后相關性的回顧研究[J]. 北京醫(yī)學, 2016, 38(5):424-428.
[3]屠建瑩, 張京, 張于剛. 溶栓治療對腦梗死患者近期及遠期康復預后的影響[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5, 21(7):816-820.
[4]陳曉云, 葉斌. 多維度深度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合并抑郁患者預后的影響[J]. 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15, 40(6):827-829.
[5]吳運景, 劉曉霞, 韓麗雅,等. 早期康復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溶栓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16, 38(5):36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