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中健
【摘要】品德與社會是小學一門重要課程,也是提高學生品德水平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此,本文從營造良好氛圍、情境再現(xiàn)、貼近生活以及設計好結尾等方面,對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質(zhì)量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 教學策略 提高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136-02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品德與社會教學已經(jīng)獲得了廣大教師和學生的關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品德與社會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而且效率低下,沒有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為此,本文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提出幾點建議和看法。
一、營造良好教學氛圍,增進師生之間情感
在傳統(tǒng)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占據(jù)主體地位,忽略了學生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這樣的教學大都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實施的,學生基本處于被動狀態(tài),久而久之,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厭煩情緒,不利于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師生情感的增進。為此,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改變灌輸式教學方法,注重活躍課堂氛圍,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yǎng)師生之間的良好情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作為教師,應擺正自己的位置,認識到自己的主導作用,放下教師的身份,與學生成為朋友,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這樣才能真正營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為全面提高課堂效率奠定基礎。
二、注重模擬情境再現(xiàn),激活原有知識體驗
教育是要在不斷體驗和經(jīng)歷中進行,通過參與實踐活動來把具體的行為轉化為一種思想、一種理念,最終形成一種健康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和良好行為習慣,這種體驗歷程才是教育的最佳途徑。開啟學生新的知識大門的鑰匙,恰恰就是學生自身原有的知識體驗,因為新知識的構建過程始終是建筑在原有知識基礎之上的,因此,教師只有激活學生的原有知識體驗,才能幫助學生順利完成新知識的構建。例如,在教學《生活不能沒有他們》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用以激活學生思維和原有知識體驗。首先,幻燈片上呈現(xiàn)出以下情景:警察叔叔在公路上指揮交通;老師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的到來;學生在食堂吃著香甜可口的飯菜;辛勤的園丁再給花草澆水;學生放學后乘坐公交車回家。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針對一天的活動進行討論,并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各行各業(yè)的人們?yōu)槲覀兯冻龅暮顾?。接著,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講述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使他們從根本上了解每一位勞動人民都是偉大的。
三、貼近學生道德生活,提高品德教學效果
發(fā)現(xiàn)“最近發(fā)展區(qū)”,將其轉化為現(xiàn)有發(fā)展才是真正的發(fā)展,而在現(xiàn)有發(fā)展區(qū)停滯不前則會阻礙學生們的發(fā)展。所以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品德課的教學活動中要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將教學活動寄托于現(xiàn)有生活中,在不背離的社會道德的基礎上,培養(yǎng)完善個人道德品質(zhì),進而提升社會道德水平。任何道德水平的完善和提升都必須建立在生活之上,任何脫離生活的道德培養(yǎng)都只是流于形式,使道德教育抽象化,脫離社會道德標準,阻礙品德課的開展和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教育要立足于生活,回歸于生活,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引導學生將視野由課堂轉向社會生活,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實現(xiàn)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讓學生們快樂學習,用愉悅的心情觀察社會研究生活,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生活,主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在生活中發(fā)展完善自己的人格品性。以生活為基礎并不是照搬生活,成為生活的“翻版”,而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從學生的生活中汲取教育材料,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終產(chǎn)生高于生活的教育意義。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對生活獨特的認知和情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認知上獲得滿足,同時也要收獲心靈和情感上的體驗和感悟,將學習過程看成一個完整生命付出和心理結構的過程,形成完善正確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念,樹立科學價值觀,提高學生認同感,讓品德課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學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掃清障礙,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學習前學會做人,在學會做人的基礎上開始自己人生的求學歷程。例如:“學看平面圖”一課,在開始講課前,我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我課下事先準備好的市區(qū)平面圖展現(xiàn)給同學們,然后我會讓學生們自己在地圖上找出市政府、圖書館、商廈超市、我們的學校、汽車站火車站等標識性建筑,最后再讓同學們找到自己家的準確位置,市區(qū)是學生們從小生活的家園,同學們再熟悉不過,尋找建筑物的效率自然非常高,同時同學們由于對自己生活的家園的熱愛,激發(fā)了學生們學習的熱情,最終提高了課堂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
四、巧妙設計課堂結尾,做好下節(jié)課的鋪墊
如果說課堂導入是連接新舊知識點的橋梁與紐帶,那么課堂結尾就是整節(jié)課的點睛之處。作為品德教師,一定不能忽視課堂結尾的重要作用,它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其注意力容易分散,當課程臨近尾聲時,學生的興趣幾乎難以維持了,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多樣化結尾方式,力求做到“課已盡,趣猶存”??梢岳谜n堂小結、課堂練習、學生感悟、師生討論等多種方式,來維持學生的積極性,重新點燃學生的學習欲望,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重點,達到“課雖盡,意猶存”的效果,為下一節(jié)課奠定基礎,為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好準備。
總之,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作為老師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實際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們的品德水平與綜合素養(yǎng),最終實現(xiàn)品德與社會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們?nèi)姘l(fā)展。
參考文獻:
[1]胡元碧.讓品德與社會教學在多媒體的助推下煥發(fā)新的魅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01).
[2]張全地.淺談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3(09).
[3]張亞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走進學生心靈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6(12).
[4]楊凌富.開放式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的運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3(06).
[5]李傳洪.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