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龍生
認識有年的的藏書家張南君,剛好人到中年,與我算是忘年交。他學的是歷史專業(yè),職業(yè)是中學教師,多年來殫精竭力,集腋成裘,其庋藏已經(jīng)甚豐。藏書家有兩種:一種僅僅是“藏”,以此為癖,以此為樂;另一種就更勝一籌,他們還對藏書進行研究。張南君屬于后一種,這就難能可貴了。
張南君每每對其搜羅所得,閱讀考釋,樂此不疲,所得漸豐,于前年輯成《土紙本談屑》書稿,蒙君不棄,以打印稿饗我,并命我為序,乃以《辛勤耕耘的成果》一文付之。近日該書由張南任職的重慶市沙坪壩教育博物館籌建處印成,他便于昨天下午在磁器口覺樹素食餐廳宴請我和跋文作者鄭遠彬贈書致謝,由王端誠、甘健安及另一董姓朋友作陪。該書設計、裝幀精美,古色古香,文氣氤氳,見之即喜。
我的序文是去年1月寫的,當時老伴病重,不暇細讀書稿,序文僅就藏書發(fā)了些議論,著重贊揚張南的精神、藏書的意義。昨夜回到家里,翻讀全書,打心眼兒里喜歡這些精短的、融會心血的文字,頗多感想,不妨一一道來,亦名之曰“談屑”。
如序所言,張南不止于收藏,也著眼于研究。此書便是他對于自己的藏品潛心細究的結果。對于那些書作者狀況、年代的考訂、價值的認定,都不惜以“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一定要弄個明白。一篇短文,我們一會兒就讀完了,增加了新知,可他得花費多少功夫才能寫成啊!舉個最突出的例子吧:陳凝的《聞一多傳》1947年8月由重慶民享出版社出版,較之史靖所著《聞一多的道路》僅僅晚了一個月,史著被稱為“聞一多研究第一部傳記”,而前者卻一直默默無聞,不見著錄。為了解陳凝,張南千方百計通過各種渠道探尋,均無所獲。下面是張南曾經(jīng)問及的單位和個人:聞一多家鄉(xiāng)浠水的聞一多紀念館;武漢聞一多研究會專家孫黨伯;聞一多兒子聞立鵬;史靖之弟王子京;西南聯(lián)大地下黨與聞一多先生的聯(lián)絡人馬識途。最終張南不得不在文末仰天呼喚:“陳凝先生,您在哪里?”深情的呼喚也激蕩在我的心里。
張南藏書及其研究,有些具有沉甸甸的現(xiàn)實意義。最顯著的莫過于《“日寇是全世界女性的公敵”——〈抗戰(zhàn)精神教育講話材料〉中的日軍罪行》。張南認定“這是我國較早研究日軍暴行的著作之一”,作者不惜“家丑外揚”,不但“以極大地勇氣記載下民族的恥辱”,而且對“日寇暴行”做了理論界定,“功不可沒”。這在當時,起到激發(fā)同仇敵愾的抗敵義憤,無疑作用巨大,而且對于現(xiàn)今日本當權者掩蓋、否認,甚至篡改歷史的圖謀也是狠狠一擊!張南將此文置之卷首,不是沒有緣由的。
張南藏書及其研究的歷史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這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存史與鉤沉。
前者試舉一個顯例:張南收藏了土紙本《岳飛》(顧毓秀著,聞一多設計封面,商務印書館1940年出版于重慶),他通過此書的出版,帶出了設立在四川江安的國立藝專師生“三進山城”公演的史實,記錄了演出的盛況。鑒于國立藝專的重要性以及相關的重量級人物,張南的記載無疑添寫了抗戰(zhàn)戲劇史的一頁。
再舉“鉤沉”之一例:柳無忌是柳亞子長子,著名學者。他年輕時與朱湘交好,也是一位詩人。此事早已沉埋于時光的流沙,幾乎已無人知曉。但是,他只出過一本詩集《拋磚集》,正好是土紙本,又正好落到了張南手中。據(jù)張南介紹,這本薄薄的僅收三十九首詩的集子除了證明柳無忌也是新詩格律派的一員外,還保留了柳亞子關于“舊詩五十年后就不會有人做”的預言之來源呢:原來就存在于在他為兒子這本詩集寫的序言中。老子為兒子詩集作序也算有趣吧。這本《拋磚集》可能已是孤本了,其價值真難衡量??!
張南的《土紙本談屑》一書,還不僅僅局限于版本的考證、書籍的介紹,還有記錄收集過程的記敘、有關史實的發(fā)掘,都是很有價值的,就不一一羅列了。
稻草、竹片是制作土紙的原料,所以我在序言里提到,張君以“稻竹齋”名其書房,大有深意在焉。這充分說明他意識到自己工作的性質(zhì)和意義,就是栽種、耕耘。而張南在該書《自序》中說,他之所以多年鐘情于土紙本的收藏、研究,是因為看重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文獻價值。這種遠見卓識是非常可貴的,也正是他在這一工作中取得寶貴收獲的動因吧。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只是他辛勤耕耘的第一批成果,讓我們期待《土紙本談屑》的續(xù)集、N集源源而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