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艷
[摘 要]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想讓學生在閱讀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就要在閱讀教學中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情況下留下“藝術空白”,引發(fā)學生對課文重點內容的閱讀。
[關鍵詞]閱讀教學;藝術空白;文眼;形象;場景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2-0020-01
為發(fā)揮學生對文章形象體味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閱讀教學也應留下許多藝術空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性格、心理、思想品質,為文章形象再創(chuàng)造留下契機,留下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因此,語文閱讀教學的著眼點應放在對課文重點內容的評析上,拋棄教師不厭其煩分析內容,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讓學生由機械重復的被動接受變?yōu)榉e極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接受。而對課文重點內容的評析,可從以下方面去入手。
一、抓住文眼,統攝全文
一篇文章,總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作者出于一定的寫作意圖或結構需要,有時在文章的題目上,有時在文首、文中或文末用一定的字詞或語句加以點明。對于這樣的文章,基本的理解過程可分為兩個層面進行:(1)認識文章中心,畫出中心詞和中心句;(2)根據中心詞句學習和概括文章各部分內容及內在結構。這樣,學生可根據主題線完成對作品各部分內容的體味,積極能動地完成對文章形象的再創(chuàng)造。
如《蘇州園林》一課,筆者根據這篇課文總分結構的特點,帶領學生直奔課文的中心。先引導學生思考課文是什么結構,再讓學生齊讀課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說說為什么這一部分是總說,然后抓住學生“概括介紹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征”這一回答內容進行追問:“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接著再深問:“中心句一般在文中有哪些作用?”“‘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這一中心句在本課起什么作用?”“其總領作用體現在哪里?請概括后面七至十自然段的段意,并找出文中與中心句相照應的段落。”并讓學生分組討論。這樣,從課文結構入手,抓住中心句討論課文,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之效,既節(jié)省了講課時間,又抓住了課文脈絡和主要內容,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抓住形象描寫,體味文意
這樣的文章,一般都有一些體現作品內核的象征性形象,在人物形象描寫中,寄寓作品的深層含義及深遠的文旨。對這類文章的教學,應從重點的象征性形象描繪進行體味、認識,深刻了解文章形象的潛在內涵,然后讓學生進一步聯系作品的背景,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教學小說《孔乙己》,為了讓學生深入體味孔乙己這一藝術形象,筆者首先從許多名人對《孔乙己》的評價導入,讓學生急不可耐地想一探孔乙己其人。學生先自讀,然后分組交流以下問題:“孔乙己這個特別的名字是怎樣來的?有著什么樣的形象?”“‘站著喝酒與‘穿長衫有什么矛盾?這一矛盾預示著一場悲劇,那他究竟有著怎樣的性格?能不能從他的語言、行動中找出答案?”“造成孔乙己悲慘結局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從各小組代表發(fā)言中發(fā)現,大家分析都不到位,多認為是孔乙己懶惰,偷東西,還自以為是“君子固窮”……據此,筆者又追問學生:“‘君子固窮這一思想是怎么來的?”順勢再打出“封建科舉制度”投影介紹,從而使學生從中感悟到孔乙己這一藝術形象的意義:封建科舉制度誘使讀書人一味追求功名利祿,即使中不了秀才,也甘心貧窮,甚至任人踐踏,以顯讀書人君子之身份;封建等級制度也毒害了廣大民眾,以致他們麻木不仁,拿孔乙己取笑;那些代表封建統治階級的丁舉人等人更是橫行霸道,極端摧殘孔乙己,使學生從更深層次把握小說的主旨。
三、抓住重點場景描寫,體會人物形象
有的文章比較長,涉及的人物多,描述的場景也很多,要準確把握這些人物的形象就要把握這些場景間的關系,從中體會人物的形象特點。因此,在教學這類文章時,就要在學生閱讀理解各個場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其關系,從而體會人物形象和把握文章中心。
如《長征》一課,節(jié)選的四個場景,既各自獨立,又互為一體。雖然四個場景所描寫的人物形象側重點不同,分別為盡管過草地時斷糧,許多戰(zhàn)士餓死,但紅軍將士北上抗日的決心矢死不改;失去一條腿的周團長為了不連累戰(zhàn)友,自己爬向了水塘;彭德懷忍痛殺死心愛的戰(zhàn)馬來挽救極度饑餓的戰(zhàn)士的生命;饑餓難忍的紅軍指戰(zhàn)員仍舉行篝火晚會,但這四個場景的內容又互為一體,反映了過草地整個紅軍將士的感人場景。教學時,筆者在和學生共同交流紅軍長征過草地的背景資料的情況下,先引導學生分析各場景及其人物藝術形象,再引導學生把握這四個場景之間在內容和形式上的銜接及聯系,從而使學生從整體上感受到:本課所截取的四個場景,根據時空畫面的轉換與人物對話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渲染了紅軍長征過草地途中的險惡環(huán)境和悲壯場面,表現了紅軍指戰(zhàn)員堅定的革命意志和積極向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當然,文章重點內容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把握文章的脈絡和形象,讓學生在特定的背景下進行廣闊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把握文章的內核,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才能,語文閱讀教學便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