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真 梅雪瑩
2017年春節(jié)期間,煙臺市博物館推出“匠心——清乾隆時期工藝美術品集萃”展覽。展品中,有兩把清高宗乾隆帝御制腰刀非常引人矚目(圖一)。中國古代帝王及高官貴胄有身佩刀劍的傳統(tǒng),唐宋以后此風漸衰,名貴的刀劍逐漸成為收藏的目標。清高宗好古敏求,曾指派宮廷造辦處制作仿古刀劍和其他兵器,既滿足陳設、賞玩之需,又有告誡子孫不忘祖制、崇尚武備之意。以煙臺市博物館所藏兩把腰刀為代表的御制刀具,便是在這樣的良苦用心之下制作出的。
清高宗御制鞔金桃皮鞘天字三十號“寶騰”腰刀,總重1570克,刀鞘長82、寬5.6、厚1.8厘米,刀身(含刀柄)總長86.4、刃寬3.5、刃厚0.2厘米。清高宗御制鞔金桃皮鞘地字三十號“振遠”腰刀,總重1744克,刀鞘長8l、寬5.3、厚1.7厘米,刀身(含刀柄)總長87、刃寬3.7、刃厚0.2厘米(圖二)。兩件腰刀的刀鞘均為木質(zhì),以金桃皮組成的人字圖案貼面。璋(圖三)、珌(圖四)等飾件均為鐵鋄金,鏤空花紋,所嵌寶石已失。有明黃色穿金絲帶挽手提絆,加黑革板懸之,板飾金絲花紋(圖五)。刀身鋼質(zhì),刃窄而薄,有血槽,前部微曲,尖銳而鋒利。刀護手亦為鐵鋄金,呈菱花形,鏤雕纏枝西番蓮紋(圖六)。近護手處鑲嵌金、銀、銅絲組成的圖案,共四段,以銀、銅絲鑲嵌的三道橫線相隔,分別是:一面為隸書“天字三十號”(“地字三十號”)、菱花形(橢圓形)開光內(nèi)為刀名“寶騰”(“振遠”)、雙夔龍紋及幾何抽象的云雷紋(圖七、圖八),一面為隸書“乾隆年制”、與刀名對應的形象圖案、雙夔龍紋及云雷紋(圖九、圖十)。刀柄為和闐白玉,呈卷首狀,飾各色寶石,柄尾有孔,系明黃緌,配飾珊瑚與綠松石的鎏金蓮花座掛墜,中間所銜寶珠已失。
清高宗御制腰刀的制作肇始于乾隆十三年(1748)。清高宗對復古風格十分癡迷,他本人也是仿古潮的推動者。因此追古、仿古的審美觀念在乾隆朝的玉器、瓷器、刀劍等名物的制作上,均有詳盡體現(xiàn)。是年十月末,清高宗對造辦處呈上的新式刀劍不甚滿意,傳旨“是金歸金,是銀歸銀,是銅(歸)銅,其刀劍鐵俱各毀,做古式刀劍”。其后,又多次下達相似的旨意,要求將新做刀劍毀掉,而做“古式刀劍”。據(jù)乾隆十三年(1748)槍炮處檔案的記載,十一月初六日,司庫白世秀、七品首領薩木哈交劍名摺片一件、刀名摺片一件,各計名色三十個。清高宗下令“按名色做刀劍各三十把,每十把要一樣,共六個樣子,并裝修。俱做樣呈覽,準時再做”。二十一日,依旨交畫獸吞口劍木樣一件、錦吞口劍木樣一件、西番花吞口劍木樣一件,清高宗要求將“獸吞口畫全再看,番花吞口枝葉再整壯些”,又嫌“錦地吞口俗氣”,要求“另畫好花樣,劍上再添一道線,中間一面做‘乾隆年制,一面做‘第一至‘第十”。二十五日,終于做得煉精龍吞口刀樣一件、醴石番花吞口刀樣一件、螭虎吞口刀樣一件,這一次清高宗相當滿意,但又提出更細致的要求,“鐵毀金按字號各做十把,其刀亦照劍上天、地、人字號各做十把”。到了這一年的十二月初八日,薩木哈又呈上天字一到十號的刀樣十張,刀名分別為煉精、扣鳴、孔純、月刃、風熛、飛鵲、宿鋌、超阿、配威和飛蛇,傳旨照樣準做。至此,清高宗御制腰刀的制作初見雛形。
中國人有對刀劍命名的傳統(tǒng),歷史上不乏聞名遐邇的名刀,如周穆王的“昆吾”刀、齊高帝蕭道成的“定業(yè)”刀,及至明代還有官丞士兵都常佩戴的雁翎刀。以“天”“地”“人”命名器物,見于《史記·封禪書》:“黃帝作寶鼎三,像天、地、人?!睔v代帝王常以此為各類兵器冠名。除前文所述刀名外,在清高宗御制腰刀中,還有昆銘、超阿、鯉腹、柔逋、繼輔、吐芝、掩虹、息兵、轉(zhuǎn)電、兔膽、秋霜、凝水等名,皆充滿詩意,引人遐思。腰刀的名字及順序并非一成不變,有的刀名還有重復,如天字十八號“霜明”就曾系地字二十五號,后依清高宗旨意而做出調(diào)整。而根據(jù)故宮博物院胡建中先生的研究資料表明,地字二號腰刀也名“振遠”,加之此前拍出天價的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皆與本文所述腰刀重名。另外,每把刀的名字都有對應圖案,非常形象。如本文所述御制寶騰腰刀的對應圖案是兩只翼龍(圖十一),“寶騰”寓意“飛龍在天”,圖中云紋嵌銀,流轉(zhuǎn)自如,翼龍嵌金,以銀點睛,兩龍一上一下,有騰挪跌宕的雄渾之勢。御制振遠腰刀的對應圖案則是擊鼓雷公(圖十二),“振遠”有“威震遠方”之意,畫面中云波滾滾嵌銀絲,天鼓雷動嵌銅絲,雷公嵌金絲,尖嘴猴臉,簡潔而傳神,仿佛真有振聾發(fā)聵的鼓聲自劍上傳將出來。
御制腰刀的刀鞘上貼有被裁成小條做裝飾用的金桃皮,現(xiàn)已部分剝落,可見木質(zhì)鞘身,但其富麗堂皇的雍容風度卻不減分毫。清高宗對御制腰刀的制作要求非常嚴苛,如他對刀鞘的要求,在乾隆十四年(1749)的檔案中可見一斑。當年二月初六日,鞍甲作呈上刀鞘樣三張,每樣各準做十把,其中“準鞔黑子兒皮十把,鞔綠子兒皮二十把,其劍鞘樣三張亦每樣各準十把,中間束子二道不用,兩頭什件準做,要鞔紅綠黑鯊魚皮鞘,每樣十把”,又有記錄“紅子兒皮鞘鍍金什件古式劍三十把”等。黑、綠、紅三色“子兒皮”指的是鯊魚皮,鯊魚性情兇猛,是海洋中的霸王,其皮經(jīng)加工后再髹以各種顏色,是非常名貴的刀鞘面飾。而這兩把御制腰刀的刀鞘采用的是另一種材質(zhì),金桃皮,因其色澤金黃如飾金漆,故而得名。金桃皮是一種桃樹枝條上的皮,有說產(chǎn)自南方,但據(jù)《黑龍江外記》卷八中載:“內(nèi)府纏弓矢金桃皮,出齊齊哈爾城東諸山,樹高二三尺,皮赤黑,而里如泥金,故名金桃皮,其實不結(jié)桃也。歲折舂枝入貢?!惫势鋺獮楸狈轿锂a(chǎn),至今仍在北方可見。傳說金桃皮可祛惡避邪,用其裝飾刀鞘有江山永固、威震四方之意。工匠挑揀金桃皮中光滑、潔凈的色鮮面,裁成小條以人字紋排列,工藝精細復雜,代表了乾隆時期嚴謹高超的技藝水平。
刀柄為和闐白玉,鑲嵌各色寶石,組成優(yōu)美的花枝圖案,帶有濃郁的痕都斯坦風味。在清高宗乾隆時期的造辦處檔案中??梢妼⑶秾毷挠竦侗渥鲅兜臈l目,如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鞍甲作檔案就曾記載,“四月二十八日,太監(jiān)鄂魯里交嵌紅寶石白玉刀靶二件,傳旨著配做腰刀”。在清高宗御制刀劍上使用痕都斯坦裝飾風格玉刀柄的情況是廣泛存在的(圖十三),但在御制刀劍制作之初,卻不是所有刀劍都配有玉刀柄,而以木柄居多。改變出現(xiàn)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新疆開始大規(guī)模貢玉。至清高宗中期,宮廷玉器的制作達到了高峰,使為最初無玉裝飾的御制刀劍新配玉刀柄成為可能。乾隆四十五年(1780)至四十六年(1781)的鞍甲作檔案有多條記載,“將無玉靶金桃皮腰刀六把,用現(xiàn)配做腰刀玉靶內(nèi)挑選六件呈覽”,“九月間交出配腰刀白玉靶二件”,“準無玉靶腰刀上換安白玉刀靶六件”,“將玉刀靶六件內(nèi),用二件在無玉靶腰刀二把上”等。此外,御制刀劍的刀柄多為痕都斯坦風格,則與清高宗的喜好有關。乾隆二十九年(1764)夏,位于中亞地區(qū)的博洛爾部首領沙瑚沙默特感念清廷幫助其抵御外部騷擾,特向清高宗進獻了一批兵器以做謝恩之用,其中就有用和闐玉做柄的刀劍,這種充滿異域風器的玉器得到清高宗的高度贊賞。從此,痕都斯坦玉及清宮匠人仿制的痕都斯坦風格的玉器,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并在兵器上廣泛應用開來。
《皇朝禮器圖式》卷十五(武備三,武具二)記述了清代皇帝大閱佩刀的制式:“乾隆十三年欽定大閱佩刀,煉鐵為之,通長二尺七寸七分,刃長二尺三寸,闊一寸五分。右鐫銀,橫為‘天字一號,縱為‘煉精,皆隸書。左橫為‘乾隆年制,亦隸書。下為鼓冶鑄刀形,銎為金盤,厚二分,周飾紅寶石、綠松石。青金石,相間各四,外銜珍珠。柄長四寸五分,木質(zhì),纏明黃絲,末鉆鐵涂金,周飾紅寶石、綠松石、青金石三道,銜珍珠,系明黃繡,中飾綠松石。室長二尺五寸,木質(zhì),飾金桃皮,璋、珌皆鉸金花文,飾紅寶石、綠松石、青金石各一,中橫束鉸金二道,飾亦如之。背為金提梁,左右各飾紅寶石四、青金石二、綠松石二,系明黃緌屬于金環(huán),加革版懸之,版亦飾金。”清高宗御制腰刀便依從此制而行。根據(jù)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清高宗共命內(nèi)務府制作了四批帶款識的御用刀劍。其中,第一批有刀30把,劍30把,自乾隆十三年(1748)開始設計,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完成。清高宗對這一批的刀劍制造最為用心,從紙樣、木樣、數(shù)量、名稱、年款、紋飾、刀鞘、飾件、用金量、盛放箱盒、皮簽上的滿漢文字,甚至于刀柄打眼等,事無巨細皆一一過問。其后三批均為刀,每批10把,分別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五十八年(1793)和乾隆六十年(1795)完成,這三批刀的長度、造型、圖記、款識等與第一批基本相同,有的甚至連刀名也一致,只在護手、刀柄和刀鞘處略有區(qū)別。
在清高宗的親自過問及參與下,除上述四批有計劃、有規(guī)范的制作之外,清高宗在位期間還制作了不少帶同樣款識圖記的刀劍,但在長度、刀柄和刀鞘處有所改變。經(jīng)過反復做樣、呈覽、修改,最終做成天、地、人三字共90把御制腰刀,以金絲楠木箱盛裝,銅鏨花包角,用五分金,左右兩端置銅提手,有的甚至配以四足雕花座。箱正面刻總命名、干支紀年和“天上”“地下”等字樣,側(cè)面刻刀劍名稱、重量和年款。據(jù)目前公開的實物資料顯示,煙臺市博物館所藏兩把御制腰刀編號及刀名,并未出現(xiàn)在這集中制作的四批之列,故推測其應屬分散制作。原與其他御制腰刀一起存于內(nèi)廷,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被劫掠而出。20世紀初,煙臺商人紀豐泰在海參崴從一名俄國士兵手中購得,后由其孫紀樹柏轉(zhuǎn)賣給“膠東王”劉珍年的軍醫(yī)彭紫符。1961年,在煙臺第一聯(lián)合醫(yī)院行醫(yī)且為時任政協(xié)委員的彭紫符將腰刀捐獻給市政協(xié),后移交至煙臺市博物館。
隨著古刀劍收藏熱的興起,市面上??梢娪袑τ蒲兜姆轮?,除了比照前文所述的尺寸、用料標準及查對傳承有緒的檔案記錄之外,從幾個小細節(jié)也可辨明真假。如腰刀的挽手提絆和刀柄所掛的絳子均為明黃色真絲質(zhì)地,編織細密堅韌。但仿品的挽手絲帶、絳結(jié)的用色及質(zhì)地均與真品有較大差距,或編織密度不夠、或材質(zhì)使用錯誤、或顏色張冠李戴,只要仔細認定便都可以厘清。此外,腰刀的金飾為鐵鋄金工藝,即在鐵胎上鏨出橫豎斜線,再把金箔錘于斜線內(nèi),使之嵌于鐵胎之上而表面平滑。乾隆十四年纂刊的《工部則例》規(guī)定,“凡成造鐵毀金各項物件,內(nèi)務府:金葉每張長三寸八分,寬二寸六分,重二分至一錢五分不等。如鋄上用什物,用一錢五分重金葉”,“毀造一應儀仗內(nèi)旃、槍、殳、戟、刀、箭,上用平面鋄金各項物件,用一錢重金葉先毀一層,每見方一尺用赤金葉一兩八分”?!督匙鲃t例》則記載了毀金的制作工藝,有發(fā)路、鋄罩、燒砑、鉤花、點漆等幾道工序,極為復雜。腰刀的鋄金金飾均為鏤空,刀鞘上橫束的兩道金飾(圖十四),可見栩栩如生的穿花游龍,背上的提梁也是毫不含糊,雖有些許斑駁的銹漬,但顏色與工藝卻是仿品所無法比擬的。
清朝本有“國語騎射”的民族特點,大倡尚武精神,在清高宗大閱慶典和圍獵騎射時,常可見御制腰刀的身影,以示天子威嚴,寓意“宣威制盛,遠靖邇安”。清高宗御制腰刀代表了清朝鼎盛時期刀劍制作的最高工藝水平,且?guī)в袧庥舻奈鞑炕虮狈斤L情,對我們研究清代政治、軍事、禮制、金屬冶煉技術、工藝美術風格及與西部及北方諸地的交流融合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責任編輯: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