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瀅+張茹
摘要:隨著計算機及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大學生網絡成癮及網絡偏差問題也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獨立學院的學生是大學生群體中比較特殊的一部分,網絡成癮的現狀、成因和對策也有其特殊性,需要加強研究。
關鍵詞:獨立學院;大學生;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一詞是伴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而出現的,隨著智能手機的開發(fā)和大量使用,使得網絡成癮情況越演越烈,正如計算機和智能手機讓大多數人為之著迷一樣,網絡成癮行為的機制及如何解決也令人們困惑不解。國內外研究者們圍繞著它開展了大量研究。僅是對其的稱呼,研究者們就有多種不同的理解,美國學者Goldberg最先發(fā)現這一現象,將其命名為“網絡成癮綜合癥”(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IAD),意指個體由于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產生明顯的社會、心理損害的一種現象[1]。心理學家Young最早開始系統(tǒng)性地研究此現象,并將其正式命名為“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簡稱IA),認為它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人們上網行為沖動失控,是一種類似于賭博的強迫行為[2]。Armstrong進而對網絡成癮做了詳細的分類,認為網絡成癮包含五種類型:網絡性成癮、網絡關系成癮、網絡強迫行為、信息收集成癮以及電腦成癮[3]。然而,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則反對用“網絡成癮”這一稱呼,因為成癮(addiction)這一術語是指有機體對某種物質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賴,是用于攝入某種化學物質或麻醉藥的行為[4],比如吸毒。
網絡成癮的成因和理論解釋眾說紛紜, 國內外的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對網絡成癮做出了各自的解釋,但目前仍然沒有一個公認的理論可以充分解釋網絡成癮的原因。對網絡成癮影響因素的探討大多集中在網絡本身(John Suler,2006;Eastin,2001;Chou,2004;Wilson,2005;Griffiths,2000;PaPacharissi & Ruhin,2000;Copeland & Martin,2004)[5-11]個體因素(Young,2000;Chak &Leung,2004)[12-13]、家庭因素(Park,2008;Botella,2004;Davis,2001)[14-16]和學校環(huán)境等幾個方面。
現在用于干預網絡成癮的方法主要有心理干預和藥物干預。心理干預主要以認知——行為療法為主。如Young認為網絡成癮是行為失控,因此提出了時間管理、讓他人監(jiān)督、設定目標、禁止特殊的網絡使用行為、使用提醒卡片、記錄網絡使用清單、家庭治療等行為干預方式[17]。而Davis則強調了非適應性認知對病理性互聯網使用行為的影響,提出了病理性互聯網使用的認知——行為模型,將病理性互聯網使用看成是一種與網絡相關的,造成了消極生活影響的認知和行為[18],主要關注有哪些具體行為和特殊情況導致沖動性控制障礙以及那些影響行為的認知因素。Davis 的觀點比 Young 的觀點更全面,他強調了人的認知因素的重要性。Gorhol[19]在1999 年提出階段模型,他認為網絡成癮只是一種階段性的行為,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網絡新手被互聯網迷住,或者有經驗的網絡用戶被新的應用軟件迷?。坏诙A段:用戶開始避開導致自己上癮的網絡活動;第三階段:用戶的網絡活動和其他活動達成了平衡。Grohol認為所有的人最后都會到達第三個階段,但不同的個體需要花不同的時間,那些被認為是網絡成癮的用戶只是在第一階段被困住,需要幫助才能跨越。
我國高文斌教授等人(高文斌、陳祉妍,2006)[20]提出了網絡成癮的心理機制——“失補償”假說,認為青少年的在心理發(fā)育過程受阻時會選擇一些補償行為力求修復發(fā)展過程,上網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健康的上網行為形成“建設性補償”,幫助其恢復常態(tài)發(fā)展,但如果形成“病理性補償”,最終發(fā)展為失補償,就會導致網絡成癮行為,根據此觀點制定了系統(tǒng)補償綜合心理治療,包括個體、家庭、團體研究治療等多套方法。它主要幫助網絡成癮者建立起新的“建設性補償機制”,通過健康的方式滿足其在心理發(fā)展中的需要。
此外網絡成癮的干預方式還有家庭療法(宮本宏,2008;卓彩琴、招錦華,2008)[21—22]、森田療法(郭洪緒、馬秀青、陳明宏,2008)[23]和團體心理治療(白羽、樊富珉,2007)[24]等。這些干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為網癮者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干預對象的參與動機差、參與率低,干預后容易復發(fā),干預成本高,干預方式難以推廣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干預效果(王莎莎,2010)[25]。個體的一切活動都是由動機引起的,考察網絡成癮大學生的網絡使用動機和行為改變動機,對于如何進行干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獨立學院學生網絡成癮動機分析
如今的大學生宿舍玩電腦、上課玩手機的現象十分常見,那么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他們的動機是什么呢?
(一)學生自身原因
進入獨立學院學習的學生大多是高中時學習不夠努力,貪玩,自我約束力不強的學生,沒能考取高分,因而選擇到獨立學院就讀,學生自身的一些性格因素導致了獨立學院學生容易沉迷于網絡游戲。
(二)學業(yè)壓力小,缺乏學習目標
與初高中相比,大學的環(huán)境更加輕松自由,學生有更多可以自由安排的時間。高中時學生還有一個目標,那就是考上大學,等到考到大學,反而覺得很空虛,不知道干什么,每天大量的空余時間不知道如何填補。因而很多學生在空余的時間選擇打游戲或是在網上與人聊天,消磨時光,找到存在感。
(三)家庭環(huán)境影響
獨立學院的學費較為高昂,能夠支付起學生就讀的家庭,其經濟情況大多數還是不錯的,學生生活費充足,為其上網提供了資金支持。也有很多學生,家長為其購買了筆記本,也為學生在寢室上網提供了便利條件。
(四)網絡自身的吸引力
一部分同學在現實世界中與人交流困難,不善于結交朋友,在虛擬世界中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與他人很好的交流,學到社交經驗和技巧,因而沉迷于網絡。也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成績上較差,能夠在網絡游戲中忘記學習壓力,成為游戲高手獲得他人的尊重。
(五)追求時尚
一個寢室四個人,如果有三個人玩游戲的話,那么第四個人也會很快加入游戲大軍。為了和大家有共同語言,為了不使自己看起來落伍,很多之前不玩游戲的學生會嘗試打游戲,并逐漸沉迷于游戲。
二、網絡成癮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
(一)損害大學生的身體健康
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學生經常整天整夜的坐在電腦旁,眼睛盯著屏幕一動不動,因為用眼過度會極大的傷害視力,長時間的坐著不動,也會導致學生產生頸椎、腰椎等方面的疾病。更有甚者,一日三餐都不愿意離開電腦去食堂吃,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
(二)影響學業(yè)
盡管網絡的普及有助于學生獲取知識信息,但網絡成癮的學生更多的是使用網絡瀏覽網頁、打游戲、和他人聊天等消遣行為,這些消遣行為對學生的吸引力比上課聽講更大,導致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遲到或曠課,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因網絡成癮而掛科、休學乃至退學的學生也不乏其人。
(三)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一部分網絡成癮者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不善于與人交流,因而選擇在網絡上與他人互動,他們從網絡游戲中獲得個人成就感的滿足,從網絡交友中獲取支持和情感交流,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隔離,拒絕與他人交往、拒絕融入社會。在鍵盤上敲字行文如水、滔滔不絕,在現實生活中卻沉默寡言不善言談,更有甚者,害怕見人,見到他人緊張、面紅耳赤。
(四)弱化了大學生的道德意識
由于網絡的匿名性,人們對自己的網絡言語和行為不負責任,缺少了道德約束,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水平整體情況并不樂觀。很多學生在上網聊天時使用污言穢語、瀏覽黃色網站、散布虛假消息、網絡抄襲和剽竊、惡意制造病毒和傳播病毒。也有學生在網絡游戲中學習到的以打打殺殺的方式解決問題,并將這種方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導致學生走向犯罪之路。
三、大學生網絡成癮對策探討
(一)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重要的是大家如何使用它。作為教師和家長,應當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和使用網絡。網絡是一種技術手段,為人們獲取信息資源提供了巨大便利,也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使網絡成為同學們成長學習的助手。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會對子女的性格、價值觀世界觀等產生重要影響。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將會影響學生人格特征和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發(fā)展。父母應多采取民主性的教養(yǎng)方式,平等的與孩子交流,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懲罰;營造溫暖、信任的家庭氛圍,讓孩子遇到快樂、煩心的事情愿意與家長溝通交流,而不是選擇到網上找人傾訴。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以班會、講座、素質拓展、團體輔導等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新生入學適應性教育,幫助學生盡快熟悉校園環(huán)境、大學學習生活、專業(yè)內容,同時讓同學們盡快熟悉起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宣傳介紹,讓同學們善于求助。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戶外活動,讓同學們走出宿舍、走下網絡,在集體活動中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找到歸屬感。
結語
網絡迅速普及并融入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無法拒絕網絡,但是在如何看待網絡、怎樣利用網絡,為何會過度使用網絡以及過度使用網絡帶來的消極影響、怎樣進行自我預防、通過什么形式對學生進行預防干預等方面應加強研究。防患于未然勝過亡羊補牢,加強預防工作比在問題凸顯出來之后再想辦法解決更重要。
參考文獻:
[1] Goldberg, I.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http://www. cog. brown. Edu / brochure / people / duchon / humor / internet. addiction. html, 1995.
[2]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Symptom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J]. In Vande-Creek L (eds.), Innova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 A Source Book, Professional Resource Press, Sarasota, 1999, 19-31.
[3] Armstrong L, Phillips JG, Saling L L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0, 53(4): 537~550.
[4] 宮本宏.青少年網絡成癮家庭治療的研究——附30例臨床報告[C].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年會論文,2008.
[5] 卓彩琴,招錦華.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家庭治療策略分析——基于三個典型家庭治療案例的質性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8,16(1):83-86.
[6] 郭洪緒,馬秀青,陳明宏.改良森田療法治療網絡成癮1例報告[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1):101-102.
[7] 白羽,樊富珉.團體輔導對網絡依賴大學生的干預效果[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4): 247-250.
[8] 王莎莎, 網絡成癮大學生的動機激發(fā)式團體輔導干預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