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瑾
沂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諸葛亮,顏真卿就出自這里,英賢輩出,煙水之勝,軼于江南。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我黨領導的第一個省級民主政權誕生在沂南,一批開國大將都曾在沂南戰(zhàn)斗和工作過。
這里是當年沂蒙革命根據地中心,紅嫂乳汁救傷員的真實發(fā)生地,馬牧池鄉(xiāng)常山莊村至今還保留著抗戰(zhàn)時期的古村風貌,尤其是沂蒙紅嫂明德英的事跡,成為軍民魚水情的千古絕唱,教育影響了幾代人。
這里不為外人所知,至今仍保留著古樸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橋以及老石屋、民風淳樸,山清水秀!自從在這里拍出了《斗?!?、《紅高粱》、《鐵道飛虎》等多部影視劇后,這個偏僻的山村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也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國沂蒙紅色影視基地。
第一次來到沂南,一路上感受到了村落的古樸與厚重,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歷史,品嘗到了地方美味。雖然生在東北,但我身上有一半的山東血統,我喜歡山東人的豪爽,粗獷,實在,山東人喜歡大,大白菜、大蘿卜、大蔥、大蒜、大地瓜、大饅頭、大煎餅、大餅子,這個大字給我了我滿滿的幸福感。
我最感興趣的是在沂南山區(qū)能看到一大片淋漓盡致的“石頭房”,沒有任何黏合劑,干插石堆砌成,全世界也沒幾處,院墻是石頭的,內墻也是石頭的。石頭從底部一直搭到了墻的最上面。這樣的石頭房子,屋后沒有窗戶,屋前的窗戶很小,是為了保暖,當地人說,山區(qū)最不缺的就是石頭,老百姓們大多用石頭砌墻,有的路面都是用石碾子鋪成。還有一處四合大院,影壁、閣樓全部石頭堆砌成很是氣派,原來是當年的地主家,現在保存得很完好,在這院子里還拍過好幾部電影呢。
站在三孔橋上,欣賞古村風貌,山坡上的石頭房,在“東家大院”感受根據地軍民一家親,在“支前院”、“紅嫂院”、“紅色堡壘戶”聆聽感人的紅嫂故事,我仿佛穿越到了那個戰(zhàn)爭年代。
沂南是塊寶地,也是塊福地。它最大可能地保留了過去的房屋村落、水井、石墻,比起城里那些受到保護的老建筑,它們姿然站立,風貌依舊。讓我們這些后人得以領略半個世紀前的魯地文化,也讓一批影視作品原汁原味接地氣,讓從這里走出的導、演們聞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