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梅娟
【摘 要】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聽說是基礎,讀寫是目標,是根本。作文教學的就要格外的關注。
【關鍵詞】教學重點;基礎;目標;根本
作文是應生活之需,切生活之要的,使作文教學的價值取向變“應試”為“應需”。這樣一來學生寫起作文也就不再頭痛,空洞洞的,偏離生活軌道了。究竟如何讓學生在寫作時快快樂樂落筆,輕輕松松作文呢?
一、善于觀察,說真話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要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就要求學生習作時與生活實際相溝通,新鮮不新鮮的事,每天在身邊不計其數的發(fā)生著,于是我引導學生做生活的主人,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主動獲取寫作素材。比如:小學語文寫話訓練寫熟悉的小動物,我讓學生貼近生活去發(fā)掘素材?;蚩矗蚵?,或想,或問,點滴積累寫作素材。有的寫小貓的乖巧,有的寫小狗的忠實,有的寫大公雞的漂亮,有的寫鸚鵡的聰明……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人或事件或物,自己真情實感就會被觸動,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內容詳實,感情真摯。引導學生善于觀察,說真話是寫作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善于轉化,會“聊天”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習作指導課上經常采用“轉化”的方法,于老師來大連上課引導學生寫《于老師印象記》時就把觀察﹑描述人物外貌的習作內容巧妙地轉化為生活情境,使作文教學充滿生活情趣,而且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完18課《稱贊》我就要求學生寫一篇曾經被人稱贊的事,要求寫清為什么被稱贊,是如何被稱贊的,當時自己的心里想些什么。有些學生一手拿筆一手托著下巴就是不動筆,有些學生一臉愁苦,有些學生既便動筆了,也是寫寫停停的。一節(jié)課下來本子上寥寥無幾地寫著幾個字,這就是他們的語言障礙,不習慣把看到的或想到的東西用語言表達出來。見此狀我就聯(lián)想到于永正老師對習作的指導,我讓學生放下筆來,跟我“聊聊天”,過程是這樣的:
師:你也有被別人稱贊過的時候嗎?
生:有。
師:你做什么事被稱贊了?
生:我很少考一百分,那天考了一百分,老師稱贊了我。
師:老師是怎樣稱贊的?
生:你今天太棒了,繼續(xù)加油以后每次都會這樣的。
師:你真聰明記得那么清楚,聽了老師的稱贊后心里想些什么嗎?
生:我心里偷偷地說:我一定會加油的,我要得多些一百分。
用這種對話的方法讓每個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小練筆非常簡單呀!再次拿起筆來就唰唰地寫出來了。轉化的方法使得一篇無從下手的習作變得跟平時說話一樣簡單,化難為易,寫作起來自然水到渠成且游刃有余。
三、善于賞識,巧“淘金”
賞識的核心是讓學生在學習作文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我在評價學生的習作時,會盡力做到絕不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既使再差的作文,我也要“沙里淘金”,挖掘閃光點。對學生的“勞動”成果充分加以肯定。
班級有個小男生,他在日常生活中語言表達都有困難,寫出的文章往往辭不達意,讓讀者讀讀就半途而廢,內容繁亂的無法理出個頭緒來,修改時都無從下手。每每這時我都是耐著性子讀完他的文章,曾幾何時我想要放棄這個孩子,反復思想斗爭之后,我還是反省我自己了。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講過:“不應挫傷他們(學生)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在大教育家話的鼓舞下我開始善待他的每次寫作練習,我也堅信“習作沒有失敗”的賞識教育理念。批閱他的習作時,我盡我最大的能力去發(fā)現(xiàn)他的閃光之處,哪怕是小到一個詞有了一丁點的進步,我都要抓住時機進行表揚、激勵。一個句子或是一段話有了進步,或是一個地方有新意,我就要在整個班里進行朗讀,而且還要把他成功的話語貼到教室里的板報上,他每次習作我都是面批面改的。特別是在原有基礎上有點滴進步的時候,我就會寫一封短信讓他拿回家,讓家長同他一起分享他的成功的。后來,他愿意和他人溝通了,習作水平也有了提高。因此我相信賞識是一個人無形生命的陽光。
四、善于修改,再“登攀”
一篇好文章總是經歷反復的精心打磨、多次修改,才能變得流光溢彩,煥發(fā)生命活力。首先自改自評,再學生互評,家長評價,最后教師評改等循環(huán)修改的方法。集思廣益就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此法對提高習作水平大有益處。
例如《夸家鄉(xiāng)》的習作訓練,學生草稿完后,讓他們自我總結哪里寫的好哪里寫的失敗,自我改過之后,全班暢所欲言,集體評改后拿回家讀給家長聽,家長再一次幫助改正,而后上交教師進行批改。經過反反復復的修改學生的印象也隨之深刻,在第一階段的語文測試中,全班作文分數丟的很少。修改真不愧是習作更上一層樓的必經之路。
作為語文教師要隨時提示簡明扼要的寫作方法,并結合閱讀教學加以訓練,必能潛移默化,促進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習作教學中教師是外因,學生是內因,內外因完美的結合終有一天會“春色滿園關不住”的。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遼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