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云
摘要:綜合實踐課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歷史作為一門記錄人類發(fā)展的歷史,教材只是歷史長河記錄中的小片段,而教材之外的歷史更是無窮盡。在歷史課堂開展綜合實踐課有助于學生以開放的眼光和心態(tài)面對歷史,以更加辯證的思想去解讀歷史,從而獲得歷史學習能力的提升。初中歷史課堂如何有效開展綜合實踐?本文從合理收集史料,讓學生有效參與綜合實踐;運用合作教學,讓學生有效參與綜合實踐;挖掘德育因素,讓學生有效參與綜合實踐三個方面闡述。
關鍵詞:初中歷史 綜合實踐 收集史料 合作學習 德育因素
初中歷史課是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工具,也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門。當前歷史教師需要準確挖掘歷史教材中的綜合知識并有效開展教學,才能有效提高歷史教學效果。本文則從合理收集史料、運用合作教學以及挖掘德育因素分析初中歷史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策略,望給予歷史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一、合理收集史料,讓學生有效參與綜合實踐
史料是人們研究歷史和學習歷史的前提,所謂史料教學即注重對史料甄別、選擇、判斷、分析、運用,而學生在歷史教師的引導下探討歷史問題,并形成一定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開展史料教學的前提為讓學生明白史料是什么,學會對史料的價值的真?zhèn)芜M行辨別。相關史學家明確指出,史料是人類在社會發(fā)展歷程中遺留下的痕跡。
如果從價值角度分析,可將史料分為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其中第一手史料和歷史發(fā)生過程十分接近或準確記錄,主要包括實地考察、考古挖掘、口述歷史等。而第二手史料則為經后人研究和詮釋的如專著、專論、學術論文等史料。由此可見,第一手史料有更高的價值,但目前很少初中生很少有機會獲得第一手史料,解讀史料能力也較為欠缺,所以歷史教學的重要研究對象為第二手史料。對于歷史教師來說,主要通過網絡或文獻等方式搜集史料,或者借助歷史教材中附帶的相關材料。史料有著廣泛的選擇范圍,尤其在歷史文獻中存在真?zhèn)沃?,因此在選擇史料時應注意其真實性。以《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一課為例,教師就在教學中引入一則史料,即春秋戰(zhàn)國期間,某國國王對手下將領說……”。通過分析史料能讓學生直觀理解春秋時期各個國家的紛爭,提高學習效率。
二、運用合作教學,讓學生有效參與綜合實踐
合作學習的引入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好奇心,同時對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和主動探究精神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合理劃分合作學習小組是成功開展合作學習的前提,一般合作學習小組成員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一方面能增加小組合作成員的多樣性,也能增加合作小組學習的競爭性。
小組分工是合作學習最常見的組織形式,即學生是任務的主體,教師要按照課文教學后再安排所有小組根據教師課堂講述總結學習難點和重點并一起記憶,最后教師進行隨堂檢測,通過將每位學生的檢測結果作為其所在小組的最終成績。通過這種方式能激發(fā)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學生在這種強烈的集體榮譽歸屬感帶動能竭盡全力為自己小組贏得榮譽,提高學習效率。一般影響合作學習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為什么樣的問題適合合作學習以及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關聯性。對此教師在設計問題可從以下幾點著手:首先以母題帶子題;這個問題可以教師精心設計的,也可以由學生提出,既能圍繞課文內容情節(jié),也能圍繞課文篇章結構。問題設計和取舍要能體現教材的難點和重點,更要具有討論價值。圍繞這個問題再設計子問題帶動合作學習進展,使不同層次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樂趣。例如初中歷史教材中提到黃金和絲綢,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歷史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大豆或玉米之類的東西代替,然而其中的治金和繪畫都要運用實體展現。教師要求學生利用周末時間準備相關學習要用的物品,部分學生家里沒有電腦就可選擇去有電腦的同學家中查閱資料,每位學生在合作小組中都會參與其中,并從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三、挖掘德育因素,讓學生有效參與綜合實踐
歷史是一門以史實為基礎的學科,以史育德能體現歷史教學中強調的史論統一,也能實現全面發(fā)展教育中德育與智育的統一。新課改要求歷史課堂傳授給學生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外,還要塑造學生思想品質,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感,成為德智全面發(fā)展的現代中國人。
如在學習《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一課時,不管是林肯總統的作為還是戰(zhàn)爭前斯托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都體現種族平等和善待生命的思想。某初中歷史教師就在教學導入部分結合奧巴馬當選總統一事讓學生感悟南北戰(zhàn)爭在種族平等上產生的深遠影響。當講述戰(zhàn)爭背景時就讓學生對“一位婦人寫了一部小說,挑起了一場戰(zhàn)爭”話語的理解,讓學生從小說內容中明白美國黑人的生命在種族歧視下受到嚴重威脅,人格尊嚴更無從談起。黑人奴隸制的廢除讓黑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甚至在美國未來發(fā)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還可通過多媒體播放《南京大屠殺》相關影像資料,從視覺和聽覺方面刺激學生,進而認識戰(zhàn)爭的殘酷和血腥。初中歷史傳授的重要內容為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讓年輕一代從小樹立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信念,反對割裂祖國和民族行為,產生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感。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精神。其中愛國主義即強烈希望保留祖國文化和特色,對祖國文化、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教師在講解《多民族政權并立》一課時,重點講解抗金名將岳飛,讓學生查找課外資料了解岳飛的抗金事跡,明白岳飛身上所具備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同時在課后設計拓展環(huán)境向學生展示兩宋時期相互融合的政治、經濟、文化,讓學生認識到互通有無,各民族友好相處才是中國歷史的主流。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推進,歷史教師開展綜合性質教學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關鍵途徑。通過綜合實踐課程能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學習體系,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理解問題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樊雪飛.初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01).
[2]盧立虎.初中歷史綜合實踐課教學淺探[J].考試周刊,2015,(A0).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qū)半程鎮(zhèn)臨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