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析柏拉圖之善

2017-06-15 12:19:14楊星
祖國 2017年9期
關(guān)鍵詞:通達缺憾認知

摘要:柏拉圖把“善”看作是最高的本體以及最高的理念,是人類認識的最高對象和目的。通過“日喻說”和“洞喻說”,柏拉圖分別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實現(xiàn)了對善的認知;進而提出通過“靈魂轉(zhuǎn)向”、“回憶”和“辯證法”的一系列教育來實現(xiàn)善的通達;但是柏拉圖之善尚有缺憾,受到多方面的質(zhì)疑。

關(guān)鍵詞:柏拉圖之善 認知 通達 缺憾

一、柏拉圖對善的提出

《理想國》第六卷,柏拉圖通過老師蘇格拉底與阿德曼托斯的討論,提出善的問題。但該文中柏拉圖卻沒有對善給出明確的定義,反而通過蘇格拉底的話語揭示出對善進行定義的難度:“我擔心我的能力也辦不到,僅憑熱情,畫虎不成,反惹笑話……,要把我現(xiàn)在心里揣摩到的解釋清楚,我覺得眼下還是太難,是我怎么努力也辦不到的?!?/p>

根據(jù)柏拉圖的討論,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善理念進行分析。

(一)本體論上的善

善理念對于可見世界、可知世界體現(xiàn)出本體性。

根據(jù)“日喻說”,柏拉圖發(fā)現(xiàn)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具有類似之處。通過兩個世界的比較,柏拉圖用形象的比喻指出:可見世界中,太陽高高在上,統(tǒng)治著萬物;可知世界中,與太陽般居于最高位的便是善理念。

在可見世界,太陽創(chuàng)造、生產(chǎn)、滋養(yǎng)萬物,使人具有視覺,使萬物可見。在這個功能意義上講,“善”理念亦如太陽般產(chǎn)生整個理念世界并成為其存在的根源和依據(jù)。

在柏拉圖的可知世界中,除了善理念,還存在著諸如美、美德、正義、節(jié)制、勇敢等各種理念,這些理念并不是相對于善理念而獨立存在,而是因善而存在或至少與善直接相關(guān),可以說善理念統(tǒng)攝、引領(lǐng)其他諸多理念。

柏拉圖認為,理念世界派生出可見世界,善理念演繹、推導出其他理念,并使其獲得本質(zhì)和實在性,繼而使所有具體事物得獲實在,從而成為世界創(chuàng)造的根本動力,也成為一切事物追求的終極目的。

所以,善理念是最高的本體、最高的理念,是最高實在。

(二)認識論上的善

1.善作為認識的最高對象和終極目的。通過“洞喻說”,柏拉圖指出,善理念是人類認識的最高對象和終極目的。在認識論意義上,柏拉圖道:“善理念賦予知識的對象以真理,給予知識的主體以能力,它乃是知識和認識中的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識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這兩者更美,你承認這一點是不會錯的……在這里我們亦可以把真理和知識看成好像善,但是卻不能把它們看成就是善。善是更可敬得多。”

由此而知,“善”一方面將真理賦予客觀對象,使認識對象具有可知性;另一方面,使認識主體具有了認識的能力,獲得了關(guān)于客觀對象的知識。

2.善可以被認識。柏拉圖言道:“當一個人企圖靠辯證法通過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覺,以求達到每一事物的本質(zhì),并且一直堅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者的本質(zhì)時,他就達到了可理知事物的頂峰了?!?/p>

由此看來,善理念不僅是可以憑借理性而認識的,而且已達到了可知世界的極限。

然而善理念雖然對于人們來說是可認識的,但是卻對認知主體具有很高的要求。根據(jù)柏拉圖的觀點:決定人們能否認知善理念的主要因素有兩種,分別是人們的天賦能力品質(zhì)以及后天所受的教育。

如果有人先天上資質(zhì)平庸、能力一般,而且后天上又缺乏對理智的訓練,那這些人是認識不到善理念本身的。他們能夠認識的只是善理念的各種摹本或是對善理念的分有之物,按照柏拉圖的說法,這些皆是變動不定的意見,是關(guān)于可感世界的認識。

假如有人先天上資質(zhì)優(yōu)越、能力出眾,而且后天上受到良好的教育,那這些人就能憑借理性得獲可知世界之最高知識,即善理念。

二、柏拉圖對善的通達

柏拉圖認為要想實現(xiàn)善的通達,就必須培養(yǎng)出“哲學王”,通過一系列教育實現(xiàn)“靈魂轉(zhuǎn)向”和“回憶”,通過“辯證法”準確把握最高的善理念,進而以這種絕對善為模型,治理國家、公民和規(guī)范他自己的生活。

(一)靈魂轉(zhuǎn)向

首先柏拉圖提出“靈魂轉(zhuǎn)向”的說法。

所謂靈魂轉(zhuǎn)向,就是反思和再反思,雖然是不斷地轉(zhuǎn)回頭,但從總體上說使知識呈現(xiàn)為一個線性的上升過程。柏拉圖曾用“線喻”表明了這個上升過程的各個階段,即指使受教育者的心靈狀態(tài)依次超越知識的各個階段,由最低級之“想象”,向上漸至“信念”,再升至“理智”,終至“理性”等級,得以準確把握最高之善理念,通達光明的理念世界。

在柏拉圖的眼里,“靈魂轉(zhuǎn)向”的提出,主要針對的是未來的統(tǒng)治者,目的在于提高其心靈狀態(tài),使他們從普通的心靈提升到“哲學王”的心靈,即從意識狀態(tài)轉(zhuǎn)向知識狀態(tài),具體講來,就是從以可見世界為對象到以理念世界為對象的提升。

(二)回憶說

柏拉圖認為,靈魂原本居住于“理念世界”,有對各種理念的知識,待其進入肉體,便因為肉體的遮蔽,而暫時忘卻了對理念的各種知識,因此要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學習”,方能重獲知識,進而喚醒存在于人們靈魂中的各種理念,尤其是善理念。這種“學習”,在柏拉圖看來無非就是“回憶”,是靈魂的凈化和提升。所以人要經(jīng)過后天的教育來喚醒靈魂中以善為首的各種理念,繼而通過“回憶”來重拾關(guān)于善理念的知識。

柏拉圖認為這種教育主要是抽象思維能力和理性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與教育,基于善理念的認知對認知主體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要挑選那些具有良好天賦、能力、品質(zhì)的孩子。

教育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開始進行音樂教育和體育操練,通過音樂教育來培養(yǎng)他們的情操,通過體育操練來強健他們的身體;其次,便是是進行數(shù)學、幾何學、天文學的教育,目的在于訓練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明辨、擺脫感性認識,脫離意見對認知的誤導,進而將其靈魂引導到對善理念的認知。最后,就是進行辯證法的教育,具體如下所示。

(三)辯證法

辯證法是通過對純概念的演繹推導,直指事物的本質(zhì),即理念。人可以通過辯證法的教育來提高推理能力,把握善的理念?!爱斠粋€人企圖靠辯證法通過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覺,以求達到每一事物的本質(zhì),并且一直堅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者的本質(zhì)時,他就達到了可理知事物的頂峰了”[3],在這里可理知事物的頂峰就是對善理念的知識。從這個意義上理解,辯證法便是通達善理念的一種工具和途徑。

在柏拉圖那里,辯證法是唯一的可以系統(tǒng)的、在一切情形下決定每個事物的實在性質(zhì)的方法。只有憑借辯證法才能把握善理念,而且辯證法的目的也正是為了通達善理念。因為辯證法可以鍛煉人的推理能力,人們只有通過辯證法才能脫離感性認識與意見的誘導,通過理性推理實現(xiàn)對善理念的認知。

經(jīng)過以上一系列教育,便能培養(yǎng)出“哲學王”。“哲學王”不僅具有善的理念,對善的認知達到了可知世界的極限,而且能理性地實現(xiàn)善的通達,以這種絕對善為模型,治理國家、公民和規(guī)范他自己的生活,進而使國家安寧,使人民免于災難,最終使自己、使集體過上理想的生活。

三、柏拉圖之善的缺憾

柏拉圖通過“日喻說”和“洞喻說”,提出了善理念,分別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實現(xiàn)了對善的認知;進而提出通過“靈魂轉(zhuǎn)向”、“回憶”和“辯證法”的一系列教育來實現(xiàn)善的通達;但是柏拉圖之善尚有缺憾,受到多方面的質(zhì)疑。

(一)從抽象與具體的關(guān)系來說

柏拉圖認為可感世界的事物是對可知世界理念的“摹仿”或“分有”,因而便有了可知世界之“善”與可感世界之“善者”的區(qū)別。

亞里士多德將焦點放在人身上,通過辨析“一個人”與“人本身”的關(guān)系,提出了“善者”與“善”的區(qū)別。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同一個關(guān)于人的定義既適用于‘人自身又適用于一個具體的人,‘某物自身是否真有什么含義就很可疑。因為,就‘人自身和一個具體的人都是人而言,它們沒有什么區(qū)別。如若這樣,‘善自身與具體的善事物,就它們都是善的而言,也就沒有什么區(qū)別?!谱陨硪膊⒉灰蚱溆篮憔透啤?/p>

因此,亞里士多德得出結(jié)論,“特殊的善者”是與“善理念”密不可分的,“特殊的善者”是對“善理念”的具體顯現(xiàn),失去“特殊的善者”的指向我們將迷失對“善理念”的認知。

亞里士多德指出:“這種觀念(理念論)是由蘇格拉底通過定義而提出來的,不過他并沒有把普遍和個別相分離,使它們不分離是對的。事實很明顯,離開了普遍就可能獲得科學知識,分離是理念論所遇種種困難的原因?!?/p>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將“善理念”與“特殊的善者”作出分離的是柏拉圖,而不是蘇格拉底,而且這種分離造成了理念論的癥結(jié)所在。在此,亞里士多德否定了柏拉圖將理念與具體事物相分離的做法。

(二)從知行關(guān)系的角度來看

柏拉圖相信“真知必行”,只要掌握了善理念的知識,便能導向善的行為,實現(xiàn)善的通達,因此便通過對善理念的認知來代替對善的通達。然而究竟怎樣由善的知識過渡到善的實踐,實現(xiàn)善的認知到善的通達的跨越,柏拉圖卻從未提及。

波普爾就曾指出:“柏拉圖的善的理念在實踐上是空洞的。它沒有向我們指明在道德意義上什么是善,這就是,它沒有告訴我們應(yīng)該做什么?!?/p>

雖然柏拉圖將靈魂劃分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但是柏拉圖在對善的通達過程中卻陷入歧途。不難看出,柏拉圖摒棄了非理性的因素,過度信任、放任理性而將對善的認知等同與對善的實踐,這種做法著實不可取。

按柏拉圖的說法,靈魂包括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人之為人,既有理性的認知,也有感性的欲望和情感等非理性訴求。但是除了理性和非理性兩個要素,對人的行為的推導卻也離不開外在的環(huán)境要素,甚至更有僅僅因單純沖動而引發(fā)人類行為的情況出現(xiàn)。

因此,僅僅對善理念的認知,并不能決定對善的通達。

參考文獻:

[1]柏拉圖著.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6.

[2]古希臘羅馬哲學[M].三聯(lián)書店,1957.

[3]馬克思恩格斯論哲學史[M].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

[4]泰勒·勞特利奇.哲學史:卷一[M].韓東暉,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楊星,哲學碩士研究生,黑龍江大學哲學院,從事西方哲學研究。)

猜你喜歡
通達缺憾認知
缺憾之美
青年文學家(2022年7期)2022-04-24 15:57:49
“神子”如何通達藏地——論格絨追美的長篇小說《隱蔽的臉》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30
缺憾之美
通達青島
商周刊(2017年23期)2017-11-24 03:23:33
博物洽聞,通達古今——記奉節(jié)縣博物館群
中國三峽(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10
缺憾也是一種美
《紅樓夢》隱喻認知研究綜述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01:13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農(nóng)戶安全農(nóng)產(chǎn)品生產(chǎn)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關(guān)注生成,激活學生認知
常山县| 竹北市| 临江市| 泗阳县| 祁连县| 阿巴嘎旗| 且末县| 连州市| 乌苏市| 嫩江县| 钟祥市| 梧州市| 榕江县| 宁河县| 冀州市| 达拉特旗| 扶余县| 芷江| 九江市| 石阡县| 若尔盖县| 陆川县| 闽侯县| 手游| 潼南县| 抚远县| 贡觉县| 太和县| 怀集县| 育儿| 东乡县| 佛冈县| 新闻| 辉县市| 都江堰市| 河间市| 许昌市| 青川县| 河源市| 松滋市| 信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