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榮
要完成高考語文試題中的古詩詞鑒賞題,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不僅是提高學生高考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新課標素質教育精神的體現(xiàn)。
一、引導學生自發(fā)學習和積累文學常識
文學常識中涉及很多文化歷史名人的作品和生平事跡,文學常識的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其中一個途徑。學生積累得多,自然就對很多詩人的事跡和思想有所認識和體悟,而這些認識和體悟也能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在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中,筆者會在預習中提出這樣的問題:“關于文章的作者,你對他和他的作品的認識有多深呢?你有什么關于作者的故事可以跟同學們分享嗎?跟他同時代的文學地位、成就相接近的有哪些?他們又有著怎樣的經(jīng)歷和作品呢?請具體說說?!?/p>
例如在學習《蜀道難》的時候,引導學生由李白想到了李白坎坷的政治仕途、想到了他的其他作品、想到了他的一些生平逸事,也想到了與他同時代的其他詩人和他們的作品及其風格,如杜甫、高適、岑參、王昌齡等。在一開始的時候,由于認識上的狹隘,很多學生都無法答得具體、完整、準確。但一個班當中,總有三、兩個學生對這些人物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和見解。這個時候,筆者會鄭重地對他們的回答表示肯定和表揚,贊揚他們見識廣、有文化積累。同時,對那些說得不完整的學生也給予鼓勵,并利用準備好的文學知識進行及時的提示和補充。久而久之,一股自發(fā)搜集和積累的風氣就會慢慢形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提高了,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也自然就來了。而花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教學時間卻并不多,還可以作為導入新課的素材,一舉多得。
二、強化學生對修辭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的認識
對修辭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下面簡稱“手法”)的正確認識,是解決古詩詞鑒賞“怎樣寫”這個問題的基礎。而強化學生對手法的認識,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個途徑。第一,每一個文學作品,無論是古詩詞、散文還是小說,手法的運用是最常見的事情。尤其是作品當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段更是多種手法的綜合運用,讓人印象深刻。所以,在講授這些段落的時候,對里面出現(xiàn)的手法要鄭而重之地挑出來進行鑒賞,并在鑒賞中讓學生準確理解“這里是運用了什么樣的手法”“這些手法通常有一些什么樣的特征”“這些手法在文學作品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等等。如果每一個手法分析,都對上面三個問題進行探究和講授的話,相信學生對手法的掌握會慢慢牢固起來。如筆者在講授《荊軻刺秦王》的“易水送別”片段時,結合了文章中的“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片段,讓學生體會了什么叫烘托;結合“發(fā)盡上指冠”的分析,讓學生明白了夸張這種手法的作用。探究、講授完之后,筆者還以王維的《鳥鳴澗》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為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烘托和夸張這兩手法在古詩詞里頭的運用。第二,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和訓練讓學生對手法進行理解和鞏固。手法種類繁多,有些手法相似性較大,如對比和烘托;有些手法還是有交集甚至可以互通的,比如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等。為此,對這些手法要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和結合實例的講解。
三、創(chuàng)設情境,陶冶情感、凈化思想
文學作品的鑒賞離不開對作者思想情感的體悟,古詩詞鑒賞尤其明顯。因而,學生本人的文學素養(yǎng)積累的多少、情感體驗的細膩與否,就成為了能否把握住作品內涵的重要因素。為此,可以利用平時的教學有意識地對學生的性情進行陶冶,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并引導他們細膩地去感悟自然、感悟社會、感悟人生。教材上的每一個作品,都有其思想上的美,里面描寫的人物、環(huán)境,記敘的事件,都能讓人懂得一種道理、體驗一種情感。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在課堂上,利用自己的語言、制作的課件、多媒體視頻、音頻等教學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與作品相關的情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其中,并產(chǎn)生精神上的共鳴和與之相關的情感體驗。
責任編輯黃日暖
見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