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
自有創(chuàng)世紀(jì)神話以來,蛇在中國、印度以及其他一些國家中,就一直被奉為神物,可謂“靈蛇圖騰文化”。并且,這種文化大致經(jīng)歷了對靈蛇本身的崇拜、對靈蛇衍生物的崇拜、對靈蛇抽象化藝術(shù)化的崇拜三個過程。
蛇是一種很古老的生物。2006年,澳大利亞科學(xué)家通過對3000萬年前的巨蛇化石的研究,斷定蛇是由爬行類動物的祖先蜥蜴的一支演化而來。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蛇化石,是在白堊紀(jì)初期的地層里,距今大約有1.3億年。但蛇的出現(xiàn),至少可推至1.5億年前的侏羅紀(jì)時期。也就是說,蛇的存在歷史比人類要久遠(yuǎn)得多。
在洪荒時代,人類的祖先必然要與到處出沒的蛇打交道,被毒蛇咬死咬傷的想必為數(shù)不少。正如韓非子在《五蠹》開篇所說的:“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人是一種很奇怪的生物,對越是敬畏的東西,越是產(chǎn)生一種奇妙的甚至可以算得上畸形的崇拜心理。就像“靈蛇崇拜”,因為無法逃避、無法清除又無法與之抗衡,于是慢慢衍生并發(fā)展出對蛇的崇敬和膜拜的史前文化。
傳說中的人類祖先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伏羲即羲皇,是“蛇身之神”;女媧“人頭蛇身”,一天能變化70種模樣。從漢代傳下來的一張《伏羲女媧交尾圖》,畫的就是伏羲、女媧相互纏繞的場面。他們上半身的人身在聯(lián)袂而舞,下半身的蛇身纏成一團(tuán)。這張圖上,人首,反映的是他們?nèi)说?、智慧的、理性的一面;蛇身,反映的則是他們動物的、本能的一面。伏羲、女媧都是神話中的人物,其人首蛇身形象便是上古時期人類把蛇當(dāng)作神靈加以敬奉的有力證明。
讀中國最早的志怪集《山海經(jīng)》,會發(fā)現(xiàn)里面有很多人物以蛇為圖騰。書中說“共工氏蛇身朱發(fā)”,再如載天、大人、夸父、延淮,不是人首蛇身,就是把蛇當(dāng)作守護(hù)之神。古代居住在東方一個夷族的酋長名叫太暤,傳說也是人頭蛇身。
《列子》一書也多次說到有些氏族“蛇身人面,牛頭虎鼻”。古稱東越后稱為閩的福建,曾居住有“四夷、五戎、六狄、七閩、八蠻、九貉”這些少數(shù)民族?!伴}”,據(jù)許慎《說文解字》,意思是“東南粵蛇神”。《詩經(jīng)》中也多次說到蛇,并把蛇當(dāng)作吉祥之物,如《詩經(jīng)·小雅·斯干》:“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币馑际钦f,吉祥的夢,就是夢到熊羆和虺蛇。另外,《詩經(jīng)》中的蛇,還有愛情永恒的寓意。中國和東亞地區(qū)一些國家把蛇列為十二生肖之一,也是“靈蛇崇拜”的見證。
在這種崇拜心理的支配下,“靈蛇圖騰文化”慢慢發(fā)展到對靈蛇衍生物的崇拜這一階段。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龍的形象的萌芽及其演化。
龍是傳說中的神物,在人們廣泛認(rèn)同的理念中,龍與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所謂“蛇,小龍也”。龍的形象來源之一就是蛇。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了龍的雛形,這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象物。歷代古籍記載中的龍形象并不完全一致,但都與蛇有關(guān)。如《論衡》說:“龍之像,馬首蛇尾。”聞一多《伏羲考》說:“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辈⒄f,大蛇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頭、鬣尾、鹿角、狗爪、魚鱗和須,成為龍。
龍最大的特色是能呼風(fēng)喚雨。《辭?!氛f:“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薄掇o源》也說:“古代傳說中的飛龍,是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眰髡f雖然不可信,但是數(shù)千年來關(guān)于龍的傳說本身是自成體系的:蛇本是水族(蜥蜴原生于海洋),所以讓由蛇演化成的龍來分管風(fēng)雨,是有內(nèi)在邏輯性的。
進(jìn)而,龍演化為帝王的象征,龍顏、龍袍、龍宮、龍椅、龍廷,都被帝王視為專有專用,草民百姓乃至王公大臣均不得使用,否則就是僭越,要殺頭甚至滿門抄斬、株連九族。
靈蛇的衍生物當(dāng)然不止龍這一種,還有麒麟、龍袍、蟒袍、建筑裝飾中的龍圖案等,只是它們與蛇的本相已離得很遠(yuǎn),被抽象化和藝術(shù)化了。
與龍一樣,麒麟是古人虛擬出來的一種瑞獸、仁獸,主吉祥、太平和長壽。許慎《說文解字》說:“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薄抖Y記》說:“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棷?!摈梓肱c鳳、龜、龍一起,被尊為“四靈”,是神的坐騎。與龍一樣,麒麟這種神獸的形象來源,也與蛇有很直接的關(guān)系:龍頭、蛇鱗、鹿角、獅眼、虎背、熊腰。
傳說麒麟能為人帶來子嗣,所以有“麒麟送子”之說。相傳孔子出生前夕,有麒麟在他家口吐玉書,上面寫著“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這十個字,意思是說,孔子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麒麟也被制成各種各樣的裝飾品,作為護(hù)佑的佩戴物。
龍袍是封建帝王的朝服。繡著9條龍的龍袍(前后身各3條,左右肩各1條,襟里藏1條),起自隋唐一統(tǒng)時期。至宋元時代,龍袍上所繡的龍以及其他吉祥物有所變化。蟒袍是由龍袍演進(jìn)而來,又稱“花衣、蟒服”,因袍子上繡有蟒紋而得名,起自明朝。與龍袍略不同的是,除皇帝外,大臣也可以穿蟒袍,但有所區(qū)別。沈德符《野獲編》說:“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于此時日之內(nèi),謂之花衣期?!鼻迦腙P(guān)之初,一切沿襲明制。后來,蟒袍的穿著慢慢放寬限制,普通官員、士子也可以穿蟒服,但在顏色和蟒的條數(shù)上有區(qū)別。
“靈蛇圖騰文化”最重要的體現(xiàn),是在建筑裝飾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龍。與之有關(guān)的中國著名古建筑,如故宮保和殿的云龍石階、曲阜孔廟的云龍石柱、趙州橋欄板上的蟠龍石雕、秦淮河的九龍照壁、天安門華表上的蟠龍、北海的九龍壁,等等。人們在建筑物的梁、板、柱、墻面、天花、藻井、屋脊上雕龍或畫龍,更是司空見慣。同時,家具、首飾、日用器物、服裝等,也無處不見蛇(龍)。至此,“靈蛇圖騰文化”滲透進(jìn)了中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