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若漪
隨手翻開一本雜志,無意問發(fā)現(xiàn)一個熟悉的名字——“當年明月”,欣喜之情猶如與多年未見的老友重逢一般,我趕緊仔細打量了一下這四個字,發(fā)現(xiàn)竟是“當時明月”!懷著滿腹疑惑,我讀完了全文,其內容更是令我驚訝不已,作者竟然把“當年明月”當作與“芙蓉姐姐”一般的反面人物,來說明當下流行作家與社會“紅人”的浮躁狂妄,進而引出寧靜致遠的主題。全文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舉例得當,唯獨“厚待”了“當年明月”。
我想反問下作者,你真的了解“當年明月”嗎?
確實,幾年前“當年明月”憑借《明朝那些事兒》一炮走紅,但他的成功并非偶然。
“當年明月”從小酷愛歷史。他從十二三歲起每天堅持閱讀《二十四史》,除了高考前兩個月不得已放棄,無一日不與《二十四史》相伴。他博覽歷代文人墨客的野史筆記,只為滿足精神上的渴望;他手執(zhí)中華書局出版的無注純文言足本,一字一句地翻字典,一翻就是十多年。
后來他功成名就,完全可以高價出版其他筆記隨感,但他堅持“作者不是商人”的原則,免費向公眾提供資源;他不出席任何應酬活動,只是安靜地做他想做的事。
我不知道這篇能把“當年明月”寫成“當時明月”的作者是怎么想的,但就憑他把“當年明月”當作反面教材,我就知道他只是聽說過這個人而已,要不然就是非常討厭歷史。
能寫出一本老少成宜、人們競相追捧且廣受好評的作品,還不追求功名的作者,浮躁嗎?反正我看不出來。
再說了,《明朝那些事兒》是一本很優(yōu)秀的歷史普及讀物,它以幽默明快的筆觸,把明朝二百多年的泱泱巨史像說書一樣娓娓道來。通過該書,我深刻地了解了大明帝國的風起云涌、明代各個皇帝的愛恨情仇、朝廷大臣問的鉤心斗角以及“專家學者”口中的“歷史真相”。大明末代皇帝崇禎因殺害袁崇煥而被后人所詬病,但誰能懂得他內心的矛盾與不安?誰能理解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好江山“崩塌”卻無能為力的悲哀?誰會注意袁崇煥本人已犯下欺君罪行,幕后還有黑手作俑……有多少人會去追問這些問題,有多少人容易被人云亦云地誤導?“當年明月”結合多方史料,加上自己深刻的見解,為很多人澄清正名,讓他們獲得“重生”,讓歷史的真相部分復原,同時也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取一勺,與世人同飲。
正確地認識歷史,才是認識自己、認識祖國的本源。通過該書我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的“中國人發(fā)明火藥只是為了放煙花”是錯誤的。引進葡萄牙人的佛郎機,加以改造,創(chuàng)造出了現(xiàn)代小型大炮筒。它填裝方便,殺傷力極強。中國人首創(chuàng)的“三線戰(zhàn)術”比拿破侖早了一百多年,成為當時的王牌戰(zhàn)術,幾近無敵。所以,不要對自己的祖國不自信,不要對自己的祖先不自信。
而在一本高中普及讀物上,一篇文章的作者竟將一本書的作者筆名弄錯,并堂而皇之地認為其作品“狂妄”“目空一切”,是浮躁之人的讀物,是不是玩得有點兒太過了?
我不知道看完這篇文章會有多少人信以為真,從而抹殺了了解歷史、了解“當年明月”作品的欲望;我只知道這很可悲,輕而易舉地就將一部好作品、一位好作者貶至如此境地,這將導致多少人失去正確認識歷史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機會!
不忍見人們被誤導之后自以為是地哂笑,認為暢銷背后只有浮夸,其余便空無一物!因而為此文!
佳作點評
本文以中心明確、思路清晰、論辯嚴密、層層深入見長。面對連“當年明月”的名字都搞錯而卻敢于批判其作品“狂妄”“浮躁”的作者,小作者不僅指出“當年明月”為寫《明朝那些事兒》付出的努力以駁其“狂妄”之論,且以其堅持“作者不是商人”的淡泊寧靜駁其“浮躁”之說,再聯(lián)系《明朝那些事兒》的內容來肯定這本書的價值,并指出這樣輕易為文貶斥“當年明月”對學生所產生的誤導與影響。圍繞著《明朝那些事兒》,小作者不僅駁而且立,不僅立而且指出輕率言論所產生的危害,確實起到了澄清事實、廓清視聽的效果,給人以思考與啟示。
(程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