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平
(岷縣岷州中學 甘肅 定西 748400)
摘 要: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但在古代小說的結晶——四大名著中卻鮮有體現(xiàn)?!端疂G傳》本來是要表現(xiàn)“忠”的,卻讓那些造反者的形象光彩照人;而《西游記》是以佛教思想為宗的;《紅樓夢》就更不用說了,寶玉對四書五經(jīng)天然反感,提起讀書應舉就渾身不自在,可視作對儒家的反叛。只有在《三國演義》中,儒家思想體現(xiàn)得較為充分。
關鍵詞:儒家;三國;仁政思想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但在古代小說的結晶——四大名著中卻鮮有體現(xiàn)?!端疂G傳》本來是要表現(xiàn)“忠”的,卻讓那些造反者的形象光彩照人;而《西游記》是以佛老思想為宗的;《紅樓夢》就更不用說了,寶玉對四書五經(jīng)天然反感,提起讀書應舉就渾身不自在,可視作對儒家的反叛。只有在《三國演義》中,儒家思想體現(xiàn)得較為充分。
一、《三國演義》的觀點立場與儒家文化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的基本觀點是“尊劉抑曹”,下面筆者試著追溯其源。《論語·侍坐章》中孔子面對學生各言其治國之志時,明確提出了“治國以禮”?!岸Y”就其本質來說就是規(guī)則,是為規(guī)范各階層的行為而制定的制度。發(fā)展到后來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統(tǒng)觀念。
“尊劉抑曹”的言外之意就是天下乃漢家之天下,漢家即使不行,皇帝也該由姓劉的做,別人不能心懷不軌,則姓劉的是正統(tǒng),別姓只是篡竊?;诖?,賣草鞋的大耳郎因有皇族血統(tǒng),便被人所尊奉,稱之為“皇叔”,自己也抓住一切機會,不厭其煩地四處宣揚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孫”,從而不斷積累自己的政治資本。也正因為如此,兒子篡了漢家之位,有廓清道路嫌疑的曹操,雖然對國家穩(wěn)定做出重大貢獻,卻被罵為“漢賊”“奸雄”。
二、人物塑造與儒家文化
(一)諸葛亮
鄭振鐸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一部三國志通俗演義雖說是敘述三國故事,其實只是一部‘諸葛孔明傳記?!钡拇_,《三國演義》中最主要的人物不是劉備,也不是曹操或者孫權,而是諸葛亮。封建統(tǒng)治需要忠臣,遠過于需要明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不如熟知天文地理、過去未來無所不知、能文能武、足智多謀、呼風喚雨的忠臣,更不如兩者相結合掌握大權的忠臣。《三國演義》既然以蜀漢為正統(tǒng),它就需要蜀國有這樣一個大人物。
第四十三回中說他:“上可仰瞻于天文,下可俯察于地理,中可流澤于萬民;治天下如磐石之安,立功名于青史之內”,其形象也是“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慨”,可以說,他是儒家知識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其表現(xiàn)有:
1.百折不撓,九死不悔的“殉道之儒”。儒家思想中,倡導積極入世。有感于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他博望初戰(zhàn),火燒新野,小試鋒芒;為和吳國結成聯(lián)盟,他只身赴吳,舌戰(zhàn)群儒,智激孫權、周瑜;劉備駕崩后,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明知不可謂而為之,有種令人欽佩的殉道精神。
2.關心時事,積極入世的“奮進之儒”。他高臥臥龍崗之時,就博覽群書,并且結交名士評古論今,談論天下大事為以后積極入世做準備。如此,才能在劉備正式請教時,有了著名的“隆中對”。正式輔佐蜀漢之后,為復興漢室,成就霸業(yè)做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包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直到星落五丈原。
3.忠實守信的“誠信之儒”。儒家思想中所追求的人格理想是成圣成賢,首先表現(xiàn)在道德修養(yǎng)上,要有至誠至善的道德?!栋椎鄢峭泄隆分袆湔f如果他的繼承者不成器的話,諸葛亮可以自立為成都之王,諸葛亮“汗流遍體、手足無措”,他只是想成為帝王師,并無篡位野心。劉備去世后,他政無巨細,事必躬親,真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4.神機妙算的“智慧之儒”。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確實,作者通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智取成都,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錦囊殺魏延等一系列傳奇故事,大力塑造了諸葛亮這個曠世奇才。
(二)關羽
孔子要求人“言忠信,行敬篤”,還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孟子也說:“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倍崎L最突出的人格特征就是“忠”。他還嫉惡如仇,有“上報國家,下黎庶”的抱負。他也忠肝義膽,殺惡霸、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真是“玉可碎不可改其志,竹可焚不可毀其節(jié),身可殉名可垂于竹帛也?!彼灿旅蜔o敵,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
(三)劉備
1.仁德。玄德乃明君的典范。他出任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時就“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新野理政,兒歌傳頌“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每次潰逃之時,總是不忍棄百姓而去。在荊州之時,單福教他破解的盧馬妨主之法,他便忿然作色。
2.忠義。桃園結義其誓詞說:“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xié)力,救國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侍旌笸粒瑢嶈b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安慰張飛時曾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xù)?!笨芍^義字當頭。
3.愛才。善于認識人才,使用人才。正面的像三顧茅廬,得臥龍輔佐;反面如臨終告誡孔明,馬謖不堪大用。
由此可見,《三國演義》塑造的蜀漢英杰,正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政治愿景,即仁君、賢臣、義友的組合。
三、儒家仁政思想貫穿始終
“尊劉抑曹”觀念的成因,除了正統(tǒng)觀念,恐怕還與曹操的殘忍嚴酷有重大關系,因為這有悖于儒家倡導的仁政思想。我們可以看到,整部《三國演義》的始終都是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董卓胡作非為,殘害百姓,所以群雄討伐。就算王允有復國之功,但是殺掉有書呆子氣的名士蔡邕,也算是有違仁政,故不長久。
總之,《三國演義》脫胎于《三國志》,它的思想意識源于廟堂,而儒家思想又是幾千年封建正統(tǒng)思想,故深受浸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