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國韜 黃皓
【摘要】 雜舞曲多為漢魏中原舊曲,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自北魏孝文帝、宣武宗與南朝齊、梁頻繁發(fā)生戰(zhàn)爭,并大量掠得這些舞曲伎藝以后,開始把它們劃入清商樂的范疇。隨后,北齊設立清商官署,這批樂舞更轉(zhuǎn)而隸屬此署管轄。不過,在東漢末以至南朝劉宋的漢人政權中,雜舞曲卻一直隸屬總章官署,而與清商樂關系不大;即使齊、梁、陳幾代,南朝雜舞曲也從未發(fā)生過轉(zhuǎn)隸清商官署的情況。近人籠統(tǒng)地把雜舞曲視為清商樂的組成部分,這種觀點值得商榷。
【關鍵詞】 雜舞曲;清商樂;轉(zhuǎn)隸;清商官署;總章官署
[中圖分類號]J64 [文獻標識碼]A
宋人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共一百卷,其中第五十二至五十六卷為“舞曲歌辭”;此五卷中又有四卷為“雜舞歌辭”,亦即配合“雜舞曲”而演唱的歌辭。這些雜舞曲多為漢魏以來的中原舊樂,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它們原本與清商樂并無多少聯(lián)系,有的還產(chǎn)生于清商樂正式出現(xiàn)以前。但后來,所有雜舞曲都被劃入清商樂的范疇,此事開始于北魏孝文帝、宣武宗時期,而轉(zhuǎn)隸于清商官署則發(fā)生在北齊建國以后。不過,有關“轉(zhuǎn)隸”的具體情況和原因、“轉(zhuǎn)隸”所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轉(zhuǎn)隸”以前雜舞曲隸屬何種樂官機構等問題,自來很少有人論及,故本文試作探討,以祈有所補闕焉。
一
近代多數(shù)學者認為,中古時期極為流行的“清商樂”主要包括魏晉清商三調(diào)、南朝清商新聲、相和曲、雜舞曲、琴曲等幾個主要組成部分。(1)其中“雜舞曲”的歌辭在《樂府詩集》內(nèi)收錄頗為完備,據(jù)郭茂倩所撰的“解題”稱:
雜舞者,《公莫》、《巴渝》、《舞》、《舞》、《鐸舞》、《拂舞》、《白》之類是也。始皆出自方俗,后寖陳于殿庭。蓋自周有縵樂、散樂,秦漢因之增廣,宴會所奏,率非雅舞。漢、魏已后,并以《》、《鐸》、《巾》、《拂》四舞,用之宴饗。宋武帝大明中,亦以《》、《拂》、雜舞合之鐘石,施于廟庭;朝會用樂,則兼奏之。明帝時,又有西傖、羌、胡雜舞,后魏、北齊,亦皆參以胡戎伎,自此諸舞彌盛矣。隋牛弘亦請存四舞,宴會則與雜伎同設,于《西涼》前奏之,而去其所持、拂等。按此雖非正樂,亦皆前代舊聲。故成公綏賦云:“鐸舞庭,八音并陳?!绷何涞蹐笊蚣s云“鞞鐸巾拂,古之遺風”是也。[1]766
通過上述不難看出,雜舞曲主要是周、秦、漢、魏以來殿庭“宴會所奏”的漢族中原“舊樂”,晉代以后則滲進了一部分的“西傖、羌、胡雜舞”和“胡戎伎”,其中又以《鞞舞》《鐸舞》《巾舞》《拂舞》“四舞”及《槃舞》《白紵》《巴渝》等舞歷史最為悠久,也最具代表性。因此,在論述雜舞曲與清商樂關系之前,頗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這批代表性雜舞曲的基本情況。首先看“四舞”中的《鞞舞》,據(jù)《宋書·樂志一》記載:
《舞》,未詳所起,然漢代已施于燕享矣。傅毅、張衡所賦,皆其事也。曹植《舞哥序》曰:“漢靈帝《西園故事》,有李堅者,能《舞》。遭亂,西隨段煨。先帝聞其舊有技,召之。堅既中廢,兼古曲多謬誤,異代之文,未必相襲,故依前曲改作新哥五篇,不敢充之黃門,近以成下國之陋樂焉?!睍x《舞哥》亦五篇,又《鐸舞哥》一篇,《幡舞哥》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陳于元會。今《幡》、《鼓》哥詞猶存,舞并闕?!俄@舞》,即今之《扇舞》也。[2]551
由此可見,《鞞舞》在漢代已用于“燕享”,是一種很古老的樂曲,遠早于魏氏三祖時期的清商曲--清商舊樂;及至南朝,《鞞舞》又被稱為《鞞扇舞》,“并陳于元會”。其次看“四舞”中的《鐸舞》,據(jù)《通典·樂五》及《樂府詩集》“解題”分別稱:
《鐸舞》,漢曲也。晉《舞歌》亦五篇,及《鐸舞歌》一篇、《幡舞》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陳于元會?!段琛饭识?,桓玄將即真,太樂遣眾伎,尚書殿中郎袁明子啟,增滿八佾。相承不復革。宋明帝自改舞曲,歌詞猶存,舞并闕。其《舞》,梁謂之《扇舞》也?!夺ξ琛?、《扇舞》今并亡。[3]3708-3709
《唐書·樂志》曰:“鐸舞,漢曲也?!薄豆沤駱蜂洝吩唬骸拌I,舞者所持也。木鐸制法度以號令天下,故取以為名。今謂漢世諸舞,、巾二舞是漢事,鐸、拂二舞以象時。古《鐸舞曲》有《圣人制禮樂》一篇,聲辭雜寫,不復可辨,相傳如此。魏曲有《太和時》,晉曲有《云門篇》,傅玄造,以當魏曲,齊因之。梁周改其篇?!薄端鍟分尽吩唬骸啊惰I舞》,傅玄代魏辭云‘振鐸鳴金是也。梁三朝樂第十八設鐸舞?!盵1]784-785
由此可見,《鐸舞》也是漢代已經(jīng)流行之舊曲,亦早于魏晉時期始產(chǎn)生的清商舊樂;其特點是舞者持鐸而舞,亦常用于宴會,并迭經(jīng)南朝人的改動。再次看“四舞”中的《巾舞》,據(jù)《宋書·樂志一》記載:
《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傳云項莊舞劍,項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漢高祖,且語莊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云莫害漢王也。今之用巾,蓋象項伯衣袖之遺式。按《琴操》有《公莫渡河曲》,然則其聲所從來已久。俗云項伯,非也。[2]551
由此可見,《巾舞》也非常古老,其特點是“用巾”而舞,這有可能源自于周代的《紱舞》(2);而《琴操》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東漢末的蔡邕,這也說明該舞歷史悠久。接下來看“四舞”中的《拂舞》,據(jù)《宋書·樂志一》記載:
江左初,又有《拂舞》。舊云《拂舞》,吳舞。檢其哥,非吳詞也。皆陳于殿庭。揚泓《拂舞序》曰:“自到江南,見《白符舞》,或言《白鳧鳩舞》,云有此來數(shù)十年。察其詞旨,乃是吳人患孫皓虐政,思屬晉也。”[2]551-552
由此可見,《拂舞》的歷史也比較久遠,最遲產(chǎn)生于三國吳國末帝孫皓的在位時期(264-280);它的別名為《白符舞》或《白鳧鳩舞》,應當就是某些典籍記載所說的《白鳩》舞。約而言之,“四舞”的初出年代大部分不晚于漢朝(3),隋代牛弘亦注意到它們的價值,所以特別向文帝申奏“請存四舞”(見前引《樂府詩集》解題)。除上述“四舞”外,《槃舞》《白紵》《巴渝》三種“雜舞”也比較著名,先看《槃舞》的情況,據(jù)《宋書·樂志一》及《通典·樂五》分別記載:
又云晉初有《杯舞》、《公莫舞》。史臣按:杯,今之《齊世寧》也。張衡《舞賦》云:“歷七而縱躡。”王粲《七釋》云:“七陳于廣庭。”近世文士顏延之云:“遞間關于扇。”鮑昭云:“七起長袖?!苯砸云邽槲枰??!端焉裼洝吩疲骸皶x太康中,天下為《晉世寧舞》,矜手以接反覆之?!贝藙t漢世唯有舞,而晉加之以杯,反覆之也。[2]551
《舞》,漢曲,至晉加之以杯,謂之《世寧舞》也。張衡《舞賦》云:“歷七而縱躡?!蓖豸印镀哚尅吩疲骸捌哧愑趶V庭?!鳖佈又疲骸斑f間開于扇?!滨U昭云:“七起長袖?!苯砸云邽槲枰病8蓪氃疲骸皶x武帝太康中,天下為《晉代寧舞》,矜手以接反覆之?!敝了危臑椤端问缹帯?。至齊,改為《齊代昌舞》。今謂之《舞》。[3]3708
由此可見,《槃舞》也是“漢曲”,其特點是“接槃”而舞,有點耍雜技的味道;至晉又“加之以杯”,從而增加了雜耍的難度。次看《白紵》的情況,《宋書·樂志》亦有記載云:
又有《白舞》,按舞詞有巾袍之言;紵本吳地所出,宜是吳舞也。晉《俳歌》又云:“皎皎白緒,節(jié)節(jié)為雙。”吳音呼緒為,疑白即白緒。[2]552
由此可見,《白紵》與“四舞”中的《拂舞》有點相似,都是“吳舞”,其產(chǎn)生時間最遲不會晚于晉朝。最后看《巴渝舞》,據(jù)《通典·樂五》記載:
《巴渝舞》者,漢高帝自蜀漢將定三秦,閬中范且率人以從帝,為前鋒,號“板楯蠻”,勇而善斗。及定三秦,封且為閬中侯,復人七姓。其俗喜舞,高帝樂其猛銳,觀其舞,后使樂人習之。閬中有渝水,因以為名,故曰《巴渝舞》。舞有《矛渝》、《安臺》、《弩渝》、《行辭本歌曲》,有四篇。其辭既古,莫能曉其句度。魏初,使王粲改創(chuàng)其調(diào)。晉及江左皆制其辭。[3]3708
由此可見,《巴渝舞》的產(chǎn)生時間更可推到西漢初年,在諸雜舞曲中恐怕最為古老;其舞蹈特征也與前述各舞略有不同,因為它模仿巴人的“猛銳喜舞”而制,所以帶有較濃厚的“武舞”色彩。鄭樵曾在《通志·樂略一》中指出:“按《鞞舞》本漢《巴渝舞》?!滢o既古,莫能曉句讀。魏使王粲制其辭,粲問巴渝帥而得歌之本意,故改為《矛渝新?!?、《弩渝新?!贰ⅰ肚_新?!贰ⅰ缎修o新?!匪母瑁允鑫旱?。其舞故常六佾,桓玄將僭位,尚書殿中郎袁明子啟,增滿八佾。梁復號《巴渝》。隋文帝以非正典,罷之?!盵4](P892-893)鄭氏認為《鞞舞》本即《巴渝》,此說似于古籍無征,恐不可取。
約而言之,上述七種具代表性的“雜舞曲”都有著頗為悠久的歷史,絕大多數(shù)是漢魏以來的中原舊樂,一部分還明顯產(chǎn)生于“漢相和曲”及“魏晉清商舊樂”出現(xiàn)之前,原本和清商樂不存在直接的聯(lián)系,《樂府詩集》也沒有把它們和清商曲辭、相和曲辭混放在一起;如果未加區(qū)分和考釋就籠統(tǒng)地把它們視為清商樂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有點說不過去的。
二
既然雜舞曲本非清商樂,那后人將其列入清商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原來,雜舞曲之與清商樂發(fā)生關系是從北魏時期才開始的,據(jù)《魏書·樂志》記載:
初,孝高祖討淮、漢,世宗定壽春,收其聲伎。江左所傳中原舊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鳩》之屬,及江南吳歌、荊楚西聲,總謂《清商》。至于殿庭饗宴兼奏之。其圓丘、方澤、上辛、地祇、五郊、四時拜廟、三元、冬至、社稷、馬射、籍田,樂人之數(shù),各有差等。[5]2843
孝高祖即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世宗即北魏宣武帝,公元499-515年在位。他們在和南朝齊、梁的戰(zhàn)爭中掠得了大批“聲伎”,其中包括了“《明君》《圣主》《公莫》《白鳩》”等“中原舊曲”,不少即前文提到的雜舞曲。由于北魏人對南朝清商新聲沒有過多的了解,所以便將掠自南朝的聲伎全部籠統(tǒng)地稱之為《清商》樂了。自從這次“誤會”之后,漢魏以來的雜舞曲便開始了它們在北朝的“轉(zhuǎn)隸”清商樂部之旅:先是北魏人對其音樂類屬的變更,繼而又引起其所屬樂官官署的變化。(4)
不過,后一種情況的“轉(zhuǎn)隸”并未發(fā)生在北魏一朝,因為北魏從未設立過專門管理清商樂的官署,外國傳入的樂舞一般由司職雅樂的太樂署兼管了事。(5)因此,這種“轉(zhuǎn)隸”直至北齊才真正開始,據(jù)《隋書·百官志中》記載:
中書省,管司王言,及司進御之音樂。監(jiān)、令各一人,侍郎四人。并司伶官西涼部直長、伶官西涼四部、伶官龜茲四部、伶官清商部直長、伶官清商四部。
太常,掌陵廟群祀、禮樂儀制。……太樂兼領清商部丞(原案:掌清商樂等事),鼓吹兼領黃戶局丞(原案:掌供樂人衣服)。[6]754-755
由此可見,北朝建立清商官署以管理清商樂,實以北齊一朝為最早,這與侯景之亂后蕭梁清商新聲進一步傳入北齊有直接的關系。(6)至此,北朝的雜舞曲無論音樂類屬還是樂官隸屬,都與南朝的雜舞曲頗為不同了。而且這種“轉(zhuǎn)隸”也極大地影響了隋人的觀念,據(jù)《隋書·音樂志》記載:
清樂其始即《清商三調(diào)》是也,并漢來舊曲。樂器形制,并歌章古調(diào),與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屬晉朝遷播,夷羯竊據(jù),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張氏,始于涼州得之。宋武平關中,因而入南,不復存于內(nèi)地。及平陳后獲之。高祖聽之,善其節(jié)奏,曰:“此華夏正聲也。昔因永嘉,流于江外,我受天明命,今復會同。雖賞逐時遷,而古致猶在??梢源藶楸荆⒏鼡p益,去其哀怨,考而補之。以新定呂律,更造樂器?!盵6]377-378
由此可見,隋朝平滅陳朝后又一次獲得了大批的南方音樂,其中有許多為“漢來舊曲”,自然包括前面提到過的多種雜舞曲在內(nèi)。雖然隋人一方面承認“清樂其始”僅指“《清商三調(diào)》”,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受北魏人做法的影響,把所有“漢來舊曲”都算入“清(商)樂”范疇,所謂“并漢來舊曲”就是這個意思。于是《鞞》《鐸》《巾》《拂》《槃》《白紵》《巴渝》等雜舞曲就再一次被“限定”在清商樂的范圍之內(nèi)了。
除此之外,隋朝還效仿北齊的做法,將雜舞曲統(tǒng)隸于清商官署之內(nèi)。據(jù)中唐杜佑所撰《通典·樂典》的“清樂”條記載:
清樂者,其始即《清商三調(diào)》是也,并漢氏以來舊曲。樂器形制,并歌章古調(diào),與魏三祖所作者,皆備于史籍。屬晉朝遷播,夷羯竊據(jù),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張氏,于涼州得之。宋武平關中,因而入南,不復存于內(nèi)地。及隋平陳后獲之。文帝聽之,善其節(jié)奏,……因置清商署,總謂之《清樂》?!?/p>
當江南之時,《巾舞》、《白》、《巴渝》等,衣服各異。梁以前,舞人并十二人,梁武省之,咸用八人而已。令工人平巾幘,緋褶。舞四人,碧輕紗衣,裙襦大袖,畫云鳳之狀,漆鬟髻,飾以金銅雜花,狀如雀釵,錦履。舞容閑婉,曲有姿態(tài)。沈約《宋書》惡江左諸曲哇淫,至今其聲調(diào)猶然。觀其政已亂,其俗已淫,既怨且思矣;而從容雅緩,猶有古士君子之遺風,他樂則莫與為比。樂用鐘一架,磬一架,琴一,一弦琴一,瑟一,秦琵琶一,臥箜篌一,筑一,箏一,節(jié)鼓一,笙二,笛二,簫二,篪二,葉一,歌二。[3]3716-3717
分析《通典·樂典》所述可知,隋人不但沿襲了北魏人的做法,也沿襲了北齊人的做法,將平陳所獲的雜舞曲統(tǒng)統(tǒng)隸屬于清商署;以至到了唐代,《巾舞》《白紵》《巴渝》等雜舞屬于清樂部已經(jīng)變成人們的一種共識??梢哉f,《魏書·樂志》《隋書·樂志》《通典·樂典》等歷史記載一步步影響并鞏固了后人“雜舞曲隸屬于清商樂”的觀念,所以更后一點的古籍以及近代的許多學者便直接將雜舞曲視為清商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不過,有的學者顯然并不清楚這段曲折的歷史,甚至認為雜舞曲從一開始就隸屬清商樂的范疇,比如王克芬先生曾經(jīng)指出:“經(jīng)過數(shù)百年漫長的歲月,《清商樂》發(fā)生了許多變化。它們基本是向兩個方向發(fā)展:一類是被作為‘前代正聲,進入廟堂,歸入雅樂;另一類則是經(jīng)過藝人的精心加工創(chuàng)作,成為精美的表演性舞蹈,數(shù)百年盛行不衰。前一類如《鞞舞》?!硪徊糠謱佟肚迳虡贰奉惖奈璧?,如《巾舞》、《白纻舞》、《明君舞》、《前溪舞》等?!盵7]132-134這種觀點顯然是倒果為因、甚為不妥的。
三
了解過雜舞曲的基本情況,及其在北朝的“轉(zhuǎn)隸”歷史和原因之后,難免會追問以下一個問題:雜舞曲傳入北朝以前由什么樂官機構管轄呢?這是前人所未關注過的。而筆者的看法是,此機構即總章官署。據(jù)《宋書·樂志一》所載南朝劉宋末年事云:
孝武大明(457-463)中,以《》、《拂》雜舞合之鐘石,施于殿庭。順帝明二年(公元478年),尚書令王僧虔上表言之,并論三調(diào)哥曰:……夫鐘懸之器,以雅為用,凱容之制,八佾為體。故羽擊拊,以相諧應,季氏獲誚,將在于此。今總章舊佾,二八之流,服既殊,曲律亦異,推今校古,皎然可知。又哥鐘一肆,克諧女樂,以哥為稱,非雅器也。大明中,即以宮懸合和《》、《拂》,節(jié)數(shù)雖會,慮乖雅體。[2]552-553
分析王僧虔“上表”的內(nèi)容可知,(7)當時的《鞞》《拂》等雜舞“合之鐘石”而“施于殿庭”,其表演者是“總章舊佾,二八之流”,也就是當時宮廷內(nèi)部的一批“女樂”。據(jù)此可以推斷,雜舞曲原本應隸屬于總章官署。這個官署大約始置于東漢時期,據(jù)《后漢書·獻帝紀》記載及后人的注釋稱:
(建安)八年冬十月己巳,公卿初迎冬於北郊,總章始復備八佾舞。(李賢注:“袁宏《紀》云:‘迎氣北郊,始用八佾。佾,列也,謂舞者之行列。往因亂廢,今始備之。總章,樂官名。古之《安代樂》?!保8]383
由此可知,“總章”樂官的出現(xiàn)最遲是在東漢末年;這種“樂官”以掌管郊祀“八佾舞”為主要職能,尤其是“迎氣北郊”時須用之。從功能上看,東漢總章官署與劉宋總章舊佾一樣,都掌管舞佾,這就為雜舞曲本隸總章署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唐人李賢的注釋又提到,東漢總章官所舞為《安代樂》,亦即漢代的《安世房中歌》,李賢因避李世民諱,才改“世”為“代”。另據(jù)《漢書·禮樂志》記載,《安世樂》是高祖唐山夫人所創(chuàng)制的“掖庭女樂”,這與劉宋總章舊佾的“女樂”性質(zhì)也適相吻合。
總章官署在東漢以后續(xù)有發(fā)展,據(jù)《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記載:“是時,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筑總章觀?!盵9]104對于此事,裴注引《魏略》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
是年起太極諸殿,筑總章觀,高十余丈,建翔鳳于其上。又于芳林園中起陂池,楫越歌;又于列殿之北,立八坊,諸才人以次序處其中,貴人、夫人以上,轉(zhuǎn)南附焉,其秩石擬百官之數(shù)。……自貴人以下至尚保,及給掖庭灑掃,羽伎歌者,各有千數(shù)。[9]104-105
由此可見,魏明帝所建“總章觀”為宮中建筑的名稱,里面蓄養(yǎng)了許多“貴人、夫人”及“羽伎歌者”,其性質(zhì)必然也都是“女樂”。由于魏明帝的時候清商官署已經(jīng)建立,而且宮中另筑有清商殿,專門蓄養(yǎng)清商伎樂,(8)所以,總章樂官與清商樂官可謂各別部居,不相雜廁。孫楷第先生《清商曲小史》曾指出:“(魏)明帝時后宮羽伎歌者有千數(shù),此則宮中女伎,不在清商員內(nèi)者也?!盵10]303所謂“宮中女伎”便包括總章伎樂而言,“不在清商員內(nèi)”的話是對的。
到了西晉時期,總章與清商仍然各自發(fā)展,屬于截然不同的官署,雜舞曲當然也隸于總章署而與清商署沒有關系,《晉書·樂志》所載可以為證:
泰始九年,光祿大夫荀勖以杜夔所制律呂,校太樂、總章、鼓吹八音,與律呂乖錯,乃制古尺,作新律呂,以調(diào)聲韻。事具《律歷志》。律成,遂班下太常,使太樂、總章、鼓吹、清商施用。荀遂典知樂事,啟朝士解音者共掌之。使郭夏、宋識等造《正德》、《大豫》二舞,其樂章亦張華之所作云。[11]692
由此可見,在西晉時期總章署與清商署是并立于朝的四大樂官機構中的兩個。(9)這種分立的狀態(tài)一直到劉宋時期仍然非常清晰,如《宋書·后妃傳》所載內(nèi)廷女樂有以下幾種:“樂正,銓六宮?!錁穾?,置人無定數(shù)。(原案:有限外。)……清商帥,置人無定數(shù)?!傉聨?,置人無定數(shù)?!盵2]1271-1275劉宋內(nèi)廷女樂分為樂正、典樂、總章、清商四職,顯然是模仿了西晉朝廷樂分四署的做法。它不但證明劉宋時期的總章伎是女樂,也證明總章署轄下的雜舞曲與清商女樂各自獨立,并不混淆。至此,已經(jīng)可以明確地回答前文提出的問題:自東漢末年直至南朝劉宋,雜舞曲一直隸屬于總章官署,與清商官署無關。(10)
即使到了南朝的齊、梁、陳三代,北朝雜舞曲已經(jīng)開始“轉(zhuǎn)隸”清商樂的情況下,南朝雜舞曲依然未見類似變動。如《隋書·百官志》記載梁朝官制有云:
諸卿,梁初猶依宋齊,皆無卿名。天監(jiān)七年,以太常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而太常視金紫光祿大夫,統(tǒng)明堂、二廟、太史、太祝、犧、太樂、鼓吹、乘黃、北館、典客館等令、丞,及陵監(jiān)、國學等。又置協(xié)律校尉、總章校尉監(jiān)、掌故、樂正之屬,以掌樂事,太樂又有清商署丞,太史別有靈臺丞。[6]724
梁朝在清商署丞以外別置“總章校尉監(jiān)”,證明本隸于總章官署的雜舞曲并未轉(zhuǎn)隸清商官署;而陳朝基本沿用梁制,也是沒有發(fā)生過轉(zhuǎn)隸的。(11)只有當隋朝統(tǒng)一天下以后,情況才出現(xiàn)了根本變化,據(jù)《隋書·音樂志》記載:“開皇九年平陳,獲宋、齊舊樂,詔于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求陳太樂令蔡子元、于普明等,復居其職?!盵6]349如前所述,隋人對于“清(商)樂”的概念是在北魏、北齊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所以隋人眼中的清商樂包括了所有漢魏以來的舊樂,雜舞曲亦在其中。復因此,當隋朝“于太常置清商署”后,無論南朝的雜舞曲抑或北朝的雜舞曲,必然統(tǒng)統(tǒng)劃歸清商署管轄,這和前引《通典·樂典》所載完全一致。至此,全國范圍內(nèi)的雜舞曲都被列入清商樂部,并隸屬于清商官署,從而與總章官署徹底割裂開來。(12)
余 論
自上所述可知,雜舞曲主要是漢魏以來流傳的中原“舊樂”,也有少量“西傖、羌、胡雜舞”,其施用場合多為宮廷宴會之間,其中尤以《鞞》《鐸》《巾》《拂》等“四舞”及《槃舞》《白紵》《巴渝》等舞的歷史較為悠久,也最負盛名。這些雜舞曲從東漢末開始至南朝劉宋,一直隸屬于總章官署,與清商樂和清商官署并沒有多少聯(lián)系。
自從北魏孝文帝、宣武宗與南朝齊、梁發(fā)生戰(zhàn)爭,并掠得一大批雜舞曲伎藝后,開始把它們統(tǒng)稱為“清商樂”,由此改變了其音樂類屬。隨后,北齊設立清商官署,這批雜舞曲又“轉(zhuǎn)隸”其下,由此進一步改變了其音樂官屬。不過,南朝齊、梁、陳各代的雜舞曲依然與總章官署保持聯(lián)系,并未發(fā)生過“轉(zhuǎn)隸”清商樂部或清商官署的情況。
及至隋人統(tǒng)一天下,承襲北朝人對于清商樂的概念,始令漢魏晉南北朝以來所有的雜舞曲都隸屬于清商官署,從而與總章官署徹底脫離關系。由此可知,雜舞曲的“轉(zhuǎn)隸”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和歷史過程;同時也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比如前人研究中不加區(qū)分直接將雜舞曲視為清商樂的做法,就應視為這種影響的后果,但卻是須加糾正的。
最后,擬補述兩個相關的小問題:其一,前引《宋書·樂志》提到:“孝武大明中,以《鞞》、《拂》雜舞合之鐘石,施于殿庭?!笨梢婋s舞曲可以和鐘、磬等雅樂器配合演奏,而據(jù)《隋書·音樂志》記載:
《清樂》,其始即《清商三調(diào)》是也,并漢來舊曲。樂器形制,并歌章古辭,與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錁菲饔戌姟㈨?、琴、瑟、擊、琴、琵琶、箜篌、筑、箏、節(jié)鼓、笙、笛、簫、篪、塤等十五種,為一部,工二十五人。[6]377-378
由此可見,隋朝諸部樂之一的《清樂》也可以和鐘、磬等雅樂器配合演奏。但傳統(tǒng)認為,清商樂出于漢代的相和曲,是“絲竹相和”的樂部,以使用“管弦樂器”為主,并不使用鐘、磬。因此,清商樂部摻入金、石等器,有可能是受雜舞曲使用鐘、磬的影響;由此反映出,雜舞曲雖與清商樂本無聯(lián)系,但其轉(zhuǎn)隸清商樂部和清商官署后,卻對清樂表演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其二,有學者認為雜舞曲中的《鞞舞》在西漢時期可能隸屬于樂府,如蕭亢達先生《漢代樂舞百戲藝術研究》一書曾經(jīng)指出:
《舞》屬漢代雜舞,是天子宴樂群臣時演奏的雜舞曲,不屬于雅樂??赡芫褪俏鳚h樂府中的縵樂。(原案:《漢書·禮儀志》:“縵樂鼓員十三人?!睅煿抛⒃疲骸翱z樂,雜樂也?!保12]27-28
這一說法可能并不準確。因據(jù)《漢書·禮樂志》稱:“今漢郊廟詩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調(diào)均,又不協(xié)於鐘律,而內(nèi)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樂府,皆以鄭聲施于朝廷?!盵13]1071所謂“內(nèi)有掖庭材人”中的“材人”,是天子后宮女官名號之一,故掖庭材人也就是“掖庭女樂”的意思。如前所述,劉宋時期的《鞞舞》由“女樂二八”表演,其性質(zhì)與西漢掖庭女樂最為相近。因此,西漢《鞞舞》實屬掖庭材人所掌,而非“西漢樂府中的縵樂”;掖庭在“內(nèi)”,是與在“外”的“上林樂府”相對的一個機構,二者恐不宜混淆。
注釋:
(1)如王運熙先生《清樂考略》一文指出:“清樂(清商樂)主要的樂曲,除漢魏的相和歌和六朝的清商曲外,較重要的便是鞞、鐸、巾、拂等雜舞曲?!保ㄊ杖搿稑犯娛稣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96頁)
(2)如蕭亢達先生就曾指出:“《巾舞》是漢代宴會上表演的一種雜舞。因舞人用巾作為舞具而得名。它的由來可能與周代的《帗舞》有關,《帗舞》是手持五彩繒而舞。漢代祭祀后稷的《靈星舞》還用這種五彩繒作舞具。持巾而舞大概便是受此啟發(fā)而產(chǎn)生的?!保▍⒁姟稘h代樂舞百戲藝術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02頁)
(3)蕭亢達先生曾指出:“漢代的雜舞不止四種,除《鞞舞》、《鐸舞》、《巾舞》、《拂舞》四種外,至少還有《巴渝舞》。但以前四種最著名也最流行。這四種舞蹈都以舞人所持的舞具而得名。迄今發(fā)現(xiàn)的漢代考古文物資料中,就見有《巾舞》、《鞞舞》、《拂舞》的舞蹈圖像?!保▍⒁姟稘h代樂舞百戲藝術研究》,第200頁)
(4)案,早在魏晉時期,朝廷便設立了清商官署,專門用以管理清商樂,但當時的雜舞曲與清商樂并無直接聯(lián)系,詳下文所述。
(5)案,有關太樂兼管清商樂的問題,詳拙文《太樂職能演變考》(載《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第11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所述,茲不贅。
(6)案,南朝新聲傳入北齊的情況詳拙文《清商樂流傳考略》(載《藝苑》2016年3期)所述,茲不贅。
(7)案,王僧虔談論雜舞曲時特意將它們與清商“三調(diào)哥(歌)”詩區(qū)分開來,這就再次說明,在南朝聲伎大量傳入北魏以前,雜舞曲與清商樂并無必然聯(lián)系。
(8)案,有關問題詳拙文《清商官署沿革考》(載《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3期)所述,不贅。
(9)案,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卷一百四十五引《晉武帝起居注》云:“武帝出清商、掖庭詔曰:今出清商、掖庭及諸署才人、奴女、保林以下二百七十余人還家?!保ㄖ腥A書局1960年,第709頁)也是將清商與掖庭對舉,總章女樂即屬掖庭女樂之列。
(10)案,王運熙先生《漢魏兩晉南北朝樂府官署沿革考略》一文曾認為:“《宋書·樂志一》說:‘《鞞舞》故二八,桓玄將即真,太樂遣眾伎?!俄@舞》在漢魏與相和同隸黃門鼓吹,現(xiàn)在改隸太樂,由此推測,大約這時清商曲已由太樂兼掌了。這也開六朝太樂統(tǒng)轄清商的制度。”(收入《樂府詩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88頁)由于《鞞舞》屬雜舞,在東晉時期與清商樂無關,所以王氏此說值得商榷。
(11)案,南齊官制承襲劉宋,所以在總章女樂問題上也沒有區(qū)別,不贅。
(12)案,隋朝也不再設置總章樂官。
參考文獻:
[1]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杜佑.通典[M].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4]鄭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華書局,1995.
[5]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魏徵,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王克芬.中國舞蹈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范曄.后漢書[M].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
[9]陳壽.三國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10]孫楷第.滄州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1]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蕭亢達.漢代樂舞百戲藝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3]班固.漢書[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