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麗娜 霍華英 康 靜
(山西省人民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針刺配合穴位敷貼治療頑固性呃逆30例
栗麗娜 霍華英 康 靜
(山西省人民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頑固性呃逆;針刺;穴位敷貼
60例患者來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山西省人民醫(yī)院住院部或針灸科門診,按就診順序隨機均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男26例,女4例;平均年齡(61.43±24.58)歲;病程最短3 d,最長10年;西醫(yī)病種分類:中樞性呃逆(腦血管病、腦外傷、腦部腫瘤術后等)10例,非中樞性呃逆(繼發(fā)于消化系統(tǒng)疾患、癌癥放化療術后等)20例。對照組30例,男28例,女2例;平均年齡(59±27.12)歲;病程最短3 d,最長2年;西醫(yī)病種分類:中樞性12例,非中樞性18例。兩組間性別、年齡、病種分類、病程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組間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呃逆有聲,聲音短促,持續(xù)不能自止為主要表現(xiàn);持續(xù)3 d以上不能自愈,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肌注胃復安或654-2)不能徹底緩解。
排除標準:有出血傾向及患有嚴重過敏性、感染性皮膚病等禁止針刺者;有嚴重心血管疾病;依從性差,不能完成治療者;有精神疾患及生活不能自理者。
觀察組:針刺法配合穴位敷貼法。①針刺法?;狙ㄎ唬簝汝P(雙)、攢竹(雙)、中脘、足三里(雙)。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選取以上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選取0.30 mm×40 mm毫針針刺。先刺雙側內關,直刺15~30 mm,采用提插捻轉結合的瀉法,施手法1 min;取雙側攢竹,針刺時向睛明透刺6 mm,行小幅度捻轉,使局部產(chǎn)生酸脹感;中脘直刺30~35 mm,行捻轉手法使局部產(chǎn)生脹感;足三里直刺30~35 mm,行提插捻轉手法,使局部產(chǎn)生酸脹麻感;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針1次,出針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②穴位敷貼法。取穴:神闕。中藥處方:半夏(3.94 g/袋,相當于飲片6 g)、厚樸(0.68 g/袋,相當于飲片3 g)、枳殼(0.85 g/袋,相當于飲片6 g)、砂仁(2.7 g/袋,相當于飲片3 g)、丁香(0.95 g/袋,相當于飲片3 g)、柿蒂(1.11 g/袋,相當于飲片10 g)、九香蟲(8.04 g/袋,相當于飲片10 g)、檳榔(1.19 g/袋,相當于飲片10 g)、大黃(0.71 g/袋,相當于飲片3 g)、升麻(1.35 g/袋,相當于飲片6 g)各1袋,均選取江陰天江藥業(yè)有限公司中藥配方顆粒。操作方法:先用生理鹽水棉球對臍部進行局部清洗,將上述藥末用溫水調勻成糊狀,敷于神闕穴,外用貼膜固定,連續(xù)24 h局部敷貼,5 d為1個療程,用藥期間觀察局部及全身情況。敷藥后,若局部出現(xiàn)紅疹、瘙癢或水皰等過敏現(xiàn)象時,應及時停用并給予相應的處理。
對照組:單純應用針刺法,操作方法如上。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組間總有效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有效平均時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療效評定標準。治愈:5 d內呃逆消失;顯效:治療5 d后呃逆緩解,間有發(fā)作;無效:治療5 d后呃逆仍持續(xù)。治愈和顯效均為有效。
2.結果
(1)療效比較: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呃逆情況比較:觀察組呃逆停止3 d 內無復發(fā)者例數(shù)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有效平均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呃逆情況比較
(3)中樞性與非中樞性呃逆療效比較:兩組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中樞性與非中樞性呃逆療效比較(例)
西醫(yī)學認為呃逆原因可分為中樞性和周圍性兩大類。中樞性是指急性顱腦疾病直接或間接損害丘腦及下丘腦、腦干呼吸中樞,刺激迷走神經(jīng)興奮性增高,膈神經(jīng)不斷發(fā)出沖動引起呃逆。周圍性是指胃內容物反流或消化道出血,刺激膈神經(jīng)傳入纖維,反射性地引起膈神經(jīng)興奮。
中醫(yī)學中呃逆又稱“噦”“噦逆”?!秲冉?jīng)》首先提出為上中二焦病。如《素問·宣明五氣》曰:“胃為氣逆為噦。”《靈樞·口問》曰:“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闡發(fā)上中二焦產(chǎn)生呃逆的病理機制。內關為手厥陰經(jīng)之絡穴,又為陰維脈交會穴,手厥陰經(jīng)脈下膈絡三焦,陰維脈主一身之里,故有寧心安神、宣通上中二焦氣機之功,本穴是治療內臟疾病之常用穴,特別是治療心、神志、消化道疾病的首選穴位;中脘乃胃之募穴,又為六腑之會,能通調六腑,和胃降逆;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jīng)合穴,有調和氣血、調理脾胃、寬胸利膈的功效;攢竹為治療呃逆的特定穴。
呃逆患者因呃逆頻作,常常影響進食、服藥。穴位藥物敷貼療法是一種以穴位、藥物和經(jīng)絡作用相結合的綜合療法。藥物貼敷后,通過皮膚角質層及毛囊、汗腺等皮膚附屬器吸收。此外,藥物貼敷發(fā)出的芳香藥味,可通過鼻竅吸入肺,由肺臟吐故納新而使藥物的氣味隨血液循環(huán)而輸布于全身。藥物敷貼后,透過表皮細胞間隙并經(jīng)皮膚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進入血液循環(huán)起到治療作用。另外,敷貼療法吸收的藥物極少通過肝臟,免除了肝臟的首過消除,同時敷貼不經(jīng)過消化道,避免了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作用,更易讓患者接受。
穴位敷貼取穴“神闕”。中醫(yī)認為,神闕位于臍中,為生命之根本,是人體太極之所在,故有“神闕主百病”之說。從現(xiàn)代解剖學角度而言,臍部表皮角質層最薄,無皮下脂肪組織,皮膚和腹部筋脈直接相連,除局部微循環(huán)外,臍下腹膜還分布著豐富的靜脈網(wǎng),臍部用藥可使藥物穿透彌散,被血管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發(fā)揮治療作用。
中藥敷貼方中,半夏辛開散結,降逆和胃;厚樸辛開苦降,下氣寬中,合降逆氣而和胃止呃;枳殼、升麻升清陽,開胸行氣;丁香、柿蒂理氣降逆,為止呃逆要藥;佐以芳香醒脾之砂仁、檳榔,共行脾胃氣滯而助胃氣復降;九香蟲氣香走竄,引藥直達病所。諸藥配伍,重在調理氣機,和胃降逆,如此則胃氣和,逆氣平,上下交通,升降有序,呃逆自止。
綜上所述,針刺配合穴位敷貼治療呃逆療效肯定,可明顯縮短治療療程,減少患者復發(fā)。由于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療效和治療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201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