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草+半夏
我出生在歐洲,高中時在中東度過,2006年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2008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參加中文暑期班,北京的氛圍讓我覺得非常好。一年后,我又來了一次中國,參加‘漢語橋的旅游團,這些經(jīng)歷讓我徹底愛上了中國文化。所以,我義無反顧報名參加了‘美麗中國的支教項目,被派到云南一處叫涌寶鎮(zhèn)的地方,當了兩年的支教老師。
初來乍到,我就被委任為初一的主科老師。班里的孩子與我以前接觸的人完全不一樣。他們的世界,他們的想法,我都不知道。兩年的磨合與生活,讓我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也走入了孩子們的內心。
中國和美國對于貢獻的看法也許不太—樣,美國人想要改變社會,改變世界,會把想法提出來,并希望得到認可。但中國農村的孩子們,會考慮養(yǎng)家,考慮父母有一天老了怎么辦。如果結婚生子,怎么養(yǎng)孩子。雖然表面述求不一樣,但內心都想著‘我能付出什么、給予什么,通過‘貢獻來滿足自己。
美麗中國點亮眼睛
許多哥倫比亞大學的畢業(yè)生都會選擇去麥肯錫、高盛這樣的公司,從事咨詢與金融方面的工作,但Sam不這么想:“我也獲得過機會,但每次準備面試,思考如何讓他們滿意時,我都不太開心。后來發(fā)現(xiàn),大家都去做的事,并不代表我也‘想做或‘應該去做,更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盨am不想留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而是想了解更多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于是他選擇在云南做了一名支教老師。
在支教的過程中,Sam結識了波士頓大學的畢業(yè)生Anctew。在交流時,兩人發(fā)現(xiàn)有些淘氣的孩子上課不認真,并不是不愛學習,而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只能在課堂上裝模作樣,久而久之對學習也失去了興趣。
這讓他們很困惑,于是走訪了孩子們的家。發(fā)現(xiàn)在當?shù)剞r村,沒有讓孩子定期去醫(yī)院檢查視力的習慣,特別貧困的家庭更配不起眼鏡,還有一部分家長對近視眼鏡的認知也不夠?!皩Τ抢锖⒆觼碚f,根本算不上事,但卻困擾了大約3000萬的農村孩子?!盇ndrew和Sam覺得必須要做點什么。2012年,他們創(chuàng)立了一個叫“點亮眼睛”的公益項目,為孩子們提供免費的視力檢查,并配套近視眼鏡。經(jīng)過近4年的運作,已經(jīng)在云南的貧困地區(qū)服務過150多所學校、進行過11余萬次的視力檢查,發(fā)放了1萬6千多副免費的近視眼鏡。
支教結束后,Sam和Andrew回到北京,一邊打工一邊繼續(xù)“點亮眼睛”的公益項目,但他們發(fā)現(xiàn)在中國做公益,找投資人是非常困難的事,于是他們萌生了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罢麄€過程非常不容易,因為我們除了好的主意,什么都沒有。如果我成功創(chuàng)業(yè)過,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Andrew又有眼鏡行業(yè)的背景,那就很好談,但是我們只有故事和理念。所以有投資人信任我們,愿意讓我們去嘗試,我特別感謝?!?/p>
越愛臭美越愛世界
2016年,Sam和Andrew聯(lián)合創(chuàng)立了一家公益潮牌公司——Manlra(初心)。墨鏡是主要產(chǎn)品,Sbgan是“越愛臭美,越愛這個世界”(“Lookgood,do good”)。商業(yè)模式的靈感來自美國一個叫TOMS的鞋子品牌,他們是美國首家廣受歡迎的“買一捐一”的品牌,每賣出一雙鞋,就會給非洲需要幫助的孩子捐一雙鞋。Mantra借鑒了在美國已經(jīng)非常成熟的公益+商業(yè)模式,承諾每賣出一副太陽鏡,就為一個有需要的云南貧困兒童捐助一副近視眼鏡,并建立了追蹤系統(tǒng),讓購買者可以查詢到每一次捐助?!耙患夜静粦撝豢紤]利潤,還應該對環(huán)境和需要幫助的人負責。這種模式在美國很成熟,但在中國還沒有?!盨am和Andrew想做一件積極的事,“我不覺得必須讓大家哭,才能做公益。做公益可以是很正常的事,買只手機殼也好,買副眼鏡也好,應該很容易實現(xiàn)。”
“點亮眼睛”是Sam和Andrew自己的項目,所以當?shù)氐膶尤?,也都是參與項目的伙伴。從2012年成立時,“點亮眼睛”先從簡單的項目開始,日漸變得正規(guī)。Sam和Anctew通過當?shù)卣佑|到衛(wèi)生局和教育局,再聯(lián)系到眼科大夫和學校,為他們組織專門的培訓。篩選視力有問題的孩子后,眼科大夫把設備裝上車,帶去學校做高級視力檢查,然后發(fā)放眼鏡和提供后續(xù)支持?!罢麄€流程,我們付出的精力和財力不是特別多,主要是組織培訓、監(jiān)督、買眼鏡的錢以及支付眼科大夫的酬勞和路費?!盨am解釋,“Manlra的‘買一捐一,就是捐給‘點亮眼睛。Mantra是一個品牌,也是募捐的入口,把我們的資源給到‘點亮眼睛,就可以支付孩子配近視眼鏡的成本。”Sam一邊講一邊拿出手機打開微信演示Mantra的產(chǎn)品追蹤系統(tǒng)。每賣出一副墨鏡,顧客都會得到一個編碼,在系統(tǒng)里輸入這個編碼,就能看到錢用到哪一步了。所有數(shù)據(jù)都公開,大家能看到每一分錢是怎么花的?!胺浅:唵?,只是還不夠全面,需要優(yōu)化?!?/p>
Mantra原計劃2014年就推出產(chǎn)品,找了澳大利亞的設計師提取云南的元素,做好了太陽鏡的設計;又挑選了美國產(chǎn)的原料做框架,費力在深圳找到能生產(chǎn)和雷朋同樣標準的鏡片廠家。但因為沒有經(jīng)驗,走了許多彎路,直到2016年,才開始有產(chǎn)品售賣。
Sam雖然是CEO,但也親力親為每—件事。蹬三輪去奢侈品店門口銷售、跟隨創(chuàng)意市集去熱鬧的地方擺攤,不厭其煩地也為在小攤前停留的人解釋自己的品牌,解釋買一捐一的意義。也許是現(xiàn)在公益的負面例子太多,而人們更容易記住不好的信息。Sam和Andrew希望Mantra能成為正面的代表,給大家更多對于公益的信心。被問到未來十年的計劃時,Sam說:“我還真不知道,先做好眼前這五年讓公司穩(wěn)定。其他的,以后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