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迷
我們缺一個杯子嗎?
這是18年前,呂永中在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學院做老師時,對國內外不斷誕生的設計項目發(fā)出的疑問:設計是什么?我們還缺一個杯子嗎?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18年后,在上海半木之家舉辦的“呂永中:10年創(chuàng)作手稿展”上,他將當時寫在筆記本上的這句話展出,再次向當下的設計提出質疑,引人思考。
家具設計哲學家從最初的靈感捕捉,到設計過程中不厭其煩地修改,到最后敲定成稿,呂永中的創(chuàng)作過程幾乎不用電腦,一支筆、一張紙,就是他思緒的全部載體。有人說,從他的設計手稿里,能讀出“理性的詩意”。
一根金屬管,像笛子,12個孔,仿佛12個刻度。熏香的青煙依次從一個孔飄到另一個孔,吹奏者,是時間。這是呂永中在1999年創(chuàng)作的“笛”香插。他把它形容成“有形的時間”——在一件器物中,看見時光流逝。“只有安靜下來,把焦慮、急踝的東西去除掉,你才能聽到更加美妙的聲音?!彼Z調平緩得就像熏香,裊裊升起。
馬未都曾說:“家具有完整的設計理念,在中國儒家文化和其它宗教的影響下,自成一派。今天我們能夠拎出來用的,還是這根主線,就是我們俗稱的‘經線。若能夠找到這條經線,其他的事情就能往下走?!?/p>
在呂永中看來,這條貫穿始終的“經線”是一種精神,是在“儒釋道”思想影響下的中國社會文化、禮儀和規(guī)矩,也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景仰?!拔以谧髌分斜磉_的,永遠是我心中所向往的一切,而非我過往的生活?!?/p>
溫和的外表下,呂永中對于設計始終有自己的思考與堅持,對于文化和時代也有自己的理解。設計,就是他的表達工具,描繪出他理想的生活。
不束縛于傳統(tǒng)家具設計呂永中將現(xiàn)代強調的實用性和審美融入作品中:羅漢床,本是古代待貴客的象征,他摒棄了古代家具設計的厚重和繁雜,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羅漢肚”,再配以軟墊,讓“玫瑰酸枝鼓腿帶托泥羅漢床”走人現(xiàn)代人的生活;“徽州”系列,則以細節(jié)制勝,打破了傳統(tǒng)家具的單一功能,博古架、吧柜、畫案……每一件作品都美觀且實用;“高山流水琴桌”,如漢服水袖,大氣靈動,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木作在曲線工藝上的局限性。而“蘇州椅”則把呂永中對設計的執(zhí)著發(fā)揮到了極致。他借鑒了明代圈椅的形制,設計出特別的腰線,形成的立體網狀結構非常貼合人體的弧度。因為椅子小腿的長度決定了桌面的高度,脫掉鞋子后的幾毫米誤差他也精確計算在內。從設計到定版,呂永中花了整整兩年時間,蘇州園林的窗欞、小橋都匯集到這把椅子上。
他說:“一把好的椅子,最重要的標準是它的舒適度和穩(wěn)定性。但設計,并不只是靈感的抒發(fā),整個過程更像是一場修行?!?/p>
呂永中希望自己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人們看到的是一條弧線、一個比例上的美感,但背后藏著很多結構上的道理。一把椅子,好看的同時,能夠久坐而不累,才是它的價值所在,也是它能真正流傳下來的原因。”能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這樣的設計師是有多強的毅力?就像花兩年時間做一把“蘇州椅”,并不是這個高速運轉的現(xiàn)代社會所能容忍的。
隱藏于空間里的“文化血液”
北京半木空間,臨近798藝術園區(qū),它保留了原建筑6米多的層高和空間盡頭的頂部條形天窗,將自然光引入室內,再利用太陽的東升西落,人為引導光線,讓自然光充滿內天井,進而分散到1樓的主體展廳和2樓的書院。
這個設計靈感來自呂永中兒時旅行中的零碎記憶。用徽派建筑的語言,講述精神之光。他給空間起名為“光徽——天井明堂”,呂永中說這源自于他對家和親人的情感依戀?!凹沂茄a充能量的地方,是身心愉悅的能量場,而且連接著幾代人的精神傳承?!眳斡乐械淖≌O計作品常引人自然光線,讓室內空間沐浴在陽光下:家就應是如此溫暖。
平時工作繁忙,少有時間和女兒交流,呂永中就在自家客廳放置了長長的木桌。女兒放學回家后在這張木桌上寫作業(yè),他也在這張桌子上工作。女兒敞完作業(yè)后直接鋪上桌布,這張桌子就變成了餐桌。晚飯后撤掉桌布,父女倆還在同一張桌子上看書,各看各的,有時父女兩人隨意地聊聊天。平時工作忙碌,但兩代人的溝通就在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下完成了。在他看來,如果沒有這張桌子,父女之間是聯(lián)系不起來的。女兒去自己的房間寫作業(yè),他蜷縮在客廳的沙發(fā)上,兩個人部在同一所房子里,但卻在不同的空間。家本是團聚的地方,卻因為空間的分布,把家人隔絕開來?!拔蚁嘈诺人L大了,肯定會有一個溫暖的回憶,想起來小時候老爸雖然很忙,但也會和自己在一張桌子上做作業(yè)。家人之間的互動就這樣微妙地展開了。”呂永中用這種看似刻意的方式,無意中構建了一種家庭文化。
“所謂的文化和情感是融在一撇—捺、一個細節(jié)、一個比例中的,邏輯、態(tài)度和感性,它們不是空洞的,是鮮活的?!本拖癞嫾以诋嬕桓€條的時候,一筆一畫中,潛意識的想法早已融進畫作里,這就是為什么有人說文化是流淌在血液之中的。所以無論是呂永中設計的家具,還是空間,都不只是展示設計技巧,文化情感也被完美地融合其中。
左邊是生活,右邊是設計
儒雅的作品,應是出自儒雅人之手,不曾想十幾年前的呂永中,迷戀的竟是金屬和機械的堅硬之美。而現(xiàn)在的他,作品中流露得更多的是傳統(tǒng)手工藝的印記。“手工藝是帶有情感痕跡和文化溫度的?!?/p>
很多年以前,呂永中就有了自己的木器和手工研發(fā)基地,他每日和木頭打交道,熟悉每一種木頭的脾性。“木頭自然而溫暖,且富有生命力。它不像金屬那么銳利,很溫潤。在東方人眼中,人和木頭的關系,就是人與他人、與天地的關系。東方人的玩物寄情,東方人對天地自然的尊重,就是“木”性的體現(xiàn)?!耙阅緸槁?,取半舍滿”,半木之“半”,指“取半舍滿”?!澳尽贝硖N含時間與生命的各種材料與形式的探索,這是“半木”名字的來源。
早在創(chuàng)立品牌之初,呂永中就希望通過留白,讓器物的使用者自己去思考和感受。“人們若是對材料不了解,就不會對器物產生信賴感。設計師所做的,就是將器物之美挖掘出來,讓人直觀地感受到。就像演員需要體驗生活,通過真實的體驗,豐富自己精湛的演技。而設計師對‘物的體驗,有可能是對天地的體驗,甚至是對宇宙規(guī)律的體驗。”
在和同仁們經營設計事務所的10多年里,呂永中讓“半木”始終保持一種半修道的狀態(tài),在走商業(yè)市場道路的同時,又純粹地堅守著設計。
在中國,人們習慣性地會將“藝術”與“商業(yè)”割裂開來。作為設計師與經營者的呂永中,依然面臨如何平衡“商業(yè)和藝術”的關系?!八囆g與商業(yè)從來就不是必須分開的,在國外,更沒有這樣的命題?!?/p>
他說,“當我與客戶談項目風格時,雙方討論得更多的是價值取向,并不是聊純粹的設計,而是讓客戶知曉設計師對作品的態(tài)度。你來我往的對話,是為了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緊密,設計師的理念讓雙方達成共識,設計便擁有了力量。我們所要努力做到的,就是既要在這個社會立足,但又不能放棄自我?!?/p>
這或許就是呂永中能自如地游走于藝術與商業(yè)之間的原因吧。享受工作,又不錯過工作之外的溫暖。一半,即是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