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 柴晨鳴
閑情逸趣 文房雅品
——國家博物館藏明清文房玉器賞析
陰 柴晨鳴
本文擷選了國家博物館藏明清文房玉器十類,共15件。這些文房玉器高雅珍貴,并融入了文人學士的知識、理念、情懷和志趣,賦予了文房玉器高尚的道德內涵。本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從外形特征、創(chuàng)作技法等多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以饗讀者。
國家博物館藏 文房玉器 明清
我國的文房玉器,千姿百態(tài),有俗稱“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以及各類筆筒、筆架、筆掭、筆洗、硯滴、臂擱、鎮(zhèn)紙、印盒等等。明代屠隆在其所撰的《文具雅編》中逐條介紹了除文房四寶以外的43種其他文房用具。這些文房玉器門類豐富、用途廣泛,既實用又可賞玩,故被視為文房雅品。自古以來人們愛玉、崇玉,玉以其珍貴的品質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締造中華民族文化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玉不僅是吸納天地日月山川之精華、凝聚各種美質的人間至寶,還被附加了道德、政治、禮俗、權利、貴賤、宗教、財富、價值等社會諸因素后體現(xiàn)出的人文美。本文特擷選國家博物館所藏文房玉器十類,以供品味與鑒賞。
筆是供書寫或繪畫用的工具。玉筆是以玉制作的毛筆筆管,又稱之為玉管。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殷商之前。到了漢代,筆已經比較考究。據記載,我國著名的宣筆就發(fā)明于漢代。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fā)現(xiàn)了春秋時期的毛筆。其后,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戰(zhàn)國筆,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了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qū)古居延地區(qū)出土了漢筆等等。晉書法家王羲之《筆經》中曾批評制筆的奢華:“近人有以綠沈漆竹管及鏤管見遺,斯亦可玩,何必金玉?!痹懹炎堆斜彪s志》中載:“袁伯長,有李后主所用玉筆,管上鐫有文字,鏤甚精?!泵髑鍟r制筆工匠們亦在筆管上大展技藝,其裝飾十分講究。清代宮廷用筆一般是由內務府造辦處或三織造按內廷樣式制作,每年蘇州、杭州均有數百支湖筆進貢內廷。筆管有竹管,也有玉石、玳瑁、象牙、漆、木質等,并注重裝飾,有雕云龍、龍鳳、福壽、花卉等,也有的題字,內涵寓意豐富。
國家博物館所藏明云螭紋玉筆(圖一),通長26.1厘米。青玉,有褐色沁紋。筆為一對,筆桿與筆帽皆為管狀,管空心。筆桿上刻一螭穿梭于云中,螭雙耳呈卷云狀,頭頂有角,角后長發(fā)用細密陰線刻劃。螭身在云中時隱時現(xiàn),四肢、脛部刻細密短線紋,肢爪清晰;筆帽上刻有一小螭紋、夔龍紋及云紋。玉筆造型古樸,紋飾精美。明代玉筆傳世品少,此筆還雕刻云螭紋,且成對出現(xiàn),實為難得。
圖一 明云螭紋玉筆
筆筒是擱放毛筆的專用器物。一般呈圓筒狀,材質有陶、瓷、竹、木、象牙、玉等,其中最常見的是瓷質和竹制筆筒。象牙和玉質筆筒較為少見,其價值也更高。筆筒起源于唐代,并在唐以后逐漸流行起來,到了明清時期筆筒已成為文人案頭必置的文具。在考古發(fā)掘中,明代朱守城墓出土了一件高15.5厘米、口徑8.8厘米的紫檀筆筒。筆筒除有實用價值外,在書房中是最有裝飾性的文房用具?,F(xiàn)所見的玉筆筒皆是傳世品。下面介紹三件館藏的玉筆筒:
1.清人物紋玉筆筒(圖二),高18.3厘米、口徑17厘米、底徑16.5厘米,白玉,圓筒狀,直口,直腹,平底,卷云形足。內壁光素無紋,外壁高浮雕人物紋、山石亭閣紋、云紋、瀑布紋、松樹靈芝紋和鹿紋等,層次分明。人物以孩童居多,形態(tài)各異。紋飾形象生動,意境深遠,雕刻精妙。刀法靈秀,富有詩意,是清代筆筒中之佳作。此器原為清宮舊藏,為乾隆時期宮廷用器。
2.清三星圖玉筆筒(圖三),高18.3厘米、口徑16.5厘米、底徑16厘米,碧玉。圓筒狀,直口,直腹,平底。底部陰刻“乾隆年制”四字隸書款。器內壁光素無紋,外壁采用高浮雕技法多層雕刻,主題紋飾為福、祿、壽三星,輔以童子、山石、松樹、亭臺、石橋、祥云、溪水和瀑布等景物。其構圖唯美,層次繁復,清新自然。此器原為清宮舊藏。
3.清瑪瑙松鹿紋玉筆筒(圖四),寬9.7厘米、高10.6厘米,器由一整塊瑪瑙浮雕、鏤雕而成。一株松和一株梅,虬枝屈曲,花葉繁茂,其間并有一鶴一鹿。松、梅、鹿、鶴寓意福壽吉祥。
筆架又稱筆擱、筆格、筆枕,是書寫、作畫間隙時擱置濕筆的專用文具。筆架的材質一般為瓷、木、紫砂、銅、鐵、玉、象牙、水晶,其中瓷、銅、鐵最為普遍。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是浙江衢州南宋史繩祖墓中出土的玉筆架。該筆架為整塊天然水晶琢磨而成,整體呈山峰狀,五峰挺秀,中央主峰最高,側峰對稱地向左右遞減,峰巒之間用以擱筆。器整體通透,無任何一點瑕疵,可謂天然水晶之極品。從明代屠隆的《文具雅編》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玉筆格有山形者,有臥仙者。有舊玉子母貓,長六七寸,白玉作母,橫臥為坐,身負六子,起伏為格,有純黃純黑者,有黑白雜者,有黃黑為玳瑁者,因玉沾取為形體,扳附眠抱,諸態(tài)絕佳,真奇物也?!弊阋员砻鲝拿鞔_始,玉筆架的形制多樣,題材廣泛,玉料多彩。下面介紹兩件館藏的玉筆架:
1.明鹿鶴同春玉筆架(圖五),長16.4厘米、寬4.3厘米、高8.6厘米,器雕一只鹿臥于山石旁,一只鶴立在靈芝下,鹿頭回首相望。鶴與鹿都是傳統(tǒng)的吉祥動物,常出現(xiàn)在同一題材中。這件作品既可用作筆架,也是很好的擺件?!奥国Q同春”是古代寓意紋樣,又名“六合同春”,意指天下皆春,萬物欣欣向榮。
圖二 清人物紋玉筆筒
圖三 清三星圖玉筆筒
圖四 清瑪瑙松鹿紋玉筆筒
2.清蓮藕形玉筆架(圖六),長16厘米、寬5厘米、高5.3厘米,器雕成蓮藕形,其上鏤雕、浮雕蓮葉、蓮花、蓮蕾及蓮蓬。器下隨形配紫檀座,座刻梅花紋。此器原為清宮舊藏。
圖五 明鹿鶴同春玉筆架
圖六 清蓮藕形玉筆架
圖七 清荷花螃蟹紋玉筆掭
圖八 清螭銜靈芝玉雙耳洗
筆掭又稱筆覘,用于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制成片狀樹葉形。為下筆行文描畫之前用以掭墨吮毫之具,以避免一筆之間發(fā)生墨色濃淡不均的現(xiàn)象。“筆覘”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明代。當時的筆覘是種小淺碟,片葉造型,材質有陶瓷、水晶、琉璃與玉石等。到了清代,還出現(xiàn)了更具有應用功能的硯石用作筆掭。瓷質筆掭出土較多,例如湖南望城縣長沙窯就曾出土9件筆掭,敞口,平底,器表均施青釉,釉層薄。玉材昂貴,用玉制作的筆掭相對較為稀少。
國家博物館所藏清荷花螃蟹紋玉筆掭(圖七),長8.2厘米、寬6.3厘米,器形為一片荷葉,背面浮雕葉脈并有一只瓢蟲。正面平坦處用于書寫或作畫時掭試毛筆,三面由荷葉紋包邊,邊沿處雕琢一蝸牛,凹進的硯池有一螃蟹。整器用以碧玉雕琢,突出荷葉的綠潤,顯得生機盎然。其構思奇巧,富大自然的氣息。
筆洗是存水以洗筆之殘留余墨的器具。其以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致精美而廣受青睞。玉筆洗最早見于宋代。南宋史繩祖墓出土了一件青玉荷葉形筆洗。該筆洗為白玉雕琢而成,玉質瑩潤,呈半透明狀。整個器形玲瓏剔透,雕琢精美,造型生動,情趣盎然。元代的玉筆洗承宋代之風,仍以植物題材來造型。明代玉筆洗較為常見,且形狀各異。山東省鄒縣的明朱檀墓出土了一件白玉葵花洗,高3.2厘米、口徑7.3厘米,器呈五瓣秋葵花式,外鏤雕花葉形的柄和托。到清代玉筆洗明顯增多,玉洗的形制更多樣。除方、圓之類的幾何造型外,仿植物之形的洗子也較多,比如荷葉洗、桃式洗、瓜形洗等。
國家博物館所藏清螭銜靈芝玉雙耳洗(圖八),高9.8厘米、口徑16.6厘米,器平底,四足,器兩側各鏤空雕螭銜靈芝云紋耳,耳下套一活環(huán)。器內底凸雕蘆葦,蓮荷紋。外壁淺浮雕蓮荷、蘆葦、飛鳥和水波紋。此器原為清宮舊藏。
圖九 清葫蘆形玉水盂
圖一茵 清桃蝠玉水盂
水盂又稱水丞,其主要作用是給硯池添水。它的形制多種多樣,千變萬化,但以隨形、象形居多。從材質來說,它的用料非常豐富,有陶土、瓷品、銅質、玉石、水晶、玳瑁、綠松、瑪瑙、玻璃、漆器、竹木、景泰藍等。河南鞏義市黃冶窯址還出土了三彩水盂。水盂因小巧而雅致,最能體現(xiàn)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故在文房玉器中屬于品位較高的藏品。下面介紹兩件館藏的玉水盂:
1.清葫蘆形玉水盂(圖九),長18.6厘米、寬12厘米、高8厘米,器白玉質,巧作葫蘆形,口內掏空,雙橢圓形。外壁透雕,高浮雕葫蘆枝蔓和蝙蝠,枝蔓延伸至器底。葫蘆因諧音“福祿”,還寄寓著人們的美好祈望。其藤蔓纏繞綿長,寓意多子多福,綿延后代。器仿佛自然天成,具有濃厚的藝術和生活氣息。此器原為清宮舊藏,是乾隆時期文房玉器之精品。
2.清桃蝠玉水盂(圖一茵),長9.4厘米、寬8. 6厘米、高3.9厘米,器形似桃,掏膛琢制而成。器表浮雕桃枝葉、桃花和“卍”字蝙蝠。蟠桃有仙果之稱,傳說食后能長生不老,而“蝠”與“?!敝C音,寓意福壽雙全。
硯滴也稱水注,水滴。是古代文人磨墨時用來裝水、滴水的工具,注水于硯面供研墨之用?!段骶╇s記》載:“晉靈公冢……惟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潤如新,王取以為書滴?!背幍斡刑?、瓷、玉、石等材質,其樣式不定,歷代均有創(chuàng)新。從漢代就開始出現(xiàn)臥羊、臥熊等動物樣式的玉硯滴??脊虐l(fā)現(xiàn)的硯滴多出土于漢晉墓葬中,數量不多,有瓷質和銅質兩類。河南洛陽新安電廠漢墓、河南孟津縣馬村晉墓、青?;ブh高寨晉墓都出土了弦武形銅硯滴,江西高安市七星堆漢墓、河南鞏義站街晉墓出土了神獸形銅硯滴,浙江龍游寺底袁南宋墓還出土了三足蟾蜍銅硯滴。宋、元時期硯滴較為盛行,浙江龍泉窯和景德鎮(zhèn)青白釉制品尤為豐富。至明代瓷業(yè)高度發(fā)達,宣德時器物別有風韻。清代硯滴以仿生形居多,做工更為精巧。
圖一一 明獸形玉硯滴
國家博物館所藏明獸形玉硯滴(圖一一),高5.5厘米、長13厘米、寬6.9厘米,此器圓雕獸狀,趴伏,粗眉,大眼,闊鼻,張口露舌,有耳,有雙角,雙叉尾。腹中空,背有口,有蓋。蓋內雕一圓柱形空心水注,以便伸入腹內后能將水帶出,滴于硯中。蓋鈕為一小獸,上也有滴水用小孔。此器為清宮舊藏。
臂擱又稱秘閣、臂格。臂擱是古代文人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防止墨跡沾在衣袖上。臂擱的材質很多,有黃楊木、紫檀、紫砂、紅木、象牙、沉香、瓷、玉等等,其中以竹雕的最為常見。玉質的臂擱在文房用品中屬于常置案頭的玩物,文人們日夕摩挲,愈磨愈潤。常見的臂擱主要有竹節(jié)形、書卷形等。宋代林洪在其所著的《文房圖贊》中就有了臂擱的記載,但迄今我們并未見到過出土實物。下面介紹兩件館藏的玉臂擱:
1.清松竹梅紋玉臂擱(圖一二),長16.7厘米、寬8.6厘米、厚0.5~2厘米,器仿竹制,長方形,背面平整光滑,僅刻幾道竹節(jié)紋。正面兩側自然內卷成細竹桿狀,中間減地,采用高浮雕技法刻,山石上聳立一株松、一株梅,構圖疏朗新穎,寓意高潔。此器原為清宮藏品。
2.清松石亭閣紋玉臂擱(圖一三),長19.9厘米、寬5.5厘米,器長方形,正面浮雕松石亭閣,層次感強。背面微凹,仿佛劈開的一段竹,并浮雕一桿修竹。松石亭閣是古人慣于雕刻的題材,意境深遠,別有意味。
圖一二 清松竹梅紋玉臂擱
圖一三 清松石亭閣紋玉臂擱
鎮(zhèn)紙又稱書鎮(zhèn),主要以自重壓紙張或書冊使之保持平整。鎮(zhèn)紙無固定形狀,多各種動物造型,裝飾味道濃厚。鎮(zhèn)紙所用材料有金銀、玉石、竹木、牙、瓷等。明清時期的鎮(zhèn)紙多為尺狀,也稱鎮(zhèn)尺或壓尺。玉鎮(zhèn)紙的出土最早見于唐代墓葬。西安東郊唐代韋美美墓出土過一件兔形玉鎮(zhèn)紙,其下為長方形底座,上雕拱背伏臥之兔,造型生動簡約。南宋史繩祖墓也出土過一件兔形玉鎮(zhèn)紙,圓雕,線條簡練,形態(tài)逼真,雕琢細膩。此外,浙江龍游縣寺底袁村南宋墓還出土一件水晶辟邪鎮(zhèn)紙。明代玉鎮(zhèn)紙,在屠隆的《文具雅編》中有載:“古玉彘,古人用以撐肋殉葬者,有白玉臥狗,有臥螭,有大樣坐臥哇哇,有玉兔、玉牛、玉馬、玉鹿、玉羊、玉蟾蜍,其背平斑點如灑墨色,同玳瑁,無黃暈,儼若蝦蟆背狀,肚下純白,其制古雅肖生,用為鎮(zhèn)紙,摩弄可愛?!边@一記載說明了明代玉鎮(zhèn)紙使用的多樣性,玉彘即古人殉葬的豬形玉握,握于死者手中,明代人用為鎮(zhèn)紙,可見鎮(zhèn)紙的使用原則是求實用,求古樸精致。隨著工藝技術的進步,清代玉鎮(zhèn)紙的造型更為多樣,人物、動物、花卉、瓜果等,并集觀賞性與實用性于一器。
圖一四 清雙龍鎮(zhèn)紙
國家博物館所藏清雙龍鎮(zhèn)紙(圖一四),長23. 1厘米、寬3.2厘米、高3.1厘米,器長條形,單面高浮雕大小兩龍,彼此相望,應為宮廷用品。
印盒是盛放印泥的文房用具,屬于文房用具中器型較小者。器型以方形、圓形居多。印盒具體起始年代已不可考,宋曾鞏詩:“印奩封罷閣鈐間,喜有秋毫免素餐。”而且傳世品中亦見有唐代印盒,由此可見,印盒不會晚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官、哥、定、越等窯均燒造過印盒。元代亦有印盒,元喬吉《兩世姻緣》:“恰便似一個印盒脫將來?!泵鞔『卸酁殂~制,圓形,面微凸起。銅鎏金嵌金絲印盒,蓋面有嵌鑲的紋飾,子母口,其體形雖小,但做工頗為精湛。到了清代,由于玉料充足,清代的玉印盒多選用上等白玉,制作規(guī)范、嚴謹,但紋飾繁瑣,多飾以蟠螭、云鶴、梅花、山水、人物等,采用淺浮雕或陰刻技法。在考古發(fā)掘中,明代朱守城墓出土了三件木質印盒:黃花梨木圓形素面印盒、紫檀木嵌螺鈿橢圓形印盒和紫檀木嵌螺鈿圓形印盒。目前所見的玉印盒多為傳世品。
國家博物館所藏明云鳳紋玉印盒(圖一五),通高3.5厘米、長6.8厘米、寬6.8厘米,玉為青白色,局部有黃色沁。盒為正方形,帶蓋。蓋面略呈弧形,中間略高,上雕刻雙鳳紋和云紋。鳳兩兩相對,尖喙,長梢形眼,角向上勾卷。盒蓋四邊側以細密方格紋為地,上刻波浪紋。盒內壁光素無紋,盒外側刻獸面紋。盒底方框內刻篆書“宣和”二字款。明代玉印盒的蓋面微微隆起,多淺浮雕花卉圖案,也有山水圖案及詩句,十分講究意境和布局,帶有明顯的文人特點。
明清文房玉器因其高雅珍貴受到人們的喜愛,并融入了文人學士的知識、理念、情懷和志趣。其不僅具有實用性,而且藝術性強,其制作精巧雅致,并將代表文人氣質、思想的梅、蘭、竹、菊以及古詩、辭賦作為主要的裝飾內容,體現(xiàn)了文人雅士的思想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賦予了文房玉器高尚的道德內涵。文房玉器作為中國玉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必將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圖一五 明云鳳紋玉印盒
參考資料
1.[明]屠隆《文具雅編》。
2.華慈祥《明代朱守城墓出土文房用具散論》,《東方早報》,2014年6月18日第10版。
3.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等《河南孟津縣馬村晉墓的發(fā)掘》,《考古》2011年第6期。
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永嘉龍下唐代青瓷窯址發(fā)掘簡報》,《文物》2012年第11期。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鞏義市黃冶窯址發(fā)掘簡報》,《華夏考古》2007年第4期。
6.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望城縣長沙窯1999年發(fā)掘簡報》,《考古》2003年第5期。
7.毛慧《南宋史繩組墓出土的文房用具》,《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年第3期。
8.楊崗《淺析先秦時期的玉崇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作者工作單位:國家博物館藏品保管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