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宋人筆記中的賜茶文化初探

2017-05-31 08:52:42李曉燕檀晶
現(xiàn)代交際 2017年7期
關(guān)鍵詞:筆記大象出版社

李曉燕+檀晶

摘要:在中國茶文化的諸多現(xiàn)象中,涵蓋上及天子人臣、下至文人庶民的賜茶文化是其中較為特殊的內(nèi)容之一。僅就宋人筆記而言,自魏晉時期即出現(xiàn)的賜茶文化在宋人筆記中多有記述。這些記述,反映了宋代政治及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探討宋代文人筆下記述的諸如賜朝臣將帥茶、賜平民僧道茶、賜外邦使臣茶以及科舉考試中賜茶等諸多賜茶情況,可以窺見茶在宋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亦可展示出宋代茶文化之繁茂盛況。

關(guān)鍵詞:宋人筆記 賜茶

中圖分類號:I207.4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088-03

賞賜,作為封建社會中展示實力與權(quán)力并用來籠絡(luò)人心的手段,從夏商時代即為歷代統(tǒng)治者所使用。自魏晉至唐宋,隨著茶文化的發(fā)展,茶逐漸成為帝王賞賜的重要物品之一,賜茶現(xiàn)象也逐漸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

一、賜茶的源流與發(fā)展

歷史上最早關(guān)于賜茶的記錄出自《三國志·韋曜傳》中孫皓對韋曜“以茶代酒”的典故:“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以當(dāng)酒?!雹倨渲械摹扒F”即為采摘時間較晚的茶。由記載可見,此時茶并未成為賜品,而賜茶僅僅是以茶代酒的形式而已。

唐五代以后,隨著茶葉種植、生產(chǎn)、加工的進步,茶逐漸成為人們?nèi)粘I钪兄匾牡弁趸\絡(luò)下屬的工具,賜茶也成為較為常見的活動,至唐中期,賜茶制度逐漸形成,賜茶對象不僅止于大臣,下層百姓、僧人道士甚至外邦都有被帝王賜茶的經(jīng)歷。唐代關(guān)于賜茶的記錄,多在謝茶表中,這是一種皇帝遣官專賜、臣下得茶上表申謝的賜茶之風(fēng),甚為流行。如《常褒·謝進橙子賜茶表》:“臣某言:中使某至,奉宣圣旨。以臣所進太清宮圣祖殿前橙子,賜茶百串,榮赍非次,承命兢惶”②,《武元衡·謝賜新火及新茶表》:“臣某言,中使至,奉宣圣旨,賜臣新茶二斤者”③,《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臣某言:中使竇某至,奉宣旨,賜臣新茶一斤者”④,《劉禹錫·代武中丞謝新茶第一表》:“臣某言:中使竇國安奉宣圣旨,賜臣新茶一斤”⑤,另有其《第二表》亦陳賜茶之事:“臣某言:中使某乙奉宣圣旨,賜臣新茶一斤”⑥。以上文獻證明,唐代帝王賜茶確有其實,然由于唐代貢茶尚未大行其道,唐代所賜茶品主要來自各地土貢及官方烘焙的茶葉,賜茶人群也多限于宗親世族、朝臣軍將。

有宋一代,隨著賜茶制度的完善以及茶在人們生活中所占地位的日趨普遍和重要,名茶也成為統(tǒng)治者賜物名單中重要的物品之一,并在社會政治生活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關(guān)于此,宋人筆記中多有較為翔實的記載。宋人筆記多為朝廷官員或風(fēng)流儒雅人士之生活隨筆,其記述真實而多有生活化氣息,梳理和探究宋人筆記中的相關(guān)賜茶記述,對我們了解宋代茶文化中的賜茶現(xiàn)象將有很大幫助。

二、宋人筆記中的賜茶記錄

宋人筆記中記載的帝王賜茶,可謂形式多樣,對象廣泛。在此,僅從賜茶對象角度加以歸納整理。

(一)賜朝臣將帥茶

茶湯茶酒作為朝廷賜品,“凡遇時節(jié),例賜茶酒”⑦,在日常的朝堂覲見中甚為常見。無論日常的早朝,還是大臣向皇帝拜謁奏章中途休息時,皇上均會給大臣賜茶湯。

1.賜大臣妃子茶

宋代筆記中,多處記載體現(xiàn)出皇帝賜茶活動已然成為一個普遍現(xiàn)象,一般皇帝出巡還會帶茶酒班,專門布茶。

宋徽宗算是歷史上僅有的“皇帝茶人”,他在位時,蔡京、丁謂兩個宰相投其所好,將貢茶種類不斷推陳出新,各種極品貢茶如大小龍鳳團茶,密云龍、龍團瑞雪等,皇帝往往得之?dāng)?shù)枚,再分賜給下臣。莊綽《雞肋篇·論蔡京太清樓記與皇帝重幸鳴鑾堂記》:“上為舉箸,屢歡笑,如家人,亦遣使持瑪瑙大杯賜酒,遂御西閣,親手調(diào)茶,分賜左右?!痹摴P記即反映了宮廷茶會宴飲中,徽宗興之所至親自為妃子和大臣點茶分茶的故事。這樣的賜茶活動可謂是例行的,是宋代特有的飲茶現(xiàn)象。

2.賜講讀官茶

在宋代,皇帝與侍臣常常共同講習(xí)誦讀,一般皇帝指定一個講讀官引領(lǐng)大家一起學(xué)習(xí)?!稏|齋紀(jì)事》中載:“崇政殿之西有延義閣,南向,迎陽門之北有邇英閣,東向,皆講讀之所也。仁宗皇帝即位,多御延義。每初講讀或講讀終篇,則宣兩府大臣同聽,賜御書或遂賜宴。其后,不復(fù)御延義,專御邇英。凡春以二月中至端午罷,秋以八月中至冬至罷。講讀官移門上賜食,俟后殿公事退,系鞵以入。宣坐賜茶,就南壁下以次坐,復(fù)以次起講讀。又宣坐賜湯,其禮數(shù)甚優(yōu)渥,雖執(zhí)政大臣亦莫得與也?!雹噙冇㈤w、延義閣皆為皇帝侍臣講讀場所,在授業(yè)完畢休息時,皇帝一般會賜講讀官茶湯以解渴,此等待遇是當(dāng)時執(zhí)政大臣較少享受到的。

也因為如此,當(dāng)時文人也常常以被賜茶而感激涕零,認為是無上的榮耀。吳曾《能改齋漫錄》載:“韓致光,昭宗時以翰林承旨謫嶺表,道湖南,<謝人惠含桃詩>末章云:‘金鑾歲歲長宣賜,忍淚看天憶帝都。自注云:‘每歲初進之后,先宣賜學(xué)士。韓子蒼<謝人惠茶>云:‘白發(fā)前朝舊史官,風(fēng)爐煮茗暮江寒。蒼龍不復(fù)從天下,拭淚看君小鳳團。自注云:‘史官月賜龍團。”⑨此二首詩均為朝臣被貶謫之后憶昔日之榮光,得到最先賞賜的貢茶與此時的困頓窘?jīng)r形成對比。蔡絳在《鐵圍山叢談》中載:“吾嘗讀歐陽文忠公集,見其為學(xué)士時鈔國史,仁廟命賜黃封酒、鳳團茶等,后入二府猶賜不絕。國家待遇儒臣類如此。”⑩而在歐陽修自傳中,確有其對皇帝賜龍團茶而表現(xiàn)出榮耀之感的記錄。

3.賜銀合茶藥

對文臣待遇尤厚,對于舟車勞頓、修筑工程將臣役兵,皇帝在巡防過程中自然也是給予優(yōu)渥的封賞,得知督役官員長久在外,頗為辛勞,皇帝派隨行官員賞賜大量的銀合茶藥,以示體恤之情。

宋朝在眾多的工程營建中治理河流、修建城寨、構(gòu)筑城堡用工較多,尤其在宋神宗、哲宗兩朝邊區(qū)城寨大增,各類獎勵也隨之加大力度。政府幾乎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中就包括對治河官員和役兵的各項物質(zhì)獎勵。元符二年(1099年)三月至六月間,因進筑城寨畢工,朝廷分別賜給環(huán)慶路、徑原路、郵延路、熙河路經(jīng)略使帥臣以下銀合茶藥,銀合茶藥是常見的賞賜物品,茶藥一般盛放在銀合內(nèi)。茶藥具有保健、醫(yī)治療效,適宜賜予在外作業(yè)之人。這些在曾布《曾公遺錄》中有大量的記錄:“己卯,同呈熙河筑青南訥心畢功,賜帥臣以下茶藥銀合……”;“庚辰,賜帥臣以下茶藥銀合”;“癸巳,環(huán)慶之字平進筑畢功,賜帥臣以下銀合茶藥”;“戊寅,同呈陘原進筑減猥畢工,賜帥臣以下銀合茶藥”;“辛巳,同呈河?xùn)|筑四堡寨畢功,賜帥臣以下銀合茶藥。環(huán)慶筑萌門、三坌畢,亦賜茶藥”。

賜茶與臣子,皇帝會按官次等級加以賞賜。吳曾《能改齋漫錄》云:“余案,<五代史>:當(dāng)后唐天成四年五月七日,中書門下奏:‘朝臣時有乞假覲省者,欲量賜茶藥。奉敕宜依者,各令據(jù)官品等第指揮,文班自左右、常侍、諫議、給、舍下至侍郎,宜各賜蜀茶三斤、蠟面茶二斤、草荳蔻一百枚、肉荳蔻一百枚、青木香二斤,以次武班官各有差。以此知建茶以蠟面為上供,自唐末已然矣。第龍鳳之制,至本朝有加焉。”可以看出從唐代開始,賜茶已有等級差別,位份越高,享受的恩賜越厚重。

(二)賜平民僧道茶

1.賜平民茶

茶不僅賜予大臣,在游訪平民百姓日常生活時,皇帝也會賜予茶彩,以彰顯對于百姓的愛護,歸攏民心。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云:“每喜民力耕織者,某洛陽家今年蠶麥善,去都城一舍之內(nèi),必馬足及之,悉召其家老幼,親慰勞之,賜以酒食茶彩,丈夫遺之布袴,婦人裙衫。”此記述顯示,為安撫民心并獎勵百姓耕織,帝王會在視察之時行賞賜之事,其中即包括茶,這在彰顯帝王親民愛民的同時,也足見茶在宋代生活中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

2.賜僧道茶

賜僧道茶,是宋代以來帝王賜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朝廷與僧道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息息相關(guān)。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的衰微與佛教教義與傳統(tǒng)思想的殊異,使其與朝廷間的關(guān)系日漸密切。至唐代,佛教禪宗盛行,僧人在修行過程中,需得不寐不食,茶的提神醒腦特性在此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于是茶風(fēng)大興,飲茶從寺院僧廟走向民眾。為加強皇權(quán)與佛家文化的緊密關(guān)系,賜僧人茶,也在此背景下應(yīng)運而生。北宋錢易《南部新書》記載了唐宣宗賜僧人茶情況:“大中三年,東都進一僧,年一百二十歲。宣皇問:‘服何藥而至此?僧對曰:‘臣少也賤,素不知藥性。本好茶,至處唯茶是求?;虺?,亦日遇百余椀;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椀。因賜茶五十斤,令居保壽寺。”

有宋一代,宋太祖趙匡胤與“希夷先生”陳摶有著甚為密切的關(guān)系,太祖十分推崇道教文化,宋人舉國信道,宋徽宗亦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在此情況下,帝王對道士的賜茶活動尤為常見。《能改齋漫錄》中曾載一少年無意中偶遇太乙真君得道修身,宋真宗聞之則“召對賜坐,問以無為之要,賜茶藥束帛”。王辟之《澠水燕談錄》之《高逸二十二事》中也記載了太祖北征,召見時年已九十的鎮(zhèn)陽道士澄隱,問之養(yǎng)生術(shù),澄隱道士回答深得皇帝之心,于是“帝尤嘉之,賜以茶幣”的事件。

另外,歷代帝王多利用人們對災(zāi)異之事的科學(xué)理解而大造此類“祥瑞”,以示其天意所歸,萬民所宗,宋代亦復(fù)如此。黃休復(fù)《茅亭客話》中曾載:“大中祥符六年,綿州彰明縣崇仙觀,栢柱上有木紋如畫天尊狀,毛發(fā)眉目衣服履舄纖縷悉備。知州比部佐郎劉公宗言遂繪事奏聞,奉圣旨令津置赴闕,送玉清昭應(yīng)宮。其觀主賜紫,及茶絹等物。今川民皆圖畫供養(yǎng)之?!?/p>

以上這些對于下層階級的賜茶行為,多是帝王圖謀籠絡(luò)民心、尋求朝政穩(wěn)定的手段,明顯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

(三)賜外邦及使臣茶

在北宋政治生活中,賜茶亦是外交手段之一。為宣揚大國風(fēng)范或安撫邊疆藩國而求得朝政安寧,帝王會賜予周邊國家使臣茶彩絹帛等邦國所無的貴重稀有之物,如高麗“土產(chǎn)茶,味苦澀不可入口,惟貴中國臘茶,并龍鳳賜團。自錫貴之外,商賈亦通販”,元豐元年,宋神宗賜高麗使臣龍鳳茶葉十斤,雖少但卻尤為珍貴。又如元符三年,吐蕃、契丹、西夏、回鶻、唃廝啰國等番邦首領(lǐng)接受哲宗召見,禮畢,賜予各部族茶彩,此次賜茶《曾公遺錄》中有記載:“是日,引見,隴拶為一班;契丹公主為一班,夏國、回鶻公主少退立;瞎征為一班,同起居家屬首領(lǐng)各從其長,邊廝波結(jié)一頭領(lǐng)附瞎征班;次引僧尼,皆蕃服。契丹公主以下皆禮拜,各賜冠服,退就邇英閣前易服,乞依前立班謝訖,退就橫門幕次茶酒,宰執(zhí)、從政官、宗室、戚里正任以上皆侍立。上諭宰執(zhí),令就殿門呼隴拶等,試與之語。既而李彀等引隴拶來,諭以已除節(jié)度使,依漢官給俸,自來無此恩例。瞎征但給茶彩而已。拶稱謝甚恭?!?/p>

與此同時,有宋在對外派遣使臣所帶禮物中也有茶葉這一項,尤其對于金遼這樣危如卵石的番邦,宋代為了維護太平與安定,不得不以大量的貴重物質(zhì)去博取和平,如《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中記載:“隨行三節(jié)人,或自朝廷差,或由本所辟。……禮物則有御馬三,涂金銀作鞍轡副之;象牙、玳瑁鞭各一;涂金大渾銀香獅三只,座全;著色繡衣三襲;果子十籠;蜜煎十甕;芽茶三斤……”課件使臣所攜帶物品中,茶也是其中之一?!肚宀s志》載:“康定二年,劉渙奉使入西羌,招納唃廝啰族部。蕃法,唯僧人所過不被拘留,資給飲食。渙乃落發(fā)僧衣以行。李復(fù)圭云耳。煇得《劉氏西行錄》,乃渙所紀(jì),往返系日以書,甚悉,且多篇詠。雖所至必與蕃僧接,且賴其鄉(xiāng)導(dǎo)。既仗使節(jié),辟官屬,計事宜,結(jié)恩信,稱詔錫賚茶彩,悉用漢官威儀。”周煇熙丙申從使節(jié)出疆,經(jīng)歷吐蕃時,與藩人結(jié)好,皇帝即詔命使臣以漢官儀仗制度御賜茶彩。

(四)科考賜考官進士茶

在宋代雅士之風(fēng)盛行之際,科舉考試作為朝廷招賢納士聚攬人才的最重要手段,考官和考生自然受統(tǒng)治者所重視。茶作為雅而不俗之物成為展示皇恩的上乘之選。張舜民《畫墁錄》記載了宋哲宗賜茶之事:“予元中詳定殿試,是年分為制舉考第,各蒙賜三餅,然親知分遺,殆將不勝?!睆埶疵褡鳛槿豢脊僦唬值萌龎K茶餅后分予親友,可見其對賜茶的看重,而其分之不足也可見出所賜之茶的珍貴和量少。

沈括《夢溪筆談》中曾如此記錄:“禮部貢院試進士日,設(shè)香案于階前,主詞與舉人對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設(shè)位供張甚盛,有司具茶湯飲漿。至試學(xué)究,則悉徹帳幕氈席之類,亦無茶湯,渴則飲硯水,人人皆黔基吻。非故欲困之,乃防氈幕及供應(yīng)人私傳所試經(jīng)義。蓋嘗有敗者,故事為之防。歐文忠有詩:‘焚香禮進士,徹幕待經(jīng)生。以為禮數(shù)重輕如此,其實自有謂也。”《甲申雜記》又載:“仁宗朝,春試進士集英殿,后妃御太清樓觀之,慈圣光獻出餅角子以賜進士,出七寶茶以賜考試官。初,貢團茶及白羊酒,惟見任兩府方賜之。仁宗朝,及前宰臣,歲賜茶一斤,酒二壺,后以為例?!币陨嫌涗浻纱丝梢?,在宋代科舉考試中,茶是作為重要賜品出現(xiàn)的,并在仁宗朝及以后成為慣例。

由此可見,在科舉考試中,設(shè)立茶湯以供考生飲啜,在新進進士后賜以考生和考官茶飲,這是宋代朝政中較為常規(guī)的賜茶現(xiàn)象,也成為士子莫大的榮譽。

當(dāng)然,不同時期也有與之相悖之案例,如《麟臺故事》載:“進士唱名日,館職皆侍立殿上,所以備顧問也。政和以后,合門寖紊舊制,遂令秘書省官立殿下,失祖宗之本意也。殿試官不以官高卑,皆得侍立殿上,事訖賜茶,館閣官許稱學(xué)士,載于天圣令文。”此記載記述了仁宗天圣年間皇帝會在殿上向考官和進士賜茶,但在徽宗年間考官則須立于殿下,更無茶湯賞賜之說。由記述者語氣可知,其認為這與整個時代對于文官儒士的重視氛圍是相悖的。

總之,由宋人筆記記載可見,賜茶作為古代賞賜文化中的獨特現(xiàn)象,在宋代社會政治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國與國之間、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互動關(guān)系的締結(jié)者,更在宋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lǐng)域都具有深刻影響。宋代文人筆下記述的諸如賜朝臣將帥茶、賜平民僧道茶、賜外邦使臣茶以及科舉考試中賜茶等諸多賜茶情況,一定程度上也展示出宋代茶文化之繁盛。

注釋:

①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5:1076.

②董誥等編.全唐文(卷四百一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3:4273.

③董誥等編.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3:5388.

④董誥等編.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3:5778.

⑤董誥等編.全唐文(卷六百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3:6081.

⑥董誥等編.全唐文(卷六百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3:6081.

⑦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五編第八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306.

⑧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一編第六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202-203.

⑨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五編第三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219.

⑩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五編第三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18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一編第八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119,120,146,148.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五編第四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187.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二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16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一編第四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98.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五編第四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234.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四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43.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一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8.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三編第八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12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一編第八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263.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四編第八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5.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五編第九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106.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一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21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三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13.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六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4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九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259-260.

參考文獻:

[1]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2]徐松輯.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3]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4]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陳壽撰,裴松之.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5.

[6]董誥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8]陳澔注.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鄭憲春.中國筆記文史[M].長沙:湖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4.

責(zé)任編輯:楊國棟

猜你喜歡
筆記大象出版社
內(nèi)卷
科教新報(2024年4期)2024-03-17 09:48:21
我等待……
讀者(2021年5期)2021-02-05 02:52:39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大象無形
中華奇石(2017年4期)2017-06-23 23:04:38
認真的大象
學(xué)寫閱讀筆記
學(xué)寫閱讀筆記
大象
幼兒園(2016年10期)2016-06-22 19:31:47
我的自然筆記(一)
石油工業(yè)出版社
全國新書目(2014年7期)2014-09-19 20:45:40
郧西县| 江山市| 八宿县| 兴隆县| 白朗县| 福鼎市| 安宁市| 新余市| 精河县| 安福县| 刚察县| 晋城| 永新县| 莱阳市| 小金县| 太谷县| 辽阳市| 于都县| 永新县| 灌南县| 诸暨市| 同江市| 五原县| 新源县| 双牌县| 平湖市| 景宁| 宜宾县| 灯塔市| 榆林市| 九江县| 且末县| 天柱县| 盘锦市| 繁昌县| 弋阳县| 吴川市| 水富县| 广汉市| 南华县|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