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傳吉 張玉琪 王康盈
摘要:供給側改革是破解當前經濟供需失衡等發(fā)展障礙的關鍵之策,諸多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通過對學術界關于供給側改革已有成果的歸納、梳理和評述,提出繼續(xù)深化供給側改革研究意見建議,更好推進供給側改革進一步良性深入。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綜述
中圖分類號:F01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2921(2017)01-0081-04
收稿日期:2016-10-15
基金項目:西南科技大學基層治理團隊項目(135xt003)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范傳吉(1989-),男,河南新鄉(xiāng)人,西南科技大學助教,法學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張玉琪(1992-),女,黑龍江富錦市人,西南科技大學助教,法學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王康盈,(1992-),女,安徽淮南人,西南科技大學助教,法學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
新常態(tài)以來,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探尋發(fā)展新路,經濟學家、政府官員、企業(yè)家等深入思考,探究原因和策略,認為有效供給不足、結構失衡、供需矛盾凸顯等是當前經濟的癥結所在,實施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因此,對供給側改革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以更好地指導供給側改革,意義重大。
一、供給側改革的正式提出及發(fā)展演變概述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供給側改革正式提出。其后,在較短的時間內習近平、李克強等國家領導人在不同場合、會議中多次提到供給側改革話題。高層領導人的高頻提及,使供給側在網絡、媒體中迅速形成“供給側熱風”,供給側改革也再次引起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雖然供給側改革作為專有名詞比較新穎,但與其相關的供給政策、理論和實踐卻早已有之、源遠流長。早在古典經濟學時期,斯密便認識到供給的重要性,指出生產力的提高在于勞動的分工,強調資本對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看不見的手”等理論。其后,法國著名經濟學家薩伊(1803)提出了 “薩伊定律”,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不會出現生產過剩,供給會創(chuàng)造它自己的需求。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濟社會的 “滯脹”使人們重新認識到供給的重要性,供給學派應運而生。他們認為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對生產的增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強調從供給端改革,推進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在實踐中以減稅為核心的“里根經濟學”和以國企改革為核心的“撒切爾主義”是供給理論的典型代表,取得了積極成果,供給理論及供給學派也因此得到進一步的肯定和發(fā)展。供給學派也因使用了供給這個詞而成為最鮮明的供給側經濟學理論。[1]自2008年金融次貸危機以來,供給側管理再度成為美國應對危機、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的管理戰(zhàn)略,在供給側實行“足以影響全局的‘區(qū)別對待的政策操作與結構性調整”作為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整政策。[2]
改革開放后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xiāng)鎮(zhèn)集體企業(yè)、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yè)改革以及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確定的全面改革等,都是我國的供給側改革實踐經驗。
二、對供給側改革概念、內涵的界定
對于供給側改革的基本內涵,社會各界普遍的觀點是,新時期推動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必須在生產供給側進行改革,提高供給要素生產率,改革供需關系不匹配、結構發(fā)展不合理等各類問題和矛盾,實現經濟社會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
對于供給側改革的具體含義,不同的學者因視角相異而有不同的見解。李稻葵認為,供給側是相對于需求側而提出來的[3],并從提高生產要素效率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供給側改革是提高經濟體供給能力和效率的改革,主要以減輕企業(yè)稅負、降低生產交易成本、促進投資者更有效的投資等方面推進供給側改革。[4]馮志峰也強調高昂的成本是供給側最大的障礙和主要改革對象,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交易障礙,有效釋放生產力。[5]吳敬璉從供給要素出發(fā),認為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是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核心在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6]指出供給問題的存在必須以供給要素為出發(fā)點,在新增勞動、新增資本和提高效率要素中,關鍵是提高效率[7]。林毅夫認為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于改革稅率,降低關稅,淘汰落后產能。[8]李佐軍考慮到,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在于制度改革,實質是要培育經濟新主體,發(fā)揮新主體的主導作用;是培育新動力,通過創(chuàng)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是發(fā)展新產業(yè)、新技術和新業(yè)態(tài),淘汰落后產能和僵死企業(yè),提升要素生產率[9]。
三、對供給側改革選擇的現實需要與理論研究
(一)實行供給側改革的現實需要與必然選擇
實行供給側改革,是破解當前經濟發(fā)展困境和障礙的現實需要,更是中國社會經濟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必然選擇。許多學者對實行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進行了諸多方面的考察。劉承元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 需求側出發(fā)分析,認為長期的高投入高產出的發(fā)展期已過、對外出口優(yōu)勢已去、國內消費勢頭大減,從而反向推出當前經濟發(fā)展的有效對策關鍵在于實施供給側改革。[10]李翀認為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率下降,引發(fā)需求不足,進而導致大量產能過剩,以及標志勞動力短缺的“劉易斯拐點”和成本上升而產品低端、經濟發(fā)展乏力的“ 中等收入陷阱”危機的出現,都需要從供給側進行破解。[11]孫亮認為當前經濟雖然表象為需求不足、產能過剩,而實質卻是嚴重的供需錯配,并指出國內需求不足卻又明顯外溢、低層次產能嚴重過剩而高層次供給卻嚴重不足等矛盾。只有供給側改革才是解決當前經濟發(fā)展緩慢、實現經濟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關鍵之策和必然選擇。[12]胡鞍鋼則從現有基本國情出發(fā),認為供給側改革是推動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是解決新常態(tài)時期的產能過剩、供給約束并存矛盾的現實要求,是轉變粗放落后發(fā)展方式的內在需要,是需求側結構調整、合理發(fā)展的必然助力,是城鎮(zhèn)化建設和推進的有力舉措。[13]賈康從多個層面對中國選擇供給側改革戰(zhàn)略做了分析,認為除了當下我國供給體系升級客觀的需要,經濟結構細分、優(yōu)化和分化過程加劇,供需嚴重不平衡狀態(tài)外,還因為我國面臨著能源、環(huán)境、空間的發(fā)展高強壓力約束、出現“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以及承擔著破解二元經濟走向共同富裕的嚴峻挑戰(zhàn)等現實困境。[14]
(二)供給側改革理論依據研究
專家學者對供給側改革理論依據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領域,第一個領域主要是對西方自由主義經濟的研究,以期通過相關探索為中國供給側改革尋找有益指導,第二個領域是對中國供給側改革需要遵循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指導開展的相關研究。
1.對西方自由主義的研究中,學者們多以經濟供需關系為基礎,以薩伊定律、凱恩斯定律、供給學派及里根革命和撒切爾改革等定律和實踐為代表,結合交易成本、制度經濟學、經濟增長、理性預期和發(fā)展經濟學等理論,為我國實行供給側改革和實踐尋找依據和借鑒。孫亮首先從供給學史發(fā)展的角度對供給學理論的發(fā)展做了相應梳理,重點介紹新供給學派中溫和供給學派和極端供給學派的基本觀點及其理論,對新供給學派的實踐進行介紹和總結,為中國供給側改革理論和實踐推進尋找借鑒和經驗。[12]王一鳴認為經濟增長理論是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基礎,其核心是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通過創(chuàng)新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15]滕泰、沈建光等認為供給側改革以制度經濟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制度的合理安排可以有效化解經濟發(fā)展中的體制障礙,激發(fā)市場活力,實現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16]徐林認為企業(yè)制度性成本增加企業(yè)負擔,約束企業(yè)發(fā)展,通過制度改革,可以幫助企業(yè)降低杠桿率,減輕負擔,提升資金的供給效率。[17]
2.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指導供給側改革的研究中,學者們認為,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基礎在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實踐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許夢博更加側重馬克思社會兩大部類均衡理論,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再生產理論的兩大部類均衡原理不僅能有效地解釋我國供給側結構性問題,而且能夠發(fā)掘供給側改革與經濟運行的內在聯系。提出只有兩大部類及其內部各種生產之間保持平衡的關系,才能實現社會再生產的良性運行。[18]劉鳳義從供給側改革要遵循的原則角度分析,認為中國供給側改革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則為指導,在改革中堅持以人為本、滿足價值需要、共享發(fā)展和公有主體的原則。[19]邱海平認為,當前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在于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更在于我國經濟發(fā)展狀況越來越切合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做的論斷和分析,因此,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當前尤其是用其政治經濟學理論指導中國供給側改革,更具有現實性和有效性。[20]
四、供給側改革的內在邏輯及路徑選擇探究
(一)供給側改革的內在邏輯
馮志峰認為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邏輯是因為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以來,在“三期疊加”的影響下,要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創(chuàng)新、改革必須推進供給側產業(yè)層面、要素層面和制度層面的供給改革。[5]徐康寧認為中國現實經濟中供需錯配、嚴重失衡,原因在于有效供給不足,解決這些矛盾的關鍵在于推進供給側改革,提出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于擴大有效供給,關鍵在于優(yōu)化供給結構,而生產要素的完善是供給結構優(yōu)化的前提。[21]鐘茂初通過建立“龐局”運行模型,對資本經濟體系的運行進行機理分析,得出當前我國經濟層面宏觀和微觀都存在供給側壅塞問題,破除經濟現狀困境的內在邏輯和思維,不是促進經濟增長而是促進經濟正常運行,不是淘汰產能而是通過高效產能替代低效、無效產能,推出供給側改革是化解產能、恢復經濟體信心和發(fā)展活力的關鍵之策的結論。[22]
(二)供給側改革路徑研究
對于怎樣推進供給側改革、改善供給,楊偉民認為供給側改革要化解過剩產能、化解房地產庫存、化解金融風險、降低企業(yè)成本、擴大有效供給。解決好五大供給側改革任務,需要穩(wěn)定的宏觀政策、精準的產業(yè)政策、有活力的微觀政策、實實在在的改革政策和能夠托底的社會政策的相互配合來實現。[23]許光建認為解決好供給側改革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必須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關系,發(fā)揮好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在中央供給側改革頂層設計的宏觀指導下,地方結合各自實際有針對性的、真正有效地落實地方供給側改革。[24]李智認為 “供給障礙”、 “供給桎梏”和 “供給老化”需要供給側改革的全面落實和推進才能解決,主張通過完善競爭機制,改革體制機制、提升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全面化解供給抑制。[25]
五、對國外供給側改革相關經驗的探討
孫金霞對美國里根時期和英國撒切爾時期的改革分別進行了深入研究,從改革實施的時代背景出發(fā),分析里根和撒切爾以供給思維進行改革的客觀要求,討論了改革的具體內容,對改革的實施效果進行總結,預測了改革實施后經濟社會發(fā)展可能存在和新增的隱患,為現階段中國供給側改革的實施和推進提出有益的參考和建議。[26]楊麗君以德國工業(yè)4.0為討論對象,對德國工業(yè)4.0進行簡要介紹,從德國提出工業(yè)4.0的目的和特點進行分析,討論德國工業(yè)4.0對于中國供給側改革的啟示,分別從供給側改革產品供給、改革生產要素供給、改革供需匹配三個方面加以論述。[27]李翀在對經濟增長長期分析中,介紹和分析了日本、韓國為振興國家、增進發(fā)展而實行的產業(yè)和科技政策以及效果,為我國推進供給側改革提供了建議。[14]
六、供給側改革的其他研究成果及建議
(一)供給側改革的其他研究成果
李稻葵對供給側改革的對象和方向進行了三大類劃分,第一類是要淘后入新;第二類是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增加和提質;第三類是要利用新思維、新技術、新成果,加快改善產業(yè)結構和業(yè)態(tài)。[4]
梁紹連指出,在推進供給側改革中要把握兩個關系和兩個重點,第一個關系是正確把握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第二個關系是把握好短期和長期的關系;關注改革中的阻力,要積極應對、穩(wěn)妥推進;關注“三去一降一補”任務的順序,有序推進。[28]
許多學者將供給側改革思維用于具體行業(yè)、產業(yè)的發(fā)展中,探索行業(yè)、產業(yè)更好發(fā)展的路徑和對策,李博對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的供給側改革進行研究,[29]盧春娟研究職業(yè)教育的供給側改革,[30]劉明達對制造業(yè)的供給側改革進行研究,[31]丁是釘對傳統(tǒng)媒體的供給側改革進行研究,[32]羅超平對金融供給側改革進行研究,[33]李鵬宇對信息業(yè)供給側改革進行研究,[34]孔祥智研究農業(yè)供給側改革。[35]
(二)研究建議
建議供給側改革增加以下兩方面的關注和研究。
第一,增加對實證和實用技術的研究。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36]理論研究歸根結底是為了指導實踐、改造世界,不能為研究而研究,研究成果要以實踐檢驗,用來指導實踐。供給側改革不僅是理論的改革,更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實踐改革,是為了破解中國經濟發(fā)展供需矛盾、發(fā)展約束、增長抑制的實踐活動,要增加對經濟、社會中實際問題和應用技術的研究和關注,高效推進供給側改革,促進經濟社會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
第二,更加注重微觀的具體研究,擴展研究的廣度,細化研究的深度。當前的研究多傾向于國家層面、經濟結構、產業(yè)結構、行業(yè)發(fā)展等宏觀和中觀層級,對于具體的各級地方的、企業(yè)的甚至個人的微觀研究較少。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歸根結底是落實在微觀經濟體的努力上。
參考文獻:
[1]李佐軍.讓“供給側改革”回歸常識[N].經濟參考報,2015-12-18(08).
[2]賈康,蘇京春.探析“供給側”經濟學派所經歷的兩輪“否定之否定”——對“供給側”學派的評價、學理啟示及立足于中國的研討展望[J].財政研究,2014(08):2-16.
[3]李稻葵.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理論視野,2015(12):16-19.
[4]李稻葵.“十三五”時期需要什么樣的供給側改革[N].人民政協(xié)報,2015-12-08(05).
[5]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2016(02):12-17.
[6]吳敬璉.以供給側改革應對“四降一升”挑戰(zhàn)[J].中國經貿導刊,2016(01)下:20-25.
[7]吳敬璉.改善供給提高效率是關鍵[J].中國金融家,2016(02):15-18.
[8]林毅夫.供給側改革不應照搬西方理論[N].光明網,2015-12-28(05).
[9]李佐軍.推進供給側改革 建設生態(tài)文明[J].黨政研究,2016(02):5-8.
[10]劉承元.誰會倒在供給側改革的路上[J].企業(yè)管理,2016(01):41-44.
[11]李翀.供給側改革的理論依據和政策選擇[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01):9-18.
[12]孫亮,石建勛.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相關理論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75-82.
[13]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1-7.
[14]賈康.“十三五”時期的供給側改革[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06):12-21.
[15]王一鳴.通過供給側改革重塑發(fā)展動力[N].人民日報,2015-12-28(17).
[16]滕泰.加強供給側改革 開啟增長新周期[N].經濟參考報,2015-11-18(01).
[17]徐林.釋放新需求 創(chuàng)造新供給[N].中國財經報,2015-12-01(07).
[18]李世斌.基于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6(04):43-50.
[19]劉鳳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向[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02):214-218.
[20]邱海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02):204-208.
[21]徐康寧.供給側改革的若干理論問題與政策選擇[J].現代經濟探討,2016(04):5-9.
[22]鐘茂初.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供給側壅塞成因與疏導路徑[J].天津社會科學,2016(03):95-100.
[23]楊偉民.適應引領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宏觀經濟管理,2016(01):4-6.
[24]許光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為實現“十三五”發(fā)展目標奠定良好基礎[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 (01):12-15.
[25]李智,原錦鳳.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12-17.
[26]孫金霞,王仲蕘.中外供給側改革的比較及借鑒[J].宏觀經濟,2016(04):50-55.
[27]楊麗君,邵軍.新常態(tài)下德國工業(yè) 4.0對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啟示[J].現代經濟探討,2016 (04):10-14.
[28]梁紹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上海發(fā)展——“供給側改革與持續(xù)性增長”研討會綜述[J].科學發(fā)展,2016(04):38-42.
[29]李博.“供給側改革”對我國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的啟示——基于新供給經濟學視角[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02):52-58.
[30]盧春娟.職業(yè)教育供給側改革:重點突出三大群體[J].政策研究,2016(05):15-17.
[31]劉明達,顧強.從供給側改革看先進制造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01):19-30.
[32]丁是釘,張本.傳統(tǒng)媒體需要供給側改革[J].青年記者,2016(4上):11.
[33]羅超平,張梓榆等.金融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儲蓄投資轉化效率的再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6(03):8-23.
[34]李鵬宇,董慧梅,傅君君.我國信息產業(yè)“供給側改革”:對 FDI 效應探討產業(yè)經濟[J].管理現代化,2016(02):31-34.
[35]孔祥智.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與政策建議[J].改革,2016(02):104-115.
[3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