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璐
[摘要]作文教學經(jīng)驗來自于教學實踐,其特色也體現(xiàn)在作文教學實踐之中。于永正“言語交際”作文教學確立了獨特的作文目的觀、作文內(nèi)容觀、作文環(huán)境觀、作文訓練觀和作文評價觀。其主要特征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即明確實用又真實的寫作需要、呈現(xiàn)可寫更易寫的寫作題材、營造樂說也樂寫的寫作氛圍、提供靈活而個性化的寫作指導以及給予良藥不苦口的寫作評改。
[關鍵詞]于永正;“言語交際”;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5-5843(2017)02-0151-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2028于永正“言語交際”作文教學的教學經(jīng)驗來自于教學實踐,其特色也體現(xiàn)在作文教學實踐之中。名師課中體現(xiàn)出的實踐能力和人格魅力往往給聽課者無限的啟發(fā),其中很多教學方法、教學策略都是值得大家觀之摩之的?!皠h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活的教育學是在教育工作的細枝末節(jié)上[1]。因此,通過對于永正“言語交際”作文教學實踐的介紹,以期“頌其藝、揭其精、傳其經(jīng)”,使學界同仁能夠從中受益。
一、 作文目的觀:明確實用又真實的寫作需要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文教學是干什么的?為什么要學作文?道理很簡單,因為它有用。語文學習的一種境界就是將寫作當成一種需要,而不再是任務[2]。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關于作文教學,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學生為什么學作文。要回答似乎并不難,當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隨時需要作文,所以要學作文?!庇谟勒衙恳淮巫魑慕虒W都看成是社會生活中一次現(xiàn)實的言語交際活動,他會為每一個說、寫訓練找到一個符合現(xiàn)實情況的需要。或是處理周圍生活中某些迫在眉睫的問題,或是讓學生宣泄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表達欲,于永正所有的設計都突出了其精髓——“實用”二字,做到真有其事,真有其用。打電話、寫信、寫郵件、向別人陳述一件事情、說明一個道理、提出一個問題等,無一不是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交際目的而進行的?!峨p人傘》中,學生被新奇的“雙人傘”吸引,只有向家長描述雙人傘的樣子,說明優(yōu)點和價格,才能有機會打動家長的心,讓家長為其購買;《聽廣播,打電話,寫緊急通知》中,為了快速轉告周老師爬山活動推遲的通知,學生積極練習如何打電話;《借粉筆,寫借條,當“導游”》中,練習說寫是為了辦花展、當“導游”;《寫介紹信,寫說明,做廣告》中,為了聯(lián)系電扇廠方讓學生去工廠參觀,學生積極地練習寫介紹信。進入電扇廠了解電扇的生產(chǎn)過程后,應廠長的委托,全班同學還為電扇廠的新產(chǎn)品寫了一份使用說明、做了一個廣告策劃;《勸告》中,也是因為于永正在校園中發(fā)現(xiàn)有學生把只吃了幾口的面包扔進學校垃圾箱,就組織學生給全校同學寫一封公開信,讓同學們都認識到糧食的作用,杜絕浪費糧食的行為。
高爾基在談論自己寫作經(jīng)驗時說:“我在提筆寫之前,總要給自己提出三個問題:我想寫什么,如何寫,以及為什么寫?!盵3]而“言語交際”作文教學與傳統(tǒng)作文教學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后者強調(diào)“如何寫”,而前者重視“為什么寫”。任何寫作行為的發(fā)生都源于一定的動機、意圖和需要。在于永正“言語交際”作文教學中,學生說話和寫作都有一個目的,即“社會言語交際的實際需要”[4]是語言交流的動力基礎,貫穿于“言語交際”作文教學的全過程?!把哉Z交際”作文教學摒棄了為作文而作文、為升學考試而作文的應試思想,凸顯了作文教學的社會效益。
二、 作文內(nèi)容觀:呈現(xiàn)可寫更易寫的寫作題材
于永正說,教師不要發(fā)愁找不到寫作素材,關鍵在于平時多發(fā)現(xiàn)。不管是現(xiàn)實中多樣的生活、有趣的活動,還是自己創(chuàng)設的交際情境,只要教師善于組織,“多想想”、“再想想”,都可以為“言語交際”作文教學提供訓練機會,都可以成為小學生寫作的優(yōu)秀素材。教師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要寫和可寫的事,從而在“源頭”處為作文教學引來“活水”,改變學生寫作過程中無話可說、搜腸掛肚的狀況,防止學生人云亦云、說假話、空話、套話。于永正以實際行動和效果告訴學生,“身邊要寫的實在太多,不必去編造”?!坝柧氼}材何處找,處處留心皆材料”[5]。觀察生活,運用生活的力量推動習作教學。世界上的每一寸土地、生活中的每秒時光都能與習作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于永正在學校樓梯口撿到煙頭,就給學生出了一個《談吸煙的危害》的作文題,并讓學生給身邊吸煙的人寫一封勸戒煙的信。大隊輔導員撿到項鏈,就組織學生為失主寫招領啟事,采訪大隊輔導員并撰寫學校廣播報道。為歡迎新同學,于永正組織召開歡迎會,鼓勵新學生自我介紹、老同學致歡迎詞并寫作文——《我們班來了一位新同學》。他還帶領學生采訪勞動模范、采訪拾金不昧的同學、采訪外校勇擒盜賊的學生。于永正還要求學生向家長轉述學校的通知,鼓勵和訓練學生在家主動接電話、打電話等。
于永正不僅僅滿足于抓住機會,更善于創(chuàng)造機會。如果說抓住生活給予的訓練機會是坐著“等米下鍋”,那么開展學生活動,并隨機安排說寫訓練就是主動“找米下鍋”。于永正總是盡可能地豐富學生的生活,密切學生與他人之間的接觸與交往。他每學期在學校里至少搞一次學生喜愛的活動?;顒拥囊?guī)模一般較小,可以舉行趣味運動會、繪畫比賽、講故事比賽、小制作小發(fā)明比賽等競賽,節(jié)日聯(lián)歡會、歌舞、小品等文娛活動,還可以舉辦競選班干部、春游、看電影等常規(guī)班級活動等。力求常搞常新,每一次都讓學生感受多、收獲大。走出學校,于永正就把作文教學的課堂搬入了自然界、搬入了社會、搬入了軍營,讓學生“在交往中去體味人生,去感受人生”[6]:帶著他們觀光、爬山、釣魚,到果園、軍營、博物館和工廠參觀,采訪交警、營業(yè)員,慰問解放軍戰(zhàn)士等等;開展兼顧效率和趣味的“認識蘋果”系列活動,在參觀果園前后學習如何向他人轉述通知、練習寫保證書和蘋果說明,并邀請全校師生前來參觀“蘋果展覽會”,請“小小解說員們”向同學介紹不同品種的蘋果;參觀烈士紀念館,親手摸一摸槍炮、坦克和飛機,觀看解放軍擒拿表演,觀看飛行起飛和降落,愉快地用文字記錄下難忘的一天等。
相比于舉辦各種實戰(zhàn)性質的校內(nèi)外活動,在課堂中利用創(chuàng)設的言語交際情境進行說寫訓練的作文教學方法更有效、更實用。于永正很善于將生活引入課堂,其創(chuàng)設的言語交際情境實用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兼具。所謂創(chuàng)設言語交際情境,就是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言語交際能力,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具體、生動的場合,營造出一種多姿多彩的語言學習氛圍,讓學生燃起強烈的表達欲望,躍躍欲言,不吐不快。于永正創(chuàng)設的情境大都源于生活、貼近生活,有自然、真實之感,學生可以在近乎實際的言語交鋒中去鍛煉言語交際能力。言語交際,就表達而言,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自己需要告訴別人一些什么,這是主動的表達;另一種是別人需要自己告訴一些什么,這是被動中帶主動的表達;第三種是完全被動的表達,即應別人委托,完全按照別人的意思,甚至是原話來表達。這三種情況,按理說作文課上都應該訓練。因此,于永正創(chuàng)設的言語交際情境有四種:轉述性、描述性、說明性和思辨性言語交際情境。為了最大限度地使訓練具有綜合性,于永正經(jīng)常將轉述性言語交際情境與其他情境相結合,進行描述性、說明性和思辨性的轉述訓練。這種“言語交際”表達訓練內(nèi)容更豐富多彩,學生練得當真,練得卓有成效。但這種訓練較復雜,有一定難度。
三、 作文環(huán)境觀:營造樂說也樂寫的寫作氛圍
教育是啟發(fā)、培育、引導和豐盈人類精神世界的心智活動。在課堂上,學生心智品質的培植、改善、提升和圓滿,不是在強勢和高壓下促成的,安全的學習氛圍是學生熱愛學習、激發(fā)潛能、活躍思維的重要條件。
于永正讓學生把寫作文當成一件有趣的事情,讓學生享受寫作的樂趣。如果課堂上師生關系是不平等的,沒有和諧的、寬松的氛圍,別說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不會迸發(fā)出來,就連書本上的知識也難以掌握好[7]。這種對關愛的追尋與傳遞,才是智慧課堂永遠的起點和歸宿。
明代著名學者王陽明先生曾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 則其進自不能已?!盵8]這段話曾經(jīng)給了于永正深刻的啟發(f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諧,是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受到教育[9]。學生面對陌生的于永正和很多慕名而來的聽課老師,難免會產(chǎn)生緊張和敬畏心理,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為此,于永正在外地學校上課,面對緊張的學生,于永正放下了師道尊嚴,也放下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的架子。在《說說,寫寫,畫畫》《考試》《口語交際——學會贊美》《觀察、描述老師外貌》《四毛的故事》等課中,一般都不急于上課、直入主題,而是通過“扯閑篇”——簡短而有趣的自我介紹和學生“套近乎”、“嘮嗑”等方式與學生打成一片。他直接告訴學生他很高興和學生做朋友,甚至讓學生直呼他的名字。在稱呼學生時,于永正用的是“同學”而不是“小朋友”和“學生”。同學,教師和學生是一同來學習的,是平等的。于永正總是以“忘年”的學習伙伴身份出現(xiàn),從不以威嚴的師長身份出現(xiàn),彼此間是平等和諧的關系。風趣的“大白話”溝通了師生感情,也拉近了師生距離。幾分鐘的師生交流,就使學生感受到給他們上課的這位特級教師和藹可親,也使學生深深沉醉于于永正努力營造的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
人們常說,好的教育總是讓受教育者感覺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于永正的教育智慧就在于他絕口不提學生畏懼或反感的“作文”二字,在渾然不覺中讓學生放下戒備和負擔,不經(jīng)意間就進入了于永正精心創(chuàng)設的作文訓練情境之中,使學生時時刻刻積極自信、精神放松、樂于寫作并達到自由寫作的最佳狀態(tài),愉快地接受著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于永正把訓練意圖隱藏起來,深入人心,又不露痕跡,致使學生潛能得到了開發(fā),收獲了很多,卻不知為何滿載而歸。
四、 作文訓練觀:提供靈活而個性化的寫作指導一般來說,傳統(tǒng)的寫作訓練常常是統(tǒng)一指導、統(tǒng)一題目、統(tǒng)一提綱,并為學生提供一大堆詞語??雌饋砝蠋煖蕚涞煤艹浞?,其實要求多了,束縛也就多了,學生拘泥于此,就會寫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文章,不能反應出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也就失去了習作的本質意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應“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鼓勵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學生的作文也應該是靈活而多變的。于永正的“言語交際”作文教學從成人霸權和長者姿態(tài)中走了出來,還兒童以表達的自主權。于永正總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很大的自由寫作空間,既進行基本的作文指導,又不囿于某一模式,讓學生靈活而多變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寫作。少了些限制,多了些自主;少了些要求,多了些自由;少了些束縛,多了些鼓勵。沒有大同小異的機械模仿,也沒有千人一面的簡單描述,學生盡快進入到作文的自由王國,自由地、大膽地、暢快地展示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獨特認識和感受。
美術老師讓學生畫太陽,如果把事先畫好的太陽往黑板上一掛,要學生照著畫,全班50名學生就只有一個太陽。作文指導也一樣,最忌諱的就是指導成千篇一律的模式作文?!耙圾B入林百鳥壓聲”,作文教學時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寫作指導,但絕不能指導過多。于永正正是注意了這個問題,所以在作文教學中采用了“作中指導”的方式。
“作中指導”,即在充分的活動體驗之后,讓學生先自己嘗試打草稿,想怎么寫就怎么寫,能寫成什么樣就寫成什么樣。學生寫前,提的要求很少。草稿寫完后,教師再根據(jù)作文的要求和學生寫作情況,將出現(xiàn)的問題劃分為共性問題和個別問題。學生共同存在的問題進行集體指導,個別問題單獨指導。
陶行知說過,誰要把小孩當小孩看,自己就不如小孩。于永正認為,小學生的能力不僅僅是教師想象的那樣,要相信學生,不能小看學生。雖然一開始也擔心學生寫不出,但結果卻讓于永正大吃一驚:不但班里人人能寫,而且有人寫得很好,為了解決寫作時碰到的問題,學生在教師指導時格外認真。
“作中指導”改變了傳統(tǒng)作文教學寫前指導的方式,是于永正將“嘗試法”運用到作文教學的智慧結晶。在作文指導上,于永正的要求不多、也不高,有時根本就沒有要求。他認為,規(guī)定太多,要求學生一定要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學生可能就不敢說、也不會說了。“一棵幼苗,才長出三個杈,就急于剪枝,說不定會使它枯萎”[10]。正因為教師指導時不加框子,“凡是自己做的、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寫。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只要把要說的意思說清楚就行了”?!白髦兄笇А弊寣W生敢寫、樂意寫,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一個很大的張揚個性的空間[11]。正如作家冰心所說:“心中有什么,筆下就寫什么,話怎么說,字就怎么寫;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思想情感發(fā)泄完了,文章也就寫完了?!?/p>
五、 作文評價觀:給予良藥不苦口的寫作評改
批改和評講學生作文,是整個作文訓練過程的最后一環(huán),是促進學生作文不斷完善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準確合理的評價既能讓學生從教師那里獲得及時的習作效果反饋信息,也能讓學生從教師那里獲得表揚與鼓勵,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寫作興趣,調(diào)動自身寫作的積極性。
于永正的作文批改和評講別具一格。通過精心搭建習作欣賞和修改的平臺,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給學生以個性化的指導和鼓勵,積淀寫作知識,積累寫作方法,認識到作文應該怎么寫,不該怎么寫,寫一回有一回的收獲,做一回有一回的進步。每次都有所領悟,每次都有所提高,切實增強了學生煉詞煉句的能力。
于永正在“言語交際”作文教學中采用課堂現(xiàn)場“面批”的評改方法。所謂“面批”,顧名思義,即當面批、全面批。就是教師隨機選學生當眾讀已經(jīng)寫好的作文,教師在聽讀中隨機評改,補偏救失,或指謬補救、或贊揚激勵,或點撥暗示……
“面批”有著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擬的效果:一是作文批改是作文的再指導,是以學生個人作文為對象進行的,由對全班的集體指導過渡為個別的具體指導。與似懂非懂、捉摸不定的作文指導相比,作文批改更有針對性,就事論事,學生也容易接受。二是省工省時,收益面大,教師能兼顧多數(shù)學生進行大面積訓練。于永正在巡視時,會請先寫好的學生讀自己文章,為全班同學起到了示范和引路的作用。在“面批”時全班都可參與,允許學生插話。教師批改作文也是學生自行修改作文的榜樣,全班學生都能根據(jù)老師對他人的評點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自我修改,使作者明其理的同時,也受其益。此時,又使課堂上點式的個別指導影響集體,從而形成由點到面的輻射效應。三是學生大聲朗讀作文,“一念問題就出來了”,根據(jù)語感讀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文章也就修改得差不多了。不但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還能創(chuàng)設學生互評、師生交流的學習情境,調(diào)動學生寫作興趣,密切師生關系。
教師認真地批改學生作文,能直接、有針對性地提出修改意見,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和水平。于永正認為,學生發(fā)言時若老師漫不經(jīng)心,是不負責任的;若聽出了問題不予糾正,那是失職。在語文老師的眼里容不下一粒沙,任何語病都應當予以糾正。于永正本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像一名高明的“語言醫(yī)生”一樣,敏銳地發(fā)現(xiàn)、指出并糾正學生作文中存在的語病問題,幫助學生規(guī)范地掌握和運用民族語言。這也要求“語言醫(yī)生”有高尚師德和高明的醫(yī)術——對教育高度的責任感和扎實的語文基本功。
除了語病糾錯式的點評訓導外,于永正也特別關注學生在言語交際中所表現(xiàn)出的語言不得體的情況。于永正試圖使學生懂得說話要與特定的環(huán)境相適應,說話對象不同要求也不同,即所謂的“說話得體”。得體,就是要針對不同的交際情境、與說話的對象、按照實際需要說恰當?shù)脑?,就像人穿衣服一樣,要合體、合時。當學生敘述“四毛的故事”時,說三毛的特點就是頭上長有三根毛,四毛就是頭上長有四根毛時,于永正則訓導學生改為三根頭發(fā)和四根頭發(fā),讓學生懂得用詞準確外,還需注意表達方式的運用是否恰當、是否得體。
特定的言語交際情境要求我們說話要得體、用詞要準確,一旦將學生的言語置于特定的言語交際情境之中,遣詞造句中的毛病便會立即顯現(xiàn)出來。這恰恰是言語交際表達訓練的優(yōu)勢所在。《軋面條》里,于永正針對對長輩的尊重問題,帶領學生推敲“叫”、“教”這兩個詞,便充分顯示了這一優(yōu)勢。在《考試》一教學片斷中,學生能夠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語言也很生動形象,但“被人給‘耍了”、“都是您這個‘老狐貍”等言語,明顯沾染著社會世俗習氣。于永正在肯定學生用語言寫出真實情感的同時,在談笑間幫助學生拔除了語言和心靈上的“雜草”,使其提高了覺悟,把握住正確的人生航向。
參考文獻:
[1][6]于永正教海漫記(增訂版)[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5:7,53
[2]丁興揚話題說寫:作文游戲化模式的嘗試[J].職業(yè),2011(14):89
[3][蘇]法捷耶夫等著回憶高爾基[M].水夫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303
[4][9]教育部師范教育司于永正與五重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31,52
[5]于永正于永正課堂教學實錄II——口語交際與習作教學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69,134
[7]雷玲主編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
[8]于永正重情趣 重感悟 重積累 重遷移 重習慣——1999年12月14日在教育部舉辦的“于永正教學方法研討會”上的發(fā)言[A]
[10]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