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萍 熊生貴
曾幾何時,“然后病”悄然興起,日常交流、臺上發(fā)言、綜藝訪談……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然后”成了承接語句的重要連接詞,短短一段話,“然后”反復出現(xiàn),甚至句句不離。筆者曾隨機走訪了10所學校,調查了五年級20個班的150個學生,請學生“用簡要的一段話說說從起床到來到學校,你都做了哪些事情”。調查結果如下:
1.反應快或較快:74%;
2.意思表達清楚或較清楚:88%;
3.表述流暢或較流暢:74%;
4.能用承接詞(首先、其次等)、時間順序詞(先、接著等)或要點分列詞(第一、第二等)進行表達:約15.3%;
5.表達沒有或基本沒有病句、用詞不當?shù)模杭s64.7%;
6.有“然后”且突出使用的:86%;句句不離“然后”的:10%。
從調查情況分析,即使是反應較快,表達較清楚、流暢的學生,也不習慣用規(guī)范的連接詞,口語表達習慣較差,還有一部分屬于思維混亂,口語表達能力較低。故而,“然后”突出使用的學生高達86%,句句不離“然后”的也有10%。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改變我們的教學,治療“然后病”呢?
一、增強意識,強化口語交際課中的“口語表達”
在美國,學校重視學生理性話語能力,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學,從形式邏輯到社會公正內容,形成了一個持續(xù)的說理教育過程?!都又莨W校幼兒園至12年級閱讀和語言藝術(教學)綱要》對小學五個年級的“說理”有具體的要求。如,二年級“重述文本中的事實和細節(jié),組織和說清要說的意見”。要求中,有個關鍵詞“組織”,對學生“口語訓練”的意識就非常濃了——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如何組織語言,怎樣說清要說的意見,是需要教給方法進行訓練的。事實上,因為課標要求“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不宜采用大量講授口語交際原則、要領的方式”,使得部分教師“偏激”理解,在口語交際教學時,只重視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敢對學生的口語進行指導,也不敢教給學生口語表達的方法、要領,更不敢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口語表達訓練。筆者認為,規(guī)范的口語表達,不只是“思維的外顯”,更是一種良好的習慣。要治療“然后病”,得增強口語訓練的意識,教給方法,反復練習,形成習慣。當然,此處說到的練習,并不是機械重復地練,而是在生動的情境中,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在評價、激勵中進行練習。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
二、結構化言說,做實閱讀課堂的“練說”環(huán)節(jié)
方帆在《中國教育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中美語文課的差異:思維、閱讀、表達都有差距》。文中提到:“中國的中學語文教學沒有系統(tǒng)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主陣地是閱讀教學課,做實閱讀課堂的‘練說環(huán)節(jié),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p>
此處所言的“練說”,絕不止于問答式的“擠牙膏”般的說,也不是簡單、零散的“只言片語”般的說,而是系統(tǒng)的、整段的“結構化言說”。這不僅是對說的訓練,更是一種思維的訓練。訓練學生結構化言說,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在學生言說時,提示他們按照一定的言語結構方式來表述,避免只言片語地、零碎地、思路混亂地表述。在閱讀教學中,對于“說”的話題設置,不能拘泥于細枝末節(jié)的小問題,需設置開放的“大問題”。在任務的導引下,整體思考,整段時間準備,整體練說,整段表述,說完整,人人說,從而達到口語訓練的目的。閱讀教學中的“練說”環(huán)節(jié)很多,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以部編本一年級語文下冊《棉花姑娘》為例:
目標:通過說故事大意,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挑戰(zhàn)情境。
2.學生接受老師的挑戰(zhàn),說故事大意。
(生自由讀文)
3.(出示課文插圖)請大家看大屏幕上的提示,先填一填,再說一說。(出示文段提示)
棉花姑娘 (怎么樣),
(哪些小動物來了)??墒牵?/p>
。最后, 。
(設計意圖:結構化言說,初步建立“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概念。)
4.同桌互相說一說。
5.師:期待你們的精彩表現(xiàn)。(分三個層次扎實“練說”)
第一層次:有圖有提示說。
第二層次:有圖無提示說。
第三層次:無圖無提示說。
6.抽學生說,展說。師生
評價。
三、拓展途徑,豐富語文活動的“展示交流”
為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除了在課堂上有意識地進行系統(tǒng)訓練以外,還需將此練習拓展到豐富的語文活動中。以下這些常見的語文活動,都是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好途徑。
1.早間新聞播報:利用每天上午第一節(jié)課,每次1位同學上臺播報新聞,盡量爭取在5分鐘內完成。整檔“節(jié)目”設置1~2個主持,設定1~2個新聞評論員,對同學播報的新聞進行現(xiàn)場點評。主持人和新聞評論員的角色由全班同學輪流擔任。
2.午休論壇:利用午休(或午讀)時的幾分鐘時間,以學科代表開設論壇的方式,跟同學們進行探討學習,其形式跟“百家講壇”有點相似。
3.“托管”練能園:在托管時間段開辟出一個讓學生充分展示口語的天地。
如:每天的托管服務時間交由1個小組負責,組織開展語文方面的學習活動,可以進行字詞方面的趣味競賽,或欣賞一兩篇美文,還可以進行片段寫作等。
4.晚間論壇:利用晚自習(有些寄宿制學校有這樣的安排)的前幾分鐘時間,讓學生上臺自由發(fā)言,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要求聲音洪亮,姿態(tài)大方。學生可以講故事(甚至照著書讀故事),可以講述自己成長中的喜怒哀樂,可以就自己看到的某種現(xiàn)象發(fā)表一番演講。臺上同學講完后,臺下同學積極開展評價、質疑、補充,甚至與演講者展開爭論。
5.讀書交流會:以班級為單位,有計劃地開展讀書活動,定期進行多種形式的閱讀、討論和交流。
6.特長展示臺:即特長展示的舞臺。利用班隊會定期開展特長匯報展示,或者給每一個組一塊展示的園地,由各小組自由根據(jù)自己的進度不定期展示自己的特長訓練階段性成果,讓學生們在展示中找到信心,也學會言說。
“然后病”流行背后,是語文教學的偏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盡一己之力,從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開始,真正提高學生言說與口語交際能力,以切實提升學生“然后病”的防御能力,擴大“健康人群”,切斷“傳染源”,如此,是不是可讓“然后病”逐漸好轉呢?
(作者單位:四川瀘州市江陽區(qū)教研培訓中心)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