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劍鈞
回望八桂梨園,近半個世紀以來,既有過姹紫嫣紅、繁茂亢奮的火熱日子,也有過一時寥落,蓄勢待發(fā)的沉寂歲月,更多是時起時落,人事更替的尋常年景。但如若有心,細細看來、細細辨認,便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弦繁管急也好,還是鼓息鑼歇也罷,無論是城頭變幻大王旗,還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總有一人,不疾不徐、不緊不慢、臉帶恬淡的笑意,寵辱不驚地緊隨著隊伍,出現(xiàn)在最該出現(xiàn)的時刻,亮相于他最該亮相的地方。他似乎從未有過令人注目的大紅大紫,他似乎也不太在意林林總總的大獎。有些人,將對戲劇的熱愛堆在臉上、掛在嘴邊,而他,卻將對戲劇的敬畏藏在心中。這個幾十年從不掉隊落伍的男人,便是梁中驥兄了。當然,現(xiàn)在的他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英俊瀟灑的桂劇文武小生,而是個年近七旬,兒孫繞膝卻仍在不斷品咂人生和戲劇滋味的大男人。
中驥兄從藝數(shù)十年,交了許多圈內(nèi)圈外的朋友,戲劇之外,也有各式各樣的愛好,諸如吟詩作賦,撥弄絲弦,更喜品茗賞玉,盤玩紅木等等,也由此落下了一串串的綽號與別名,“梁三泡”便是其中之一,“榮膺”此綽號,大約是泡茶泡到了一定境界時得來的吧。可以想見,“三泡”兄在品茗中一定是品出了許多別樣的人生況味,正如他在他們梁家宗譜《我們梁家》一書中所錄的他自己的人生格言:“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與人為善,謙卑恭敬。尚古怡情,俯今啟智;雖無大就,樂此不疲?!薄叭荨苯械枚嗔?,有人問他典出何處,他笑道:“泡茶好耍,三泡才出味嘛!”連笑都是那樣內(nèi)斂自然,一點也不張揚。
“三泡”兄并非出于梨園世家,他生于一個家風嚴謹,極具家學淵源的大家族,眾多兄弟姐妹在不同的領(lǐng)域,不同的職業(yè)崗位都有各自的建樹。1960年,在那個難忘的饑餓年代,少年梁中驥考入了廣西戲曲學校桂劇班,六年的住茅寮,啖粗糧的學藝生涯,砥礪了他的意志和品格,諸多桂劇及京昆名家的口傳身授,使他掌握了戲曲表演的扎實功底。寒來暑往,在南寧金牛橋畔,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長成了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學校尖子,他扮演的洪常青、周瑜、楊宗保、武松英武瀟灑、功底扎實而嶄露頭角,可謂少年得志。未滿十九歲,便以優(yōu)秀的成績畢業(yè)留校任教。正當他躊躇滿志準備一展抱負之時,一場史無前例的“文革”席卷了一切也席卷了他。幾經(jīng)磨難之后,厭惡了折騰的青春小子開始了逍遙派的另類生活:他一頭悄悄躲進學校圖書室,如饑似渴地飽覽了大量的中外名著,惡補歷史、文學知識,為日后的戲劇人生積淀打下文化底子。另一頭為自辦《延安》小報撰稿插圖,創(chuàng)編文藝節(jié)目,“執(zhí)導”大型晚會,彈鋼琴為師生伴奏樣板戲,演出中來兩首《多瑙河之波》《馬刀舞》之類的手風琴獨奏曲……這段光陰,青年梁中驥是充實而多彩的。也許這時的涉獵積累,為往后的導演生涯積淀了良好文學、音樂、美術(shù)的綜合素養(yǎng)。
1971年,年方二十出頭,青年教師梁中驥調(diào)入廣西桂劇團任演員,從此,桂戲舞臺上便來了個講不清道不明的“新人”,他扮相俊朗、身段漂亮,演技也不錯,但在劇團演出劇目里扮演的角色諸如傳統(tǒng)戲的卞璣、毛紀,新編戲楊秀清、賈璉,樣板戲的陳書記、李石堅、丁文齋之類三四流角色,原來他嗓子欠佳,又無名角之本。他疏于敷粉登臺,卻酷愛舞文弄墨,于是經(jīng)過努力調(diào)進了劇團藝術(shù)室,恭敬地跟著周民震、李寅、胡仲實、毛正三、顧建國等良師學文談戲,寫點“豆腐塊”練筆,排戲時做老導演的助手技導……這是他的愛好,干起來自然十分的順手和顯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儒雅之氣。據(jù)說他憑著外表和才氣,居然也傾倒了不少想入非非的芳心,連他也渾然不曉,多年以后,他在打油詩里不無感嘆地道出了這番“遺失”的風景:“誰個少年耍金盔,攪動春水亂香閨。談笑是非云煙過,彼時今日形神飛?!?/p>
若干年后,當梁中驥衍化為“梁三泡”時,有人調(diào)侃:梁兄啊,人生有如一臺戲,人生如茶當三泡,你那時是哪一出?第幾泡???梁兄笑得恬淡而帶有幾分狡詰:“那是戲不夠,臉來湊,水剛?cè)雺孜恫怀?,勉強算作第一泡吧”!其實,當許多年之后,仍有人在為梁兄為何當年不再多出幾分力,多付幾年功,在戲曲表演上有更大的建樹,成為大牌乃至劇種代表人而大惑不解時,有一人緩緩舉杯道出天機:“三泡啊,如果你的嗓子再好一點,如果我也有點嗓子,桂劇也許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說完倆人默默品茶,一陣唏噓。說出此話的人,就是梁兄的同窗摯友,外號叫“劉一機”的劉龍池兄?,F(xiàn)在看來,這兩位仁兄的遺憾和感嘆,未必又不是廣西的彩調(diào)、壯劇乃至粵劇這幾個主要地方劇種的遺憾和感嘆呢?
唉!天若有情天亦老,說完一泡聊二泡。21世紀80年代前后,中驥兄逐漸淡出戲曲表演舞臺,開始專注于戲曲導演理論研修與舞臺實踐,并于1982年考取了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在校期間,有幸得到阿甲、李紫貴、劉木鐸、徐曉鐘等名師的親授與點撥,一時間視野大開,猶如久旱的秧苗喜逢甘霖,如饑似渴地吮吸著至真至純的藝術(shù)養(yǎng)分。待得學成歸來,許多以往排戲時揮不去的困惑疑團迎刃而解。此時的梁中驥以“馬驥”為筆名,整理排練了一批桂劇傳統(tǒng)劇目和折子戲,如《花田錯》《人面桃花》《老虎吃媒》《打棍出箱》《啞子背瘋》《樊梨花》,也執(zhí)導了一些新創(chuàng)劇目,如《風雨紫荊山》《太平軍》《海瑞訓虎》《竇婉青》《柳玉娘》等。此時的“馬驥”導演,心如天馬行空,總想“踏花歸來馬蹄香”。他在“一泡”階段打下的扎實戲曲功底,開始越來越多地派上了用場,逐步圓熟自如地用到了舞臺和演員身上。此時,出道甚早的“馬驥”導演可謂春風得意,剛過而立之年的他便執(zhí)導由著名戲曲作家范鈞宏先生編劇、戲曲導演藝術(shù)家李紫貴任藝術(shù)指導的新編歷史劇《風雨紫荊山》,統(tǒng)領(lǐng)著100多號演職員運籌得有板有眼,氣勢恢宏,引起圈內(nèi)注目。這時他也涉足影視,拍了廣西早期幾部電視劇,斗膽執(zhí)導了剛獲得國際金小丑大獎的喜劇大牌嚴順開主演的電視劇《望夫成龍》,不經(jīng)意間還弄了個全國獎……他早期的導演作品中就隱隱流動著一種自我認知和獨特的氣韻,透露出“陳而不腐,新而不媚”的品格,這或許得益于他的文化積淀和對戲曲繼承革新的把握與追求吧。
不知何故,馬驥老兄此時養(yǎng)成了品茗的習慣,并愈來愈嗜。正當風華正茂的馬驥導演準備將早在心中描繪的藍圖逐一付諸實施,排幾出打得響、留得下的好戲,推一批唱、念、做、打俱佳的戲曲新秀時,他的人生軌跡又一次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1988年,他被任命為廣西桂劇團業(yè)務副團長,并于幾年后榮升團長直至2008年退休。后來,在與朋友品茗時,中驥兄將這段經(jīng)歷形象地概括為人生的“第二泡”,他喟然嘆曰:戲里乾坤大,人生一壸茶,得失寸心知,奈何鬢飛花?!岸荨逼陂g,馬驥導演成了中驥團長,他潛心于導演案頭和實踐越來越少,每天面對的是各種會議;是必須親力親為的繁忙演出;是短缺的排練經(jīng)費的申報與籌措;是單位里排解不完的鄰里糾紛,夫妻吵架……這就是作為一個劇團團長所必須處理好的正事。然而,對于從導演到團長的角色轉(zhuǎn)換難度是這個從心底里喜歡藝術(shù),酷愛獨行的梁兄所始料不及的,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此時的他顯得十分的尷尬與無奈。盡管如此,劇團在繼承傳統(tǒng),改革創(chuàng)新,積累劇目和人才培養(yǎng)上做得自成一格,演出工作更是風生水起,足跡遍及港、臺,東南亞、歐洲等國家和地區(qū)。廣西桂劇團在區(qū)直戲曲劇團中業(yè)務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始終保持領(lǐng)先的狀態(tài),他在積蓄力量,蓄勢待發(fā),他在做他應該做和能夠做的事……這時忙于團務的三泡兄似乎與導演愈行愈遠,此期間三泡兄有過調(diào)廣西電視臺、調(diào)廣州輔佐紅線女和出國任教的數(shù)次機會,不知何故,回轉(zhuǎn)頭來,老兄還留在八桂梨園繼續(xù)默默耕耘……2001年,為排演參加第七屆中國戲劇節(jié)的新編歷史桂劇《烈火南關(guān)》,中驥團長就曾十分認真地暫時讓位于馬驥導演。他屢屢與三位編劇交談、溝通、碰撞,并形成了神·魂·形·人的導演構(gòu)思。他努力地尋找“形象種子”和二度創(chuàng)作的切入點,調(diào)動舞臺各部門,以濃烈深沉、凝重大度的整體基調(diào),以“釣權(quán)”“祭棺”“烈火”“祭魂”等極具情感震撼力的場面,生動地展示了中國近代史上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獨具個性地塑造了抗法老英雄馮子材的感人形象,偶爾一露崢嶸,也算為馬驥導演正了名?!读一鹉详P(guān)》之后,中驥團長與馬驥導演又進行過數(shù)次的謀劃與對話,商討運籌著新的劇目與導演構(gòu)思,期盼著下一次角色轉(zhuǎn)換的時機,一次次在夜闌更深時劇烈的相互爭執(zhí);團長有團長的理,導演有導演的道,爭來吵去,面紅耳赤,誰也說不服誰,直至窗外漸白,晨曦初吐……時光荏苒,人生苦短,轉(zhuǎn)眼已是2008年深秋了,中驥團長如期卸去了擔任了十多年的團長職務,正式退休。此時此刻的馬驥導演終于回歸到了平靜恬淡的真我,他在《卸任致友人》律詩中吐露:“落葉知秋時光悠,功名利欲如水流。春去秋來白頭搔,冬漸涼時萬事休。竊喜朋輩幾知己,論道品茗醉醇酒。莫道微霞桑榆晚,無羈自娛在金秋?!?/p>
中驥兄對“二泡”期間的所作所為感慨良多,常笑道:“這二泡嘛,味道是蠻濃的了,但細細品來,總是覺得還缺了點什么,到底是什么?一時又很難說得清楚。”朋友們都樂了:“那就三泡嘛”!于是,“梁三泡”由此得名,并在朋友圈中傳得很開,很響。
“三泡”兄退休至今,一晃又近十年了。這十年來,圓了他自小興趣廣泛,涉獵頗廣的喜好,他過得有滋有味并不寂寞,總有一種求知求新的欲望。他有滋有味地把玩過各種年代、真假難辨的玉石古董,有模有樣地鑒賞過貴賤不一的紅木家具,不顧一切的解開那羞澀的囊袋“收購”“珍藏”,拿著他的“珍品”與朋友們?nèi)鐢?shù)家珍般炫耀和擺弄。為求“正果”,他一本正經(jīng)地加入了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飛赴京城“應試”,考了個國家人社部認證注冊的“藝術(shù)品鑒定師”資格,開了一間巴掌大小的會所,掛滿了名家字畫,擺滿了紅木玉器,取名“閑尋齋”,自釋為“閑來世間一趟,尋回浮生幾許”之處。平日邀來三朋四友到會所品茗論道,詩詞唱和,儼然一副效仿陶淵明的模樣。但俗念蠢動的老兄也想賺點煙酒錢,發(fā)點小財,豈料不諳經(jīng)商之道的馬驥導演,豈但沒賺到一分錢,反被“朋友”騙去一批心愛玩物,連個借條都沒留下,一時成為古玩圈人們的笑談……話說回來,正因為他自小喜歡“玩”,無論是作詩抒懷還是擺弄樂器(據(jù)說他二胡拉到九級獨奏水平),正是這種“玩物尚志”的稟性,使他從玩中收獲樂趣,吸收各種文化營養(yǎng),令他做起戲來顯得比較踏實輕松,也浸潤著“玩”的味道。
正當大家以為他將如此這般打發(fā)退休光陰,并終此下去時,此時的“三泡兄”常常在不經(jīng)意間“插足”戲劇圈,冷不丁拿出一個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來,多為民間小戲,也有時令的歌舞劇和音樂劇。這一個個在廣西各地上演的小戲、小品,有他署名的,更多的是不署名的;有經(jīng)他操刀修改劇本的,有他出主意的,給點子而逐步完善的,不一而足,茶泡到此時的他導演作品也浸潤著另番滋味——從平面的文字中抽象出一種意蘊和生動的畫面和鮮活人物形象,有味道而又不鄙俗,這便是三泡兄鮮明的個人特色。據(jù)悉,這些年經(jīng)他導演的小戲、小品連獲廣西七、八、九屆劇展小戲桂花劇目金獎、導演獎,全國群星獎和多個八桂群星獎,還不時在電視臺、圖書館、研討會、評委會等場合露臉談戲評戲,猶如夜空閃爍的小星,若隱若現(xiàn)的又見到了久違的“三泡” 兄。以獲得廣西第七屆劇展桂花金獎的欽州海歌小戲《豪叔與秀姑》為例,它不僅填補了欽州獲廣西劇展金獎的空白,完善了海歌劇的體例,得到了業(yè)內(nèi)專家和八方觀眾的一致贊許。這個小戲情趣盎然、人物鮮活、節(jié)奏明快,布局得當,就如縷縷清爽的海風撲面而來,讓人心曠神怡,大呼過癮。這幾年來,不僅是小戲、小品,就連外省的一些戲曲院團,也在頻頻邀他執(zhí)導一些大型劇目,但此時的“梁三泡”,并不逢戲必接,他總是有所選擇,總是量力而行,給自己留點空間,這一點,尤為難得。
閑來品茗,總有人問:“三泡兄”,你現(xiàn)在這一泡和過去的二泡有何區(qū)別?他笑道: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一個“淡”字。人們揣摩著,一個“淡”字該作何解?他仍是笑笑:“人生三泡茶,前兩泡或濃或洌,雜感未去,或許不完全屬于自己。而現(xiàn)在這一泡,若有若無,似近似遠,似茶非茶,濃淡自知,則完全屬于自己了?!?/p>
三泡兄其人其戲就是那種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與其在別人的輝煌里仰望,不如親手點亮自己的心燈,揚帆遠航,把握最真實的自己。
戲如是、茶如是、人生如是。豈是在下一篇陋文能說得清、道得明的。唯愿“三泡兄”這一泡茶能悠悠自得、天長地久地慢慢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