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第二課時)教學

2017-05-30 10:48王金濤吳忠豪
小學語文教學·會刊 2017年4期
關鍵詞:詞句司馬遷史記

王金濤 吳忠豪

第一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

2.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

3.通過對司馬遷及《史記》的深入了解,激發(fā)對司馬遷的敬仰之情。

【教學過程】

一、鎖定題眼,聚焦“發(fā)憤”

1.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課文,看課文中哪句話最能體現(xiàn)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

2.理解“發(fā)憤”的意思。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內容,說說對“發(fā)憤”的理解,可以用上書中的詞語和句子來表達。

3.師生再次交流碰撞。

引導學生在交流中碰撞出對“發(fā)憤”的深層理解與感悟。

【討論1:用說話來讓學生表達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就把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表達練習巧妙地結合了起來。學生思考的重點不僅僅是理解,而是如何將自己的理解轉化為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就將重點轉移到表達上,課文教學起點更高,有效性也得以提高,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標題建議改為“鎖定‘發(fā)憤,訓練表達”。】

二、析詞品句,感悟“發(fā)憤”

1.默讀課文。

要求:課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現(xiàn)了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邊默讀邊做批注,把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寫在旁邊。

學生提到哪里就學哪里,重在指導學生朗讀。

2.師生交流。

根據(jù)學生的匯報,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品析,并在析詞品句中逐步加深對“發(fā)憤”的理解。

預設一:品讀“想到這里,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字”。

指導朗讀,思考:哪些詞語體現(xiàn)出司馬遷的發(fā)憤?從中我們讀懂了什么?

引導學生抓住“全都”“重又”“工整”等重點詞語感受司馬遷的發(fā)憤。

【討論2:這里引導學生品析的只是詞語,沒有句子。其實,“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這句話也寫出了他的發(fā)憤,這樣“克制”內心痛苦是常人難以做到的。應拓寬學生視野,將品句也納入品讀范圍之內?!?/p>

預設二:品讀“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

(1)指導朗讀。

(2)對比感悟,出示兩句話,讓學生自由朗讀,感悟用詞的精當。

出示:

A.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13年時間,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史記》。

B.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

通過對比,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將“整整”“終于”“輝煌巨著——”去掉就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司馬遷的發(fā)憤。因為,“整整”突出了13年的時間長;“終于”是副詞,說明很不容易;“輝煌巨著——”,則是起強調作用。

(3)透過這句話,你們還讀懂了什么?

【討論3:這一處指導聚焦的是體會“詞語表達的作用”,而不是體會“司馬遷的精神”,方向正確,真是難能可貴。問題是指導過程似乎還是過于粗放,這樣指導大部分學生的認識可能還是模糊的,可以知其然,但很難真正知其所以然。其實對小學生而言,指導品詞品句僅僅抓住幾個關鍵詞語往往作用不大,關鍵還是要落實在“方法”的指導上。要讓學生真正學會“方法”,教師的指導需要更細,更加具體。建議著眼于教學生“學會”品詞析句的方法?!?/p>

預設三:品讀“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1)對比朗讀。

(2)深層感悟。

圍繞“哪些詞語體現(xiàn)出司馬遷的‘發(fā)憤?”展開,引導學生感悟“前無古人”“幾乎”用詞的精當。

(3)階段小結。

這些地方都突出表現(xiàn)了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品讀過程中只要我們抓住關鍵的句子,以及句子中關鍵的詞語,通過對這些詞語的理解與品析,我們就能感受到司馬遷的“發(fā)憤”。

【討論4:“課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現(xiàn)了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如何處理這個課后問題?許多教師先讓學生找到寫司馬遷發(fā)憤的地方,畫出有關的詞語句子,然后通過交流、分析和朗讀,最后落實到“體會司馬遷發(fā)憤的精神”。其實這個題目對學生學習語文而言,其最大價值在于體會課文遣詞造句的方法,應該引導學生“認識作者是如何將司馬遷的‘發(fā)憤表達出來的”“課文用了哪些詞語、句子突出了司馬遷的發(fā)憤”,這樣學生可以從中感悟課文遣詞造句的方法,提高用好詞語、寫好句子的自覺。王老師三個預設聚焦的是體會課文的表達方法,而不是體會司馬遷的精神,定位完全正確,但是指導還需具體、細化。修改建議:最好以一個句子為例,比如“預設二”的句子就很典型,以此為例通過比較讓學生具體而又實感地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作用,學習品詞析句的方法;然后再用其他兩個句子讓學生練習品詞析句,進行方法的實踐運用。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會”品詞析句的方法?!?/p>

3.質疑深入。

引導學生對司馬遷為什么要發(fā)憤寫《史記》進行質疑,并依此理清作者表達脈絡。

(1)學生質疑。

小組在自由朗讀全文的基礎上進行質疑。

(2)師生交流。

根據(jù)學生匯報,教師梳理,重點定位歸納“他為什么要發(fā)憤寫《史記》”“作者又是怎樣來寫他發(fā)憤寫《史記》的過程的”兩個方面的問題。

相機板書,明晰文章寫作脈絡:

少年受染

臨終囑托

受辱發(fā)憤

(3)品讀重點語句。

出示:他還四處游歷,廣交朋友,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

引導學生在對比“游歷”和“游覽”不同含義的基礎上感受司馬遷從小就已經(jīng)很“發(fā)憤”,時刻注意搜集歷史資料,豐富自己的生平閱歷。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境來辨析下面的幾組詞語:

囑托—— 囑咐

橫禍—— 災禍

殘生—— 一生

讓學生在充分辨析的基礎上加深理解與感悟,感受作者用詞表達的準確,充分認識到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原因。

【討論5: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意圖是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是如何寫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過程的,從“少年受染”到“臨終囑托”再到“受辱發(fā)憤”,層層深入,理清了文章的寫作脈絡。設計意圖似乎不錯,但是討論的是一個新的話題,教學目標轉移到了文章材料的選擇和組織上了。而這一目標在預設的教學目標中并沒有提出,如果必須討論,那么在目標中要增加這一條,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具體的指導;如果只是如此輕描淡寫地討論一下,其效果非常有限,倒不如刪去這個環(huán)節(jié),將學生的目光和教學時間更多地集中在品詞析句方法的學習上?!?/p>

三、歷練表達,抒寫“發(fā)憤”

1.創(chuàng)設語言表達情境。

師:寫著寫著,他恍惚了,他猶豫了,他陷入了沉思……不由得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

他的汗嘩嘩而下,濕透了頭發(fā),也濕透了衣背,他多么想……但是,他又想到……

同學們,司馬遷他也是人,他不是神,他恍惚過,他也不止一次地猶豫過,他也曾很多次陷入沉思,但是他還是堅持下來了。

由此“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同學們拿起筆來,想象他是怎樣寫《史記》的,并把省略的地方寫完整。

2.學生寫話。

3.交流感受。

4.師:(總結)同學們,這才是司馬遷內心真正的獨白??!這就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司馬遷。

【討論6:利用課文創(chuàng)設情境訓練學生表達,是語文課中教師最應該關注的,很值得提倡。教師利用課文中的空白,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寫一寫司馬遷是如何發(fā)憤寫《史記》的。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加深對司馬遷發(fā)憤精神的理解,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課文中學到的好詞好句,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修改建議:1.給出一個開頭或結尾,可以降低學生寫作的難度;2.把用好詞

語、寫好句子明確作為寫話要求,進一步突出這堂課的教學重點。】

四、生命感召,升騰“發(fā)憤”

師:(導語)黑暗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無論是身體的摧殘,還是精神的傷害,這一切,都擊不垮司馬遷堅定的信念。(出示句子,生齊讀。)

“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1.讀了這段話,同學們還有什么想說的?把你此時最想說的話,接著寫在剛才寫的這一段話的后面。

2.教師總結。

激勵學生發(fā)憤學習、讀書,號召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史記》,走進中國燦爛的

文化。

【討論7:這里安排的對話交流環(huán)節(jié),其目的是要與前面的品詞析句結合起來,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發(fā)憤”,理解的是“語文”,而不是空洞地理解“精神”。修改建議:最后教師再從用好詞、寫好句這一點出發(fā)作總結;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史記》,可以作為作業(yè)布置?!?/p>

【修改建議】

1.語文教學的落腳點不能僅僅落在對“發(fā)憤”含義的理解上,而應落在作者是怎樣通過語言文字將“發(fā)憤”這層意思表達清楚、表達具體的,落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上,這才符合語文課程性質。第二環(huán)節(jié)中的“讀懂了什么”“透過這句話我們還讀懂了什么”這一連串的問題主要還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內心思想,而不是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表達。這個核心問題教師一定要想清楚,想明白,否則還是在教課文。

2.品詞析句不是簡單地找出關鍵詞就能解決問題,而是要教給學生方法,要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哪些詞句凸顯了司馬遷的發(fā)憤,比如,表達“記住父親的話”,用“牢記囑托”分量更重?!懊刻烀χ薄把凶x”,說明他不是隨便讀讀,而是“研讀”,這個詞用得好。 “每天”都是這樣,說明他一天都不肯耽擱。這樣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學生可以從中獲得品詞析句的方法,提高用好詞語、寫好句子的自覺。

3.教給學生方法最好先要有示范,第一環(huán)節(jié)中的“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課文,看課文中哪句話最能體現(xiàn)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引導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這是品句;然后再進一步找詞語,哪些詞語體現(xiàn)出司馬遷的發(fā)憤,這是品詞。最好能對品詞析句有個小結,再進入到第二環(huán)節(jié)——學生自讀全文,進行品詞析句的實踐。

4.第三環(huán)節(jié)設計的“歷練表達,抒寫‘發(fā)憤”,從發(fā)憤引申出寫話,意圖很好,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但如果能夠從課文語言文字運用的角度去引申的話可能更能凸顯出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建議交流一下學生積累的有關“發(fā)憤”的精彩詞句,既給學生一些語言的提示,又能落實課標中“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一條。運用積累的有新鮮感的詞句,其

實是一種很重要的語文意識和習慣,需要教師長期引導和

培養(yǎng)。

5.第四環(huán)節(jié)“生命感召,升騰‘發(fā)憤”,最好也能與前面的品詞析句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修改自己的文章,讓他們體會到如何用好詞、寫好句,從而更好地突出“發(fā)憤”,這樣學生可以從運用語言文字的角度更深地理解“發(fā)憤”,而不是空洞地理解。

6.如果上述建議能夠接受,那么還要修改教學目標,將“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一條加入到教學目標中。

第二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重點語段。

2.通過對“發(fā)憤”含義的理解,學習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將“發(fā)憤”這層意思表達清楚、表達具體的。并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

3.交流積累的有關“發(fā)憤”的精彩詞句,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嘗試補白司馬遷“發(fā)憤”的過程,從運用語言文字的角度更深層次地理解“發(fā)憤”。

【教學過程】

一、鎖定“發(fā)憤”,訓練表達

1.理解“發(fā)憤”的意思。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內容,比如重點詞句來說說對“發(fā)憤”的理解,可以用上課文中的實例(詞語和句子)來表達。

2.師生交流碰撞。

引導學生在交流中碰撞出對“發(fā)憤”的深層理解與感悟。

【點評:“發(fā)憤”是題眼,統(tǒng)攬全篇文章。抓住“發(fā)憤”讓學生用課文中的實例(詞語和句子)來表達,既是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一箭雙雕。這樣的練習設計值得提倡,很容易模仿。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回答,要有必要的評價。評價關注兩個方面:一是理解是否正確,二是表達是否具體完整。除了教師評價外,如果能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那么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p>

二、抓住“發(fā)憤”,指導品詞析句的方法

1.默讀課文,畫出表現(xiàn)司馬遷發(fā)憤的語句。

課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現(xiàn)了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邊默讀邊圈畫出這些詞語和句子。還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寫在旁邊。

2.交流畫出的詞語句子,

匯報感想體會。

3.學習品詞析句的方法,

加深對“發(fā)憤”的理解。

品詞析句不僅要畫出關鍵的詞句,還要進一步體會這些詞句好在哪里,對表現(xiàn)司馬遷的發(fā)憤有什么作用。

(1)指導朗讀。

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

(2)如果將這句話改成下面這樣的寫法,意思一樣嗎?表達效果有什么區(qū)別?

A.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終于完成了《史記》的寫作。

(這句話與課文表達的意思一樣,但是表達效果相差很大。)

B.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13年時間,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史記》。

(加上“13年時間”“52萬字”,將《史記》寫作的困難具體化了,更能突出司馬遷的“發(fā)憤”。)

C.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史記》。

(加上“整整”“終于”等詞語,更加突出了司馬遷的發(fā)憤。)

D.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

(這里用“輝煌巨著”——注意不是用“著作”,再加上一個“——”,起到了很好的強調作用。)

【點評:如何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對小學生而言難度很大,需要教師非常具體而又細致的指導。這段指導用添加詞語和句子的方法,層層剝筍,讓學生通過比較,非常具體地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司馬遷的發(fā)憤,更體會到了如何品詞析句:品詞析句不僅僅要抓關鍵詞句,還需要通過比較,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這些關鍵詞句在表達上的作用,對如何品詞析句的方法有比較直觀的體會?!?/p>

4.品詞析句實踐。

反復朗讀下面的句子,比較感悟哪些詞語和句子體現(xiàn)出司馬遷的發(fā)憤,體會關鍵詞句的作用。

實踐一:品讀“想到這里,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字”。

(“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這句話可以不寫,但是加上以后更加看出司馬遷寫《史記》時內心的思想,是在滿懷“恥辱和痛苦”的情況下寫的;“全都”“重又”“工整”等詞語寫出了司馬遷的發(fā)憤。)

實踐二:品讀“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前無古人”“耗盡”“畢生”“是他用生命寫成的”用詞用句都很精當。)

實踐三:品讀其他段落中的重點語句。

出示:他還四處游歷,廣交朋友,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

引導學生在對比“游歷”和“游覽”不同含義的基礎上,感受司馬遷從小就已經(jīng)很“發(fā)憤”了,他時刻注意搜集歷史資料,豐富自己的閱歷。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境來辨析下面的幾組詞語:

囑托—— 囑咐

橫禍—— 災禍

殘生—— 一生

讓學生在充分辨析的基礎上加深理解與感悟,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充分認識到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原因。

5.品詞析句小結。

學生練習了如何品詞析句,即:一是要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抓關鍵詞句;二是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這些詞句在表達上的作用。這樣閱讀課文,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課文表達上的精妙,學到更多的遣詞造句的方法。

【點評:這個環(huán)節(jié)圍繞“發(fā)憤”,重點指導學生學習品詞析句的方法。整個指導過程具體、合理、有效。首先找出能凸顯司馬遷“發(fā)憤”的詞句;然后以一句比較典型的句子為例,引導學生認識品詞析句的具體方法,這一步指導得非常具體、細致而直觀,這樣的具體指導很有必要,是符合小學生認識規(guī)律的;接著又抓住兩個句子讓學生進行品詞析句的實踐練習,這一步很關鍵,因為學生對一種方法的學習,僅僅理解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反復多次的實踐練習,才能真正學會;最后教師對品詞析句的方法進行了總結,指出這種方法在閱讀中的作用。相信通過這樣具體、細致的指導,很多學生對品詞析句的方法會有初步的認識。當然,要學會這種方法,還需要經(jīng)過多次實踐練習,僅憑這樣一次指導和有限的幾次練習是遠遠不夠的。只要教師認識清楚這是一種好的閱讀方法,堅持引導學生運用方法自己去品詞析句,那么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練習,學生就能養(yǎng)成一種好的閱讀習慣?!?/p>

三、調動積累的語言,書面表達“發(fā)憤”

導語:“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他是怎樣寫的呢?課文中沒有具體描寫。請展開想象,動筆寫一寫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中的一個具體情境。

1.回顧平時積累的有關

“發(fā)憤”的好詞好句。

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相機進行補充:

勵精圖治 聞雞起舞 臥

薪嘗膽 自強不息……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只要有恒心,鐵杵磨成針。

……

2.交流學生所積累的與“發(fā)憤”相關聯(lián)的好素材。

勾踐臥薪嘗膽

李時珍夜宿古寺

……

3.想象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一個情境,寫一段話。

要求:(1)用上課文中的材料,也可以用上自己平時積累的好素材;(2)用上課文中學到的好詞好句,也可以用上平時積累的好詞好句;(3)注意用好詞語、寫好句子,突出司馬遷的發(fā)憤精神。

【點評:語文課利用課文情境設計寫話練習,不僅僅是書面語言表達的訓練,也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是一種可以達到理解和表達雙贏的有效設計。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這里不僅是讓學生增加了一次表達經(jīng)驗,而且非常具體地指導學生回顧平時積累的好詞好句以及有關素材,這樣的指導實在是太有必要了。課標中也有“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一條。主動運用平時積累的有新鮮感的詞句,其實是一種很重要的語文意識和習慣。有了這種意識,學生就能更加主動自覺地積累語言材料,在語文學習上形成良性循環(huán)。這種意識或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教師長期的引導和培養(yǎng),當然前提是教師必須首先清楚地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這種意識和習慣的重要性?!?/p>

4.學生交流寫話。

(1)交流評價時看學生能否學以致用,主動將自己積累的好詞好句好素材用于自己的表達中,看學生所寫的這段話中有哪些好詞好句好素材也能體現(xiàn)司馬遷的“發(fā)憤”。當然也要鼓勵肯定學生有創(chuàng)意的、個性化的表達。

(2)根據(jù)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修改,對學生表達中用詞不當、語句不通順之處適當進行糾正。

(3)教師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練習了讀課文如何品詞析句。通過品詞析句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這樣對我們今后寫文章如何用好詞、寫好句會有很多的啟發(fā)。

【點評:學生寫話后一定要有適當?shù)慕涣髟u講,這樣可以讓學生及時匯報這堂課的學習成果,獲得成功的體驗。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沒有面面俱到地進行點評,而是針對這堂課的寫話要求進行點評。評價能否主動運用積累的好詞好句、能否靈活地運用合適的素材表現(xiàn)司馬遷的“發(fā)憤”。這樣就使得這堂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保持一致,突出了這堂課的教學重點。值得指出的是,評講時教師還引導學生關注寫話時表達的規(guī)范,對表達中用詞不當、語句不通之處適當進行糾正,這也很有必要。用詞恰當、語句通順,以及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不寫錯別字等,是小學生書面表達的基本要求,不管是哪個年級,只要涉及學生動筆寫作,教師就要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寫作的基本要求,以養(yǎng)成規(guī)范的書面表達習慣?!?/p>

四、課后延伸

激勵學生發(fā)憤學習、讀書,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史記》,走進中國燦爛的文化。

【磨課體會】

如何將吳教授的“修改建議”和“討論要點”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我的體會是:

一是要基于語言文字的學習運用做好教學目標的頂層設計。在第一次教學目標設計中,我更多是源于“教參”進行設計,如目標二“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所指向的是理解司馬遷的發(fā)憤精神。從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來說,這顯然不是語文課程的本體性教學內容。在吳教授的建議下,我重新確定本課教學目標,把教學重點鎖定在“主動運用平時積累的有新鮮感的詞句,敘寫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的過程,通過表達運用更深層次地理解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的精神”。教學實踐證明:這樣的目標定位才能真正突出語文課程的本體性教學內容,切中的恰恰是語言文字學習與運用的要害,最終將語言文字學習與運用落到了實處。

二是要深入領悟與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確妥帖。第一次教學設計我主要是循著“策‘一詞而動‘全篇”的閱讀范式展開,設計了“鎖定題眼,聚焦‘發(fā)憤”“析詞品句,感悟‘發(fā)憤”“歷練表達,抒寫‘發(fā)憤”“生命感召,升騰‘發(fā)憤”四個板塊,重在引導學生感悟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的精神,卻忽視了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為理解而理解,為感悟而感悟。后來,在吳教授“品詞析句”教學思想及方法示范下,我把教學重點轉移到了“品詞析句”的精確妥帖上來,如對“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一句的品析。課堂上我指導學生用添加詞語和句子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讓他們通過比較體會到表達的妙處。對比之前的第一次設計“透過這句話我們還讀懂了什么”的追問,更能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以及寓于其中的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的精神。這是本節(jié)課學習與運用語言的一個重大的轉變。

三是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積累的有新鮮感的詞句。雖然課標中有“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一條,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領會與實踐,認為只要是“寫”了就能達成表達的預期目標,現(xiàn)在看來其實不然。對比第一次的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設情境來寫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的過程”,第二次教學設計則接納并貫通了吳教授的建議,將學生積累的“好詞好句”“好素材”進行梳理并充分激活。形式改變了,內容也豐富了,有理有序,有言有情,原本深藏在言語形式之中的情感也在學生一次次的表達歷練中得以流露、沉淀和升華。這種主動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和習作素材的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逐步養(yǎng)成,并內化為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我自認為這才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

【教授感言】

1.語文教師都認同,課文只是個例子,語文課要用課文教學生學習語文。但是在長期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還是將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作為主要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分段講讀課文。比如教這篇課文,有的教師就從審題開始聚焦“發(fā)憤”,然后圍繞“發(fā)憤”引導學生逐段品讀課文詞句,深入理解司馬遷是怎樣發(fā)憤寫《史記》的,最后是升華“發(fā)憤”,用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這樣教學課文,學生最后獲得的主要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感染;這樣的教學,學生雖然也有收獲,但學生獲得的畢竟不是語文能力的提高。課標指出,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把感受司馬遷的發(fā)憤精神作為語文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并且圍繞這樣的目標組織教學,就容易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

王老師上的這堂課,選擇的教學重點有兩個:一是指導學生學習品詞析句的方法;二是引導學生運用積累的有新鮮感的詞句敘寫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時的一個情境。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沒有采用分段講讀的方法,而是圍繞這兩個教學目標組織教學過程,如第二環(huán)節(jié)著重學習品詞析句的方法,第三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寫話。在這堂課中,課文只是個例子,教師用這篇課文在教學生一種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一次寫話練習。這樣上語文課才能真正體現(xiàn)語文課的性質,即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有教師可能會提出,這樣上語文課學生是否會漠視了對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精神的感悟?當然不會!因為學生在品詞析句過程中,在敘寫司馬遷寫作《史記》過程中,其實就在感受和理解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的精神,只不過教師沒有將感受司馬遷的精神作為主要目標,而是將其滲透在語文方法和寫作過程之中罷了。這樣上語文課,學生收獲的主要是學習語文的方法和寫作技能,同時也感受到了司馬遷的發(fā)憤精神。這樣的語文課才更加符合語文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2.語文教師在教學每篇課文時幾乎都會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指導品詞析句有兩種價值追求:一是通過品詞析句指導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王老師第一稿教學設計中,也表現(xiàn)出這樣一種傾向,第二環(huán)節(jié)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并在品詞析句中逐步加深對‘發(fā)憤的理解”,最終落腳點在對“發(fā)憤”的深入理解,追求的是精神層面的感悟。第二種追求是通過品詞析句的指導,幫助學生認識作者是怎樣運用詞語和句子表現(xiàn)出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的精神的,最后落腳于學生對品詞析句方法的體悟上,這是語文學習方法層面的價值追求。其實語文課之所以要花大量時間指導學生“品詞析句”,其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體會怎樣用好詞語,寫好句子,學會運用詞語、句子的方法,這才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價值。在磨課過程中,王老師轉變了認識,第二稿設計中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就將重心從理解司馬遷發(fā)憤的精神,轉變?yōu)轶w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品詞析句的方法,這樣的轉變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3.“品詞析句”實質是對作者遣詞造句的良苦用心進行深入的解讀或解剖,屬于文本鑒賞類的高難度閱讀活動。學生學會了品詞析句的方法,在閱讀文本時逐步養(yǎng)成了這種習慣,那么閱讀時就能獲得更大收獲,能夠有效地提高閱讀質量。所以高年級閱讀教學進行品詞析句的訓練很有必要。然而品詞析句畢竟是一項高難度的閱讀行為,特別是對缺少表達經(jīng)驗的小學生來說,要真正掌握特別不容易,因此就需要非常具體而又細致的指導。王老師的指導過程非常細致,他用逐詞逐句添加、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認識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小學生的認識是具體而實感的,學生通過這樣的比較,才能比較具體地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語文教師在閱讀課上經(jīng)常進行品詞析句的訓練,但是一般都是畫出關鍵詞句,再討論討論哪些同學畫對了,哪些同學畫錯了,缺乏對這些關鍵詞句深入細致的辨析思考,這樣學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王老師這樣精心而具體的設計特別值得贊揚。請老師們再仔細研讀王老師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這樣對你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品詞析句的方法一定會有更多的啟示。

4.利用課文空白創(chuàng)設情境訓練學生寫話,是語文教師的一大發(fā)明,很值得提倡。這種情境寫話至少有三大優(yōu)點:一是有課文情節(jié)內容的支持,學生有話可寫,無需重起爐灶另外尋找寫話內容,避免了寫什么的困難;二是有課文語言的支持,通過在新的語境中運用,有利于將課文語言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將消極語言轉化為積極語言,促進學生的語言發(fā)展;第三,在表達過程中引導學生調動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和寫作素材,提高主動運用積累的語言或素材的意識。主動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和習作素材,是一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了這樣的習慣,學生就會更加主動、自覺地去積累語言。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相城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漕湖學校/上海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郭艷紅

猜你喜歡
詞句司馬遷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專家學者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三十周年題詞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字詞句訓練
字詞句訓練
字詞句訓練
字詞句訓練
人故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盐池县| 云林县| 长宁区| 天镇县| 郁南县| 云安县| 招远市| 温泉县| 南开区| 周口市| 瑞丽市| 扎鲁特旗| 什邡市| 甘谷县| 巍山| 南宫市| 灵石县| 方正县| 崇明县| 灵台县| 汉源县| 连江县| 邯郸市| 广安市| 高青县| 山西省| 小金县| 松江区| 湘西| 龙州县| 五寨县| 安仁县| 台北市| 遵义县| 疏附县| 溧水县| 于都县| 婺源县| 炎陵县| 枣阳市| 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