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霞
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水滸傳》、《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中的內(nèi)容在小學教材里都有涉及,有的以節(jié)選的形式出現(xiàn),如《紅樓夢》中王熙鳳出場的“笑”;有的是節(jié)選加改編,如《三打白骨精》、《三顧茅廬》、《林沖棒打洪教頭》;還有的是以詞串的形式出現(xiàn)在單元練習中。我認為教材編者的意圖比較明顯,就是在減少閱讀難度的情況下,讓學生親近古典名著,并由課文出發(fā),由教師引導,通向課外閱讀。不過,小學生是否適合閱讀“四大名著”這一話題卻一直存在爭議。有些家長擔心小學生是否能讀懂,有些家長擔心讀懂了是否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其實,我覺得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面性。我們該討論的不是“讀不讀”,而是“怎樣讀”。
兒童視野區(qū)別于成人視野,兒童有特定的思維取向、情感世界、道德判斷。因此,我們只要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尋找適合兒童的方式,就能讓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文學活躍在兒童的視野中,從而為兒童提供一個促進語文素養(yǎng)形成和精神成長的平臺。
一、化繁為簡,讀出趣味
“四大名著”的回目均在百回以上,規(guī)?;趾辏Y(jié)構(gòu)完整,人物眾多,意蘊深長。不要說兒童,就是一般的成年人讀一遍都不一定能充分理解和把握。如果把整本名著都拋給兒童,不但不能起到預期的作用,反而會讓兒童望而生畏,裹足不前。況且,這些作品從成人的視角解讀歷史和社會,其中不免包含著一些兒童尚無法正確理解的元素。因此,去蕪存菁,化繁為簡,有選擇地指導學生閱讀,是引導學生跨進古典名著大門的重要策略。
1. 立足全本,從片段讀起。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圍繞四大名著,節(jié)選和改編而成的課文有:《三顧茅廬》(四年級下冊)、《林沖棒打洪教頭》(五年級上冊)、《三打白骨精》(六年級下冊)、《紅樓夢》中描寫眾人被劉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場面(六年級下冊)。
教材以節(jié)選的形式,呈現(xiàn)出原著中一個精彩的片段。這些入選的片段結(jié)構(gòu)上相對獨立完整,人物形象鮮明,情節(jié)引人入勝,兒童讀得輕松、讀得有味,自然興趣盎然。我們教師不妨以此為契機,把課文定為基點,將關(guān)聯(lián)的或是兒童似曾相識的經(jīng)典片段納入閱讀指導的體系,化整為零,有方向地閱讀,進行內(nèi)容的遷移,這樣會更適合兒童的閱讀心理和閱讀能力,從而很好地激發(fā)和保護兒童閱讀的興趣。
2. 立足原著,從簡本讀起。
“四大名著”的原文使用的均是古代白話文,較文言文可能淺白了許多,但是對于兒童來說,閱讀起來仍有很大的難度。因此,市場上出現(xiàn)了各種版本的青少年版,采用的是現(xiàn)代白話文,通俗易懂,適合兒童閱讀。我們的教材也是基于原著的現(xiàn)代白話文改編。從簡本讀起,不失為引導兒童閱讀名著的有效途徑。
但是,我們同時也不能忽視這樣的一種情況,青少年版簡化的不僅是語言,還有大量的精彩的場面描寫,情節(jié)與原著相比有些乏味了。打個比方,簡本如同方便面,使用起來很方便,但是營養(yǎng)也流失很多。其實,我們總是習慣性地以成年人的眼光去擔憂兒童的學習閱讀能力,原著使用的古代白話文,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來說,閱讀的障礙不是太大的。因此,在兒童學習課文《三打白骨精》時,我們可以安排用原著中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進行對比閱讀。有了簡本的助讀,原本不再高深莫測;而有了原本的補充,故事更加耐人尋味。更重要的是,通過適量的原著片段閱讀,兒童的閱讀品味、閱讀能力在悄然提升。
3. 立足整體,分目標解讀。
在教學一篇名著節(jié)選改寫而成的課文過程中,想要窮盡原著的思想內(nèi)涵、藝術(shù)特色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背負了太大的文化壓力,試圖在有限的教學時空中,傾囊相授,其結(jié)果可能是課堂容量擁擠不堪,學生無所適從。
換個方式,以蘇教版教材為例,我們不妨把“四大名著”的課外閱讀看成是一門跨時三年的綜合性課程,在四、五、六三個學年段和不同文本的閱讀過程中分解教學目標,把解讀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節(jié)、感知豐富多彩的藝術(shù)手法,分散到不同階段的閱讀中,以“一課一得”,為兒童積聚閱讀之法。
二、抽絲剝繭,品出韻味
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借助教材和課堂的平臺,讓兒童對“四大名著”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呢?我們可以合理使用教材,以整合為手段,根據(jù)各文本的特質(zhì),建構(gòu)一個前后承接和貫通的閱讀體系,有層次地幫助學生讀出名著的韻味。
1. 賞讀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走近名著。
引導兒童閱讀,從情節(jié)入手。蘇教版教材中出現(xiàn)的第一篇選文為《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教師這樣執(zhí)教:
師: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三次拜訪,劉備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墒沁^程順利嗎?
生:不順利。
師:從哪里看出不順利?請默讀課文的第2、3自然段,用筆畫出表現(xiàn)劉備拜訪諸葛亮所遇不順的語句,看看一共有幾處。
生:一共有三處。第一處是劉備決定第三次拜訪諸葛亮,他的結(jié)拜兄弟關(guān)羽和張飛都不同意。第二處是到了諸葛亮的家,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第三處是劉備等了半晌,諸葛亮翻了個身,以為他醒了,結(jié)果又睡了,劉備又等了一個時辰。
師: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設(shè)計這么多的波折,不讓劉備順順利利地見到諸葛亮?
生:這樣寫可以襯托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師:文似看山不喜平,情節(jié)有波瀾,故事才精彩。
走進情節(jié),品味情節(jié),讀出情節(jié)之精妙,兒童才會走近名著。
2. 感受鮮活人物形象,親近名著。
兒童對名著的閱讀不是零起點,在他們成長的過程里,通過家長的講述,圖文并茂的繪本,以及影視等媒體,孩子們對名著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形象已經(jīng)耳熟能詳,甚至如數(shù)家珍。但是,膚淺的涉及可能會給兒童帶來面具化的人物感受,反而不利于走進名著。因此,如何讓兒童真實地觸及作品人物的內(nèi)心,從而感受名著的精彩,是閱讀指導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例如《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的閱讀指導:
師:板書( 的林沖)黑板上有一個填空,你讀了這篇文章之后,你覺得林沖是怎樣一個人?前面可以加一個什么詞語來形容?你的理由是什么?你從課文哪些句子當中找出這些理由的?
生:我認為林沖是一個謙虛的林沖。
師:謙虛的林沖,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我從第三段中看出來的。
師:你從第三段的哪些句子中看出來的?
生:林沖連說:“不敢,不敢?!?/p>
生:我覺得林沖是一個機智的林沖。
師:(板書:機智)機智的林沖。談談你的見解。
生:我的見解是第七段中“洪教頭惱恨林沖……還了個撥草尋蛇的招式?!边€有第七段中“洪教頭一棒落空……直掃到他的小腿骨上?!?/p>
師:你從哪兒看出他的機智?洪教頭“把火燒天”,林沖“撥草尋蛇”,你就看出他的機智了嗎?我不那么認為。你沒有說動我。為什么這里能說明他的機智呢?理由不充分。找到了句子,說不出理由來。沒關(guān)系,同桌的你來幫幫她。
生:因為洪教頭用的是“把火燒天”的招式,是從上往下打,肯定要把腳提起來,而林沖用的是“撥草尋蛇”的招式,正好打在他提起來的腳上。
師:“把火燒天”是把棒高高舉起,棒朝著天。他這種招式一擺,必然露出了破綻——腳露出來了。林沖“撥草尋蛇”打他的腳,這就是林沖的聰明機智。
生:林沖是一個心胸廣闊的人。
師:你從哪兒看出林沖是心胸廣闊的人呢?
生:我從第三段中的兩句話,“林沖尋思……洪教頭也不相讓?!边@兩句話可以看出:雖然洪教頭心胸狹窄,對林沖不理不睬的,但林沖絲毫沒有和他斤斤計較。
師:洪教頭這樣無理,這樣傲慢,但林沖根本沒有和他計較,看出林沖是一個心胸廣闊的人,有好漢的風采。
《林沖棒打洪教頭》中的林沖、洪教頭、柴進三個人物交織在一起,演繹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精彩故事。其中,林沖步步讓,洪教頭步步逼,文字處處皆對比,人物形象極為鮮明;而柴進的語言表面看起來云淡風輕,卻暗藏機鋒,最終讓一再忍讓的林沖無路可退,只能迎戰(zhàn)。在作者的筆下,英雄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有個性的“人”!這正是《水滸傳》成功之處,柴進和林沖都屬于綠林好漢,但是性格、行事方式卻不同。學生不由頓悟:原來英雄不是千人一面,也是有自己獨特個性的。如此精彩的情節(jié),如此個性迥異的人物,怎能不讓學生在品讀之余,而心生喜愛、親近之感?
3. 探究多彩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悅近名著。
在積累了一定的閱讀經(jīng)驗之后,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四大名著”宛如藝術(shù)寶庫,細細賞讀,處處珠玉,其多樣化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令人嘆為觀止。這些藝術(shù)手法,也是值得品讀的,例如《三打白骨精》一課的品讀:
師:一共變了三次,妙不可言。你們真了不起,把這不可言的東西都說了出來。再看順序,為什么這樣變?
生:一變是美人計,二變變成了找女兒的老婆婆,是苦肉計。三變變成了信佛的老公公,刺激唐僧,讓他趕走孫悟空,這是——離間計。
師:而且一計接著一計,這叫——
生:連環(huán)計。
(板書:有意作惡。)
小結(jié):所以不叫白骨妖,叫——白骨精。所以,變一次,就得打一次,變兩次,打兩次,變?nèi)?,就打三次。要把這里的惡——打死。
師:聊一聊“打”。
(生讀三次打的相關(guān)文字)
出示提煉出的三次打:
悟空說:“它是個妖精,是來騙你的。”說著,就朝妖精劈臉一棒。(一打)
師:為什么這三次打得不一樣?
生:第一次妖精是迎面走來,沒想那么多,所以就劈臉一棒;
第二次老婦人矮,所以就當頭一棒;
第三次要置妖精于死地,所以掄起一棒。
師:你們知道金箍棒多重?
(讀讀原文中關(guān)于金箍棒的描述)
師:打得怎么樣?
生:打得好、狠、妙,妙不可言。
師:唐僧是怎么樣看的呢?
(生讀相關(guān)文字)
師:看,這個故事里有三變,有三打,有三責。你讀著覺得重復嗎?為什么?
生:因為三變,變的內(nèi)容不一樣。
師:三變的內(nèi)容不一樣,三打、三責的內(nèi)容一樣嗎?這三次中間有聯(lián)系嗎?(一次比一次深)
我想到了歌曲有三段,是為了反復抒情。所以,課文這樣寫是為了——
生:反復敘事。
師: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寫作時反復敘事,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此外,像在《紅樓夢》中眾人大笑場面的描寫中,人物的性格,笑的情態(tài)與人物身份地位的聯(lián)系……無一不值得細細體味。
讓每個孩子喜歡我國文學名著是每個語文老師的職責和使命。在充分激發(fā)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時,給學生一個閱讀的關(guān)注點,學生在閱讀時就有方向,有思考,更有收獲。這也是對名著的一種尊重。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