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霞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座位安排,有很多學問。不同的活動內容,常會有不同的座位安排,很多時候,不恰當?shù)淖话才艜绊懡虒W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有效實施。在日常的室內教學活動中,我總結了如下的座位安排法:
一、圓圈形安排法
這種安排法適合游戲、故事、音樂、舞蹈等活動。例如在組織一些語言活動時,可以圍坐在老師的身邊,這樣老師也能就近提醒個別幼兒;在組織音樂活動時,要教一些動作,圓圈的隊形有利于每個幼兒學習動作,圓圈內的空地也很適合幼兒表演。
二、弧形安排法
這種安排法適合幼兒比較少的班級,可以與老師近距離的交流,相鄰空位留寬一些,在繪本教學、音樂活動、游戲活動等方面都很適合。
三、雙弧形安排法
這種安排法適合幼兒人數(shù)稍微多一點的情況,這種雙弧形的座位方式一定要注意:內弧形的座位要安排在外弧形對應的空隙上,這樣才能保證老師和幼兒都在相互的視線范圍內,以便更好的交流。
四、深馬蹄形安排法
這種方法適合幼兒人數(shù)相對較多的情況。尤其適合人數(shù)較多的游戲或音樂活動,雖然部分幼兒離老師的距離有點遠,但孩子全部在老師的視線范圍內,而且老師也走動著上課,與每位孩子都有交流。
五、秧田形(小組)安排法
在科學、美術和數(shù)學活動中,幼兒要動手操作材料,需要教師觀察指導,我們就把座位排列成秧田形,這有利于教師進行觀察指導,卻不利幼兒的學習。因為,坐在后面的幼兒看到的都是前面幼兒的后腦勺,不利于幼兒之間的交流,這種座位形式平時只用于需要幼兒自己動手操作課的教學,例如拼玩識字、手工、美術等。
以上僅僅是我個人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些小經(jīng)驗,還有更多的座位安排法需要我們去探索、發(fā)現(xiàn)。但無論哪種座位方法都要堅持一個原則:老師和幼兒身體的每個部位都要在相互的視線范圍內,這樣,才能達到更深層次的交流以及情感上的共鳴。
(作者單位:重慶市合川區(qū)高陽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