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梅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小學品德課程更加的趣味化和專業(yè)化,與以往傳統的灌輸式的思想品德教育理念不同,現代的思想品德教學更加注重情感的投入。情感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將情感引入到品德教學當中,能夠更加激發(fā)起學生的共鳴,從而使得品德教學的目的更容易達成。本文著重分析了如何將情感因素引入到小學品德教學中,并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建議希望能夠對小學品德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情感因素 小學品德教育 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209-01
前言
小學生是一個國家的希望和未來,小學教育的水平直接決定了學生將來的人生軌跡。品德教學作為小學課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初步形成和塑造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情感作為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一種抽象的內在表現,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發(fā)揮關鍵作用。將情感引入到小學品德教育中去,能夠更好的加深學生對品德教學的理解,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下文以呂梁市石樓縣羅村中心小學為例,提出了將情感因素融入小學品德教育中的相關方案,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一、情感因素引入到品德教學中的方案
1.講述故事
傳統的小學品德教學大多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和傳遞,缺少一定的人文關懷,這些理論知識在小學生看來枯燥難懂,激發(fā)不起學生的興趣,不利于學生品德知識的把握。由于這一階段的孩子好奇心重,對世界的認識還未成形,因此,在進行品德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將知識以故事講述的方式傳遞下去,這樣學生在經歷一個生動趣味的課堂的同時,還可以學到相關的品德知識,激發(fā)起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品德教學的目標。[1]
在以故事為主導的課堂中,老師要在講述故事的同時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老師要能夠積極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傾聽每一位學生的聲音,將故事的道理傳輸到學生的心中,從而將中華民族和古代先賢的偉大成就和思想道德傳承下去。
2.借助音樂
音樂貫穿人類歷史的始終,在文化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日常可以通過音樂進行氣氛的營造和情感的培養(yǎng),音樂不僅可以作為娛樂,而且還可以將它運用到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思想品德課中,適當放一些輕柔的音樂以及適合課堂氣氛的音樂能夠很好的使學生放松下來,敞開心扉,從而促進學生情感的體驗和培養(yǎng)。不同的故事可以配有不同的音樂,現代音樂和傳統戲劇進行融合,為學生帶來別樣的視聽享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多媒體資源,將音樂不僅僅以音頻的形式表達出來,還可以配有一定的視頻和圖片乃至文字,使得學生能夠深刻了解到音樂表達的內容,促進課程更加生動形象的進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
3.組織活動
品德課程的內容相對其他藝術類科學來說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如何營造一個趣味性的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每一位品德教學者應該考慮的內容。我國的小學品德教育以中華傳統美德和共產主義道德為主,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來開展。將品德教育引入到實踐中去,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品德思想的理解,而且能夠在現實中懂得如何應用,對學生的人生觀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在進行品德和社會教學時,通過不同的教學目的設計針對性的專題,比如說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讓學生真正能夠了解到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可以組織一堂課的親子活動。將孩子和父母聚集到一起,在通過多媒體工作講述完主題內容之后,讓每一個學生發(fā)表自己對父母的看法,將日常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愛表達出來,并向父母表現自己的感恩。在活動中加強父母和孩子的溝通,讓孩子和父母之間關系更加親密,也讓孩子能夠切實了解到父母的辛苦,領悟“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內涵。
4.利用電教
現在小學大多數的教室都是多媒體教室,因此在進行品德教學的課程時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多媒體設備,利用電教的手段進行教學。品德課中情感的引入是一種可以相互感染和影響的過程,利用電教給學生帶來特定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能夠如身臨其境一般感受到課程內容。例如在講述我國共產黨人早期艱苦奮斗,白手起家的課程中,可以通過放映相關的紅色老影片,讓學生能夠在影像中感受到共產黨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這種電教的形式下,學生既可以通過影片給自身帶來一定的震動,同時也能夠更加接受課程的內容,激發(fā)對課程的積極性。在影片放映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相應的知識講解,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知識的學習,達到真正的寓教于樂。[4]
在進行電教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以幻燈片的形式詳細的展示課程的內容和主旨,由于幻燈片往往會帶有大量的圖片,因此更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通過五花八門的形式以及創(chuàng)新性的內容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品德知識,學習用聯系比較和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事物,從而能夠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真正使學生深刻的掌握課程內容并牢牢記住,從而在日后的成長過程中能夠有很好的道德指引,做一個有用的人和守法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結束語
小學品德課程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其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因此,在小學課程中,我們必須給以小學品德教學足夠的重視。綜合上文內容,小學品德教學在實踐過程中主要應該以激發(fā)起學生的情感和興趣為主,將情感引入到教學當中,激發(fā)學生的共鳴和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能夠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明確道德的限制,最終達到教育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許靜. 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J]. 小學教學參考, 2014(24).
[2]衛(wèi)花崗.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探析[J].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 2015(03).
[3]朱洪幫. 寓素質教育于品德與社會教學之中[J]. 學周刊, 2016(34).
[4]姜澎. 我國的青少年年級越高情感素質越低為何[N]. 文匯報,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