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緋紅
造物:我是北大王成剛
◎文/緋紅
著名主持人汪涵曾說過:“如果我有兩條命,我一定拿一條出來去做木匠?!痹谕艉劾?,當(dāng)木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兒。北大畢業(yè)的高材生王成剛,竟跟汪涵有相同的心思,不同的是,汪涵還是主持人,他卻辭了報社的工作,拜了非遺傳承人柯愈勄先生為師,當(dāng)起了真正的木匠。
王成剛(左)與同伴大蔡(右
王成剛還記得第一次邂逅木雕的情景。
2008年的一天,在報社當(dāng)記者的王成剛下班,喊同事一起吃飯,不經(jīng)意間瞥見同事手機上有個小掛墜。他一邊笑對方大老爺們兒還這般“矯情”,一邊好奇地走上前仔細(xì)看。這一瞅不打緊,那個掛墜仿佛長到了王成剛眼里。
“呦,不賴啊這寶貝……”王成剛捧在掌心愛不釋手——這個精致的蟬蛻掛墜竟然是個木雕!雖然十分小巧,但更能顯出雕工了得!每一處刻痕和刀印都恰到好處,經(jīng)過時間的打磨,木雕簡直栩栩如生!仿佛一只真正的蟬蛻,以這樣的方式被深情記載。難怪同事寶貝似的每天帶在身上,想必也是極其喜愛。
“別看啦,再看也不給你!”同事看著王成剛捏在手中不肯放手,就差瞇起眼睛流口水,趕緊一把搶過來,攆著王成剛出門。
一路上,王成剛不停打聽木雕的來歷。這才知道,它是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柯愈勄先生徒弟的作品。同事一邊摸著吊墜,一邊感慨:“這不算啥,柯先生本人的技藝更要了得!”
王成剛一聽此言,飯都不吃就纏著同事說個究竟。禁不住他的軟磨硬泡,同事終于決定,帶他去“見見世面”。
第一次邁進(jìn)柯先生家,王成剛整個人的汗毛都豎了起來。那才是真正的“雕刻時光”。滿墻滿壁的木雕,或樸拙或靈動,一刀一痕都似源自天然。在長久的摩挲中形成了溫潤的包漿,那是時光的痕跡,也是柯先生心智的累積。
柯先生無門無派,作為重慶醫(yī)科大學(xué)的一名老師,他憑借著自制的刻刀、獨特的技法和審美,作品被中國美術(shù)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shù)館收藏,成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重慶黃楊木雕的傳承人。大家都稱柯先生為“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但他依舊稱自己為“喜歡木雕的普通人”。這份謙遜和淡然,著實打動了王成剛。作為一名報社記者,見多了性格迥異的明星大牌,也就越發(fā)懂得謙遜的可貴。王成剛當(dāng)即決定拜師,跟柯先生一起,傳承黃楊木雕文化!
然而柯先生卻給他出了兩道考題。一是照著圖樣刻一個作品,一個是寫一篇心得體會。王成剛第一次雕刻,盡管柯老師給了模板,他也覺得自己足夠靜心,但出來的作品依舊四不像??孪壬粗淖髌罚瑩u了搖頭,果斷拒絕了沒有一點基礎(chǔ)的王成剛。但是王成剛卻很篤定,他三天兩頭往柯先生家跑,跟他一起談創(chuàng)作、談審美,再將自己后來的作品拿給他看。漸漸地,柯先生打心眼兒里喜歡上了這個能吃苦、肯用心的踏實小伙子。
其實,當(dāng)初柯先生雖然不滿意王成剛的作品,但對他寫的心得體會卻比較滿意,他覺得木雕這個行當(dāng),絕不是一天兩天能練出來的,靠的也不僅僅是技藝,想要走得更遠(yuǎn),不僅要懂得審美,還得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王成剛北大畢業(yè)的優(yōu)勢,讓柯先生看到了他身上的潛力,再加上他的堅持,最終同意收他為徒。
拜師以后,王成剛?cè)煾导腋诹?,在密切的接觸中,他發(fā)現(xiàn),師傅雕得最多雕得最好的是——青蛙。原來,柯愈勄先生小時候有個外號叫“蝌蚪”。成年后在醫(yī)科大學(xué)教書,用得最多的解剖試驗對象又是青蛙,因此起了為青蛙塑像的念頭。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一雕竟然就雕了一生,以至于業(yè)內(nèi)同行們給他又起了一個外號“柯青蛙”。
柯先生跟王成剛說:“自然界的蝌蚪長成青蛙,只要兩個月的時間,而我從外號‘蝌蚪’到‘柯青蛙’卻花了五十年的時光?!?/p>
1萬多個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柯先生的話,深深打動了王成剛,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跟師傅好好學(xué),把老祖宗的這點絕活留下來。
師傅不僅在技藝上指點王成剛,還會帶著他到重慶的木工坊轉(zhuǎn)轉(zhuǎn),也讓王成剛知道了在重慶還藏著許多手藝人。
當(dāng)然,木工活看似簡單,其實比想象中要辛苦費力很多——在制作過程中,手指頭被磕破、滿臉木屑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這些,王成剛都沒放在心上,相反,他在意的是用自己的雙手,將粗糙的木頭,雕刻成喜歡的模樣。關(guān)掉手機,聚精會神,無暇在意過去的時間——那段沉浸在手工活里的時光,實在是太快樂了!
跟師傅學(xué)習(xí)的時光是王成剛最快樂的,不僅讓生活慢了下來,也讓心沉了下來。然而,不幸的是,2015年上半年,柯先生被確診患上晚期肺癌,9月19日,不幸病逝。可是他臨終前留給弟子們的那八個字“做人要好,技藝要精”,卻深深地刻進(jìn)了王成剛的心中。
那之后,王成剛更加勤奮地磨煉自己的技藝,有時候在作坊里一待就是一天;他還喜歡靜靜地放空,摩挲著木雕作品,一動不動待半天,仿佛時光就在此刻被封印,讓他逃離紛繁世間雜事,享受慢生活。
有一天,他看著師傅的作品,一個念頭突然冒了出來:能否將自己的作品也陳列給大眾看,讓更多人感受到時光被銘記的樣子,或者讓更多的人坐下來,也感受一下在木雕創(chuàng)作過程中美妙而舒緩的心境。
同頻率的人總是互相吸引。就在他對未來勾勒規(guī)劃時,大蔡走進(jìn)了王成剛的視線。
大蔡本是個激光工程師。父親生前創(chuàng)立了一家木匠鋪,他也是在那里第一次接觸到木雕。父親病逝后,大蔡就在是否繼承父業(yè)上猶豫不決。
在『造物空間』體驗的人們
直到有一天,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女兒的到來,讓大蔡期望能有更多的時間陪她慢慢長大,能有一個讓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變成現(xiàn)實的地方。拜訪柯先生偶遇王成剛后,他覺得王成剛和自己挺像,都是骨子里愛折騰的人。于是,大蔡把想法跟王成剛一說,兩個“老男孩”一拍即合——決定將木匠鋪改造成一個人人都能自己動手的“造物”空間,供更多人隨性折騰!
說干就干,王成剛辭了報社的工作,一心一意地打造他夢想的地方。
木匠鋪的地址,原來是鐵路局機務(wù)段的食堂。他們問了不下十個設(shè)計師,幾乎都得到統(tǒng)一的答案——“把瓷磚都敲掉,換新的;頂棚太丑,直接拆掉……”但都不符合王成剛的心意。設(shè)計圖上的色澤明麗,會將木工雕刻時的安然肅靜擾亂,他們最后決定,就保留住最原本的模樣。
門口鋪上紋理明晰的木地板,一面草席掛在墻上,再掛滿哥倆兒一個個收集來的“寶貝”——他們?nèi)粘P枰母鞣N雕刻工具;屋子里,6張木桌占據(jù)了大部分空間,每張木桌配有小臺燈、固定木料的機器;大蔡在一塊圓木上刻上“清醒”二字,標(biāo)上兩組數(shù)字,安上秒針、分針和時針,做成一塊顯示當(dāng)前時間和一天所剩時間的創(chuàng)意鐘表,十分特別;屋前的地?zé)襞远褲M鵝卵石,再焊接一個鐵籠罩住鵝卵石,燈光通過鵝卵石照射進(jìn)來,顯得相當(dāng)神秘……哥倆兒為小屋取名為“造物空間”,鼓勵每個前來的人,都能做出自己心中所想的那件器物,可以平凡、可以千奇百怪,因為人生需要體驗,他們就是想用這塊小小的空間,承載每個人天馬行空的“造物夢”。
造物空間提供的工具很簡單:一塊木頭、一條圍裙、幾樣工具和專業(yè)的指導(dǎo)。王成剛在門外立了個鐵質(zhì)的標(biāo)識——“造物空間”。
“造物空間”剛開業(yè),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和好評。每個前來的人,都想依著自己的心聲,畫好設(shè)計圖,再挑選一塊最合適的木料,完成心中的小憧憬。
有姑娘來造物空間,用一塊漂亮水波紋的黑胡桃木料,自己切割、拋光,最后打造出一把有著自己掌心溫度的勺子;平時嬉笑打鬧的小朋友,竟然也坐得住板凳,拿著自己親手做的凱蒂貓,笑得特別開心。越來越多人,喝啤酒擼串之余,走進(jìn)造物空間,體驗了一把手工的樂趣。有人做了一雙筷子、一把椅子,甚至給家里的寵物做了一個貓爬架……
讓王成剛印象挺深的是,有天下著雨,一對情侶撐著傘走了進(jìn)來。沖他笑笑,倆人就輕車熟路地選了木料和工具,在工作臺敲敲打打,一坐就是大半天。直到天快黑的時候,彼此的手上多了一枚精致的戒指。即使沒有亮瞎眼的鴿子蛋,但戴起來卻是剛剛好。對視了一眼的倆人,眼里的溫柔都快溢了出來。
那天的雨噼里啪啦地敲著屋檐,王成剛目送小情侶相互依偎著撐傘離開。他把玩著手里剛銼好的小玩意兒,掌心感受著來自木頭傳達(dá)的溫度,一直很溫暖。
很快,“造物空間”在重慶火了起來,對外開放一年半的時間,造物空間有了三家體驗店,甚至連央視都專門做了一期節(jié)目。
隨著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王成剛又有了新的事業(yè)想法。他感到,越來越多的發(fā)明,使人變懶,磨滅了動手能力;越來越貴的品牌物件,人們搞不清楚它的由來;越來越忙的工作節(jié)奏,很容易讓人忘記存在的價值……而他堅信,“造物”是人的本能,他想和自己的伙伴們一起“玩一票大的”——做一個“造物美學(xué)實驗室”全方位“造物”,不僅僅是木作,還包括金工體驗及美食教室等多種項目在內(nèi)。
漸漸地,造物空間從提供設(shè)計圖和模板轉(zhuǎn)向自己手工DIY方向,越來越多的人在這里回歸到慢生活。他們不再像木工坊,因為在造物空間,不再只有木作,還包括燒烤趴、沙龍活動……項目豐富起來,便吸引來更多的手工愛好者。他們不但能學(xué)到簡單的木工,更能親手嘗試金工和女紅……
“我們不想學(xué)人家隱居深山,我們偏要在亞洲最大的商業(yè)綜合體做這件事情?!蓖醭蓜傉f起對“造物空間”的規(guī)劃,信心躊躇。他覺得手作不是逃避生活的一種方式,而是最接近生活的一種方式,它是每個普通人的“小確幸”。
“誰都不差幾斤理想,只差2兩摸爬滾打的勇氣!”王成剛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造物夢。而造物空間,就是那個造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