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耳
相比起市面上的暢銷潮流小說,《巨人的隕落》呈現出了一份難能可貴的經典氣質。閱讀的過程總是讓人聯(lián)想起少年時的《戰(zhàn)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或是窩在被窩里啃完的金庸。書作者——來自英國的肯·福萊特向來以嚴謹細致著稱,盡管呈現的主題如此的恢宏大氣:戰(zhàn)爭的波瀾壯闊、家族的興衰更迭,個體命運的顛沛流離、起伏跌宕。蜿蜒鋪陳,描繪出猶如史詩般的歷史畫卷。但書中并無太多的抒情和慨嘆,更沒有跳出敘述,來一段上帝般的高屋建瓴。而是把一切都囊括在順暢豐沛的故事和細節(jié)之中。
整部作品建立在一戰(zhàn)的歷史基礎之上,帶著英國小說慣有的細密、漫長的特征,如同一位紳士的講述,不急不躁、不夸張不戲謔。這也有別于金庸借用歷史的手法,更迥異于那些戲說歷史的書籍。福萊特完美的詮釋出“戴著鐐銬跳舞”的最佳姿勢。全書四十二章,涉及人物125個,其中有22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他直接將眾多歷史事件當作故事背景。
如此龐大的體量,福萊特不僅沒有避重就輕或含混戲說,而是極為嚴謹的把握每個人物、家族的命運和各條線索。并且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要做到和歷史真實完全契合。他的作品在面世前,甚至要找歷史學家通讀多遍,確認無誤后方可付印。他在后記中說:“要么某一場景真實發(fā)生過,或者有可能發(fā)生;要么某些話真正說過,或者有可能說。如果我發(fā)現有某種原因讓某種場景不可能真正發(fā)生,或不可能說出某些話——例如某個人物當時處于另一個國家,我便將其略去?!弊阋娖湓趧?chuàng)作時的認真態(tài)度。
槍林彈雨縱橫沙場,貴族平民起伏興衰,已經為整部作品奠定了厚重的基調。忠于史實的情節(jié)也令故事真實動人。隨著戰(zhàn)爭的不斷深入,當年養(yǎng)尊處優(yōu)、紙醉金迷的貴族們逐漸從云端跌下。如同一個虛弱的巨人,看似孔武強壯,其實內里已潰敗不堪;底層民眾卻在不斷的抗爭和拼搏中,獲得了應有的地位與尊嚴。
盡管主題嚴肅宏大,但福萊特卻把筆觸幾乎全部放在了個體身上。我們看見一位位人物在各自的命運路上奔跑,面對著欲望、困境、歡欣或是挫折,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他們在戰(zhàn)爭與時代的洪流面前均形同螻蟻。福萊特簡練敏捷的敘述為這些命運波折賦予了生動的色彩。讀者感受不到自己是在閱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而是在品味不同的人生。貴族青年們沉浸在情愛肉欲中不得自拔,底層少年卻早早的直面人生的坎坷與痛苦;戰(zhàn)場上的生死抉擇打亂了命運的牌局,歐洲保守的意識形態(tài)也得以打破重塑。
戰(zhàn)爭成為所有人物共同的命運注腳,極端背景也凸顯出不同的思維傾向。作者客觀冷靜的展現了每個角色的成長衰老、思想轉變。多線索并行不悖,語言絕不拖泥帶水,在宏偉架構之上,是緊貼現實的生動和豐沛。一戰(zhàn)爆發(fā)已過百年,《巨人的隕落》卻能將其重現得栩栩如生,讓人仿佛親歷了那時的保守封閉、階層固化,以及感受到生靈涂炭、人性糾纏的戰(zhàn)亂景象。為后來者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歷史回顧和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