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文靜
摘 要: 哈耶克自發(fā)秩序理論本意是指市場控制是不必要的,因為市場本身能夠產生一種自發(fā)的秩序——每個人都在“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自發(fā)地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他的自發(fā)秩序理論與教育有一定的關系,通過與組織秩序之間的對比,作者從中衍生對初等教育的思考,旨在為初等教育的發(fā)展提供重要啟示。
關鍵詞: 哈耶克 自發(fā)秩序理論 初等教育
一、哈耶克自發(fā)秩序理論含義
自發(fā)秩序理論是構成奧地利經濟學家、哲學家哈耶克哲學思想的重要核心組成。哈耶克政治思想的核心是通過對人類知識的整體性反思,對政治中的理性主義進行批判,強調尊重集體行為中所謂的“自發(fā)秩序”,以及在此基礎上反對政府干預與重申個人自由。
自發(fā)秩序是無目的的,而每一個組織卻要以某個特定的目標為前提。自發(fā)秩序并不表明組織秩序就不重要,而是在哈耶克看來,我們絕不能因為看重組織秩序而忽視自發(fā)秩序的存在。自發(fā)秩序不同于組織秩序,組織秩序主要針對的是群體或者國家,用于矯正和輔助國家;而自發(fā)秩序則針對的是個人,是組織秩序的前提和基礎。
二、初等教育的發(fā)展現狀
1.兒童缺乏主觀能動性、自主性和獨立性。
家長在管教孩子方面一直處于操辦孩子一切的地位,扮演著“保姆”的身份與角色,大事小事都由父母或者長輩做主,孩子不論在家庭里還是在學校里都處于“被動”的位置,這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或者是“隔代教養(yǎng)”的緣故,父母不管,爺爺奶奶過度寵愛孩子,因此在“嚴愛有度”方面沒有把握平衡。
2.消極負面的成長環(huán)境。
如今網絡已經成為每個公民都有權享有的資源,在網絡世界里,每個人都有權利和機會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意見。一旦網絡上傳播出“×××喪失倫理道德”等新聞,網絡一端的“鍵盤俠”就會拿起手中的智能機器開始傳播負能量,大力譴責對方,這些文字、圖片、視頻等往往尖酸刻薄。只要打開網絡,就會占據頭條,成為家家戶戶茶余飯后的談資,對此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也不管對錯,只管隨波逐流,并且告知自己的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是違背道德規(guī)范的,是不正確的。這樣看似社會道德規(guī)范整體上升到一個高的層次,實際上卻是網絡暴力帶來的消極影響,從此以后,社會上又多了一個“路人”與“旁觀者”。
3.有限理性的弊端,缺乏創(chuàng)造性、多樣性。
哈耶克認為,自生自發(fā)秩序理論中,“看不見的手”不只適用于經濟領域,更適用于所有的社會理論,因此哈耶克對教育做了一系列精辟的論述——強烈反對國家對教育的過多控制和干預,認為國家對教育的過多控制將阻礙學生發(fā)展多樣性的形成。筆者認為在初等教育方面,過于干預與過度理性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發(fā)展的,尤其是在孩童階段。學生缺乏的創(chuàng)造性、多樣性其實在初等教育階段是可以培養(yǎng)和鍛煉的,家長或者教師的定性思維并不利于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例如:在家里或者學校里長輩說什么就做什么,言聽計從才算是聽話乖巧的好孩子;每次考試都能考前三名才算是成績優(yōu)秀的好孩子;每周贏得小紅花回家才算是表現出色的好孩子等。家長或者教師并不總是正確的,他們所理解的規(guī)則、理性不是十全十美的、是對孩子有利無害的。恰恰相反,并不是所有的好孩子才能贏得世界的掌聲。
4.兒童無“自由”可言。
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兒童常常在父母的襁褓之中,一步也沒有走出父母的視線范圍,沒有自由可言。父母擔心孩子外出受傷,擔憂孩子遭人欺騙,因此不允許孩子私自離開。因為父母強烈的占有欲,孩子們就像井底之蛙,接觸到的就只有小小世界。孩子的身體被束縛,思想被囚禁,兩耳不聞窗外事,目光短淺。
三、自發(fā)秩序理論對初等教育的啟示
1.教育需要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所謂自發(fā)秩序,是行動者在追求自身目的的前提下,遵循一定的行為規(guī)則自發(fā)生成的。幼兒期與兒童期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期。筆者曾經目睹過一對年輕的父母喂孩子吃飯,吃飯對于每個人來講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屬于一種自發(fā)秩序,是為了滿足個體的溫飽需求,也是一種遵循個體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行為。但這對父母在孩子并不愿意并且哭哭鬧鬧的情況下依然堅持給孩子喂食,只看見孩子被動地將食物吞下或者吐出,生活中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既然是作為自發(fā)秩序的吃飯,饑餓時才進食,喂飯并不能代表孩子就一定能接受,如此一來,自然就違背了孩子身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因此,堅持組織秩序的前提應當是尊重自發(fā)秩序,遵循兒童發(fā)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而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長。教育不倡導“一把抓”,也不提倡為孩子包辦一切。教育就像是牧羊人喂草,教師和家長是牧羊人,而孩子是羊群,我們需要做的是把孩子引到廣闊的大草原,讓他們一點一點學會自己吸收。
2.教育應該避免道德綁架。
自發(fā)秩序與組織秩序的不同之處在于:組織秩序所依賴的是命令,是行動者必須做什么,否則就無法實現組織的目標;而自發(fā)秩序所依賴的一般性規(guī)則主要是“否定性”的,行動者不在這個領域作為,那么在其他領域無論做什么都是允許的。如果有一天孩子問“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是否可以大小便”?應該怎么回答才算正確呢?筆者認為在上述情況下是可以大小便的。研究表明,尿液中含氮、磷、鉀等元素,都是植物生長必需的元素,也是植物莊稼的天然肥料。倘若以哈耶克的自發(fā)秩序來理解,這種行為并不會對他人及社會造成影響,反而還有益處。因此,“隨地”大小便是否允許是不是應該另當別論了呢?家長與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往往會出現一系列的“道德綁架”的事例。應該克服網絡暴力的弊端,擁有教育孩子一套獨特的見解,保持積極教養(yǎng)的模式,讓孩子學會獨自判斷道德是非。因為即便是成年人對于老人摔跤“扶不扶”這種問題也會遲疑,所以做好教育勢在必行。如果你告訴孩子隨地大小便是違反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秩序的,孩子在特殊情況下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對他自身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
3.教育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
哈耶克的自發(fā)秩序理論的來源之一是老子的《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哈耶克對“社會自生自發(fā)秩序”的理論分析理路與中國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有著非常驚人的相似之處。如哈耶克的“自生自發(fā)秩序”與老子之“道法自然”、哈耶克的“一般規(guī)則”與老子之“道”,以及有限理性主義等,這些方面在分析理路上基本是類似或相通的[1]。教育應該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的事是必須做的,有的事又是絕對不做的。人要審時度勢,決定取舍,選擇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做或暫時不做某些事情?,F在大部分家長從孩子出生就對孩子嚴格管教,孩子沒有自由可言。家長為孩子報名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也沒有問問孩子的意見,從而孩子的天性被泯滅、創(chuàng)造性缺失,成為社會所要求的“人才”。這種對孩子的愛并不是所謂的“教育愛”。教師或者家長誤以為把最好的東西給了孩子,那么孩子也應該拿出相應的成就來匯報自己。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并不是成功的萬金油。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孩子對所有的知識并不是都能信手拈來,教育者絕對不能采用“施加”的方式對兒童強行灌輸海量的知識。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棄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別的事情上有所建樹。
4.教育應該順應自然、保持自由。
哈耶克認為自發(fā)秩序的型構是“它們的要素在應對其即時性環(huán)境的過程中遵循某些規(guī)則所產生的結果”,或者說“只有當個人所遵循的是那些會產生一種整體秩序的規(guī)則的時候,個人對特定情勢所做的應對才會產生一種整體秩序。如果他們所遵循的規(guī)則都是這樣一些會產生秩序的規(guī)則,那么即使他們各自的行為之間只具有極為有限的相似性,也足以產生一種整體秩序”[2]。低年級的教師一般會面臨孩子上課上廁所的情況,教師在遵守班級規(guī)范條例的基礎上,通常選擇不讓孩子去,當然一般情況下人們都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尊重教師與課堂的表現。但是如果兒童連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被限制,這顯然是違背自發(fā)秩序的表現,今后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整體秩序?筆者就以“自習與上課”為例,“自習”通常是學生自發(fā)組織的學習行為,通常在自習期間,孩子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根據自身的興趣,取長補短;“上課”通常是外在的強制力要求孩子學習知識的形式,孩子只能坐在教室里聽教師上課,偶爾伴隨著課堂活動來幫助調節(jié)氛圍。作為自發(fā)秩序的“自習”,沒有外界的壓力與束縛,一方面孩子的學習效率更高,學習效果更好,另一方面鍛煉了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而作為組織秩序的“上課”,孩子的思緒早已經不在教室。研究表明,兒童的注意力呈現不穩(wěn)定且持續(xù)時間較短的特點,這是為什么提倡教師授課時間不宜過長的原因之一。孩子在自然狀態(tài)下接受知識是最容易的,因此,教育兒童應該遵循自然、順應自然,順應兒童的“自然之性”,而不是一味地按照社會整體秩序要求強迫孩子、為難孩子,這無疑會對兒童的身體和心理造成極大的創(chuàng)傷。筆者認為哈耶克的自發(fā)秩序理論中固然強調了“自由”對于各種社會理論的重要性,但這種“自由”伴隨著一定的“秩序”。教育這項工作,風險性同樣存在,作為教育者,應當在保證教育環(huán)境的安全性的條件下,努力為孩子建構屬于他們的自由天地。
即使哈耶克的自發(fā)秩序理論依然存在著弊端,仍然飽受爭議,但是他的理論的確有許多值得更多學者借鑒與學習的,對我國的早期教育也提供了不少建議與啟發(fā)。
參考文獻:
[1]一波.老子“無為而治”與哈耶克“自發(fā)秩序”的比較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2.
[2][英]哈耶克,著.鄧正來,張守東,李靜冰,等譯.法律、立法與自由(第1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63,6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