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軍
摘 要:在初中九年義務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是教育活動中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學生通過提問加深對語文知識學習的影響和理解,在探索解決問題過程中提高初中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刺激思維的發(fā)展。并且提問有助于加強學生間、師生間的交流和探討,營造好學好問的積極學習氣氛,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本文根據初中語文教學經驗總結,淺談關于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提問”的教育意義的個人見解。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活動;提問;教育意義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問是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說它常用,是因為它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從新授到練習鞏固,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運用;說它有效,是因為它利于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養(yǎng)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問題的習慣[1]。另外,它還有利于訓練口語,培養(yǎng)表達能力,對學生鞏固知識和發(fā)展智力有一定的益處。本文就教學中怎樣使提問更藝術化提出一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重視提問藝術
語文課通常被人們稱為“豆腐課”或“彈簧課”,采用“發(fā)胖式”的分析或“題海式”的戰(zhàn)術,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藝術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說過:“教師不諳熟發(fā)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容易成功的?!闭f明課堂提問是教師整個業(yè)務功底、全部教學經驗的公開亮相;又是對參差不齊,瞬息萬變的學情的駕馭。因此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是一項不可拖延的任務。
語文教學實踐表明,能否提出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是決定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傳統(tǒng)的語文課,教師的教學步驟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紹作者——范讀課文——齊讀課文——正音解詞——教師分析——布置作業(yè),一節(jié)課中教師不由自主地唱了獨角戲,課堂氣氛往往顯得沉悶,缺乏高潮,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根本沒調動起來。這樣的一節(jié)課只能以失敗告終,而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師沒有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2]。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實踐表明,教師提出問題的水平越高,教學效果越好,越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二、怎樣藝術地提問
教師的提問要能圍繞重點精心設計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
1.問題的提出要有針對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準,設置問題的目標也要對準中心點。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這樣也就抓準了方向,重點解決了教學的難題,任務也基本落實了,扣住重點引導點撥,可謂事半功倍。難點主要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解疑的一個靶心。抓難點,體現(xiàn)了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猶如寫文章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比較干脆利落。
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末的“但少閑人始悟兩人者耳”中的“閑人”一詞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學生正確理解“閑人”為教學中的難點[3]。注釋中譯為“清閑的人”,但更應從中去領悟蘇軾身遭貶謫仍有如此閑情雅致的情懷,體現(xiàn)其樂觀曠達胸襟這一深意。教學中提出“從蘇軾自比閑人中我們讀出了什么?”學生從相關注釋資料中明確了這一點。
2.問題的提出要有啟發(fā)性。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因此要針以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課堂上要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使他們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能根據自己的知識輻射開去。還是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盡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體觀。假如只是單純的語句翻譯理解,一則學生不容易準確地把握,二則無法體會其意境。于是教學中采用了增刪法來理解。淤原句改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行嗎?于在原句后增上“遠處蟬鳴鵲啼,近處蛙聲陣陣”,你以為合適嗎?這樣一來,學生馬上從問淤明確了原句中比喻的妙處: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從問于體會到了作者從中營造了一種幽遠空明的意境。這個問題的解決就加深了學生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提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內容與主題,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問題的提出要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yǎng)發(fā)散型思維能力。教學中要善于把課本知識與課外有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思考,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教學《桃花源記》時,學生認識到作者抨擊社會離亂,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師提問:“你愿做陶淵明這樣的人嗎?”很多學生都認識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會就談不上發(fā)展?!边@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淵明消極避世的一面。
參考文獻:
[1]郝朝良.培養(yǎng)高中生古典詩詞鑒賞能力的教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
[2]王飛艷.初中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多元評價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
[3]高亞利.通過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促進高中生口語交際能力提高的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