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去,農用水的供應多是依靠開發(fā)新的水源、興修水利工程等措施,以擴大固定資產投資為主要方式的,將水資源供需矛盾的解決寄托在水源供給上,而不考慮現有供給的運用情況,不注意充分地利用已有的水利設施,忽略了用水者節(jié)水的可能性,僅是千方百計地擴大供水量,其結果是水資源浪費的增加和低效。隨著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進一步加劇,人們對資源稀缺性的認識程度不斷提高,進而促使水資源供需觀念發(fā)生轉變,水資源管理方式亦由供水管理轉變?yōu)樾杷芾?,從以引水為主轉變?yōu)槭紫瘸浞掷卯數厮Y源。本文就我國農戶供水的運行機制做一淺析。
關鍵詞:農戶;供水;運行機制
1.農戶供水的籌資機制
農戶單戶或聯戶供水中,由單個農戶承包經營和投資辦水利的情況比較多,所占比重較大,大多數是規(guī)模狹小的水利“個體戶”,其資金的來源主要是農戶的自有資金或借貸資金,投資規(guī)模較小。從對山東省近百戶水利“個體戶”的一項調查來看,投資超過10萬元的只有2戶,多數農戶的投資局限于1-2萬元之間,有的甚至只有幾千元。
2. 農戶供水的經營機制
由于個人能力、資金有限,農戶供水的經營規(guī)模通常較小,灌溉服務面積也十分有限。如山東省費縣農戶供水經營者以單戶為主,其經營格局一般是“一戶一壩”或“一戶兩壩”,戶均灌溉能力局限于20畝到畝50之間。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商家鎮(zhèn)胡家村,全村6眼機井,分別由5戶農民經營,戶均服務面積只有100畝左右。山東省肥城市老城鎮(zhèn)羅窯村的59眼機井由30多個經營戶分散經營,戶均2眼,灌溉面積畝。農戶供水具體又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農戶個人或合伙聯戶通過承包、租賃、拍賣等形式獲得集體興建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使用權、經營權和收益權,集體仍擁有設施的所有權。承包或租賃是由集體根據工程造價和灌溉能力確定每年上交的承包租賃費用底數,然后公開競價投標,將水利設施一定年限(一般為5-15年)內的經營使用權承包租賃給農戶。雙方簽訂承包租賃合同,在合同中寫明承包租賃費用及上交時間、期限,還規(guī)定承包租賃者必須完成的水利服務任務和服務價格以及對水利設施的管護標準。拍賣是由集體根據工程造價和灌溉能力確定底價,然后公開競價拍賣水利設施的經營使用權,年限一般也為5-15年,拍賣價款一次或兩次交清。以上兩種方式,有時也穿插在一起實行。第二種是經鄉(xiāng)鎮(zhèn)政府批準和水利主管部門選址、設計,農戶個人或合伙聯戶投資購置、興建新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以此來提供供水服務。此類水利工程設施的產權完成歸投資者所有,并可轉讓、繼承。如山東省肥城市以埠鎮(zhèn)埠嶺村,共有耕地2480畝,其中,因缺水不能保澆的面積800畝。根據肥城市農田水利改革的有關
規(guī)定,該村有16戶農民報名申請建塘壩和大口井。其中,農民陳寶平個人投資3萬元,動用土石500m3,投工10000多個,建成蓄水量10000m3的塘壩1座;村民步光金、王立全等5個農戶,聯合投資建成12000m3蓄水量的塘壩1座;村民賈慶軍、辛衍喜等4戶農民,聯合投資建成蓄水量18000的塘壩2座;村民趙同五、王培路等6戶農民,聯合投資建大口井1眼。5處水利工程共擴大灌溉面積多1000畝,有利地改善了該村的農田灌溉條件。
3.農戶供水的定價機制
農戶供水實行在核算供水成本基礎上的政府指導定價。在政府指導水價范圍內可實行協議水價。對于承包、租賃的供水水價,一般在簽訂承包、租賃合同時,就由雙方協商作了明確規(guī)定。對于新建設施的供水水價,一般會制定供水價格上限,防止出現壟斷高價,損害農民利益。
4.農戶供水的績效分析
農戶供水是對原有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集體供水機制的改革和發(fā)展,在農用水的供水管理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
①分化出了一個新的產業(yè),成為了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農戶供水盤活了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其實質是把農業(yè)生產的水利服務環(huán)節(jié)從集體農事活動中分化和獨立了出來,成為一種專門的經濟活動和產業(yè)。這是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的深入,進一步調整了農村的生產關系,成為農村經濟發(fā)展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②在農村集體中確立了“水是商品”意識:促使群眾轉變思想觀念,認清農業(yè)用水的商品屬性,供水亦實現了商品化,用水交費為廣大農民所接受,并成為調節(jié)農業(yè)用水的基本機制。在這種情況下,農用水市場形成了,供水、用水都變成了市場買賣行為,受市場規(guī)則的約束。
③盤活了水利設施存量資產,成功實現了水利投入多元化:由于實行了誰投資、誰收益、誰所有的有償服務機制和“以水養(yǎng)水”的滾動發(fā)展機制,農村小型水利工程一改過去集體投資、集體管理、集體經營的老面孔,走上了產業(yè)化的道路,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各方面投資辦水利的積極性,形成了多元投資格局,實現了資源和資金的優(yōu)化配置。
④調動了農民管好、用好農田水利設施的積極性:尤其是擁有水利設施管理使用權的農戶,管好、用好水利設施的意識逐漸增強。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水利設施的效用,他們主動投資對水利設施進行加固維修和配套完善為了贏得用水戶的信賴、增加經營收入,他們還努力改善灌溉條件和服務質量,提高了灌溉效率。與集體管理、集體經營的時候相比,集體水利設施“用而不管”的問題解決了,水利服務水平低、質量差的問題也解決了,農田水利的經營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⑤明晰了水利設施的產權,形成責、權、利對等的產權結構: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村水利工程一度出現集體管不好、農民管不了、國家管不到的“三不管”局面,致使工程長期以來管理不善,年久失修,老化嚴重,效益衰減。而農戶供水則賦予供水經營者對工程的投資權、建設權、管理權和受益權等,建立起了責、權、利相統(tǒng)一,投資、經營、管理三位一體的農用水供應機制,解決了供水主體缺位的問題,消除了農業(yè)用水中的“免費搭車”現象,使農用水的供應真正實現了“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
⑥推動節(jié)水灌溉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用水交費機制的形成,在增強用水戶交納水費自覺性的同時,也喚醒了廣大農民的節(jié)水意識,使他們實實在在看到,節(jié)水就是節(jié)約資金,節(jié)水
就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各種各樣的節(jié)水技術在農業(yè)生產實踐中很快得到了推廣應用,農田灌溉效益低下的狀況得到改善。
參考文獻:
[1]王雷、趙秀生、何建坤,農民用水戶協會的實踐及問題分析,農業(yè)技術經濟,2005
[2]Policy Irrigation Support Project for Asia and Near East,Sponsored by the U.S Aencv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作者簡介:梁立娟(1983、9)???,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農業(yè)水利工程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