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濤
【摘 要】建構主義是當代學習心理學的重大發(fā)展,它所倡導的合理的觀點對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無疑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建構主義認為,教師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正確的角色認知并處理好角色互換;教師教育應按建構主義的理解和要求來確立培養(yǎng)目標。而建構主義關于教材中知識的選擇、編排、呈現和歸納概括等方面建構其基礎教材觀。這些觀點散落于建構主義知識觀、教學觀和學習觀之中。本文著重分析了建構主義的教師觀與教材觀。
【關鍵詞】建構主義;教師觀;教材觀
一、建構主義的教師觀
課堂教學的關鍵要素在教師。作為教師,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就必須重新認識自己,樹立新的教師觀。
1.教師不只是蠟燭。人們常說:“教師是蠟燭”,“教師是人梯”,“教師是渡船”,“教師要有一桶水”,“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蠟燭”、“人梯”、“渡船”,這些比喻,都強調了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這是對的,但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教師,僅有了這種精神還不夠,應該是在照亮別人的同時,又不毀滅自己,成為一盞長明燈。因為教師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必須在培養(yǎng)學生中豐富自己,發(fā)展自己,實現自我的價值。也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完全的人,成為一個對人民的教育事業(yè)不斷奉獻自己的人?!耙煌八闭f的僅是從知識量的角度來說的,但教師僅有“一桶水”還不夠,更應有將“一桶水”適時適量適當灌出去的能力,更應有不斷吸滿“一桶水”的能力,只有這樣,“一桶水”才不會枯竭,不枯竭的活水才能發(fā)揮巨大的持久的育人作用。至于“工程師”一說,它強調了教師對人類靈魂影響作用,但如果認為教師是學生人生藍圖的設計者,是學生人生大廈的施工者,那就錯了。學生的人生藍圖應該由學生自己設計、描繪;學生的人生大廈應該由學生自己建造,教師只能是他們設計中的指導者,建造中的督導者、幫助者。
2.教師應是教的主體。教學中,教師只是占據教這一邊,也因為占據了教這一邊,所以必須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成為教的主體。作為教的主體,教師必須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應做思想者,實踐者,專業(yè)知識的研究者、開拓者與創(chuàng)造者。對生活,有自己獨特的體驗與理解方式;對知識,應有自己的獨到的感悟與創(chuàng)造性的見樹,而不應成為知識的奴仆,書本的搬運工,教參的傳聲簡。也就是說,應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只有這樣,我們教師,才不再是教書匠,才能充分發(fā)揮主體性作用,而形成自己風格,成長為專家式創(chuàng)新型教師。
3.教師應是學的引導者。新時代的優(yōu)秀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占有者,學識的領先人,還應是學生學習、人生的引航者、導游員。是引航者,不僅傳道受業(yè)解惑,還應挑動學生學習動機,激發(fā)其學習興趣,關注其身心健康,帶領他們戰(zhàn)勝困難。是導游者,不僅引領學生游覽,講解沿途風景,還應讓學生自由觀賞,自己探尋,像蘇軾教子探究石鐘山得名一樣,引領他深入實地考察,讓他自己觀察、體驗,點撥他領略真諦,悟出哲理。
4.教師應是課堂的組織者。長期以來,教師在課堂上是說一不二的布道者。學生圍著老師轉,教師總是引著學生鉆自己預先設計的某個圈子。如果稍有偏離,就要遭到白眼,遭到嘲弄,教師成了絕對權威,學生唯老師是從,不允許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哪還有個性,哪還有創(chuàng)造性?現代教師應走下神壇,在課堂上當好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二、建構主義的教材觀
建構性學習需要學習素材、學習環(huán)境提供背景支持,建構主義理應取代工具主義、理性主義主導教科書編制的線索。鑒于建構主義側重于認知理論研究,我們歸納總結散落于其教學觀、知識觀、學習觀中教科書編制的相關主張,提出“建構主義教材觀”并聯(lián)系實踐進行剖析闡發(fā),以期實現教科書編制理念轉變與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同步并行。
1.教材不再是“圣經”。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奉“教材”為“圣經”,學生只埋頭在教材之中而不越雷池一步。學生接觸的除了受教材,就是教輔書了。課堂上學教材,自習課學教材。這樣,學生學得興趣全無,教師教得索然寡味。一些學生盡管教材學得好,平時考教材內容或教師講過的內容,成績也好,但一旦變化一下,特別是到了高考,就考不出理想成績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在的高考命題重能力測試,而我們的教學卻只限于教材的傳授與接受。實際上,現在的教材已不是“圣經”。再好的教材終究是教材,終究是教學的憑介,而不應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唯一。其實,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早已就是多種多樣的了。
2.教材是多彩的枝葉。課程標準具體化而形成的教材可以有很多種。事實上,現在已不再是人教版一統(tǒng)天下,而早已是“一綱多本”。如果說“大綱是根本,那么教材就是枝葉,根只有一個,而枝葉可以有很多,但我們所使用的教材,僅僅是很多枝葉中極少的一部分”。豐富多彩的教材為我們的教學提供廣闊的選擇平臺。體育課標改倡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我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參與實踐活動,如學生們對體溫的測量、休克的搶救、出血的護理、外傷的包扎等內容進行實踐,學生們的興趣很濃紛紛要求能多開展類似的活動,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都會有所提高。
3.材無非是例子。從用新課程觀看,教材是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用來傳授知識與提高能力的一個“例子”。既然是“例子”,就可以用這個,也可以用那個,無論用哪一個,都可以達到目的。“條條道路通羅馬”嘛。既然使用教材,可以用這套,也可以用那套,那么適當地對教材作一些處理,更是順理成章了。也因為教材是例子,我們就要選好例子,用好例子,讓例子真正起到舉一反三,培養(yǎng)能力的作用。
因此,建構主義教材觀關于教科書知識選擇、歸納、呈現等方面的見解對課程改革的借鑒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但它也存在過猶不及之處。如果說“知識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tǒng)一”的辨證觀點還能為人們所接納,那么,認為“科學(知識),與其它所有知識一樣,都是一種社會建構,其必然具有一定的文化相關性和相對性”。無論如何,建構主義教材觀在批判傳統(tǒng)教材觀把知識看成是定論,把學習看成是知識從外到內的輸入的簡單化的傾向,和其所蘊含的三個重心轉移,即強調知識學習的建構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教科書編制和在教學中的具體使用具有革命性的課程學意義。因此,我們認為它理應取代工具主義、理性主義成為教科書編制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