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傳福
一、轉(zhuǎn)變觀念,讓學生寫作要回歸人本化和生活化
葉圣陶先生早就在《葉圣陶論語文教學》中指出:“寫作的根源是發(fā)表的欲望。”真正的好文章,最初的緣起不會是“技巧方法”,而應是“思想感情”(“技巧方法”應該是幫助“思想感情”表達的途徑)。對于學生而言,寫作理應是“精神家園、情感沃土,是自己人生的‘史記”。我們老師總指責學生的作文編造生活、文中無我,但仔細思考一下,這些學生不是我們老師教出來的嗎?因此,我們教師首先在作文教學觀念上要加以匡正,提倡學生“我手寫我心”,讓學生的寫作回歸自我,回歸生活,回歸情感的傾訴,回歸生命的體驗,回歸思想的表達。
二、明確訓練序列,讓作文訓練系統(tǒng)化和有效化
近幾年來,許多教師反對在作文教學中進行文體訓練,認為這會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個性。筆者卻認為作文本來就是“戴著鐐銬跳舞”, 戴著鐐銬跳舞并不意味著學生就失去了發(fā)揮的余地,就像數(shù)理化公式,你運用的靈活,無所不能。正如孩子初學走路,需要家長手把手幫扶一下一樣,學生初學寫作時,有規(guī)范、有參照、有借鑒、有方法,是幫助他們?nèi)蘸蟾玫淖杂蓪懽鞯幕A。因此,高中階段,系統(tǒng)、有序、科學的作文教學,我認為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科學有序有效”呢?
1.制定作文訓練計劃,讓作文教學系統(tǒng)化
要實現(xiàn)作文訓練的系統(tǒng)、有序,教師就必須有全局意識,在高一開始就要明確教學目標和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而不是等到高三才開始作文訓練。作文教學目標的確立應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智力水平。筆者認為,高一可以復雜的記敘文訓練為主,高二可以議論文訓練為主,高三則以高考為方向進行綜合訓練。明確了訓練目標,然后圍繞不同年級的作文訓練方向,分解目標,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地發(fā)展學生的作文能力。
2.加強方法指導,讓作文教學有序化
制定教學計劃,主要是解決教學的系統(tǒng)性問題。在高中作文教學中,還要關(guān)注“寫作方法”的形成、“寫作能力”的提高,這就需要我們給予他們最有效的指導。在教學中,我們要圍繞訓練目標,細化訓練點,加強方法指導。
實踐證明,作文指導要有效,一是明確訓練點,讓作文指導有序開展;二是要用范文導路,讓學生真正體悟?qū)懽鞣椒ê蛯懽骷记伞?/p>
三、積累素材,讓學生寫作有料可用,有話可說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素材積累就是寫作之米。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引導學生構(gòu)建有效素材積累體系:
1.從語文課本中積累獨特的素材
語文教材歷來以精選的名家名篇、優(yōu)秀時文為主體,它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寫作材料,也給學生提供了精妙的寫作方法,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主題立意、題材素材,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方面進行積累、借鑒。
在主題立意方面,課文的主題可以說是百花齊放。教材的這些主題立意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路,讓學生體會到“一花一世界”,嘗試將思考引向深入,從而讓自己的寫作在立意上能有更深的層次。
在題材素材方面,每篇文章中都有或多或少可積累的素材。教學時,教師如果能充分引導學生挖掘并加以積累、利用,相信在寫作時無話可寫、無例可援的難題能夠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決。
2.從“課外閱讀”中積累豐富的素材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背艘龑W生從語文教材中積累素材外,還要引導學生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做好素材的積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把課外閱讀當作教學常規(guī)的一部分,在語文常規(guī)作業(yè)中,可以要求學生按一定的主題每周做一份閱讀積累卡。
3.從社會生活中積累新鮮的素材
社會生活千姿百態(tài),每天都有新鮮事情發(fā)生,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關(guān)注社會,感受豐富的生活,讓五彩繽紛的生活成為學生習作的源頭,為自己的習作注入新鮮的血液。教師可以為班級征訂一兩份報紙,讓學生在學習之余,了解社會大事;也可以建立班級公共博客,學生和教師把有關(guān)資料上傳到博客中,供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