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卡
小板凳漫談
皮 卡
自記事起,姥姥家便有一個專屬我的小板凳,很舊的樣子,邊邊角角都磨圓了,高度不過幾十公分。這板凳構(gòu)造和用材一樣的粗糙,一塊長方形榆木板,上面鑿四個孔,安上四條木腿,也算是榫卯結(jié)構(gòu)的家具吧。記憶中,這個小板凳搬起來的手感沉甸甸的,坐下去還要防著被擠到肉——許是用的年歲久了,木腿和凳面已經(jīng)不能嚴絲合縫,有些搖搖晃晃。雖然如此,這個敦敦實實的板凳還是陪伴了我整個童年,由著年幼的我搬里搬外、踩上跳下,可謂任勞任怨、盡忠職守。
黃花梨小板凳
其實姥姥家除了這個小板凳,還有幾個長條凳,甚至還有兩個中式靠背椅,只不過都是普通軟木做的,靠背椅都是姥爺姥姥兩人坐,用到長條凳的時候多,放在飯桌周圍,吃飯喝茶休息聊天都坐。但長條凳就比我的小板凳高多了,小孩坐上去兩腳是懸空的,腳可以晃來晃去,這對幼年的我和小伙伴來講,十分誘惑,爬上去晃著腳丫子的感覺簡直太美妙。
小板凳、長條凳,這些都是極其平民化的坐具,十幾年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隨便走進一戶農(nóng)家小院,院里必定散放這三三兩兩的小板凳、小馬扎,“搖著蒲扇坐著馬扎聊閑篇兒”一向是農(nóng)村老頭老太的日常??梢哉f,在“中國古典家具”這個聽起來很“高大上”的名詞中,所包含的對老百姓最親切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杌凳類家具了。
杌凳是不帶靠背的坐具。同高高在上的“圈椅”“官帽椅”“太師椅”等等這些椅類家具相比,杌凳類家具頗為平易近人、簡單樸素。其實細究起來,椅凳應是同源,都是由“胡床”演變而來。但在中國古典家具中,杌凳的品種不如椅類多,等級要比椅類低。一般來講,杌凳很少出現(xiàn)在檔次較高或者較為正式的場合,通常是平民百姓家或者普通的酒樓茶館作為實用家具,民間使用最多是條凳與春凳。在富貴人家或皇廷宮苑中,凳類也多只是臥室與偏房的用具。
漢魏時期,隨著佛教文化東傳,“胡床”即杌凳的前身,首先在寺院及上層社會流行,敦煌壁畫中描繪有坐胡床的婦女,胡床的樣子與現(xiàn)在的方凳相似,說明我國最遲在魏晉時期已經(jīng)開始使用杌凳了。
魏晉時還流行一種圓形坐墩,形式為兩端大、中間細,上下位平面,樣子類似腰鼓又類似捕魚罩籠,故而又被稱為“筌臺”或“筌蹄”,直到唐五代時期還有使用。唐代中期以后,其他類型的坐具也多了起來,如杌凳、月牙凳、繡墩等。繡墩與“筌臺”的樣子正好相反,為兩端小中間大的花鼓形式,宮中婦女及舞樂歌女都常使用繡墩。但更受唐朝貴婦人喜愛的,是在當時大放異彩、華貴雍容的月牙凳。在杌凳類家具中,月牙凳與繡墩堪稱“閨中專屬坐具”。
宋朝時期,坐墩的制作又有了新品種,如藤制坐墩、彩漆坐墩等。自宋以后,坐墩的形逐漸向小巧精致發(fā)展。明清時期杌凳和坐墩的形式多種多樣,明代主要有方、長方、圓形幾種,清代又增加了梅花形、桃形、六角形、八角形和海棠形等等。
總的說來,杌凳類坐具大體可分為方、圓兩種形式,而以方凳種類最多。在各種形式的凳子中,又分有束腰和無束腰兩類。有束腰的可以做出曲腿,如鼓腿彭牙、三彎腿等;而無束腰的都用直腿。有束腰的足端都做出內(nèi)翻或外翻馬蹄,而無束腰的腿足端不作任何裝飾。凳面的板心也有許多花樣。有各色硬木的、有影木心的、有木框漆心的、還有琺瑯心、瓷心、大理石心等等。
方凳中有長方和長條兩種。長寬比差距不大的一般統(tǒng)稱方凳。長條凳板面窄而長,俗稱“板凳”,有可供一人坐或可供二人并坐等不同形式,一張八仙桌四面各放一條長凳是城市中酒樓、茶館中常見的使用模式。此種長條凳常見多為一板為面,四腿側(cè)腳明顯,俗稱“四劈八叉”,四足占地面積當是面板的兩倍以上,因而顯得牢固穩(wěn)定。還有一種板面較寬的長條凳,稱春凳,形如炕幾,可容二人并坐,因坐面較寬,不坐時也可用以放器物。
明末清初 黃花梨圓裹腿大禪凳
晚明 黃花梨有束腰羅鍋棖禪凳
明末清初 黃花梨有束腰馬蹄腿羅鍋棖嵌寶璃龍紋大禪凳
唐朝疆土遼闊、國力強盛、經(jīng)濟發(fā)達、中外文化交流頻繁,這些因素導致唐代家具一改前朝的古樸、簡潔,在造型上渾圓大氣,在裝飾上崇尚華麗富貴。唐代家具有許多創(chuàng)新,其中最佳代表便是溫婉大氣、華麗高貴的月牙凳。
月牙凳是指一種流行于中國唐朝時期的高等坐具,其無靠背和扶手,座面呈月牙狀或長圓形,故稱之為“月牙凳”。相對于其他杌凳類家具,月牙凳從誕生之初便與宮廷貴族牽扯不清,算是杌凳類家族中的“貴族”。此凳多在宮廷貴族家中使用,故別名為“宮凳”。
月牙凳體態(tài)端莊渾厚,造型優(yōu)美又別致新巧,裝飾華麗精美,是最具大唐風采的家具。可惜的是,迄今為止,月牙凳并未有實物出土,我們僅能從一些傳世的繪畫著作,如《揮扇仕女圖》、《演樂圖》、《搗練圖》以及《唐人宮樂圖》中,一覽它的風采。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基本可以看出,月牙凳應為彩繪的漆器家具。作為宮廷貴婦經(jīng)常使用的坐具,其裝飾繁縟華麗。這幾幅作品中的月牙凳都是四曲腿且有雕花,在腿與腿之間的邊牙上釘有金屬環(huán),每環(huán)墜有彩穗或直接在座面上附以帶流蘇的錦帕或軟墊。
唐人宮樂圖
明末 黃花梨滾凳腳踏
“繡墩”因其起源于織繡坐墊而得名,于明清兩代風靡一時?!都t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里有這樣一段描寫:賈母與湘云、寶釵、林黛玉等眾姐妹在大觀園里品酒吟詩,“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個繡墩,倚欄桿坐著,拿著釣竿釣魚?!逼渲斜闾岬嚼C墩。
明代流行瓷制繡墩,外形結(jié)構(gòu)同木制基本相同,座面多凸起,清代則為平面。繡墩多為圓形,其特點是兩頭小,中間大,形如花鼓,所以又叫“花鼓墩”或“鼓兒墩”。晚明文震亨的《長物志》上說:”宮中有繡墩,形如小鼓,四角流垂蘇者,亦精雅可用?!?材質(zhì)有木制(如紫檀、酸枝木等)、蒲草編織、竹編制的,也有瓷制、雕漆、彩漆描金等質(zhì)地的;在造型上,除圓形外,還有從圓形派生出來的瓜棱式、海棠式等。晚明時期出現(xiàn)的四、六、八角繡墩,也很雅觀。
明代的木制繡墩在形體上較清代稍大,比較敦實,但和宋元時期的繡墩相比又相對小一些。做法是直接采用木板攢鼓手法,做成兩端小、中間大的腰鼓形。兩端各雕玄紋和象征固定鼓皮的乳丁。為提攜方便,有的在腰間兩面釘環(huán),或者中間開出四個海棠式透孔。清代繡墩造型上較明代為瘦而顯秀雅外,還從圓形派生出海棠式、梅花式等多種樣式。
繡墩使用講究頗多,需要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使用不同質(zhì)地的繡墩。蒲墩保溫性能好,越坐越暖,故多在冬季使用。而藤墩透氣性能好,散熱快,故多用于夏季,取其通風涼爽。同時還要根據(jù)不同的季節(jié)輔以不同的軟墊和刺繡精美花紋的坐套,合在一起,才是名副其實的專屬閨秀的坐具——繡墩。
清 雍正 墨彩通景山水繡墩
清中期 鼓凳
除了方凳、月牙凳、繡墩、圓凳外,杌凳類中還有“馬扎”。馬扎即漢時無靠背胡床,后稱交杌。古時官員或女眷們出行,須由侍從攜帶交椅和交杌。交椅用于臨時休息,交杌用作上馬或下馬時的蹬具。宋元明以來的名畫多有描繪,因而形成專供上下馬時使用的凳子,名曰“馬凳”或“馬杌”。這類凳子形體不大,高度與平常坐凳相仿,平時也可用于坐。有關馬杌的使用情況,在宋代《春游晚歸圖》中都有生動的描繪。
其實古代的“凳”字,最初并不指坐具,而是專指蹬具。把無靠背坐具稱為凳子是后來之事。漢劉熙《釋名·釋床帳》說:“榻凳施于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床也。”顯然是一種上床的用具,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見的腳踏,又稱腳蹬。由此看來,馬扎的作用與凳子最初的用途是一樣的,可以說是返璞歸真了。
總的說來,杌凳類家具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雖是花樣繁多,用途不外乎一個“坐”字,不論是農(nóng)家小院還是酒樓飯?zhí)没蚴呛罡畬m苑,杌凳,是不可或缺的。
春游晚歸圖
明末 黃花梨交杌
馬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