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策展人李裕君簡稱“李”,藝術家侯煒國簡稱“侯”。
李:作為參展藝術家,您怎么理解此次展覽的主題“物境——繪畫樣本研究計劃”?
侯:“物”和“境”,包括繪畫都是一個大命題,每個人的理解肯定不太一樣,有很多的線索和枝干,我想策展人李裕君老師是通過其中一根主線索把大家串聯(lián)在一起發(fā)生關系,這是很有效的。
李:請介紹一下您自己此次參展作品的背景情況。
侯:這次展覽主要帶了我的兩幅銅版畫和兩幅版角料系列的作品,雖然形式和呈現(xiàn)方式不太一樣,但兩者之間是順承關系,版角料系列的作品就是用銅版畫的試版和版畫廢料拼接而成,所以雖然同屬紙媒界并且都用馬作為載體,但呈現(xiàn)效果卻反差很大,放在一起展示,我想讓它們既有沖突又互相解釋。
李:在藝術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您堅持繪畫創(chuàng)作的理由是什么?
侯:其實我沒有定義我的作品都是繪畫或者架上作品,我也有裝置作品、聲音作品等,但我創(chuàng)作作品的內(nèi)核是基于古典、基于傳統(tǒng)的,我希望從傳統(tǒng)里吸取能量,用當代的方式進行演繹。
李:讓您記憶較為深刻的作品是什么?有怎樣的感受和故事?
侯:可能是我的一個聲音作品,我為了收集馬的聲音,在馬廄里和它一起“生活”了11個小時,只有真正貼近才能真正理解,作品叫《11 hours》。
李: 近期的創(chuàng)作,您在關注和思考或討論哪些方面的問題呢?
侯:我最近經(jīng)常會去聽一些藝術與科技的講座,了解一些最新技術,看新人類會用什么媒介來表達,畢竟我們是未來的“古代”。
李:在創(chuàng)作中,您怎么去思考和處理作品的“內(nèi)容”“形式”和“觀念”?
侯:這三者我稱為三元素,在2013年的時候我就做過一組銅版畫作品《美的歷程》,即在一張銅版上,做出12張內(nèi)容、形式、觀念同時發(fā)生改變,更精確地講應該叫三元素進化的實驗,我的本科畢業(yè)論文就是圍繞這個命題寫的一點體會。
李: 每個人對作品的感受不同,您希望自己的作品帶給觀眾怎樣的思考?
侯:我在做每一個作品的時候其實是一個賦予某物生命的過程,比如“瘦馬”系列,我會做很久,我不知道什么時候做完,也會隨時停下來放一放,直到有一天我在它面前走的時候,它的眼珠跟著我來回轉動,我想它活了!
侯煒國 《相馬首》 版角料拼貼 70cm×115cm
侯煒國 《在一起時我們是動物分開成了詩人》 銅版 100cm×80cm
侯煒國 《它的低鳴驚醒了卡夫卡》 銅版 125cm×100cm
侯煒國 《沉默打破了馬廄的寂靜》 銅版 135cm×100cm
侯煒國 《不安之書》 版角料拼貼 90cm×10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