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詩,中國文人墨客表達思想感情特有的一種文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以精煉的語音表達詩人內心豐富的情感,甚至揭露當時社會現(xiàn)實、描寫民風民俗等。在如今的高考中,有關古詩文的題目都是在考查學生對一篇古詩文的理解分析能力。所以,有必要總結一些鑒賞古詩文的方法。
關鍵詞:古詩文 鑒賞方法
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1-0375-01
隨著高考制度改革的推進,高考對語文的重視度越來越大,特別是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在新課標的改革中更是規(guī)定由兩篇任選一篇現(xiàn)代文到兩篇現(xiàn)代文必做,但因其篇幅長、內容多,在考試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并不容易拿分。在這種情況下,古詩文的分數(shù)就顯得格外重要,學生應該在古詩題中做到盡量不丟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繼續(xù)創(chuàng)造性的結合課本知識,以及課外延伸來使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更加透徹,增添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自春秋末年,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xiàn)到唐代詩的另一種形式——詞的問世、發(fā)展與繁榮,中國古詩被傳唱了幾千年,其中凝聚的思想精神也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可謂中華民族瑰麗的寶藏。舊體詩,如:七言、五言、律詩、絕句等,是如今考試的重點對象,這類詩一般有具體的格式,文字上的運用與文言文相通,這和如今的白話文就存在巨大的差異。所以,大多數(shù)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存在無從下手,不理解古詩文的問題。下面我就拋磚引玉,介紹一些古詩文鑒賞方法。
一、“知彼”——追溯作者生平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要想真正讀懂一個作品,就必須從創(chuàng)作者入手,古詩也一樣。因為詩人才是將古詩建造成功的匠人,他的經歷、性格、心情必定會影響到古詩創(chuàng)造的基調。就拿學生耳熟能詳?shù)摹扒Ч诺谝徊排崩钋逭盏纳脚e例,前半生安定優(yōu)渥、家庭和美,有一個知己愛己的丈夫,所以李清照在這個時期的作品多表達閨閣之怨或對丈夫的思念;再如《一剪梅·別愁》。后半生丈夫病死,國家滅亡,徒流南方,這時的李清照已無當初少女般的青澀羞怯,詩風也變得悲切哀婉,詩的內容多嘆身世之苦,也有對故土的懷念。人只有經歷過才會懂得,才會嘆惋,詩人也是如此。杜甫若沒有經歷過貧困,就不會嘆“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李白若沒有經歷皇帝親宴的殊榮,就不會“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李煜若沒有經歷過國家滅亡且被迫為俘虜?shù)娜兆?,就不會發(fā)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聲音。詩歌是詩人抒情、敘事、議論的一個載體,所以要想讀懂一首詩,可以從詩人寫下這首詩時的背景入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了解詩人的生活背景,以便在答題中更好的結合詩歌內容,讀懂詩歌。
二、創(chuàng)境——放入意境體驗
林榮湊說過:“每一首詩都自成一種境界,或乾坤宇宙、國家社稷;或個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詩人的內心和描寫的外物相融合,情景交融,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獨特的意境”。要想讀懂古詩,離不開對古詩意境的分析,但這對大多數(shù)同學是一大難關?!皩嵺`出真知”,我們只有親身去體驗過才能有所體會。因古詩年底久遠,我們無法親自到詩中的環(huán)境中去體會,但可以通過想象詩中境,再把自己放進去感受境中物的變化,由此提煉出詩的內容與情感。就拿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舉例“東方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想象一下,你看著禮花飛向天空,然后如流星一般散落,車馬奔馳在街道上,陣陣香氣經久不散,音聲動耳,燈火流轉。在這夜色背景下,星光熠熠,滿城輝煌。這些都是樂景,人身在此景中,一定是喜悅的,快樂的。再看下闕:“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試想女子們衣著華服,手戴項鐲,頭佩步搖,美麗動人。但只有你一人在這人群一遍遍尋找你心上的那個人,在不經意的回頭時,看見她就站在幽暗之處。你的心情一定會由無法找尋的焦灼煩悶,轉變?yōu)樾牢坑鋹?,這時,你就已經把握了詩中一部分的內容與情感,但若想達到更深的層次,就需要再結合作者此時的情況。我們可知此時的詩人正在為大宋的命運憂愁----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詩人有心挽救,卻無機會施展抱負,他的滿腔熱血無人能懂。正因如此,“那人”的出現(xiàn)成了詩人不與茍且偷生者為伍的自我寫照。這時,就會發(fā)現(xiàn)上闋的樂景并不是在寫心情的喜悅,而是用樂景寫自己落寞與憂愁。
三、品字——體會遣詞造句
不可否認,字是古詩內容的基礎,字構成了句,句才構成一篇古詩。所以,對于古詩的把握離不開對詩中“字”的理解。學生可以根據(jù)字的本意,在結合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場景描繪切入。如:曾鞏的《初冬道中》“欲雙日射西山赤,漸冷天騰北極高”的一個“射”,一個“騰”字就是欣賞此句的關鍵?!吧洹弊挚衫斫鉃椤爸鄙洹?,突出了陽光的力量與氣勢,寫出陽光的絢爛?!膀v”字可意為“騰躍”,那么什么才能“騰躍”?只能為有生命的事物,這樣就可以分析出此處用了擬物的手法,將天比作奔騰的駿馬。由此得出,此處是在說冬日天空的廣闊遼遠,面對此情此景,詩人就一定抒發(fā)了對壯麗的景色的喜愛以及心情的愉悅與曠達。所以學生在鑒賞詩歌時要注意識得詩歌的“亮點”,即詩歌中不一般的字詞,以此來理解詩句,讀懂詩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注意對學生在此問題上的教授,引導學生有意識的由淺入深,體味詩句中字的妙處。
結語
對于古代詩歌的鑒賞,學生可以由大入小,從詩人這個大背景入手到對場景的體驗,再到對詩歌細處——字的品味。在這里列出的方法也只是拋磚引玉,提供一個思路,若想要真正理解并把握詩歌內容,還少不了學生自己平時的積累與練習,鍛煉自己的想象力,構建場景的能力,以此來提升自身的詩歌素養(yǎng),迎接高考的挑戰(zhàn)。
作者簡介:劉昕洋,女,(1999-),漢族,河南省鄭州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