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美娥
摘 要:清代著名小說《鏡花緣》中有一個突出的人物林之洋,他用自己的語言讓讀者多了一個審視該部作品的角度。林之洋的語言帶著幽默的特點,而其語言的幽默特點主要表現為:南北語言,融合成趣;口語濃厚,土俗生樂;巧于對話,愉悅成笑;強詞奪理,幽默中生;含蓄幽默、被以滑稽。
關鍵詞:林之洋;語言;幽默特點
《鏡花緣》是清代繼《紅樓夢》之后的又一部奇書,它熔學術和文學于一爐,展現了一個奇異獨特的藝術天地。小說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唐敖、多九公、林之洋和以唐小山為首的百位才女。而除了林之洋,其他人物形象還不夠豐滿,缺乏突出的個性。小說中描寫林之洋的筆墨雖不是最多,但他卻是整部書中比較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林之洋雖然上過學,卻僅局限于識字而已,他既沒有唐敖的滿腹經綸,也不及多九公見多識廣。他胸無點墨,在言談間常惹得人捧腹大笑;他念念不忘其生意經,愛貪小便宜,具有商人的奸猾;他善待親朋,愛護晚輩,同情并幫助弱者。讀者眼中的林之洋,是一個善良有趣,同時存在很多缺點的俗人,從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作者正是通過林之洋來表述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創(chuàng)作主旨。
一、南北語言,融合成趣
明清時期的白話小說,幾乎或多或少都具有某地的方言特色?!剁R花緣》中北京方言和海州方言并存,兩種方言融合在一起,在林之洋身上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林之洋乃河北德州平原郡人氏,寄居嶺南,素日作些海船生意。俗話說鄉(xiāng)音難改,林之洋雖住在嶺南,但其話語中帶著明顯的北方特點,他的自稱,都是使用的“俺”,體現出一種粗獷之感。而書中所描述的林之洋外貌,與其語言是極不相稱,這兩者的對比形成了蓄又幽默的風格。在第二十六回中,多九公道:“林兄已四旬余,近日忽把髭須燒去,露出這副白臉,只得二旬光景,無怪海船朋友把他叫做‘雪見羞。”還有“只見林之洋體態(tài)輕盈,嬌羞滿面,愁額鎖眉,十分美貌”;“誰知女兒國王忽見林之洋雜在眾人之中,如鶴立雞群一般,更覺白凈可愛”。由這些簡單的外貌描寫,讀者可以看到一個白俊清雅的斯文形象,但當其一開口說話就的“俺……”,沖擊力十足。北方日常自稱的常用語,從一個秀氣的人口中說出來,在對比中幽默的特點便自然顯現出來。偶爾林之洋與人交談時,一席話中重復使用“俺”字,沒有帶來繁瑣之感,倒讓林之洋語言北方的特色更清晰。
因其經歷,林之洋身上既有北方的個性,又具有南方語言的風格。在女兒國時,林之洋道:“聞他們最喜纏足,無論大家小戶,都以小腳為貴,若講脂粉,更是不能缺的。幸虧俺生天朝,若在這里,也叫俺裹腳,那才坑殺人哩!”當宮娥給他裹腳時,他放聲大哭道:“坑死俺了!”坑死在海州方言中,是說自己或別人由于外在的某些原因而限于被動、尷尬或為難的境地,這里的人可以指自己或別人,需要具體強調時會特別說明。“殺”或“死”字突出強調受損害的程度,倒霉到了極點。林之洋的生活經歷讓他不能接受女兒國里男子的遭遇,“坑死”二字便是最好的體現。
林之洋在北方生活過,后居住在南方,在生活中便很自然的將兩地的方言兼用,因此他的語言便出現了南北兼容的特點。而小說中形象與語言的落差,用的奇巧,趣意橫生,很好地向人們展示了幽默性。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情:輕松、從容和自信。小說中這種方言詞語的使用,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和真實。帶著這種感悟去讀《鏡花緣》,就能如李汝珍所期待的那樣,從鏡中看到真影拈花微笑,當其會心處,甚至隨之“而解頤,而噴飯”。
二、口語濃厚,土俗生樂
明清小說基本上是采用當時的口語進行創(chuàng)作?!剁R花緣》也是如此,將較為規(guī)范的書面語與口語俗語相結合。小說中的唐敖、多九公以及眾才女,都是學富五車之人,因此他們的語言充滿書卷氣,只是偶爾與俗語相雜。而林之洋是一個例外,他胸無點墨,學識不高,在眾多人物形象中獨樹一幟,身上既沒有文人的書卷氣,更離雅致相去甚遠,他的語言充滿口語化的“俗”,增添了幽默詼諧的特點。
在白民國唐敖為自稱晚生而懊惱不已時,林之洋道:“‘晚生二字也無什么卑微,若他是早晨生的,你是晚上生的,或他先生幾年,你晚生幾年,都可算得晚生,這怕什么?方才那先生念的‘切無切,以反人之切,當時俺聽了,倒替你們耽心,惟恐他要講究反切,又要吃苦,如今平安回來,就是好的。管他什么早生、晚生?據俺看來,今日任憑吃虧,并未勞神,又未出汗,若比黑齒。也算體面了?!蓖砩诠糯?,一般是讀書人在長輩或學識淵博之人面前的謙稱,將“晚生”理解成晚上所生,或是時間上的推后,使其與早生和先生做雖對比,雅俗分明,充分體現出不同人物的語言有不同的特點。唐敖即使懊惱也帶著恭敬,而林之洋的語言則生動、有趣,使整個情景變得輕松,讓讀者看到一個豁達開朗的人物形象。還有他的一概“弗得知”,雖沒有明顯的口語化痕跡,但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面對任何問題都是以此作答,給人以賴皮的感覺,形成了一種幽默的氛圍。這種透著俗的幽默并不令人生厭,反倒顯得奇巧得體。在常規(guī)的美學中,唐敖的文質彬彬與林之洋的世俗無才是一種美與丑的對立,可在欣賞者的眼中,這種丑又是美的。
在寫到無腸國的吝嗇財主時,林之洋說:“他家主人把下面大解的也收存,若見上面哇出的,更要愛惜,留為自用了?!辈痪_麗、不華靡的語言帶來一種真實之感,樸實、平凡的語言既帶來了夸張的語言效果,又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土俗結合,樂趣無窮。
反復的語言并不都是啰嗦、累贅的。在第十九回中有這樣的一段話:“誰知只顧拿架子,腰也酸了,腿也直了,頸也痛了,腳也麻了,頭也暈了,眼也花了,舌也燥了,口也干了,受也受不得了,支也支不住了,再要拿架子,俺就癱了?!薄耙病弊值闹貜褪褂?,看似累贅,卻使讀者看到氣喘吁吁、狼狽不堪的林之洋,充滿諧趣,意味十足。語言平易卻不是淡而無味,既真實自然又蘊藉,簡潔準確且平中出奇。
三、巧于對話,愉悅成笑
幽默大都表現為語言幽默,在特定的情境中有著極妙的作用。李汝珍學識淵博,創(chuàng)作時巧于對話,通過人物之間的交談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過結胸國,多九公說因他們好吃懶做,只知吃和睡,飲食不能消化,日久成積癆,胸前青起一塊,林之洋問能不能醫(yī)治,多九公到道:“他如情我醫(yī)治,也不須服藥,只消把懶筋抽了,再把饞蟲去了,包他是個好人。”又如在穿心國時,林之洋問他們的心生在何地,多九公說由于心術不正,心離本位,胸無主宰,又因前后心生瘡潰爛導致前后相通,后多虧一祝由用狼狗之心補之,卻各自歪偏在一邊,胸前依舊是一個大洞。林之洋道:“原來狼心狗肺都是又歪又偏的?!睂υ挓o任何陪襯拖帶,亦不見絲毫冗繁之詞,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千回百轉,雖是寥寥數語,恰呈形神畢肖。詼諧點明了兩國人一因懶惰成痞,一因偏心胸無主宰,用充滿諧趣逗人發(fā)笑的行文,簡單明了的對話,直截了當,暢快淋漓,生動的展示了結胸國和穿心國的不同特征,少了迂腐的說教,增強了小說的感染力,充滿輕松愉悅的喜劇色彩。
在這里作者語言和人物語言融為一體,使幽默氛圍更加濃烈,卻并不鋒芒外露,從內在的特性抓住語言的閃光點,顯得城府深奧,使人物語言的側面顯示出戲劇性。
四、強詞奪理,幽默中生
一部小說中的語言有不同的特征,要么文雅,要么粗俗,要么雅俗結合。一個學識不高的人,在遇到與學問有關的難題時,往往會鬧出各種各樣的笑話。林之洋的學識平庸,只識得字,在面對這類問題時,便會強詞奪理、歪曲解釋,不過也只能糊弄一些學問不高之人,或是渾水摸魚之輩。其語言常引得讀者連連發(fā)笑。在第二十三回中,林之洋向唐敖、多九公說起因自己吹噓飽讀詩書,被淑士國的小童要求作詩,無奈之下,只得以詩思不在對思在為借口,將先生所出的“云中雁”對上“鳥槍打”,眾人不解,他解釋道:“難為你們還是生童,連這意思也不懂!你們只知道‘云中雁拿那‘水上鷗、‘水底魚來對,請教這些字與那‘云中雁有什么瓜葛?俺對的那個‘鳥槍打,卻從那‘云中雁生出來的?!狈浅S腥さ奈淖郑梢韵胂罅种髲娫~奪理的幽默情景,對聯一般講究的是對仗工整,且詞性相當、結構相稱和內容相關,而“鳥槍打”卻不符合對聯的要求,強詞奪理胡亂解釋一番,竟也能唬騙過眾人,幽默從中生。沒有人不同意幽默出自于智慧,林之洋無才,卻并不笨,隨心所欲解釋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還要達到讓人信服的效果,是需要動腦的。因此,不合尋常的強詞奪理是林之洋語言的一個幽默特點。
在出海經商的行程中,唐敖、多九公是船上的博學之士,因受到這二位文人的熏陶,林之洋自然也會假充斯文,不懂裝懂,由此營造出濃厚的喜劇效果,產生了強烈的幽默感。唐敖、多九公和林之洋三人來到智佳國玩猜燈謎時,林之洋便鬧出了笑話。因為林之洋經常出海經商,所到之處、所見之人的特征大致了解,像“腿而相壓”是“交脛國”,“臉兒相偎”是“雙面國”等不是什么難題,不需要太多學問。但要依靠真才實學時,他附庸風雅的毛病便一覽無余,“請問主人,‘游方僧打《孟子》四字,可是‘到處化緣?”“‘守歲二字打《孟子》一句,可是‘要等新年?”引得眾人哄堂大笑,這種若諧實莊的問話,充滿了趣味。而由唐多二人給出的正解,更顯其愛附庸風雅,兩者之間通過語言的對比烘托出喜劇氣氛,顯得滑稽可笑。同時也暴露出林之洋身上存在的其他缺陷:不懂裝懂、假冒斯文和附庸風雅。作者運用有限的語言達到多種目的,還表達出上乘的幽默,雖帶著嘲弄卻不含鄙夷。
五、含蓄嚴肅,被以滑稽
文學是人學,是對現實的客觀反映。林之洋語言的幽默往往指向諷刺,用有特色的語言,輕松、調侃的口吻,去描繪看見的事物,仔細回味時便能感覺到熱辣辣的痛。當見到尾上有勺的鳥,便說要送給無腸國的人,因為可以用來作為盛飯接糞的勺子。這里用一本正經的口氣,敘述的語言,仿佛在談論一件事情,細細回味,卻感覺有一種辣味從中滲透出來,蘊含了對被批判事物的嘲笑和厭惡,將那些為富不仁的現象進行了深刻的諷刺。
李汝珍天性活潑,博聞強記,讀書頗有批判的眼光,并不是一個一味遵循經典的人。正是心中裝著大乾坤,而眼中卻是非常挑剔。所以,書中接受較少經典教育的林之洋,在對待學問或是某些經典時,便不及唐多二人虔誠,更多的是用幽默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看法。被狻猊追趕時,哭著說秀才最酸,如果狻猊怕酸物倒牙,唐多二人可幸免,自己卻最難逃脫了。看完他的話,心中不斷泛出笑意,真是一個有趣的人?!靶悴抛钏帷边@四個字有深刻的含義,在封建社會,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秀才是經典的維護者,“酸”字卻透露出嘲諷之意。林之洋是一個商人,是社會中為文人鄙視的群體,地位很低,由他口中說出“秀才最酸”,諷刺意味加倍。清朝時資本主義萌芽有一定發(fā)展,并開始為自己的不平發(fā)出聲音。林之洋就是一個代表,在為自己鳴不平的同時,也對經典或者是傳統(tǒng)發(fā)出質疑,并將學問比作屁,用粗俗的字眼和捧腹的言語,將諷刺表現出來。
林之洋的語言幽默中充滿了諷刺,讓讀者在笑聲中思索,體會幽默與諷刺的關系,可以說是幽默是含蓄的諷刺,也可以說諷刺是帶刺的幽默。其語言犀利明快,細微中見真招,將諷刺零星地分布于書中眾多地方,時時可給讀者以警醒。
六、結語
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封建制度內部已散發(fā)出腐朽之氣,而文人在統(tǒng)治者的高壓政策下不能直抒胸臆,只能靠創(chuàng)作進行間接的表達。在《鏡花緣》中林之洋扮演著解說員的角色,同時也是一個引導員,他與眾人海外游歷的同時,又向他人點出了社會的千瘡百孔。林之洋的語言有著自身的特色,幽默詼諧又帶著辛辣的諷刺。李汝珍用游戲的心態(tài)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廣闊的背景,通過林之洋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也讓讀者領悟到俗的語言也是一種美,透過小說中的眾多場景來證明,拓展了美學的標準。美丑的一個共同體,是聯系在一起的,語言將諷刺的抽象與具體表現出來,這些都是依靠林之洋的語言。因此,研究林之洋的語言,就多了一個角度去審視這部優(yōu)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李汝珍.鏡花緣[M].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
[2]王世立.淺論《鏡花緣》的諷刺藝術[J].華章,2007(09).
[3]謝丹.不滿化為諧趣—李汝珍《鏡花緣》“游戲心態(tài)”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8(03).
[4]邵士權.論《鏡花緣>對中國古典小說美學標準的新拓展[J].人文雜志,1991(03)
[5]張訓. 《鏡花緣》海、灌方言淺釋[J].明清小說研究,19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