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平
年少時讀海德格爾,面對艱澀的理論,寸步難行。卻不料年齡漸長以后,很多復雜的人生情態(tài),慢慢在他那里找到了對應(yīng)。在海德格爾看來,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存在并非是自我選擇的結(jié)果。不管愿不愿意,在我們意識到的時候,存在已成為一個無可更改的事實。作為一個“無家可歸”的被拋者,我們在紛繁的現(xiàn)實中飽嘗辛酸,乃至在日常中沉淪,在時間的流逝中畏懼著自我的喪失和死亡的降臨。于是我們努力尋找著一處可以寄托心靈的凈土,一片干凈而寬廣的世外桃源。在此意義上,我們尋找著某種超越存在局限的方法,努力想讓自己趨向一種海德格爾意義上“澄明”的境界。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隨著存在的澄明,世界敞開了自身,感性個體的人也在這個世界站立起來,盡管他面臨著煩,可能沉淪在日常生活中。但是,人總是追求一種可能性,追求一種本真的存在,并籌劃著站出來,在存在中露面,承擔起歷史的使命?!雹?/p>
在倮倮的詩歌中,我看到了這種趨向“澄明”的努力。在我的理解里,澄明是一種去蔽和敞開,既向世界敞開最初本色的自己,也在語言的自由鄉(xiāng)里,把事物身上的塵埃拂去,讓自我和事物同時從隱匿的狀態(tài)中顯露出來。在我看來,倮倮詩歌,有著他自己獨特的澄澈本性:一種回到最初的溫柔的自己的努力。
在詩歌中,我感受到一個不同于日常現(xiàn)實身份的詩人倮倮的存在。在日常里,倮倮叫羅子健,他是個商人,他鼓搗著他的超人廚具,他關(guān)心著他的產(chǎn)品營銷,他在朋友圈里吆喝著他新的爐火灶頭技術(shù)。在現(xiàn)實生活里,他是一個老板,一個技術(shù)男,一個左右逢源的熱熱鬧鬧的江湖好漢。但是,在詩歌里,這個人不再是羅子健,而是倮倮,一個面對著時間流逝而慨嘆,面對著美好事物忍不住流露哀傷的溫婉男子。這種巨大的差距,其實更能讓人看到詩人真實的內(nèi)心。在日常的沉淪里,詩人被束縛在各種身份和交際圈里,他是被遮蔽。只有在詩歌中,他才能顯露一個真實而脆弱的自己。如果說,詩歌是一種補償,倮倮一定在堅強的現(xiàn)實表面,埋藏了太多的風塵。他或許不是強顏歡笑,但一定是意識到生命應(yīng)該有另一種更澄澈,更接近生存本源的可能。
時間逝去:“一場大雪正席卷而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當年孔子望著黃河水的時候,他可能并沒有想到,千百年來有如此多的人,像他一樣受著時間的困擾。生命像日夜奔流的河水,從沒有一刻止息。對時間的憂慮,一方面帶來了存在與逝去的思索,另一方面則引發(fā)人對生命意義的急迫追尋。米沃什說:“思考時間就是思考人生……蜉蝣只能活一天。難以捕捉的‘現(xiàn)在要么逃往過去,要么奔向未來;要么已成回憶,要么構(gòu)成渴望?!雹谒伎紩r間,其實是人生一個艱難的時刻。在時間面前,一切的意義將面臨拷問。世界和個人的限度、生存的意義、生命的價值等問題會一并凸顯出來。時間是個可怕的參照物,在它之前,一切冠冕堂皇的現(xiàn)世輝煌,都猶如火光中的灰燼,稍縱即逝。
倮倮是個入世太深的人,但或許正是這種現(xiàn)世的浸淫加速了他向內(nèi)心的回撤。在《與中年書》中,他寫道:“一場雨接著一場雨……淋濕的翅膀/沉重的肉身——我飛一陣子,停會兒——”倮倮在詩中描繪的中年生活場景,是母親在嘮叨,妻子在看股評,而戰(zhàn)爭和花邊新聞則占據(jù)著“我”日常碎片化的時空。在這里,生活被現(xiàn)實所規(guī)訓,庸常而帶著沉淪的意味。詩人想逃離,但他發(fā)現(xiàn),日常的瑣屑如天羅地網(wǎng),無處不在。詩人所追求的遠方,那個被命名為詩意的另一種生活的遠方,雖然不遠,“卻又遙不可及”。在此,倮倮遭遇了一種現(xiàn)代人普遍的困境,在無意義的日?,嵭济媲埃降缀螢??詩人眼睜睜看著時間流逝,卻只能在虛無中沉淪:“我看見白皙的時間從指間/漏下。幾條細小的河流/流向遠方和虛無——//并不懼怕手里的細沙/慢慢漏掉,我們終將/在人生的黑暗來臨時兩手空空。”(《時間就像細沙從指縫間漏掉——給An》)
“在人生的黑暗來臨時兩手空空”,不能不說是詩人最為深沉的憂慮。但在倮倮的詩歌中,由時間所觸發(fā)的人生思索并沒有單純走向一種激烈的對抗。相反,某種意義上,時間成為詩人見證和體驗的載體,詩人體驗著飛轉(zhuǎn)流逝的一切,他像握不住細沙一樣阻擋不了生命中美好一切的凋零,于是便把這美好的瞬間轉(zhuǎn)化為詩意儲存于記憶之中:“我們手牽著手,奔跑在/黃土裸露的山坡上,仿佛/一對絕世逃亡的情人。/耳邊的風是不一樣的,晃動的/樹和天空是不一樣的,內(nèi)心/泛起的波瀾,也是不一樣的。//身體里的鐵銹紛紛脫落/身邊的景物仿佛布景/一晃或者一滑就進入劇情。/一次旅行,更像一首虛構(gòu)的詩。//一個下午,掉進漫長的一生中/要多久才會有回聲?”(《一個下午》)質(zhì)問一個下午在一生中的回聲,就像質(zhì)問一生在時間長河之中的回聲,都是沒有答案的。但瞬間的美好卻并非沒有意義,一個美好下午的意義在于“身體里的鐵銹紛紛脫落”,在于日?,嵭嫉乃蓜?,在于某種不可言說的對時間的超越。是的,時間必然是永恒流逝的,但在這流逝中,能否以一種性靈之光去照見萬物,并顯露出自己的光芒呢?倮倮寫道:“春天,花朵,和燈光/在哪里都是虛度光陰。/剪一個情節(jié)藏入袖中/在結(jié)束的地方開始。”(《腔調(diào)·里爾克》)
“在結(jié)束的地方開始”是一個絕妙的回答。在我看來,倮倮在此剪開了滾滾的時間洪流。并不是說他在事實上對時間進行了抵抗,而是,他把生命的每一個瞬間,都當成當下結(jié)束而又當下重新開始的“一個絕妙的時刻”。生命成為無數(shù)瞬間的聯(lián)合體,瞬間即是消亡,瞬間也是新生。在如此的即生即滅中,詩人達到了某種生命的自由。
對我們正在一起變老這個事實
我不悲傷,甚至喜悅
對我來說,生活的陷阱里
沒有讓人驚訝的秘密
不需要轉(zhuǎn)身
我看見一場大雪正席卷而來
翻過幾座坑坑洼洼的小山丘
我們躲進放著舊火爐的屋子里
圍著爐子烤火
——倮倮《發(fā)如雪——給An》
在大雪席卷而來的時刻,安然地在舊火爐前烤火的姿態(tài),正像在時間的洪流之中,“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辟蕾捞谷唤邮芰藭r間這場大雪所帶來的風暴。坦然地與之浮沉,他又并不逆著時間的方向,而是把自己放入到時間的洪流中,在同向的運動中,敞開自己,敞開被死亡所畏懼的自我,以此去照亮心靈和世界。正如顧城所說:我們困在一個狹小的身體里,困在時間中間。我們相信習慣的眼睛,我們視而不見,我們常常忘記要用心去看,去注視那些只有心靈才能看到的本體。日日、月月、年年,不管你看到?jīng)]有,那個你,那個人類的你都在運行,都在和那些偉大的星宿一起燒灼這宇宙的暗夜。③
日常的溫情:“美好的事物都在各自的路上”
正是時間流逝所帶來的感傷讓詩人體悟到當下乃是一個即生即滅,即滅即生的珍貴生命時刻。詩人于是由對時間的思索轉(zhuǎn)入對當下的朗照。換句話講,詩人不再僅僅看到時間流逝過程中日?,嵭嫉奶摕o,而是以一種溫柔的姿態(tài),去關(guān)照這正在逝去和即將逝去的一切,拂去其灰塵,珍之惜之,因此,也使其筆下的事物,充滿了一種柔性的光芒。他在《我往哪里去》里寫道:“如果你一個人,在夜晚,趕路/請別忽略路旁的花朵,請別/忽略花瓣下薄薄的命運/它們是生命的燈盞”。在繁雜的日常中,在漫長的時間長河里,每個孤獨的個人,何嘗不是隨時會凋零的花朵。對夜晚花朵的溫柔,何嘗不是對美好而終將消逝的一切的溫柔?
倮倮是個能繞過日常庸常的表象并看到事物光芒的人,因此,他的詩歌,無論是語言還是意境都努力呈現(xiàn)一種溫情,一種微微發(fā)出的光。就像早晨或傍晚的霞光,不夠強烈,卻另有一種動人心魄的柔情。他筆下的雨水、花朵、鴿子、石頭、街道、廣場、春天等都有一種恬靜的詩意。仿佛整個世界是輕柔的,蒙上了一層美麗的柔光鏡。在《鴿子》一詩中,這種風格體現(xiàn)得很明顯:“為什么要寫鴿子呢?/難道是因為此刻,她/正如一張白紙/安詳?shù)赝T谖业氖直凵稀?那么輕,像一個嬰兒/呼吸均勻微弱/整個世界昏昏欲睡。//生怕她的眼睛突然閉上/因為害怕,我們摟得更緊。/我一動不動,一動不動/生怕驚動她/一展翅飛進放大的恐懼里。/——她終究會飛走/飛進命運的迷霧/可我仍然希望/她在我手臂上再停留片刻/哪怕多一秒鐘也好。”在此詩中,鴿子既可以看成是現(xiàn)實中作為鳥類的鴿子,也可以解讀為是詩人隱喻中的愛人。不管作何解讀,一種對身邊事物柔情到極致的情感都可以很好的傳達出來。詩歌中,鴿子和世界成為了一體,鴿子微弱的呼吸,可以使“整個世界昏昏欲睡”。在這里,并非世界輕如鴿子,而是,鴿子就是當下整個世界的象征。詩人從鴿子身上看到了世界溫存之核,看到了事物本源的光亮。鴿子作為平凡之物,通過詩人,顯現(xiàn)出了超越日常鴿子本身的光芒,這種光芒并非詩人外在的加成,而是,光芒本身就蘊含于它自身,只是在詩人溫柔的貼近中才呈現(xiàn)了出來。但是,作為美好不可方物的自由生命,“她終究會飛走/飛進命運的迷霧”。日常中美好的一切終將逝去,我們無法戰(zhàn)勝時間,因此只能在貼近的時刻,尋求多片刻的溫存:“哪怕多一秒鐘也好”。在此,由于美好無法長存,因此延伸而來的眷戀和溫情便成為倮倮詩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nèi)核。
日常的瑣屑沉淪在此被詩人的溫存所朗照并超越?,F(xiàn)實是充滿煩與畏,充滿時間流逝的不可逆轉(zhuǎn),但也恰恰因此激發(fā)了詩人倮倮在詩歌的自由鄉(xiāng)里,以藝術(shù)的方式來克服現(xiàn)實的缺憾。正如陳黎和張芬齡指出的那樣:詩或許是人類用來對抗有限人生和缺憾現(xiàn)實的一大利器。詩人在某種程度上和“特技表演者”有相通之處:缺乏羽翼的人類以“以吃力的輕松,以耐心的敏捷,在深思熟慮的靈感中”飛翔。詩,便是詩人企圖緊握“搖晃的世界”所抽出的“新生的手臂”;詩,便是在夢想與現(xiàn)實間走鋼索的詩人企圖藉以撐起浮生的一根竿子。④
在倮倮書寫日常的詩歌里,既有像《鴿子》這樣關(guān)注日常事物的佳作,也有悲嘆底層生存現(xiàn)狀的《十八歲的表弟》,更有書寫人世美好瞬間的《獻給坐在酒店大堂里的一位陌生女孩》,同時也有書寫刻骨愛情的纏綿之作。但這些詩歌所有的共同點,都在其中濃濃的溫情。
十八歲的表弟
有三年工齡的表弟
喜歡吃零食的表弟
瘦得像竹竿一根的表弟
喜歡穿拖鞋的表弟
在我當總管的工廠里
被炒魷魚的表弟
哭得像一兜帶露的小白菜一樣離開的表弟
我想留宿他一晚
卻被自己制定的制度拒絕的表弟
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表弟
哦,走向茫茫人海的表弟
沒有想過明天的表弟
在現(xiàn)實之車突然急剎車時
一個趔趄栽下去的表弟
用嗆喉的鄉(xiāng)音哽咽著說再見的表弟
天下的表弟
把夢和行李背在羸弱的肩上
走在風中……
——倮倮《十八歲的表弟》
倮倮這首詩有悲哀的柔情。如果拿來和一般的打工詩歌比較,會看出很多不同。一般的打工詩歌往往書寫打工者悲慘的遭遇,常以血淚史的方式來控訴社會的黑暗和不公,以悲憤和苦難作為基調(diào)。但看多了,反而容易使人麻木,而且有時還給人一種消費底層苦難的錯覺。但倮倮這首詩卻另辟蹊徑,他也講苦難,但這里有一種人情味,一種溫情,十八歲的表弟就像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表弟,他在茫茫人海中漂泊,“把夢和行李背在羸弱的肩上”。他“在我當總管的工廠里”都混不下去,未來又能如何?他哽咽的鄉(xiāng)音說著再見,讓人傷感。詩歌開始寫的是表弟,結(jié)尾的時候?qū)懙膮s是“天下的表弟”——這就由己及人,由小見大了。他沒有血淚式地控訴,卻以懷舊式的歌調(diào)把打工者模糊的形象轉(zhuǎn)化為每個人心中念念不忘的那個離家萬里漂泊無依的表弟。那種青春卻不得不面臨著風霜的人生,觸動了我們內(nèi)心的溫柔,我們顫動的情感因此也能理解那種打工路上的辛酸和悲哀。透過這首詩,我其實看到了打工詩歌的另一種寫法,在我們熟知的黑暗世界里,對黑暗再多的控訴都難以撼動早已麻木的神經(jīng),而黑暗里那絲微弱的幽光卻可以。那個瘦成竹竿,穿著拖鞋漂泊的人,那個帶著鄉(xiāng)音,羸弱的肩上扛著行李的人,或許就是我們心中的那一束光。
如果說《十八歲的表弟》寫出的是底層的悲愴,那么《獻給坐在酒店大堂里的一位陌生女孩》寫的則是底層的美,一種難以企及的美,一種超越日常庸常的純凈之美。
你坐在那里
像一株謙虛的水稻
頭上結(jié)滿稻穗
你或許是一位歌者
已完成了歌唱
你或許是一個侍者
剛剛跑完堂
你就那樣坐在那里
靜靜地
像一件瓷器
在這個喧鬧過后的午后
在空空蕩蕩的酒店大堂里
放著寂寥的光
我打著飽嗝從你身邊經(jīng)過
泛著紅光的臉上
忽然有了憂傷
——倮倮《獻給坐在酒店大堂里的一位陌生女孩》
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消費社會里,我們越來越成為一種“官能性的人”,被財富、權(quán)力、技術(shù)所操控,被包圍在由“物”所構(gòu)成的世界里。無處不在的廣告牌、超級市場、KTV、夜總會、酒樓、電影院、步行街成為我們生活的景觀。我們沉浸于其中,并漸漸喪失了自我。
但更為可怕的是,在我們受到“物”的擺布,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快樂幻覺里時,我們并沒有意識到自我的消逝。甚至,我們?nèi)绱伺ζ床纳?,就是為了我們的感官能不斷地享受到更多“物”的刺激,為了在這個“娛樂至死”的世界里一遍一遍地尋找那個更快樂更滿足的自己。但就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喪失了最初的自己。
倮倮這首《獻給坐在酒店大堂里的一位陌生女孩》之所以讓人怦然心動,就在于寫出了一種微弱的美對強大的日常庸俗的勝利。沉浸在庸常中的“我”,酒足飯飽打著嗝泛著紅光的“我”,突然遭遇了一個安靜坐在大堂里的陌生女孩的近乎純粹的美,這種美打破了“我”的庸常狀態(tài),使詩人“有了憂傷”。而憂傷的是什么呢?我認為應(yīng)該有兩個方面,一是意識到了自我的庸常,對沉淪的自我有難言的感傷。二是對美好不可方物的女孩的近乎憐憫的柔情,女孩的美,呈現(xiàn)出了一種近乎天然的狀態(tài):“像一件瓷器/在這個喧鬧過后的午后/在空空蕩蕩的酒店大堂里/放著寂寥的光”。在無處不在的“物”的包圍下,在無處不在的底層苦難的包圍下,這樣美好的女孩,這樣美好的瞬間,不能不讓人震顫并憂傷。不能被打擾的美,只能靜靜地欣賞和珍藏的美,不能去改變,只能默默地“從你身邊經(jīng)過”,這體現(xiàn)出的其實是倮倮的一種似水的柔情。他的憂傷,他對底層女孩一個美好瞬間的定格,都讓我們看到他某種超越日常庸常的努力。我們難以去追問,這樣美好的女孩,在這個消費社會的洪爐中,能在多大程度上保留這種本質(zhì)的天然之美,我們只能在詩歌中,去珍藏這樣的美好,并借此對抗日常的無意義。
除了對身邊的事物,對陌生人,倮倮在詩歌中也展現(xiàn)了對所愛之人的溫情。這在《父親節(jié)想起一個叫做父親的男人》、《與妻書》等作品中有所展現(xiàn)。特別是在愛情詩中,倮倮往往難掩他的深情:“我喜歡看她說話的樣子/喜歡她把垂下來的長發(fā)/撩到耳后根的樣子/喜歡她朝我微微一笑的樣子/有點羞怯,有點溫暖/兩個小酒窩漾起愛的漣漪/其實當我看著她/時間的底部已泛起悄悄的悲傷/風一吹,漫向/每個角落?!保ā稅矍椤罚┤绱嗣篮玫那樵?,依然難擋時間的侵襲,一種基于時間流逝的悲傷一直如影隨形地伴隨著倮倮。這也使他的詩歌不可避免地帶著憂傷。他寫事物的美好,但他撇不開時間的消逝,因此只能把一切交付于未知的世界,以一種招魂的方式,看著美好的一切自行發(fā)生和閃耀,而他作為一個見證者,只能在內(nèi)心溫柔地珍藏:“閱讀萬物/正如閱讀自己的內(nèi)心//美好的事物都在各自的路上……”(《招魂》)
迷失與回溯:“等待雨水落下來”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每個人都是現(xiàn)實的囚徒,困在自己生活的坐標上。相對于浩瀚的宇宙時空而言,個人是一個渺小得不值一提的點。但正是這一個點,演繹了我們生活的悲歡離合,也順帶給予我們一種對熟知之地再無新鮮感的窘困和厭倦。因此,也往往促使我們產(chǎn)生想要去遠方看看陌生世界的沖動。而陌生的旅程,未知的世界,對詩人而言,是具有天然吸引力的。它可以使人脫離日常的瑣屑,而進入到另一種生命體驗的時空。
倮倮是個熱衷旅行的詩人,在他的詩歌中,我看到了他行走的諸多印跡:北京、江布拉克、烏魯木齊、吐魯番、南昌、石家莊、綏陽、杭州、大理、衡陽、廣州、香港、花蓮、臺北、盧森堡、巴黎、布拉格、圣保羅、特魯希略、庫斯科、阿姆斯特丹、里約熱內(nèi)盧等。倮倮長期定居中山,如此多的行走經(jīng)歷還是令人驚嘆的。但更讓人驚嘆的是那些寫于旅途中的詩,每一首都帶著濃重的生命哲思。細讀下來,給我的感覺,倮倮不是旅行看風景去了,而是思考人生去了。
今夜,在江布拉克,他是另一個人
喝酒不寫詩,詩不能抵抗寒冷,也不能
抵抗黑暗和劣質(zhì)生活的野蠻入侵
酒后,癱坐在山腳下的草地上發(fā)呆
彎曲的天空下,命運俯下身來親吻了熱淚
安靜的群山不動聲色地鋪展進他的
身體里,他成為群山的一部分
——倮倮《他原諒了世界對他的冒犯》
這首寫于新疆江布拉克的旅途詩,很好地展現(xiàn)了倮倮詩歌一貫的特點,帶著一種詩意的憂傷,一種撤離現(xiàn)實,回歸天然的努力。世界的冒犯,只有在群山(自然)的懷抱中才得以消解。這首詩其實透露了倮倮旅途詩的詩心所在:旅行并不為著風景,而是對野蠻的現(xiàn)實劣質(zhì)生活的疏離,是希求在旅行中獲得一種新的生命張力,去重新調(diào)整自我和世界的關(guān)系。
這種調(diào)整首先指向了時間,在題為《在盧森堡,想起一個人——給X》的詩里,他寫道:“時間的暗河里有閃電的音符/粗糙的手指撫摸瘦削的命運/體內(nèi)的道路彎曲,閃光——/遠方仍舊煙霧繚繞/在寂寞的旅途上,做/一個熱烈的旅人。//在遼闊的海面上/擁抱身邊的人,悲欣/如風。//命運拿走的,可能/已以另一種形式償還。”在此,倮倮指出了旅行可能會把“時間”與“命運”所帶走的東西,“以另一種形式償還”。
這種償還到底是指什么呢?在寫于杭州的《醉眼》中,他說:“一場雨淋濕了許多場雨。//——所有的迷路都通向一個人/或一個地方?!痹诹硪皇最}為《布拉格》的詩中,他道:“繼續(xù)翻閱:一個城市的內(nèi)心/一個國家的良心,以及/一些生命的重量/翻閱一些詩句之時,雨水/已經(jīng)下到中國一座小城”。這兩首詩都指出一個共同的點:旅行中所有的經(jīng)驗,最終會返回到曾經(jīng)生活過的經(jīng)驗里去,返回到早已消逝的人與事當中。一場雨和很多場雨,是重疊的;所有的路也會通向一個人或一個地方;落在布拉格的雨水,在詩人的筆下,終究會下到中國的小城里。
就像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里論述的那樣:“每到一個新城市,旅行者就會發(fā)現(xiàn)一段自己未曾經(jīng)歷的過去:已經(jīng)不復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擁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屬于你的異地等待著你?!雹輷Q句話講,只有迷失在陌生的地方,只有在陌生事物的包圍下,我們才能更清楚地意識到那些消失的過去,“已經(jīng)不復存在”的事物才能以不可思議的方式返回。不管是江布拉克也好,花蓮也好,布拉格也好,在此意義上,都是“昔日之城”,是我們已經(jīng)喪失了的某一部分過去。只有迷失,才能更好地回溯,才能更好地返回過去和記憶之城。這或許就是倮倮講的旅行對命運和時間的另一種償還。
在一首寫于里約熱內(nèi)盧的詩歌里,他更為細致地談?wù)摿诉@種旅行的償還藝術(shù):“當我第一次給這條河流命名/又一次次寫到它的時候/這條河流已經(jīng)屬于我了/我通過凝視這條河來凝視自己/——沒有比在閑適的時候/翻閱一條河流/更讓人動心的事情了/我時而微笑,時而流下淚水?!保ā督o一條河流命名》)在我看來,詩歌中的河流,其實是時間的代名詞,或者說,時間與河流,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存在。詩人通過凝視河流,獲得了某種返回自身的可能。他以微笑和淚水“翻閱”著它,但同時,詩人又意識到,作為流逝的時間,是無法在現(xiàn)實中被更改的(“釘住一段往事/無疑是困難的”),那么,能被更改的,只剩下自我和記憶。我想,具有悲傷意味的地方恰恰就在于此,詩人不斷地去往陌生之地,因為只有陌生之地能夠觸發(fā)記憶中熟悉的過去,他凝視陌生的風景,但恰恰希望看到陌生事物中熟悉的影子。而熟悉的一切,卻早已湮沒在時間之流中。在這種意義上,詩人的旅途,其實是“看不見的風景決定著可視的風景”⑥。
但即使如此,我們依然不能說,旅行中的一切,都只指向過去。不,事實是,通過回溯,詩人在反觀自身中體會到一種巨大的缺憾:“旅行者能夠看到他自己所擁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擁有和永遠不會擁有的是何等的多?!雹吣敲?,旅行實際上是一個充滿悖論的過程,詩人從現(xiàn)實中轉(zhuǎn)身,去反觀時間和歲月,去體驗?zāi)吧娘L景,但卻不可避免地要回到自身,只有再次誠實地面對自身的缺憾,才能真正抵達生命的真實。
而倮倮顯然早已明了,他在《遠處的雪山》中寫:“冰雪封住的群馬,燃燒的火焰,盛開的雪蓮,靜止的奔跑。/在深情的凝視里誕生。/內(nèi)心的戰(zhàn)斗呈膠著狀態(tài)/我慢慢閉上眼睛,等待/它們化作行行熱淚,順著面頰涌出來——”美好的世界給予詩人反觀自身的契機,在與雪山的凝視中,詩人敞開了焦灼的內(nèi)心。旅行中,看似世界與我都沒有變化,但是,一種蛻變正在悄悄形成,在《假裝思考人生》中,倮倮很好地表達了這一點:“我和老蔡/手腳并用/爬到一段胡楊樹的殘骸上/老蔡用手托住腮凝視遠方/我仰起頭眺望天空/在鏡頭前假裝思考人生/這是一個普通的下午/世界并沒有因為我們的思考/改變:天空沒有更藍,戈壁沒有更綠/影子的顏色也沒有變得更深/我們和世界的關(guān)系/卻好像發(fā)生了一點點變化”。
自我與世界的關(guān)系在旅行中不斷得到調(diào)整。在陌生之地回到想象的過去,在虛幻和真實之間,倮倮行走在另一種不同的人生體驗里。如果要概括旅行之于他的意義,或許他在《我往哪里去》里那句“等待雨水落下來”是最恰當不過的。一種未知永遠懸而未決。一種期待與某物不期而遇的心情,一直作為動力,懸在詩人的遠方。往前走,再走一點,或許就回到了過去,或許就看到了未來,或許,那真正追尋的東西,會出現(xiàn)在雨后,像他寫的那樣:“雨后,清亮的陽光/照亮了心中的菩薩”。
結(jié)語:溫柔地與世界相遇
作為一個商人和技術(shù)男,羅子健是成功的;作為一個詩人,倮倮也是成功的。
我在倮倮的詩歌中讀到了很多的溫柔,對時間的,對日常的,對世界的,對愛人的,對陌生人的,很多很多。而我一直認為,一個沒有柔軟內(nèi)核的詩人,是很難寫出好詩的。詩歌可以呈現(xiàn)冷冰冰的風格,但對世界和生活,不管如何地厭倦,如果沒有一種溫情脈脈的不舍,是難以與周遭的萬物溝通的,自然也就不會有真情之作。倮倮是個真誠的詩人,也是個多情的詩人,所以他的詩歌有溫度,也就有他獨特的光澤。
這種光澤來源于他對周遭一切人與事的珍愛。在《我希望》里,他寫:“我希望/站在每一個人的背后/默默地敬一個禮/我希望/每一個人的美德/都可以在我的胸間生長/我希望/世界上的山川、河流、大海/都藏在我心里/靜默無聲”。我相信在這首詩中,倮倮有毫不做作的真誠,他把珍愛的一切納之心胸,他愛得深廣,因此也就能以一種特殊的柔情對待周遭的一切。正如下面這首詩:
我的世界是一個小世界
只有我的家人、街坊和朋友
我居住的街道和兩旁的芒果樹
每一片樹葉,以及
每一片樹葉的閃光
我身邊時光的消逝是緩慢的
我對世界的愛也是緩慢的——
不追求永恒,不放棄瞬間
在時間的褶皺里低吟內(nèi)心的遼闊
我從身邊的事物中汲取微弱的光
并讓微弱的光消除內(nèi)心的黑暗
順便照亮我身邊
那些需要照亮的人
——倮倮《小世界》
這是首不需要闡釋的詩歌,它把倮倮對世界的愛以及他那種溫柔的生命哲學,都做了很充分的展示。在我看來,倮倮詩歌當然不乏有與現(xiàn)實抵牾與沖突之作,就像他在《河流》一詩中指出的那樣,他的身體里埋藏著兩條河流,“一條向西/一條向東”,一條靜默,一條在奔騰咆哮。對現(xiàn)實完全接受的詩人,其實已經(jīng)喪失成為詩人的內(nèi)核。正是因為有抵抗,有悲憤,有困惑,才化而為詩。但另一個角度講,以何種方式抵抗,卻是呈現(xiàn)了詩人之間的不同。倮倮是一個以溫存來應(yīng)對這個殘酷世界的詩人。換一個表達:倮倮是一個溫柔地與世界相遇的詩人。他把悲哀化為柔美,他把眷戀藏在靜默的風景里。所以你看到的是一個如此著迷于從一個乏味世界發(fā)現(xiàn)詩意的詩人,是一個如此地著迷于在粗糙的世界里“詩意地棲息”的詩人?;蛟S,就如同我一開始所講的那樣,只有詩歌中,他才能拂去自我和萬物身上的塵埃,并使之趨向一個“澄明”的境界。正像他說的那樣:“我從身邊的事物中汲取微弱的光/并讓微弱的光消除內(nèi)心的黑暗/順便照亮我身邊/那些需要照亮的人”。
最后,我愿意再引用他的一首詩,來證明,一種溫柔是如何在他的詩歌里蔓延,并傳達到你我的心靈之上:
當你說
暖
心里就暖一下
當你不斷說暖時
心里冰冷的燈
便次第亮起
一盞、兩盞、無數(shù)盞……
——倮倮《暖》
注釋:
①暢文元主編:《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1-222頁。
②[美]米沃什:《米沃什詞典》,西川、北塔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第277頁。
③顧城:《顧城的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第406-407頁。
④陳黎、張芬齡:《種種荒謬與歡笑的可能:閱讀辛波斯卡》,參見辛波斯卡:《萬物靜默如謎》,陳黎、張芬齡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190-191頁。
⑤⑥⑦[意]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張密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第26-27,19,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