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靜好
小說名為《北鳶》,出自曹雪芹《廢藝齋集稿》中《南鷂北鳶考工志》一冊。鳶即風箏,全書以鳶作喻,風箏雖隨勢而動,但在風起云涌、動亂興衰的民國年代總有一線牽引,不會喪失其主心骨,時代浮沉、人世跌宕,卻不會偏離航線,這就是做人的本分。
作 者
葛亮出生于1978年,原籍南京,現(xiàn)居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現(xiàn)執(zhí)教于香港浸會大學。他曾獲首屆香港書獎、香港藝術發(fā)展獎、臺灣聯(lián)合文學小說獎首獎、臺灣梁實秋文學獎等獎項。長篇小說《朱雀》獲選“《亞洲周刊》全球華文十大小說”,2016年以新作《北鳶》再次獲此榮譽。
速 遞
小說開端于上世紀20年代,以主人公盧文笙的成長起筆,襄城商賈世家盧氏與沒落的士紳家族馮家的聯(lián)姻為主線,書寫中國最為豐盛起伏的年代。文笙自幼酷愛的風箏猶如命運引線,直魯聯(lián)軍煊赫未幾,淡出歷史;華北入寇,梨園名角命若琴弦,風骨激揚。經歷多舛人生,文笙終與馮家三小姐仁楨相遇相知,緣定于亂世。政客、軍閥、文人、商人、伶人,群落交織,葛亮用筆勾勒出一幅民國社會的生態(tài)圖景,渾然磅礴,細致入微,筆觸起落之間無不映照大時代的風云翻涌。
節(jié) 選
哥兒生平第一次成了輿論的中心。盛裝包裹,虎頭帽、緄邊的緞子襖、元寶鞋將他扮成一只花紅柳綠的粽子,這代表著云嫂的審美。沉甸甸的長命鎖令他有些拘束,時而揚起脖子擰動一下,但臉上仍然帶著微笑。他微笑地看著半熟和陌生的人,聽著他聽不懂的或真或假的贊美。一兩個雅士在他面前吟哦一番,大家就跟著盡了興。家睦夫婦也微笑著,這無論排場與氛圍,都令人滿意。接了帖子的,悉數(shù)到齊,也表明家道還說得過去。
當晚的高潮自然是抓周。床前設了長案,上面擺了各色物件。一冊《論語》,一只官星印,一把桃木制的青龍偃月刀,另有筆、墨、紙、硯、算盤、錢幣、賬冊、釵環(huán)、酒令籌筒,可謂面面俱到,滿當當一桌。云嫂將哥兒抱過來,讓他伏在案前,說:“除了做皇帝,我們哥兒是什么都挑得揀得?!边@一說,孩子竟收住了笑,臉上一時有肅穆的表情,目不轉睛地盯著一案子的琳瑯。眾人便笑,說些鼓勵的話。他身子傾一下,左右看看,手抬一抬,似乎要落在《論語》上。旁人就說:“好,腹有經綸,要做錦繡文章?!闭l知他卻眼神一轉,胳膊挪一下,又去碰了碰青龍偃月刀。眾人又說:“好,文治武功,將來是個將才。”他卻依然沒有撿起來,望一望云嫂,又望一眼昭如,竟然坐定了,不再動作。只是眼里含笑,心平氣和地看這一圈大人,像是在看風景。過了半晌,人們終于有些焦急。云嫂索性將一只算盤在他面前撥拉,按說這很不合規(guī)矩,但大家都了解她的心意。他抓一下算盤,起碼是個圓場,說明有意陶朱事業(yè),家睦這爿店后繼有人。哥兒眼珠子跟著算盤珠子走,但并未伸出手去,反而將個大拇指放在嘴里吮。吮夠了,取出來,仍然是穩(wěn)穩(wěn)地坐著。臉上的笑容更為事不關己,左右顧盼,好像是個旁觀的人。
人們失望之余,都有些小心翼翼。對待難堪的方法似乎只剩下沉默。云嫂也收起了熱鬧勁兒,望著男女東家臉色漸有些發(fā)木。
這時候,席間有一位老者緩緩站起身來。雖未圍觀,遠遠地他也看了個周詳。人們便聽見他說:“這一番上下,見得公子是無欲則剛,目無俗物,日后定有乾坤定奪之量。聲音不溫不火,卻擲地有聲?!比藗儽慵娂姼胶?。爹娘也舒了口氣,心中感激老者的解圍。
家睦舉了杯酒,到了老者面前,道一聲吳先生。老者捋了捋胡須,笑著擋了去,說:“盧老爺,客套便罷了,是我與小公子有緣分,竟比你們做父母的更懂得他的心志?!?/p>
書蟲情報
從文本上講,葛亮是在延續(xù)源自唐宋傳奇、明清話本的中國傳統(tǒng)敘事方式。他置身香港,華洋雜處,五色迷離,其內心一定有西方的東西,但他的文字最大限度地向中國傳統(tǒng)靠攏。葛亮的文字看似家長里短、雞毛蒜皮,卻包藏著巨大的野心,他試圖用自己的小說向《紅樓夢》和“三言二拍”致敬。因此,盡管《朱雀》《北鳶》這南北二書都是以反法西斯戰(zhàn)爭為主題,但他的敘述方式不是美國大片式的,沒有聚焦于抗日戰(zhàn)場,不見驚心動魄的廝殺,而是把焦點放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以云錦般的工藝,一針一線,針腳細密地編織戰(zhàn)爭狀態(tài)下人們的生存圖景,把縱向的家族史納入抗日戰(zhàn)爭的橫斷面中,看每一個普通中國人面對民族劫難時的反應、糾結和掙扎,探究我們民族的香火在這種極端狀態(tài)下如何延續(xù)。與英雄傳奇相比,這樣的寫法似乎更難,但葛亮完成得很好,他的小說有《富春山居圖》的色調,更有《清明上河圖》的浩瀚,在素雅平淡中不急不緩,卻驚心動魄。
文本只是表象,它的背后其實是對文明的思考。葛亮的小說雖少有對文明的論述,但中華文明的價值觀還是通過他的文字滲透了出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仁義、信天理,這蘊含在每個人的骨血里,世世相傳。在《北鳶》里,這樣的價值觀時時可見,比如盧昭如一家在逃難中,對素昧平生的小蝶母女的憐憫之心,素不相識的農家老人對一家人的悉心照顧,郁掌柜帶著親生兒子到戰(zhàn)場上把投軍的文笙交換回家,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情意似乎與生俱來,無不讓人動容,它們投射出中華傳統(tǒng)的“仁”“義”價值觀。
《北鳶》一書,葛亮不僅講述了中國人的苦難,也揭示出中國人的正直與仁義,因此反映出華夏文明絕不會被侵略戰(zhàn)爭輾碎,它曾經支撐著一個個中國家族穿過黑暗,把香火延續(xù)到今天,它的力量也就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