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經(jīng)治
摘 要:“溫郫崇新灌”的“崇”不是“崇慶”而是今天的成都市郫都區(qū)唐昌。唐代的唐昌相當(dāng)繁盛,最有代表性的是它的“草市”,不僅可證大唐昌盛,還是延續(xù)至今的民俗。至于王褒、金馬碧雞之傳說,“處南之荒”的“金馬碧雞”不可能在川西的唐昌而應(yīng)該是在云南。
關(guān)鍵詞:崇寧;草市;金馬碧雞;益州
“溫郫崇新灌”的“崇”不是大家熟知的“崇慶”,而是今天郫縣的唐昌鎮(zhèn),它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縣——崇寧縣。崇寧縣建于唐朝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建縣之初即以“唐昌”為名,取大唐昌盛之意。史籍中有關(guān)唐昌的記載,最出名的要數(shù)“草市”之繁盛與金馬碧雞的傳說。
一、可證大唐昌盛的“草市”
唐代的唐昌縣確實可以證明“大唐昌盛”。范文瀾、蔡美彪等著十卷本大型史書《中國通史》第三卷《唐朝經(jīng)濟(下)》中有對“草市”的描述:
離州縣城較遠,在交通便利的地點因商業(yè)上需要自然形成的市稱為草市。陳谿所作《彭州新置唐昌縣》(四川崇慶縣)《建德草市歇馬亭并天王院等記》,可以說明草市的情形?!队洝分姓f,從前商人往來,苦無投宿的地方,因而在建德鄉(xiāng)立起一個草市?,F(xiàn)在旗亭旅舍,屋屋相連,珍貴的貨物都有,享用的器具全備,成為興盛的商業(yè)區(qū)?!短茣份d德州安德縣(山東陵縣)與齊州臨邑縣(山東臨邑)接壤處有灌口草市一所。大抵草市所在,都是交通要道。杜牧《上李太尉論江賊書》里說,凡江、淮草市,都設(shè)在水路兩旁,富室大戶,多住市上,近十幾年來,江南、江北,所有草市全被搶劫,只有三年遭兩次劫,沒有一個五年得安。唐人詩文和小說中,多說到草市,想見州縣市以外,還有為數(shù)更多的草市存在。這種草市與當(dāng)?shù)氐拇笄f主有關(guān)系,杜牧所說富室大戶,就是兼營商業(yè)的大莊主。[1]
雖然范文瀾、蔡美彪都是中國著名歷史學(xué)家,但是他們的以上描述卻有兩點明顯的錯誤:“《彭州新置唐昌縣》”后不應(yīng)加“(四川崇慶縣)”,要加也必須是“(四川崇寧縣)”;陳谿所作的不是“《彭州新置唐昌縣》《建德草市歇馬亭并天王院等記》”兩文,而是一篇《彭州新置唐昌縣建德草市歇馬亭并天王院等記》。
《全唐文》載有陳谿于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五月十五日撰寫的《彭州新置唐昌縣建德草市歇馬亭并天王院等記》,其中說:“唐昌縣中界接導(dǎo)江郫城,東西綿遠,不啻兩舍?!礻愑谶B帥,于其心而置草市。因其鄉(xiāng)名,便以建德為號。自此四來者旋踵而迓近,中望者舉目而知歸。老幼攜挈,倏忽而至。萬家歡笑,共事修營,不旬日而告就。今則百貨咸集,蠢類莫遺。旗亭旅舍,翼張鱗次。榆楊相接,桑麻漸繁。如此牧人,可謂移風(fēng)易俗矣?!淙丈搪幂傌浿琳邤?shù)萬。珍纖之玩悉有,受用之具畢陳。……外廄內(nèi)廚,帷簿精新,器物充足。則往來者非止晝食,而卜夜可矣。人既繁會,俗已豐饒?!盵2]
所謂“草市”,即是在州縣城以外的水陸交通要道,或關(guān)津驛站所在之地形成的集市,主要是方便于民間對所產(chǎn)、所需物品的交易。因“草”字有粗野樸陋之義,猶如“草民”的自稱一般,這種民間的集市遂被稱為“草市”。其交易的商品主要是水產(chǎn)品、鹽、酒以及日用百貨等生活必需品。
草市在東晉就有,當(dāng)時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六朝時開始設(shè)立“草市尉”對草市進行管理。唐朝中期以后,農(nóng)村商業(yè)發(fā)展,草市更盛。到唐末五代,戰(zhàn)亂頻繁,江淮富戶和城市居民,到草市建草屋居住避難的不少,使有些草市更漸繁盛,有的竟發(fā)展成為新興城鎮(zhèn)。
從陳谿對唐昌“草市”有“商旅輦貨至者數(shù)萬”的記載,可知當(dāng)時的唐昌是相當(dāng)繁盛的。因為成都平原物產(chǎn)豐富,所以“草市”的風(fēng)俗延續(xù)至今,即俗稱的“趕場”。
二、“碧雞金馬”是在唐昌嗎?
郫縣崇寧學(xué)人聯(lián)誼會會長趙仁春撰有《唐昌賦》,其中有“碧雞金馬之奇瑰兮”句。因嘉慶版《崇寧縣志》記載有西漢著名文學(xué)家王褒曾到唐昌招告蜀人來歸,并作祭金馬碧雞文,趙仁春先生據(jù)此認為碧雞金馬、王褒與唐昌有關(guān)系。但是,認真考查中國有名典故“碧雞金馬”,只能說與唐昌并不相關(guān)。
漢代的四川著名辭賦家王褒確實作有《移金馬碧雞頌》,簡稱《碧雞頌》:
持節(jié)使者王褒謹(jǐn)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馬、縹碧之雞,處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之鄉(xiāng)。歸來歸來。漢德無疆,兼乎唐虞,澤配三皇。[3]
王褒作《碧雞頌》的起因,《漢書》記載很清楚?!稘h書·郊祀志》說:“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醮祭而致,于是遣諫大夫王褒使持節(jié)而求之?!盵4] 同書《王褒傳》也說:“方士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寶,可祭致也,宣帝使褒往祭焉,褒于道病死。上閔惜之。”[5]
王褒《碧雞頌》的意思很明確:金馬碧雞“處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之鄉(xiāng)”,而中原卻是“漢德無疆,兼乎唐虞,澤配三皇”,因而金馬碧雞應(yīng)當(dāng)“歸來歸來”。這篇頌,一方面盛贊漢王朝德比堯舜、恩比三皇,祥瑞數(shù)現(xiàn);另一方面說南方荒蕪,不是久留之地,希望金馬碧雞之神,快點離開那里,來到國都。
為什么要祭祀金馬碧雞?因為它是傳說中的神明。揚雄的《蜀都賦》有“其旁則有期牛兕旄,金馬碧雞”;左思的《蜀都賦》也有:“金馬騁光而絕景,碧雞倏忽而曜儀?!眳窝訚ⅲ骸敖瘃R、碧雞,神物也?!?/p>
“金馬碧雞”傳說源遠流長,遠在公元前的西漢民間就有流傳。所以,當(dāng)“方士言益州有金馬碧雞,可祭祀致也”,漢宣帝就派王褒“往祀焉”。
問題是古代的記載都未載明王褒要去祭祀的金馬碧雞在哪里?
揚雄《蜀都賦》言“金馬碧雞”之前有“于遠則有……”的限定,這里的“遠”,在后文里很明確是指以僰道為中心的今川南以及滇東北一帶。
《漢書·地理志》“越巂郡青蛉縣”條下注有:“禺同山有金馬、碧雞”。 [6]看來,這個傳說應(yīng)該起于青蛉縣(今云南大姚)。
晉人常璩的《華陽國志》,對金馬碧雞的傳說,寫得稍微具體:“晉寧郡,本滇國也?!h武帝)元封二年,叟反,遣將軍郭昌討平之。因開為郡,治滇池上,號曰益州。漢屬縣二十四,戶二十萬?!ǖ岢乜h)長老傳言:(滇)池中有神馬,或交焉,即生駿駒,俗稱之曰‘滇池駒,日行五百里?!盵7] 在云南郡青蛉縣條下還說:“禺同山有碧雞、金馬,光影倏忽,民多見之;有山神。漢宣帝遣諫議大夫蜀郡王褒祭之,欲致雞、馬。褒道病卒,故不宜著?!盵8]
據(jù)常璩所記,金馬碧雞神話產(chǎn)生的地點一是在滇池附近,二是在云南的大姚、四川的會理一帶;其性質(zhì)類似于“神”。常璩之后的范曄作《后漢書》也載有“金馬碧雞”,與常璩之說差不多。
金馬碧雞神話應(yīng)該是先民們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chǔ),借助豐富的想象,欲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一種創(chuàng)造;它雖是幻想,卻表現(xiàn)出先民們對未來生活的希望。
王褒《碧雞頌》說金馬碧雞傳說“處南之荒”,當(dāng)然不可能在繁榮的川西唐昌,而應(yīng)該是在云南。
金馬碧雞神話明明是在云南,為什么會與唐昌拉上關(guān)系,我以為,就是因為“益州”二字。《漢書》的《郊祀志》《王褒傳》均有“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語,而王褒本人“字子淵,蜀人也”。 [9]
三、古代的益州不專指四川
東漢之后,益州的治所先后為雒縣(今四川廣漢)、綿竹、成都,均在今四川境內(nèi)。此后益州兼含成都別名之意,這一稱謂幾乎一直沿用至西晉末。隋唐時期,益州改為蜀郡。雖然此后再無益州,但“益州”已儼然是四川、成都的別稱了。
但是,在東漢之前,“益州”決不僅僅是專指四川、成都。
益州為中國古地名,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shè)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四川地區(qū)為益州部,州治在雒縣。在后來的幾百年時間內(nèi),益州先后分置蜀郡、犍為郡、朱提郡、越巂郡、牂柯郡、建寧郡、永昌郡、漢中郡、廣漢郡、梓潼郡、巴郡、巴西郡、巴東郡、益州郡等郡,下轄146縣,其最大范圍(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川西部分地區(qū))、重慶、云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qū)及緬甸北部、湖北與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也就是說,王褒去祭祀金馬碧雞的時期,今云南、貴州、重慶、四川等地都是可以稱為“益州”的。
古代的云南,地處滇池之濱,森林茂密,氣候溫潤,盛產(chǎn)鸚鵡、孔雀。在中國的吉祥文化中,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象征吉祥,而“鳳凰”的傳說就來源于孔雀。身披翠綠色羽毛的孔雀,最美的是它的開屏,被認為是祥瑞的象征。孔雀之鄉(xiāng)創(chuàng)造“碧雞”的神話,正在情理之中。
滇中又有肥美的水草和廣闊的山地,宜于畜牧,故多產(chǎn)良馬。自古以來,滇馬就馳名全國。云南的地理特征是高山峻嶺,層層疊疊,江河交錯,交通不便;在人民生活中,作為交通工具的馬很自然就占有重要地位。當(dāng)山民們在山邊池畔放牧之際,仰臥綠草如茵的草原,面對變幻多姿的天空,神游萬里,幻想有天馬出現(xiàn),也是很自然的。
“金馬碧雞”的神話一經(jīng)創(chuàng)造,由于它傾注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便不脛而走,輾轉(zhuǎn)流播了。
注釋:
[1]范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第三編《隋唐五代時期》第一章第五節(jié)《唐朝經(jīng)濟(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16頁。
[2](唐)陳谿:《彭州新置唐昌縣建德草市歇馬亭鎮(zhèn)并天王院等記》,《全唐文》卷八百四,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749頁。
[3]《后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邛都夷》之注三,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852頁。
[4](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下》,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035頁。
[5](東漢)班固:《漢書》卷六十四《王褒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135頁。
[6]《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注,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283頁。
[7](晉)常璩撰,任乃強注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四《南中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7—268頁。
[8](晉)常璩撰,任乃強注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四《南中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5頁。
[9](東漢)班固:《漢書》卷六十四《王褒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129頁。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xué)實驗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