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敏
摘 要:數學思想蘊含在數學知識形成、發(fā)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能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逐步感悟數學思想。以教材意圖為核心,站在學生角度想學生所想,在學生的思維生長點處提供有效的材料,為學生的學搭建支架,直觀演繹,揭示數學思想的本質;構建模型,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轉化思想,建立在意義上的內涵把握。
關鍵詞:課堂真問題;數學思考力;小學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數學課程的總目標中指出:“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蹦敲?,何謂數學的基本思想?應怎樣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史寧中教授將基本數學思想界定為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抽象,是指從現實材料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推理,即從一個命題或者判斷到另一個命題或者判斷的思維過程;模型,即用數學講述現實生活中的典型問題。而對這些數學思想的領會和潛意識的使用,即是數學素養(yǎng)的體現。關注學習過程,促進數學思考,培養(yǎng)數學能力,發(fā)展數學思維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也是新形勢下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數學思想蘊含在數學知識形成、發(fā)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能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逐步感悟數學思想。
一、直觀演繹,發(fā)展學生推理思維
于小學生而言,數學思維偏重具體形象,小學生對數學的認識還需依托實物表象。在具體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精心設計的學習情境和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領會蘊藏其中的數學思想,使它們在潛移默化中達到理解和掌握,進行感悟與自我構建,內化為抽象的數學符號、數學思想。
教學六年級“假設策略”,我利用天平,建立“左邊重量=右邊重量”的直觀模型,通過三張?zhí)炱綀D(2個蘋果=200克;4個橘子=200克;1個蘋果和2個橘子=200克),從一個未知量到兩個未知量過渡,通過比較,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未知量增加了就不能求出結果。再補充條件(1個蘋果=2個橘子),學生就能想到把兩種水果轉化成同一種水果,而這正是假設策略的精髓所在,即把兩個未知量轉化為一個未知量。在知識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提出疑問:“什么情況下使用假設策略?”使學生的思考不僅停留在知識的表象,不僅知道什么是假設策略、怎么用,還明確什么情況下使用,學生的數學思維在理解中得到了提升。
直觀演繹,豐富學生的感性材料,使學習矛盾轉化成學生思維的生長點,利用圖示支架對數學推理思想方法的滲透,從偏重解釋轉到偏重發(fā)現,引導學生主動從事觀察、聯想、猜測等探索活動,開啟學生數學的推理思維。
二、構建模型,提升學生抽象思維
數學模型思想是構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橋梁。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逐漸抽象出數學模型,在建模過程中感悟數學概念,在運用過程中豐富數學內涵,經歷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領悟過程。
教學六年級“認識百分數”,通過兩張表格的比較(投中次數不同,投籃次數相同;投中次數不同,投籃次數也不同)引出兩個量的比較,以具體情境為載體展開觀察比較活動,逐步將數的比較引到分數的比較,再到百分數(一百分之幾)的比較,借助對分數的已有認知,形成百分數的概念,使學生明確百分數是怎么來的,百分數表示什么意思,建立“投中次數占投籃次數的多少”的分數模型,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百分數的內涵。
三、手動加腦動,利用數學活動,擅用轉化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和思維策略總是蘊含于學習活動之中的,如一年級的比多比少中就蘊含一一對應的思想,四年級的差倍問題中就蘊含著數形結合的思想,等等,把握好教學過程中進行數學思想方法滲透的契機,是開啟學生數學思考力的鑰匙。那么在數學思想方法的傳授中如何搭建有效的支架做到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啟發(fā)呢?
教學五年級“平行四邊形面積”,采用動手操作、探索交流的學習方式,先是通過數方格觀察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引發(fā)猜想。學生用剪、拼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討論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和長方形的長、寬、面積之間的聯系,自己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用剪、拼的操作活動,學生能直觀看到圖形轉化前后面積不變,然后借助表格發(fā)現底轉化成了長,高轉化成了寬,有助于學生在面積度量的意義上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計算公式變得可視化,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掌握數學知識,感悟轉化思想。在這個數學活動中表格、剪拼的動手操作也是一種教學支架,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為基礎,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置學習探索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索,自主感悟。
數學思想方法是在啟發(fā)學生思維過程中逐步積累和形成的,而問題正是培養(yǎng)思考的載體。真問題,即給問題留白,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問題、表格、圖形、操作活動等都是引導思維的一種具體表象,是在教學中能推動學生有效思考的、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一種支持、幫助。從每一節(jié)課中進行反思、積累,思而后行,才能提供有效材料,創(chuàng)設必要的活動促進學生的學,使學生思維得到飛躍,形成數學素養(yǎng),學會“數學
思考”。
參考文獻:
[1]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
[2]顧建芳.隨學而導 巧妙生成[J].上海教育科研,2011(9).
編輯 趙飛飛